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电源技术实验讲解

现代电源技术实验讲解

现代电源技术实验讲解
现代电源技术实验讲解

实验一反激式电流控制开关稳压电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管反激式开关电源的主电路结构、工作原理。

(2)测试工作波形,了解电流控制原理。

序号型号备注

1 DJK01 电源控制屏该控制屏包含“三相电源输出”等几个模块。

2 DJK09 单相调压与可调负载

3 DJK23 单端反激式隔离开关电源

4 双踪示波器自备

5 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单管反激式开关电源原理电路如图4-10所示。

图4-10 单管反激式开关电源原理图

交流输入经二极管整流后的直流电压U dc经变压器初级绕加到功率三极管Q1之C极,同时经电阻R9、R10加到Q1之b极使Q1开通。Udc电压加到变压器初级使磁通逐渐上升,初级电流也线性增大,变压器反馈绕组3-4上的感应电势的极性使Q1的b-e之间正向偏置增大,使Q1完全饱和导通,这是一个正反馈自激过程。

Q1饱和导通之后变压器初级承受Udc电压,变压器磁路中的磁通Φ正比于U dc*t中的伏秒积分,t是Q1开通的时间长度。在变压器磁通达到饱和值之前,Φ是线性增长,Q1中的电流是线性增长。为了保证Q1中的电流不超过其元件最大值,因此必须将此电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切断,这个电流峰值的控制由三极管Q2实现。当R7中的电流大到一定允许值Q2导通,强迫将Q1之b极变为零电平,使Q1关断,而Q2的通断受三极管Q4的通断来控制;而Q4的通断由三极管Q3和4N35中的三极管的导通情况来决定。Q3的通断由来自电流

C端

R

反馈采样电阻R 7上的电压来控制。当R 7上的电流大到一定值,使Q 3的b-e 极正偏加大,使Q 3导通。

本线路对 5V 直流输出电压有自动稳压调节功能,当负载减小5V 输出电压增大时,输出电压的采样电阻分压后加到TL431的R 端的电压增大。由TL431的作用原理可知其C 端电压会自动下降,结果造成4N35的二极管中电流增大,从而使4N35的三极管的等效内阻减小,结果使Q 4提前导通最终使Q 1提前关断,即负载减小时Q 1的开通/关断占空比减小,这从Q 1-e 极的波形可以明显看到。当输入交流电压减小,Udc 下降时,Q 1导通后变压器中的磁通上升速率减小,结果Q 1的开断周期延长。开关频率下降,例如从180V AC 输入时的62KHz 下降到100V AC 输入时的44.8KHz 。

当Q 1中的电流被切断之后,变压器电感贮能释放,磁通下降,变压器副边绕组的感应电势经整流滤波后输出。这就是一般反激式(Fly back )的原理。

TL431的原理框图如下:

的原理图

C 3R 5

D 1R 8为缓冲电路,减小Q 1关断时Q 1管c-e 极的电压。 四、实验内容

(1)电路波形的测试。

(2)输入电压变化时主电路波形的测试。 (3)输出负债电流变化时主电路波形的测试。 (4)开关电源稳压特性的测试。 五、思考题

(1) 什么叫反激式开关电源,它与正激式有何区别? (2)什么叫自激式与他激式开关电源?

(3)变压器的磁路在制作时为什么必须留有气隙? (4)开关管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六、实验方法 (1)系统接线:

①将DJK09的交流调压输出接至DJK23的交流输入端。 ②将DJK09上的两个电阻并接成可调负载电阻。 (2)波形观察

①接入DJK09单相自藕调压器的220V 交流电源,并开启DJK01控制屏的电源开关。 ②调节DJK09的交流输出为180V ,并调节DJK09上的负载电阻,使DJK23上5V 直流输出的电流为2A 。

③用示波器观测电路相应各点的波形。

Q 1的e 极(即电流采样电阻R 7两端)的波形 三极管Q 1的b 级波形

变压器反馈绕组3-4端的电压波形 三极管Q 2的b 级波形 三极管Q 3的b 级波形

三极管Q3的C级波形

开关频率与占空比的测定并记录数据

④改变交流输入电压为100V,负载不变,重复步骤③。

⑤令5V直流输出负载电流为0.3A,交流输入为180V,重复步骤③。

(3)开关电源稳压特性的测试

①保持负载不变(5V、2A;±12V,0.5A),改变DJK23的交流输入电压,从70V~250V,测定5V和12V直流输出电压的变化及纹波系数。

②保持DJK23交流输入电压不变,改变负载从(5V,0.15A~2.6A;±12V,0.15~0.5A),测定5V和12V直流输出电压的变化及纹波系数。

七、实验报告

(1)整理典型情况下的各点波形。

(2)说明电流控制原理。

(3)分析5V直流输出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不变的原理?

