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官窑的历史传承与显微特征

北宋官窑的历史传承与显微特征

北宋官窑的历史传承与显微特征
北宋官窑的历史传承与显微特征

北宋官窑的历史传承与显微特征

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公元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王位,建立宋朝。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他和弟弟赵光义指挥军队又不断征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辽、金相继在北部兴起,给北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胁,终于导致公元1227年南宋政权的建立。两宋虽然实际统治疆域有限,却创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奇迹。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

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幅繁荣景象。另外,每天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这时的夜市也更加兴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还有作为说书游艺场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纳数

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更为了解当时汴京市肆的繁荣情况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证据。

北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宣政年间,是宋徽宗引入汝瓷及开封陈留东窑等窑系的制作精华在开封创建的。北宋官窑口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官瓷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

的瓷器种类。

在徽宗前的北宋各代帝王当政时期,帝王们都没有徽宗那么高的艺术造诣,对民汝窑‘待诏供奉’的方式没有提出异议。徽宗登基初期也没有提出异议,但对‘供御汝瓷’的釉色器型可能已有所不满,直到1111年即位第十年的政和年,对‘汝窑为魁’的水准更不满意,徽宗遂决定京师‘自置窑烧造’。

以政和年为界,此前宫中用瓷以征民汝窑为‘待诏供御’窑的瓷器为主,此后用瓷是自置窑烧造的为主。

政和年号的起用时间是公元1111年,我们可以明确;大概在这一年,因京师已建官窑,汝窑虽还有‘待诏供御’的官窑头衔,但‘待诏’次数已大大减少,所烧瓷器基本全部用于自行出售。而‘自置窑烧造’的官窑从公元1111年起到1126年的靖康之难止,连头带尾地存在了十六年,而不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二十年。

《听琴图》

北宋政府‘自置烧造’窑口因为是官府投资所建,是名符其实的官窑。而此前‘待诏供御’的汝窑都是民间投资所建。徽宗之所以成立官窑的最大可能原因是:因瓷器的器型品味和烧制成品率与成色率与窑主所雇的制瓷掌窑师傅艺术鉴赏水平有直接关系,涉及瓷品器型釉色的配方参数因人事或原料变化不同较难掌握,质量波动较大,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影响了向宫中进呈。

对艺术品欣赏水准很高的徽宗来说,他不能容忍以烧制日用瓷为主的民汝窑制瓷师傅忽略器型的造型意境,更不能容忍瓷器釉色与他的艺术喜好颜色相冲突。

北宋政府官员的官阶品级按制以服饰颜色划分,我们在徽宗本人所画?听琴图?中见到两位陪听官员所穿服装颜色可见这位帝王艺术家唯

对天蓝天青和豆红色的喜爱,民汝窑的那些制胎造形施釉师傅们那里能理解得了他们的君王有着极高艺术鉴赏品味呢!

对徽宗来说:安排‘东西窑务’的官员,把窑口设在京师附近,以便能将自已的要求及时对制胎上釉掌管窑火师傅提出,这样就能更多烧出一些使自已在各方面都满意的瓷器。为此,宫中拿出些银两,招一些高水准制瓷掌窑师傅,征购一些好胎土和釉料也不是什么难事!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官窑在京师附近建起了,烧制什么呢?参照青铜器的多种造型,以汝瓷为基础,扩大器型种类,将几种釉色增加到多种色彩,以徽宗对绘画特殊爱好再加上翰林画院有众多丹青高手,他是一定要在部分陈设

类瓷器上增加山水植物或人物题词刻花绘画填彩图案,怎么能证明此事呢?

