《混合运算》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1
《混合运算》教案《混合运算》教案(通用2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混合运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混合运算》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重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0.9然后设问: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②运算顺序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案分析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案分析冀教版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材分析】关于混合运算,《标准》在1~3年级学段内容标准中没有提出具体要求,4~6年级学段内容标准阐述为: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但考虑到1~3年级学段,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时,要用到两级混合运算,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所以在本册安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是两级两步运算。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
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可以两步解答)混合运算等。
结合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另外五年级以上还要再安排一次,主要学习三步计算问题和运算顺序。
本套教材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有以下特点: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
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的。
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来学习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完相应的运算顺序后,再解决简单问题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出综合算式。
【学情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了。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分步计算改写成混合运算的过程,使其体悟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通过例题示范、逻辑推理、习题演算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言出有据,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尤其数学课更应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有意识地让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
2.通过运用单价、数量、总价模型解决问题以及小组合作,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理解运算顺序,加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计算策略的总结有利于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在运算顺序的总结中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3.通过对比多种做法,从而达到算法最优化,从而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同时,从多个方面通过演绎推理,发展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维。
4.由公益话题导入,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数学问题。
以公益为情境串,贯穿课的始终,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三、教学目标:1.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体会计算策略的重要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课前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做公益吗?接下来就由老师带领大家去做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我们要去福利院给小朋友送些礼物,先去超市看看吧!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文具盒29元/个,10个;笔记本5元/本,40本;钢笔8元/支,30支数学上不仅要学会发现信息,整理信息,还要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混合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理解、掌握他们间的数量关系。
学会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利用小小志愿者的主题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元旦快到了,我们学校红领巾志愿者要到福利院看望小朋友,同学们准备买些礼物送给他们,我们一起到超市看一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1、梳理信息生:我知道了他们要买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
还知道,文具盒每个29元,一个笔记本5元,一支钢笔8元。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信息找得准,表述得也很清楚,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2、提出问题生1:买1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生2:买40本笔记本多少钱?生3:卖30支钢笔多少钱?生4: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生5:“买这些礼物一共需要多少钱?”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一)、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1、初步感知,理解含义师:非常好,根据信息,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买10个文具盒需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
(1)、独立试做,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回答,请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写完后,思考: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1:29×10=290(元)。
29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用乘法计算,所以就是29×10=290(元)。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配备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混合运算,他们可能存在运算顺序混乱、运算符号混淆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符号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但对于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可能存在解决问题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混合运算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正确应用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案例。
2.练习题:不同难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些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并给出示例。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混合运算》教材分析与数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第三单元的《混合运算》主要涉及的是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相关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
4.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是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教案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首先,解释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特别强调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4. 深化理解: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应用,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家进行练习,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课后作业,来评估他们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以了解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混合运算》说课稿《混合运算》说课稿1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食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经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课本第31页习题图。
三、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P31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到万福隆买过食品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万福隆,柜台里的食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柜台里有哪些食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请看价格表。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
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1. 引言本文将对《混合运算》这一教材单元进行分析。
混合运算作为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同时使用多种运算方法的问题。
通过学习混合运算,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材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该单元进行分析。
2. 教材目标分析2.1 知识目标混合运算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混合运算的含义,区分混合运算和其他运算,掌握混合运算中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的计算。
2.2 能力目标通过混合运算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灵活地运用运算规则解决问题,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涉及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混合运算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如正确对待数学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他们还应该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内容分析混合运算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混合运算的概念介绍教材首先应该对混合运算的概念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是什么,它与其他运算的区别是什么。
3.2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混合运算中,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是不同的。
教材应该明确指导学生掌握混合运算中各种运算的运算顺序,避免产生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
3.3 混合运算的基本技巧混合运算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算技巧,如整数的运算规则、小数的运算规则、分数的运算规则等。
教材应该对这些基本技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
3.4 实际问题的混合运算教材还应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混合运算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分析4.1 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课标内容解读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版资料《混合运算》课标内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小学焦朝相(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小学吴淑艳(修改)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娟娟(统稿)《课标》(xxxx年版)第一学段“学段目标”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的要求。
“学段内容”提出“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学习第二学段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逐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同级运算、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学习,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脱式计算,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加强板书示范,采用画下划线、标箭头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2.通过解决“跷跷板乐园”等情境中的问题,呈现矛盾冲突,在自主探索、对比交流中,使学生理解数学上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规定的合理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例如,在例2的教学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算法后,对7+(4×3)这一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重点解读,以“为什么要加括号?”等问题,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道理,顺势引出同样能够正确反映运算顺序且简洁的算式“7+4×3”,最后通过“7+(4×3)”“7+4×3”两个算式的对比,使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规定用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及追求简洁的数学表达的目的,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混合运算》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在实验教材中,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在前,正式教学混合运算在后(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而且淡化了对于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的书写规范要求,对于何时开始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也没有同意的规定,教师在教学时难以把握。
修订教材重新设计了混合运算教学的顺序,提前正式教学混合运算。
例1创设了图书阅览室看书人数的情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之前的只有加减的混合运算,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分步计算,再将两个算式及合成一个算式,引出综合算式的概念,重点突出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教师要做好示范,如: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等号写在算式的左边,并上下对齐,每一步的第一个数也要对齐等,规范书写过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则直接呈现了混合运算的算式,让学生先试算,最后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这样将解决问题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做一做”以3道题分别巩固统计同级两步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
基本涵盖了同级混合运算的所有形式,同时,教材还给出了脱式运算过程的每一步,以让学生将注意的重点放在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每一步的内容上。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教学重难点是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二、重难点突破
1.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突破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回忆以前的加减混合是怎么计算的。
(2)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习的“拐杖”。
如: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或者圈出先算的一步算式。
2.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突破建议:
(1)教师示范脱式运算的步骤,如:等号对齐,数字对齐等。
受以前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的影响,教师要提醒学生脱式计算的结果已经呈现了,就不需要在算式的后面直等了。
(2)布置一定量的不同形式的同级运算的算式进行脱式计算,如:
23+36+19(连加)
87-28-14(连减)
52-35+27(加减混合)
3×2×9(连乘)
72÷8÷3(连除)
4×9÷6(乘除混合)
将错误较多的形式进行讲解,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