(4)当12V直流输出的负载改变时,输出12V电压能够保持不变吗?为什么?

(5)分析交流输入电压改变时,5V直流输出电压保持不变的原理?

八、注意事项

(1)交流输入电压必须大于60V,小于250V。

(2)用示波器观察电路波形时,必须要注意共地问题。

(3)+5V的最大负载电流为5A,±12V的最大负载电流为1A。

实验二 PS-ZVS-PWM软开关技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移相控制零电压开关PWM(PS-ZVS-PWM)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了解全桥软开关电源移相PWM控制芯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RL

图4-31 实验线路图

实验线路主要有控制电路、驱动电路、移相控制零电压开关PWM (PS-ZVS-PWM)变换器和稳压反馈电路组成。

1、PS-ZVS-PWM变换器简介

PS-ZVS-PWM变换器利用变压器的漏感或原边串联电感和功率管的寄生电容或外接电容来实现零电压开关,它的电路结构及主要波形如图4-32所示。

图4-32 主电路结构和主要波形

其中,D 1∽D 4分别是Q 1∽Q 4的内部寄生二极管,C 1∽C 4分别是Q 1∽Q 4的寄生电容或外接电容。L r 是谐振电感,它包括了变压器的漏感。每个桥臂的两个功率管(Q 1、Q 3和Q 4、Q 2)成180°互补导通,两个桥臂的导通角相差一个相位,即移相角,通过调节移相角的大小来调节输出电压。Q 1和Q 3分别超前于Q 4和Q 2一个相位,称Q 1和Q 3组成的桥臂为超前桥臂,Q 4和Q 2组成的桥臂为滞后桥臂。

在一个开关周期中,PS-ZVS-PWM 全桥变换器有12种开关状态。假设: ①所有元器件均为理想器件; ②C 1=C 3=C lead ,C 2=C 4=C lag ;

③L f 》L r /K 2

,K 是变压器原副边匝比, L f 为输出电感。

图4-33到图4-39给出了该变换器在不同开关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各开关状态的工作情况描述如下。

(1)开关模态0

在t 0时刻,对应于图4-33。Q 1和Q 4导通。原边电流由电源正经Q 1、变压器原边绕组、谐振电感L r 以及Q 4,最后回到电源负。副边电流回路由副边绕组L s1的正端,经整流管DR1、输出滤波电感L f 、输出滤波电容C f 与负载R L ,回到L s1的负端。

(2) 开关模态1

[t 0∽t 1],对应于图4-34。在t 0时刻关断Q 1,原边电流从Q 1中转移到C 3和C 1支路中,C 1

充电,C 3放电。由于C 1的存在,Q 1是零电压关断。在这个时段里,谐振电感L r 和滤波电感L f 是串联的,而且L f 很大,因此可以认为原边电流i p 近似不变,类似于一个恒流源。

R Ld

Q1

Q2

Q3Q4

Q1

Q4

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13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i P

V AB 0

V rect

V IN

I 2

V IN

V /K IN

I 1

Q

t

t

t

t

R L

在t 1时刻,C 3的电压下降到零,Q 3的反并二极管D 3自然导通,从而结束开关模态1。

图4-34 开关模态1

(3)开关模态2

[t 1∽t 2],对应于图4-35。D 3导通后,开通Q 3。虽然这时候Q 3被开通,但并没有电流流过,原边电流由D 3流通。由于是在D 3导通时开通Q 3,所以Q 3是零电压开通。Q 3&Q 1驱动信号之间的死区时间t d(lead)>t o1。在这段时间里,原边电流等于折算到原边的滤波电感电流。在t 2时刻,原边电流下降到I 2。