其(一)徽宗本人的《文绘图》和佚名《宋人夜宴图》及《梧荫清暇图》中部分瓷器上有纹饰图案。尤其《梧荫清暇图》右下角的‘贯耳瓶’上纹饰。

其(二)曹昭在《格古要论》曾具体说过:?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其(三)王世懋对他所看到的这时期官窑烧制瓷器也有所品评,他在《窥天外乘》中说:?宋时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窑次之。?其(四)《中国古陶瓷图典》?汴京官窑?条目?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

其(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能在市面偶能见到带有宋代特有花石及芭蕉叶纹饰的刻花填彩或彩绘宋官瓷。

北宋官窑粉青花觚

高17.8cm 口15cm 深16.2cm 足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官窑特展

这些官窑烧制瓷因其与汝窑瓷的共同要素大于差异要素,所以现在一些专家和收藏类书目上将其统称为汝瓷,从而混淆二者的差别,混淆二者的结果,使汝瓷的存世数量被混同为官窑瓷的存世量,因而使汝

瓷存世量受到了官窑在世时间短(十六年)的误解。

从后人对宋官窑瓷的评价看,大部分人认为其质量虽好但不如汝窑质量最佳时的瓷器好,严格来说;它们应被称为官窑汝瓷。198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的《宋官窑特展》图录将其称为宋官窑青瓷中而未定其为汝瓷。至今台北故宫有清宫旧藏的汴京官窑青瓷25件(南宋官窑青瓷110件)。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丝毫没有治国之本的野心,只知道贪图享乐。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在制度上的问题,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朝皇帝毫无进取心,也没有高明的国家治理策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求自保,能坐稳朝庭。国家逐渐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气逐渐低落。在国防上,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作指导。连年战争失利,耗费大量钱财,岁岁进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大大损耗国家实力。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人结

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度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

《南宋街景》

北宋官瓷的传承

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至?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窑口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其光耀中天的岁月随着北宋的灭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儿子,对北宋王朝祭祀所用的礼器可谓了然于心。1143年,宋高宗将久藏于心的礼器复古之事提到议事日程,决定袭宋徽宗遗制,斥国资自置窑烧造礼器,他于1144年下诏专门成立礼器局,诏令修内司修建官窑开始南宋制瓷大业,寻访通晓礼器规矩及制作技艺的大师巨匠主持南宋王朝礼器的制作以及官窑的烧制业务。1146年,修内司官窑不负宋高宗所望,完美地传承了北宋官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烧制出合乎政和?新成礼器?的作品,其形制、尺寸均再现了宋徽宗政和?新成礼器?的风采。

宋高宗依照北宋官瓷的制瓷制度和工艺烧制官瓷,是对宋徽宗所设官窑的直接继承。国势渐趋稳定后,南宋王朝对瓷器的需求量增大,修内司一座窑口已不能满足需要。宋高宗又依制在郊坛下别立新窑,大量烧制以北宋官窑为蓝本的南宋官瓷,使得两宋官窑法脉相续的实践和发展模式终告完成,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

北宋官瓷的显微特征

(图一)釉面黑色斑点(GCQS-1599)(图二)釉面褐色斑点(GCQS-1586)

(图三)釉面金属光泽斑点(GCQS-1597)(图四)釉面黄色斑点(GCQS-1598)明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这些描述对宋代官窑瓷器的外观特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青瓷釉主要呈现为青色,浓淡不一。釉面普遍有纹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釉面质感似玉,大多数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现?紫口?现象。刮釉露胎部分圈足,由于胎体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而在烧成后呈现铁褐色,即?铁足?现象。

a. 釉面斑点:宋代官窑青瓷釉面经常可见直径几百微米到二千

微米大小的斑点,这些斑点有黑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其中有些斑点有明亮的金属光泽。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也有各色斑点,但相比宋代官窑而言要少一些。斑点可能是因为釉料的不均匀研磨不够细致而使釉中的铁在釉面富集析出,或是烧成时某些物质落到釉表面而形成的。图一至图四显示了宋代官窑青瓷不同样品釉面斑点的显微图片。

(图五)釉面变色气泡(GCQS-1599)(图六)釉面棕眼(GCQS-1606)

