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自1989年材料解析题作为历史高考的新题型出现以来,以其题目新颖、考察功能多样、内容丰富且角度宽广,受到广泛好评。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命题,向水平立意命题的转变,材料解析题所体现的作用日益凸现,不但表现在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目中材料解析题的分数比重持续增大,而且还出现了材料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使材料题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成为一大“主角”。明确高考材料题的水平要求,研究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与方法等,对学生备考有重要意义。

在水平要求上,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中对材料处理方面的叙述,有以下3项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2、对材料实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实行说明论证。纵观近年的高考,无论材料题怎样千变万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围绕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察学生上述三方面的水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水平。

材料解析题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材料,使用所学知识实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水平,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技术的日臻完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也逐步走向成熟,它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命题原则上,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事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准确的观点和结论。如1998年历史高考试卷第45题关于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的外交努力予以评价一题,在答题上就要求学生充分使用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突破教材观点的制约,确实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

(二)在命题选材上,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试题可能通过引用大量课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怎样,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考试说明》的复习范围,不会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能够说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归于课本。

(三)在水平考察上,更多讲求知识迁移。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准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并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在使用知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方面,它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水平只有靠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触角反应才能达到。

(四)在命题形式上,趋于向问答题靠拢,常见于归纳型和评论型材料题的出现。有时要求学生归纳材料要点,如2000年全国高考40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一题,要求结合材料归纳原因。有时要求学生先归纳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实行客观评价,如2003年广东高考题26题要求指出明后期的风气与观点,再指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类题在近年高考出现频率很高,设问不多,分值较高,重在考察分析水平和归纳水平。

(五)在命题观点上,重视开放式思维模式,答案与评分标准灵活,突出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如1995年高考题要求从继昌隆缫丝厂情况得出结论,按不同的角度分析,答案按两类给分,只要答对一类就可给分,不作硬性规定,在观点上也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六)在涉及领域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一直是主角,也包括文化等其他方面。另外,中外热点问题和时事也是材料题注重的方面。如2002年全国高考33题相关欧洲一体化,2003年广东高考27题相关少数民族自治问题等,都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鉴于材料题的这些特点,在解题上应该有相对应的对策。我们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1、先审题目设问,再带着问题看材料。有些学生阅读材料时没有带着问题阅读,等材料读完了再看题目时,才发现材料在大脑中已没有什么印象,无奈只好再读一遍,这在高考中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带着问题看材料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避免盲目看材料导致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浪费时间的现象。

2、一步一景,处处留心。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表等。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但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如文字、图、表),而且其按语、出处、时间、图名、表头、表名等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处处留心,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则就会挂一漏万,最忌看材料时只看表面或只看正文。如2002年全国文综37题,通过从清末到抗战后期及建国初期,东北旅顺、大连主权的损害到恢复,反映新旧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新旧中国政府的不同的外交政策。要解答好这个材料题,学生除了要认真阅读文本外,还要仔细阅读文本的出处、提示语、按语、备注等,整体把握,充分提取信息。

(二)思:解题的关键

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的过程,边读边思。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与教材间的关系。不管材料出自何处,其考查的内容都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有所体现,是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考试大纲中已删的知识点或不涉及的知识,也能够以材料的形式出现,不能视为超纲,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39题近代能源和交通的发展,又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第37题中凯末尔革命的内容。所以找到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对回答问题、组织答案都有好处。学生应努力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明确解题方向。

2、材料与设问间的关系。设问必然与材料息息相关,我们经常能够通过设问洞悉材料、整理材料。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的37题有这样三问: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

设问给我们几方面的提示,一是回答的依据,如据材料回答,据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没有涉及的如理解、启示等。如本题中第1小题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第2小题要求据材料一、二和知识回答,第3小题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注意审题,如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但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也不看材料,就依据课本上的内容回答,结果是南辕北辙。须知如果一个材料解析题的所有问题完全脱离了材料就能回答,那还出成材料题干什么,出成问答题就行了;二是题干中包含的关键词,就象问答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特点、结果、影响等等,本例中加横线的词语就是要回答的关键词。只要学生注意审题,注意设问的每一重要信息,就能找到材料和设问间的关系了。

3、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材料的选择、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有先后顺序,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能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有的材料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在一起,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不能变换,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能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动,回答好每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