图4-35 开关模态2

(4)开关模态3

[t 2∽t 3],对应于图4-36。在t 2时刻,关断Q 4,原边电流i p 由C 2和C 4两条路径提供,也就是说,原边电流i p 用来抽走C 2上的电荷,同时又给C 4充电。由于C 4的存在,Q 4是零电压关断。此时,V AB =-V C4, V AB 的极性自零变为负,变压器副边绕组电势下正上负,整流二极管DR2导通,副边绕组L s2中开始流过电流。整流管DR1和DR2同时导通,将变压器副边绕组短接,这样变压器副边绕组电压为零,原边绕组电压也为零,V AB 直接加在谐振电感L r 上。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谐振电感和C 2 、C 4在谐振工作。

R L

R L

图4-36 开关模态3

在t 3时刻,当C 4的电压上升到V IN ,D 2自然导通,结束这一开关模态。 (5)开关模态4

[t 3∽t 4],对应于图4-37。在t 3时刻,D 2自然导通,将Q 2的电压箝位在零电位,此时就可以开通Q 2,Q 2是零电压开通。Q 2&Q 4驱动信号之间的死区时间t d(lag)>t 23,虽然此时Q 2已开通,但Q 2不流过电流,原边电流由D 2流通。原边谐振电感的储能回馈给输入电源。由于副边两个整流管同时导通,因此变压器副边绕组电压为零,原边绕组电压也为零,这样电源电压V IN 加在谐振电感两端,原边电流线性下降。

图4-37 开关模态4

到t 4时刻,原边电流从I p (t 3)下降到零,二极管D 2和D 3自然关断,Q 2和Q 3中将流过

电流。

(6)开关模态5

[t 4∽t 5],对应于图4-38。在t 4时刻,原边电流由正值过零,并且向负方向增加,此时Q 2和Q 3为原边电流提供通路。由于原边电流仍不足以提供负载电流,负载电流仍由两个整流管提供回路,因此原边绕组电压仍然为零,加在谐振电感两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V IN ,原边电流反向增加。

到t 5时刻,原边电流达到折算到原边负载电流-I Lf (t 5)/K 值,该开关模态结束。此时,整流管DR1关断,DR2流过全部负载电流。

R L

R L

图4-38 开关模态5

(7)开关模态6

[t 5∽t 6],对应于图4-39,在这段时间里,电源给负载供电。

在t 6时刻,Q 3关断,变换器开始另一半个周期的工作,其工作情况类似于上述的半个周期。

图4-39 开关模态6

2、UCC3895简介

图4-40 UCC3895引脚排列图

Q1

Q3

TR

C1

C3

R D1

D3

Q2

Q4

C2

C4

D2

D4

Lr

DR1

DR2

L C f

f

L

Ls1Ls2

V IN

i P

A

B

Q1

Q3

TR

C1

C3

R D1

D3

Q2

Q4

C2

C4

D2

D4

Lr

DR1

DR2

L C f

f

L

Ls1Ls2

V IN

i P

A

B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后习题大全

思考题汇编 1. 什么是科学?结合自己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了解,想一想中国有没有科学。一般地讲,在传统中,对于究竟何为科学有以下几种看法: (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文化。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创造性、逻辑性 2谈一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起源于哲学家,而技术起源于劳作的工匠。二者基本上是分离的。 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商业发展,科学和技术才密切结合。 到了19世纪,技术才渐渐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制度化。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见表格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手段;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技术对科学提出课题;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变可能为现实。 3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方法论角度体现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中,被实验检验。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和归纳分类。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 力学成为主导学科2. 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中的具体应用:(1)伽利略的数学+实验方法: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证明。 ⑵牛顿的“归纳-演绎方法”: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通过数学演绎获得的结论必须回到实验 3. 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4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并谈谈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影响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为争夺地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推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C.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D.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一方面导致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为了商品市场和原料而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A.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发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 B.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而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资