(图七)釉面棕眼(GCQM-1631)

(图八)釉面棕眼(GCQQ-1645)

b. 釉面变色的气泡和棕眼:在大部分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能观察到变色的气泡和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棕眼。

图五中黑色的气泡是因为气泡破孔及后期的污染所造成。

图六至图八为不同样品釉面上棕眼的显微结构图。

(图九)同一区域多处缩釉(GCQS-1614)

(图十)圆形缩釉(GCQS-1600)

(图十一)椭圆形缩釉(GCQS-1595

(图十二)长条形缩釉(GCQS-1607) c、缩釉:大多数宋代官窑与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无釉的现象,即缩釉现象。缩釉的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面积或大或小,也有形状为长条形,一般多出现在器物底与壁交界处。(图九至图十二)为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缩釉现象的显微图片。

宋代烧制的官窑产品、明清仿制的官窑瓷器以及康乾时期收集的官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院内。

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

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乾隆壬寅新正御题

工业遗产保护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近几年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留下千古遗憾。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城市建设和工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拆毁,大量珍贵实物档案消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工业遗产的基本内涵及保护的意义 目前我国尚无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和保护条例,世界各国现基本依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所制定的相关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审美启智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根据这个定义,青岛工业遗产的基本类型应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及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机械设备、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人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青岛的工业遗产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青岛社会发展的信息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还要大。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重新引入的功能大致有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 (一)城市开放空间模式。中山市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原为粤中造船厂,属地方性中小规模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 (二)旅游度假地。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价值,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还有李林和肖洪根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 (三)博览馆与会展中心。福州马尾船厂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东南大学编制的《南京城外秦淮河规划》中,把晚清的工业厂房建筑辟作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而民国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在的功能,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 (四)创意产业园。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是哪八个

中国古代八大官窑是哪八个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不过还是有中国古代八大官窑之说。下面给大家说说中国古代八大官窑是哪八个,供大家阅读! 1、汝窑 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 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2、官窑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3、哥窑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

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4、定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窑 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6、景德镇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7、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陶瓷器上的款识

陶瓷器上的款识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款识的类别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图

南宋官窑工艺流程

南宋官窑工艺流程 一:采土取样 皇城东南临江渚,山名乌龟含异土。内司设窑兹山下,日日采土动锹锄。动锹锄,历寒暑,山前官窑常举火。制成新瓷冠一代,至今犹遗烧窑处。

二:原料粉碎 采得瓷石紫金土,分置巨臼挥巨杵。水力冲激水轮转,巨杵上下声撲撲。 声撲撲,如破竹,四山震响流年度。八百年来今非昨,旧观只在画中睹。 三:淘洗沉泥 原料粉碎入洗池,土石分别自淘洗。滤去杂质淘尽砂,制坯只用沉底泥。 沉底泥,匀且细,中有窑工汗如雨。池水洗白少年头,换得一家老小食和衣。 四:踩踏练泥 二泥混合入池练,驱牛踩踏尽转圈。踩得脚下似胶粘,日渐西斜不停鞭。 不停鞭,腿似绵,池畔监工好悠闲。遗迹应是汗湿透,池苔至今碧芊芊。 五:拉坯成型 坯工巧手运神思,拉坯绝技冠前时。瓶尊壶钵杯盆碗,古拙新奇千百姿。 千百姿,薄如纸,饰物灵巧如生芝。辅于模制与捏贴,南渡工匠名远驰。

六:上架晾坯 成型坯件旋上架,虚室阴晾排如花。窑工日夜勤翻晾,灯火映红小山崖。 小山崖,造物华,南宋天下第一家。遗物今成稀世珍,谁记窑工苦生涯?

