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 格式:ppt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4
一、晚唐社会的特征所谓“晚唐”,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约80年。
晚唐时期,政局更为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政治痼疾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导致王朝倾覆,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时期。
诗中充满哀愁、痛苦,显得细腻、缠绵,看不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沈郁、韩愈的雄奇、王维的秀丽、岑参的慷慨、王昌龄的刚健。
这一时期大致分两段:前一段:杜牧、李商隐对唐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段:直接反映现实的诗篇,艳情诗进一步发展。
二、晚唐诗歌特征晚唐诗歌,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
1、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对细微幽深的审美追求,成为此时此时诗坛的主导风气,朦胧凄婉的诗歌意境,更多地存在于晚唐诗歌中。
2、诗歌主要倾向抒写个人情况,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把伤感、怀古、伤今情绪带到诗坛。
3、仕人的闺阁情怀、爱情题材的艳丽诗风,在晚唐有一席之地。
以温庭筠、韩偓为代表,“作风浪漫、士行尘杂”,形成特点浓丽的闺阁情怀。
4、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罗隐、桂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作品体现了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怀,形成了淡泊诗歌意境。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的基本风貌。
2、重点鉴赏“小李杜”的诗作,初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3、理解本专题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歌创作的手法技巧。
第一板块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鉴赏文本探究思与悟九日齐山登高识常识一、人物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
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一次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
教 案 年 月 日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课 题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课 型 诗歌欣赏 教学目标 1、学习《无题》《九日齐山登高》,初步了解小李杜诗歌风格。
2、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体会晚唐诗“秋日落晖”的风貌。
3、能就李商隐“无题诗”或杜牧咏史诗作专题探究,写赏析文章。
4、学生能够对唐诗的风格流变自行进行适当的梳理小结。
教学重点难点 “小李杜”是晚唐诗坛杰出的代表。
本专题以鉴赏此二人诗歌为主,其余篇目可让学生自行学习,教师略作点拨。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板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教后记编号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教和学的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学习《无题》导入一、作者及其诗歌特点。
最后的光辉中唐和晚唐,是唐代诗歌的秋天。
既有萧瑟肃杀的风雨,又有浪漫冷艳的秋花,映着诗国落日的余晖。
“晚唐之诗,秋花也。
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冷香之韵。
”(叶燮《原诗》)“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这种“晚唐风流”的代表人物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诗的特点是“俊”,就是俊逸、俊爽、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李诗的特色是“幽”字,就是幽深、幽冷、幽艳、深情绵邈。
(刘熙载:“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
总起来看,晚唐诗人擅长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气魄不像盛唐前辈那么大,他们的诗不以气势见长,而以情韵悠扬取胜,表现自己体验到的心灵世界,以心情意绪为主题。
夕阳美丽得刺人心肠,让人不愿离去,这是唐代诗歌最后的白银!无题李商隐投影李商隐诗歌的几个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卷旗。
(《重过圣女祠》)这类诗既琅琅上口又艰深费解,既广泛流传又聚讼纷纭,既令人爱不释手又总是叫人觉得抓不住摸不着。
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教 案 年 月 日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课 题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课 型 诗歌欣赏教学 目标 1、学习《无题》《九日齐山登高》,初步了解小李杜诗歌风格。
2、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体会晚唐诗“秋日落晖”的风貌。
3、能就李商隐“无题诗”或杜牧咏史诗作专题探究,写赏析文章。
4、学生能够对唐诗的风格流变自行进行适当的梳理小结。
教学重点难点“小李杜”是晚唐诗坛杰出的代表。
本专题以鉴赏此二人诗歌为主,其余篇目可让学生自行学习,教师略作点拨。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编号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板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教后记教和学的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学习《无题》导入一、作者及其诗歌特点。
二、诵读全诗。
正音,纠正句读。
三、学习“无题诗”三步鉴赏法。
四、探究五、作业: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导入:一、阅读注释,了解作者。
二、诵读全诗。
三、品读探讨:四、探究五、补充杜牧“咏史诗”,探讨起“咏史诗”的特点。
六、作业。
附:最后的光辉中唐和晚唐,是唐代诗歌的秋天。
既有萧瑟肃杀的风雨,又有浪漫冷艳的秋花,映着诗国落日的余晖。
“晚唐之诗,秋花也。
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冷香之韵。
”(叶燮《原诗》)“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这种“晚唐风流”的代表人物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诗的特点是“俊”,就是俊逸、俊爽、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李诗的特色是“幽”字,就是幽深、幽冷、幽艳、深情绵邈。
(刘熙载:“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
总起来看,晚唐诗人擅长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气魄不像盛唐前辈那么大,他们的诗不以气势见长,而以情韵悠扬取胜,表现自己体验到的心灵世界,以心情意绪为主题。
夕阳美丽得刺人心肠,让人不愿离去,这是唐代诗歌最后的白银!无题李商隐投影李商隐诗歌的几个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国余晖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注释】: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