现代电源技术_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引言 现代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为主的传统电源技术,向以高频技术为主的现代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陈超,男,浙江永康人,讲师,硕士。 丽水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第36卷第5期Vo1.36 No.5 2014年9月Sept.2014 “现代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陈超,陈小元 (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为完善自动化专业的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模块方向课程群,考虑地方产业需求,并侧重于伺服驱动方向的电源技术,设计“现代电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遵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各章节都详细描述相关变换器或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具体介绍斩波实验系统、单相逆变实验系统和三相逆变实验系统,透析分析基于这些系统设计的具体电源应用,并设计相关实验。“现代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本科教学,符合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精神。 关键词:现代电源技术;教学内容;伺服驱动;CDIO doi :10.3969/j.issn.2095-3801.2014.05.017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01(2014)05-0088-03 A Curriculum Content Design:Modern Power Technology CHEN Chao ,CHEN Xiaoyu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Design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Zhejiang )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Modern Power Technology was designed,based on the needs of local industries and with the emphasis placed on servo -drive power source technology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curricula that fall within motor and its control technology module of automation major,follow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xperiments.In each chapter,the work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evant converters and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experimental systems,namely,the chopper system,the single-phase inverter system and the three-phase inverter system are specifically introduced,and the specific power application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ystem designs and the related experiments designed.The design satisfies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 at local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for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Modern Power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tent ;servo-drive ;CDIO 电源技术方向转变的[1]。电源技术始于20世纪的 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 历了整流器时代、 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20世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A卷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 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 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诞生。 2.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 为重 要标志 3. 是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所容晶体管个数。 4. 控制论中老鹰捉兔子是利用反馈中的 反馈。 5.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 。 6.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的生物学家 ,摩尔根系统阐述了基因理 论,指出 是基因的载体。 7. 社会体制的改革应致力于公平性建立,公平包括 和 . 8.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主要有: 和 技术开发。 9.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是物体的长度随运动速度的增大 ,运 动时钟变 10. 恒星的结局由其质量决定,对于小于1.44 倍太阳质量的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 的恒星,其结局为 ;质量大于它小于 2.4倍太阳的恒星最终结局 是 ,再大的恒星变成 。 11. 空间技术分三大部分 , , 。 12. 混沌具有三个具体特征:① ,② ,③ 13. 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有: 和 和 和 和反渗透法。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答案写在每题前的括号里) ( )1、下列能源中属于再生能源的是 等。 A 、石油 B 、太阳能 C 、电能 D 、柴油 ( )2、超导材料属于 。 A 、无机非金属材料 B 、高分子材料 C 、金属材料 D 、光电材料 ( )3、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 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A 、劳动 B 、资本 C 、技术 D 、资源

()4、传统材料靠大规模生产维持其竞争力,而新材料靠___ ___求生存发展。 A、低价格 B、高质量、高性能 C、高利润 D、低成本()5、又称微生物技术。即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所需物质 A、酶工程 B、发酵工程 C、细胞工程 D、基因工程 ()6、细胞工程是一门在______上改良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技术。主要有: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克隆技术等等。 A、分子水平 B、大分子水平 C、细胞水平 D、微观层次 ()7、_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 A、强子 B、轻子 C、传播子 D、基本粒子 ()8、生产力=_ _×(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A、科学技术 B、文明 C、精神 D、道德 ()9、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标志了____的诞生。 A、分子生物学 B、遗传学 C、基因理论 D、生态学 ()10、二十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创立了。 A、混沌理论 B、信息论 C、耗散结构理论 D、控制论 ()11、轻子是指______作用的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 A、只有弱 B、只有引力 C、只参与电弱 D、不参与强()12、19世纪未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它们是___。 A、射线、天然放射性、电子 B、电子、中子、质子 C、X射线、α粒子、电子 D、电子、光子、反粒子 ()13、中国在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1950 B、1957 C、1960 D、1970 ()14、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 A、加加林B格林C、阿姆斯特朗D、奥尔德林 ()15、于1803年提出原子论 A、阿伏加德罗 B、麦克斯韦 C、道尔顿 D、李比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人类生存的四大环境分别是什么?人类进入太空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2、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三大目标是什么? 4、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和酸雨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哪些气体?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C )五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A.开发、应用、购置、建构、评价 B.组织、设计、实验、管理、辅导 C.开发、应用、管理、设计、评价 D.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学习管理、开发、评价 2、课程教学正式讲解之前,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指导这种教学行为的学习理论是什么( A )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下面不属于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原则的是(C ) A、积极反应原则; B、小步子原则; C、重复练习原则; D、低错误率原则 4、属于认知主义理论的观点的是( B ) 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C、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D、及时强化 5、关于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不正确的说法是(C ) A、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B、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C、人类信息加工的容量是无限的; D、人们回忆某一事件,往往需要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 6、在视听教学中人的视觉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心理趋合; B、画面均衡; C、色彩强弱; D、视觉重心。 7、从教育媒体的基本功能分析,在教育传播活动中不恰当的说法是(C )