七:精工修坯 再将坯件细修整,剔除疵点与暇纹。来时未婚今白发,气衰手颤两眼昏。两眼昏,旧营生,技艺授以后来人。几代相传创盛誉,史册却留邵氏名! 八:低温素烧 坯体送入素烧炉,火中烘焙增刚性。浑圆炉体似马蹄,烈焰熊熊火不息。 火不息,工艺奇,不惜工本造青器。工匠劳作辛与苦,独特工序誉千里。

九:内外施釉 素烧既了上釉浆,粉青天青欲闪光。浅浅青似越山色,淡淡光映浙水长。 浙水长,淡雅装,胎薄釉厚碧玉裳。赢得君王带笑看,中官年年得恩赏。

十:装钵入窑 施釉坯件入钵匣,送入窑内叠叠装。点火炉炽烤胸热,江风吹背似泼浪。 似泼浪,穿梭忙,炉火照红烧瓷郎。中官袖手坐品酒,计算颁赏白耶黄? 十一:新瓷出窑 龙窑又罢一回烧,新瓷列庭寒光耀。鬼斧神工凝精魄,水洗火炼成瑰宝。 成瑰宝,送九霄,有司车马忽已到。带走窑工血和汗,留下窑工千秋不朽之功劳!

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4862898.html, 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作者:李志强 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09期 汝官窑是北宋陶瓷史经典中的经典,达到了至今都难以超越的艺术水平。造型上古朴端庄、色彩高雅蕴润、技术纯熟精湛,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具有令人叹服的技艺和当代实用价值,从古至今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在汝窑的造型设计上,遵循的形式美法则,设计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相辅相成,统一和谐,也成为现代艺术需要学习的典范。它的美感主要表现在造型的形式美和与釉色结合所呈现出的风格美。 造型的形式美 一是自然元素的运用。北宋汝官窑在线性、结构、造型上运用仿生形态,模仿自然现象,并呈现出一种文静、天真的艺术风格,宁静恬淡的审美理念。 陶瓷模仿自然中的花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仿生形态,从五代的陶瓷、金银器中已有此趋势,而在宋被推向极致,其造型在器物口沿仿花瓣的,通常分为五份、六份、九份乃至更多的弧线,并根据曲线的不同有葵口、菱口、荷口等多种形式。其中仿莲花形态的比较常见,造型有碗、洗、熏炉等。莲花温碗是汝窑利用莲花形态造型的一件代表性作品,高11厘米,口径16厘米,碗水纹造型及纹饰多以莲花或莲瓣为参考,随佛教传入而盛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含义,其莲花瓣式的造型,釉色呈天青色清新淡雅,外形好像一朵十瓣莲花柔美绽放,端庄 而静谧。除最为常见的花口外,宋人还将花瓣形态延展为器物的结构线,)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A型六方委角套盒,母子口,盘壁凸起六棱将壁沿分成六等份,侧面沿用原花 纹重叠一层,如绽开的花瓣一般,清雅秀丽。 在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的设计上,对几何形态、自然形态的创造性模拟改造,充分抓住这些造型特征,删繁就简,并根据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组,无不体现着宋人关注生活,思想细腻的特点,不仅使得器物新颖生动富有灵气,更为使用者提供了新的审美情趣。 二是几何元素的运用。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最为突出和具有形式美规律的就是造型各异 的几何构造,圆形、椭圆形、方型最为常见。部分因为中国人有“天圆地方”这一说法,其次也可能因为方圆造型最易于成型。但相对于方形,在日用器皿设计中,更多见的为圆形。古人崇尚圆形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圆能带给人们柔和圆融的视觉感受,其次,圆形相对于日用器皿的设计更符合功能实用性。 对于碗类器皿来说,圆形毋庸置疑,轴对称形状成型方式适宜,其次圆形的口沿与人的口吻合,也方便使用时摆放、组合。这些可以从北宋汝官窑陶瓷碗、盘、洗、钵、碟类器皿造型的平面线性看到规律,70%的汝瓷的口部、足部基本形态为圆形。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天青釉大圈足撇口碗,口部浑圆饱满,曲腹,圈足外撇,给人浑厚饱满的感觉。现藏于大维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一、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汴京官窑”、“汝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南宋官窑》教案2浙美版(全汇总版)