A、传递学习信息 B、存储学习信息 C、增加教学信息量 D、控制学习 8、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D ) A、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室中视频信息的再现设备; B、视频展示台又称实物展示台; C、视频展示台的工作原理和摄像机相同; D、投影仪使用完毕应该立即关闭电源。 9、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D ) A、概念图也叫思维图; B、概念图是一种评价工具; C、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D、概念图的使用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帮助。 10、下列那种技术不适于网上交流( D ) A、电子邮件 B、BBS C、网络电话 D、WebQuest 11、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D ) A、教学课件、校园网; B、课程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C、教学内容、网络考试系统; D、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 12、对微格教学理解不恰当的是(C ) A、微格教学也可以称为微型教学; B、微格教学依据反馈原理开展训练活动; C、微格教学训练与试讲训练没有区别; D、微格教学只是一种对教师的训练手段。 13、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技术提出者是(A ) A、哈里斯; B、里奇; C、安德鲁斯; D、塞尔冯; 14、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的评价属于(B ) A、相对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自身评价 15、一学期期末的成绩评定对学生而言属于(D ) A、相对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6、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教学过程应从抽象入手。

现代电源技术实验

实验一反激式电流控制开关稳压电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管反激式开关电源的主电路结构、工作原理。 (2)测试工作波形,了解电流控制原理。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单管反激式开关电源原理电路如图4-10所示。 图4-10 单管反激式开关电源原理图 交流输入经二极管整流后的直流电压U dc经变压器初级绕加到功率三极管Q1之C极,同时经电阻R9、R10加到Q1之b极使Q1开通。Udc电压加到变压器初级使磁通逐渐上升,初级电流也线性增大,变压器反馈绕组3-4上的感应电势的极性使Q1的b-e之间正向偏置增大,使Q1完全饱和导通,这是一个正反馈自激过程。 Q1饱和导通之后变压器初级承受Udc电压,变压器磁路中的磁通Φ正比于U dc*t中的伏秒积分,t是Q1开通的时间长度。在变压器磁通达到饱和值之前,Φ是线性增长,Q1中的电流是线性增长。为了保证Q1中的电流不超过其元件最大值,因此必须将此电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切断,这个电流峰值的控制由三极管Q2实现。当R7中的电流大到一定允许值Q2导通,强迫将Q1之b极变为零电平,使Q1关断,而Q2的通断受三极管Q4的通断来控制;而Q4的通断由三极管Q3和4N35中的三极管的导通情况来决定。Q3的通断由来自电流

C端 R 反馈采样电阻R 7上的电压来控制。当R 7上的电流大到一定值,使Q 3的b-e 极正偏加大,使Q 3导通。 本线路对 5V 直流输出电压有自动稳压调节功能,当负载减小5V 输出电压增大时,输出电压的采样电阻分压后加到TL431的R 端的电压增大。由TL431的作用原理可知其C 端电压会自动下降,结果造成4N35的二极管中电流增大,从而使4N35的三极管的等效内阻减小,结果使Q 4提前导通最终使Q 1提前关断,即负载减小时Q 1的开通/关断占空比减小,这从Q 1-e 极的波形可以明显看到。当输入交流电压减小,Udc 下降时,Q 1导通后变压器中的磁通上升速率减小,结果Q 1的开断周期延长。开关频率下降,例如从180V AC 输入时的62KHz 下降到100V AC 输入时的44.8KHz 。 当Q 1中的电流被切断之后,变压器电感贮能释放,磁通下降,变压器副边绕组的感应电势经整流滤波后输出。这就是一般反激式(Fly back )的原理。 TL431的原理框图如下: 的原理图 C 3R 5 D 1R 8为缓冲电路,减小Q 1关断时Q 1管c-e 极的电压。 四、实验内容 (1)电路波形的测试。 (2)输入电压变化时主电路波形的测试。 (3)输出负债电流变化时主电路波形的测试。 (4)开关电源稳压特性的测试。 五、思考题 (1) 什么叫反激式开关电源,它与正激式有何区别? (2)什么叫自激式与他激式开关电源? (3)变压器的磁路在制作时为什么必须留有气隙? (4)开关管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六、实验方法 (1)系统接线: ①将DJK09的交流调压输出接至DJK23的交流输入端。 ②将DJK09上的两个电阻并接成可调负载电阻。 (2)波形观察 ①接入DJK09单相自藕调压器的220V 交流电源,并开启DJK01控制屏的电源开关。 ②调节DJK09的交流输出为180V ,并调节DJK09上的负载电阻,使DJK23上5V 直流输出的电流为2A 。 ③用示波器观测电路相应各点的波形。 Q 1的e 极(即电流采样电阻R 7两端)的波形 三极管Q 1的b 级波形 变压器反馈绕组3-4端的电压波形 三极管Q 2的b 级波形 三极管Q 3的b 级波形

现代电源技术发展历程概述[精编版]

现代电源技术发展历程概述[精编版] 现代电源技术发展历程 2007-08-23 现代电源技术是应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综合自动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技术和电磁技术的多学科边缘交又技术。在各种高质量、高效、高可靠

性的电源中起关键作用,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

当前,电力电子作为节能、节才、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硬件结构模块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电力电子技术将使电源技术更加成熟、经济、实用,实现高效率和高品质用电相结合。 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1.1 整流器时代

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 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1.2 逆变器时代 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惆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这时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整流和逆变,但工作频率较低,仅局限在中低频范围内。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A卷及答案教学文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A 卷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二、 1. 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的建立标志着现代 高新技术的诞生。 2.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 为重要标志 3. 是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所容晶体管个数。 4. 控制论中老鹰捉兔子是利用反馈中的反馈。 5.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 6.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摩尔根系统阐述了 基因理论,指出是基因的载体。 7. 社会体制的改革应致力于公平性建立,公平包括和 . 8.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主要有:和技术开发。 9.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是物体的长度随运动速度的增 大,运动时钟变 10. 恒星的结局由其质量决定,对于小于1.44 倍太阳质量的所谓钱德拉 塞卡极限的恒星,其结局为;质量大于它小于2.4倍太阳的恒星最终结局是,再大的恒星变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1. 空间技术分三大部分,,。 12. 混沌具有三个具体特征:①,②,③ 13. 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有:和和和 和反渗透法。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答案写在 每题前的括号里) ()1、下列能源中属于再生能源的是等。 A、石油 B、太阳能 C、电能 D、柴油 ()2、超导材料属于。 A、无机非金属材料 B、高分子材料 C、金属材料 D、光 电材料 ()3、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A、劳动 B、资本 C、技术 D、资源 ()4、传统材料靠大规模生产维持其竞争力,而新材料靠___ ___求生存发展。 A、低价格 B、高质量、高性能 C、高利润 D、低成本()5、又称微生物技术。即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所需物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电大作业-现代科技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在古代,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出现在()。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印度 D.中国 2、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律,最早出现在()数学著作中。 A.《九章算术》 B.《周髀算经》 C.《数学九章》 D.《黄帝九章算法细草》 3、最早运用公理化方法演绎数学体系,代表了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A.《算术》 B.《九章算术》 C.《几何原本》 D.《周髀算经》 4、提出科学的氧化燃烧理论,完成划时代“化学革命”的法国化学家是()。 A.拉普拉斯 B.李比希 C.维勒 D.拉瓦锡 5、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代。 A.秦 B.汉 C.唐 D.宋 6、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 A.牛顿 B.哥白尼 C.伽利略 D.麦克斯韦 7、最早把实验引入力学研究,并通过望远镜进行天文学研究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牛顿 C.阿基米德 D.伽利略

8、被后人誉为“力学之父”的古希腊物理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朗开米基罗 C.亚里士多德 D.欧几里得 9、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牛顿 C.欧几里得 D.爱因斯坦 10、提出光量子理论的是() A.普朗克 B.爱因斯坦 C.海森堡 D.德布罗意 11、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是()。 A.阿基米德 B.朗开米基罗 C.亚里士多德 D.欧几里得 12、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是()。 A.印度 B.中国 C.埃及 D.巴比伦 13、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勇敢提出“日心说”观点的科学家是()。 A.布鲁诺 B.哥白尼 C.拉普拉斯 D.伽利略 14、近代欧洲第一个科技强国是16世纪的()。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15、中医采用的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四诊法,最早是()所采用的。 A.华佗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 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复习资料 第一篇1-4章复习要点 1、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家族的一员,距太阳平均距离为多少? 答:据太阳平均距离为1.496×108km。 2、恒星的演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恒星的结局是什么? 答:恒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恒星的结局:1.白矮星→黑矮星(质量≤1.4倍太阳质量) 2.中子星 3.黑洞。 3、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 答:细胞。氨基酸。 4、谁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谁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答:玻尔。门捷列夫。 5、太阳大气层可分为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答:光球、色球和日冕。 6、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 答:太阳中心区的氢核聚变。 7、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哪三个部分? 答:地壳,地幔,地核。 8、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 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9、电子、质子和中子分别是谁发现的? 答:汤姆森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莫塞莱发现中子。 10、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半径是多少