19.南宋官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官窑,了解南宋官窑的由来。 2.了解官窑瓷器的基本制作过程,体验制作陶艺的快乐。 3.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南宋辉煌的文化历史,了解一些文物鉴赏的最基本的知识,知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南宋官窑的有关知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南宋官窑图片。 教学过程 一、何为南宋官窑: 1.观看录像片段,思考:南宋官窑的意思是什么?南宋官窑,顾名思义,是南宋皇室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北宋旧制设置的御用瓷窑,专门为皇帝及宫廷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用瓷,南宋官窑的青瓷产品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且迄今传世甚少,历代以来均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2.为什么南宋官窑会出现在杭州?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 二、阅读课文,掌握教材给的信息 1.南宋官窑遗址在哪里? (1)遗址之一:杭州老虎洞瓷窑即南宋官窑遗址——修内司窑遗址所在。这是南宋政权建立的首座官窑。这里明白指出修内司窑也称“内窑”,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烧制的,用澄泥

中国美术史考题(北宋汝窑探析)

北宋汝窑探析 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孙敬宣:南京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索与思考

孙敬宣:南京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索与思考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系列的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保护和利用,既传承了东方的文化内涵,也使城市的记忆进一步完整化。 广义的工业遗产可以追述到史前冶炼、加工等遗址,也包括水利等大型工程遗址,我国建于公元前227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在2000年被作为工业遗产类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从19世界末始于英国的保护工业遗产活动,则强调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如建于18世纪初施罗普郡铁桥峡谷工业旧址,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已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0 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国际学术届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推动了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于2003年7月在俄罗斯下塔吉尔通过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一《下塔吉尔宪章》(下简称《宪章》)。该宪章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为:“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正是在此大背景下,于2006年4月18日,借“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是“保护工业遗产”,在无锡召开了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希望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善待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工业遗产。国家文物局2010年在上海召开了工业遗产保护现场会,进一步推动全国工业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 1. 南京探索 南京作为五口通商和洋务运动重点实施城市之一,和中华民国首都,又具有得天独厚的长江水资源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区位。一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十二门类工业均有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留下了不少工业遗存,也较早引起了业界关注,在评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近代优秀建筑时,已有少量工业建筑被纳入保护名录。但对照《宪章》定义,它们只是工业遗产的内涵之一,且数量极少,难以形成南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记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退二进三”,“工业进园”等土地调整以来,对一百多年来近现代工矿企业的命运产生了极大影响。搬迁、拆除,用地性质转 换和建立各种创意文化园区等等,其结果令人喜忧参半,甚至是忧大于喜。喜的是截至2008年底,已有22个企业被市经委认定授牌为“都市产业园”,宏观上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也得到了相应的利用。忧的是在搬迁、拆除、置换的工矿企业中,在市场化运作下,不乏本应予以保护的工、矿被拆除,抹去了应该留下的记忆。 在上述双重力量的推动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作为研究保护历史文化的学术团体,重点投入了探索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活动,在规划局的支持组织下,一方面赶在省人大批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前,争取到将工业遗产的内容纳入条例,虽不成熟,先使之有法可依(详见《条例》第五章第41条)。另一方面开展其保护利用的课题研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图样)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 d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式 款识描述: 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9款图。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1款图。 乾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字形;右下边的“月”字多为长四框,中间加一小竖;“乾”字下部为硬直的“S”形,“S”上部开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对称;“年”字的顶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款图1和款图9两种,还有一种写法如款图1,只是笔画圆滑,“衣”字下部一笔合成。 乾隆官窑款以青花款为主,色调深沉,也有抹红和珐琅料,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总之,乾隆青花款大都字体工整,青花深沉,个别有字体偏斜草率、连笔书写和青花深浅不一的极少现象。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十分爱好的帝王,他在位几十年曾写下了无数的对各种艺术品的赞美诗词,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从这首诗中,人们亦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古朴精致 官窑既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而且又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连风格也颇为类似。特别是釉色,北宋大观年间的瓷器,多釉色莹润,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为盛行,部分翠绿其次。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见的仿古礼器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弦纹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点是,胎体较轻,以支钉烧制,色呈紫褐,釉面较厚,见冰裂纹大开片,底足露胎,呈铁黑色,沿口因釉层薄而呈浅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官窑瓷器则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而且价值不菲。 器型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官窑瓷器千百年来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根本,后人绝难仿造。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工业遗产保护意义