答:太阳。半径为7×105km。 11、自然界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是哪些? 答: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12、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外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水的运动、冻结、化学作用。2.大气的运动(风)、降水、气温的变化。3.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挖掘。生物的生长和死亡。内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地壳运动。2.火山活动。3.地震。 13、高技术的特征。 答:高增值,高竞争,高资金,高风险,高驱动和高智力。 14、现代科学具有的特征。 答: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15、微观粒子有哪些? 答: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夸克。 16、DNA分子中有哪四对碱基? 答:A=T、G C、T=A、C G。 第二篇 第一章生物技术 1.克隆羊多莉产生的过程。(P99第二段) 答: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从一只六岁的芬兰母羊(称之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 ②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 ③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

20.10月西工大《现代电源技术》机考随机作业答案

试卷总分:100 得分:98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在PWM信号发生器中,关于PWM信号占空比D的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占空比D与调制深度有关; B.占空比D与三角波的幅度有关; C.占空比D与三角波的相位有关; D.占空比D与导通时间Ton成正比。 正确答案:B 2.线性稳压电源电路中,功率调整管工作状态正确的为下列哪一种? A.高频开关状态; B.低频线性放大状态; C.低频开关状态; D.高频放大状态。 正确答案:B 3.在半桥式功率变换器电路中,关于两个功率开关栅极驱动结构的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两个功率开关均不是悬浮栅; B.两个功率开关都是悬浮栅; C.上管为悬浮栅,下管不是悬浮栅; D.下管为悬浮栅,上管不是悬浮栅。 正确答案:C 4.开关稳压电源电路中,功率管工作状态正确的为下列哪一种? A.低频开关状态; B.低频线性放大状态; C.高频开关状态; D.高频放大状态。 正确答案:C 5.方波的傅里叶变换公式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具有偶次和奇次谐波; B.只有偶次谐波,没有奇次谐波; C.只有奇次谐波,没有偶次谐波; D.不但具有偶次和奇次谐波,同时还具有直流分量。 正确答案:B

6.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技术中,关于功率因数的定义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相位差的余弦值; B.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相的频率值; C.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波形的失真度; D.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相位差的余弦值再乘以基波基数。 正确答案:D 7.在半桥或推挽式功率变换器电路中,关于两个功率开关工作状态的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两个功率开关同时导通; B.两个功率开关同时关闭; C.两个功率开关轮换交替导通与关闭; D.两个功率开关都处于放大状态。 正确答案:C 8.在降压型(BUCK)DC-DC变换器拓扑电路结构中,关于续流二极管的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功率开关导通期间,续流二极管正偏也导通; B.功率开关导通期间,储能电感释放能量; C.功率开关关闭期间,续流二极管正偏导通,储能电感向负载释放能量; D.功率开关关闭期间,二极管反偏不导通。 正确答案:C 9.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中,关于功率因数的定义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相位差的余弦值; B.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的频率值; C.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的和值; D.功率因数等于电流与电压相位的余弦值。 正确答案:A 10.在反向型(BUCK-BOOST)DC-DC变换器拓扑电路结构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功率开关导通期间,二极管正偏也导通; B.功率开关导通期间,储能电感释放能量; C.功率开关关闭期间,二极管正偏导通,储能电感向负载释放能量; D.功率开关关闭期间,二极管反偏不导通。 正确答案:C 11.在降压型(BUCK)DC-DC变换器拓扑电路结构中,关于功率开关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版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 互作用,即引力、弹力、电磁力和(C)相互作用。A.地磁力B.分子力C强力D.结合力 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D)的最小功能单位。 A .细胞 B .蛋白质 C .氨基酸 D .遗传物质 3.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 是世界上首次利用(A)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 细胞核移植 B .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 D .细胞膜嫁 接 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A) 。 A.星系 B .星空 C .星云 D .星际 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C),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 .声 C .光 D .机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_理论_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7 .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 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 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_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_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 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 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 差转化来的能量。 12.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g 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 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 .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 +??) 高科技。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 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 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7分)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 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1)新事实和1日理论的矛盾。2)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16.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 上较为完美的结合。(3分)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 有一定的 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3 分)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 程中,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 (3分) 18世纪中叶产 生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现代电力电子电源技术发展

现代电力电子及电源技术的发展 现代电源技术是应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综合自动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技术和电磁技术的多学科边缘交又技术。在各种高质量、高效、高可靠性的电源中起关键作用,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 当前,电力电子作为节能、节才、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硬件结构模块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电力电子技术将使电源技术更加成熟、经济、实用,实现高效率和高品质用电相结合。 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 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1.1 整流器时代 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当时国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按照研究过程的不同可将研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开发研究。 2. 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亚历山大时期的___________,他的不朽著作_____________,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______、印刷和______。 4.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________创立的日心说为开端,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比利时的解剖学家维萨里的___________一书,揭开了医学领域的革命序幕。 5. 拓扑学是用________研究几何图形在_____________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6.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础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创立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量子力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____和______,揭开了原子能时代的序幕,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 广义相对论表明: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弯曲程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也大,空间的弯曲也__________。 10. 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1. 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匈牙利数学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设计而成的。 12.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物理连接的方式,较常见的拓扑结构有___________、总线结构、环形结构、___________和树形结构。 13. 对应于研究的种基本类型可以将科学分为基础科学、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古希腊成就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被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用逻辑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发现浮体定律、提出计算物体重心的方法等,这在当时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15.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发现了圆周率,比欧洲早近1000年。明代时的李时珍著有_____________一书,记载有1892种药物,方剂11000个。 16. 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技术是指陶瓷技术、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 牛顿是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______________,使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18. 法国的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燃烧的_________学说,牛顿和___________发明了微积分。 19. __________发明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意大利的___________发明了电池。 20. 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___________。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的是法国动物学家___________。 21. 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他提出种质选择论,19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的科学家_________发现了遗传定律。 22. 突变理论主要以_________和奇点理论为工具,通过对稳定性和_________的研究,提出系列数学模型,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 23. 化学键主要有_________、共价键和_________。 24.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 25. 生殖细胞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现代科学技术常识

现代科学技术常识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内涵与实质 1、科学-理论认识;技术-理论认识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 2、科学革命――认识的变革,带来了观念、理论、方法的变革。如,牛顿第一定律 技术革命――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术的根本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二战以后,标志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意味着人类社会宇航时代的开始! 3、科学知识体系――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居于首要)组成。 科学革命的实质――科学知识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二)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科学革命往往是在某个领域发生的 1、物理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创立与发展,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命。 相对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如,你看和一个美女在一起觉得时间特别短,与

一个不怎么样的女人在一起,觉得时间特别长。 带来了能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核技术的突破。 2、现代宇宙学――宇宙的时空特征,有爱因斯坦作为代表。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渴望了解大千世界的来龙去脉。在终于了解我们定居的这颗星球不过是茫茫宇宙无数星体中的一个以后,天文学家开始致力探索宇宙的起源。几十年来,粒子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联手勾画出一种可能的宇宙早期图像:宇宙发端于距今15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学的建立经历过三度辉煌:第一次是在本世纪20 - 40年代,哈勃发现了宇宙中遥远天体的整体退行,也就是正在离我们而去,伽莫夫由此建立了热大爆炸宇宙学的基本框架;第二次是1964年,两位美国工程师意外地发现了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原始火球即微波背景辐射,它的冷却温度(3K)符合伽莫夫的理论预言:这一划时代的发现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次便是1998年,人们第一次确定了宇宙的组成——40%的物质和60%的“黑色”能量。而在这40%的物质中,仅有5%是人们熟知的“普通”物质,其余35%则为不可视的“暗物质”。 关于宇宙的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伟大的事实:一、人是宇宙物质演化的结果。而人的思维又反过来认识宇宙间的万物,充分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伟大;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观测事实和理论分析中都有巨大的飞跃,它预示着未来会有突破性的伟大成就,这是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3、生命科学――20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 应用在医药领域,突破了DNA技术,克隆羊的出现说明的什么。 应用在工农业上,人工培植了很多植物,如农村的许多农作物。 近一年半以来,破译生命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日渐进入尾声,随之而来的以蛋白质和药物基因学为研究重点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人类进一步迈向对自身的深入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涵盖了人类基因组97%以上的信息,标志着科学家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2001年2月12日,上述六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