今天,国际社会正在不断地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从被理解到积极保护,都经历过渐进的和不断推动的过程,“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对于文化遗存的发现与认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主观性和功利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文化遗产的认知理念日臻成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理性行为”。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将工业遗产视作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工业遗产就是工业文明的历史体现,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使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更加充实。同时,这些深刻变革的物质证据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某类工业活动的起步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保护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追述以工业为标志的近现代社会历史,帮助未来世代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保护工业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同时,工业遗产对于长期工作于此的众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对它们加以妥善保护将给予工业社区的居民们以心理上的稳定感。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它们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护某种特定的制作工艺或具有开创意义的范例,则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如荆江分洪闸,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建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1954年长江发生大水,通过3次开闸分洪,大大减轻了洞庭湖的负担,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坝的威胁,为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镇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也从中体会到科技的先进力量。又如建于1959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和卫星试验基地,在过去的40多年间,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试验体系,成功地完成了多种型号导弹、远程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以及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这两处工业遗产因具有开创意义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价值,也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工业遗产能够在城市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上海已为市中心的4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招来5000个新‘房客’,加上100万平方米配套用地,使老厂房每年可创造税收租金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万个,盘活国有资产80多亿元,投入放大效应超过10倍”。通过对城市中的工业遗产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底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保护工业遗产,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如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艺术馆是由原本可能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

宋代瓷器鉴定特点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 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 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1 1、器型和概貌: 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

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 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1.2、胎色和胎骨: 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1.3、釉层和釉质: 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单选题

单选题部分https://www.doczj.com/doc/3014862898.html,/bbs画家村论坛 1、十二色相环中有()对补色 A、3对 B、5对 C、6对 D、12对 2、正反面花纹一样的织物是() A、罗 B、锦 C、刺绣 D、缂丝 3.色彩三原色是 3 ,三间色是 2 。 ①黑、白、灰②澄、紫、绿③红、黄、蓝 4、《白瓷孩儿枕》是()窑的产品? A、官窑 B、哥窑 C、钧窑 D、定窑 5、《白瓷孩儿枕》属于属于()瓷窑体系 A、青瓷窑系 B、白瓷窑系 C、黑瓷窑系 画家村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3014862898.html,/bbs美术教师理论考试复习资料,加QQ:313019250索取答案 6、瓷器《玫瑰紫釉盆托》口沿有菱花形()瓣 A、6瓣 B、7瓣 C、8瓣 D、9瓣 7、瓷器《玫瑰紫釉盆托》腹部有()条凹线? A、9条 B、10条 C、11条 D、12条 8、青铜器装饰风格变为质朴、严谨的阶段是() A、商代前期 B、商代晚期 C、殷商时期 D、西周以后 9、被历代民间画工和士大夫誉为“画圣”和“画祖”的唐代画家是 (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张萱 D、张择端 10、法国画家塞尚在西方被尊奉为 ( )。 A、后印象画派之父 B、现代绘画之父 C、印象派之父 D、当代绘画之父 11、秦始皇陵目前已经发现()个俑坑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2、清代瓷器在颜色釉方面有更多创新和发展,其中素三彩中不使用的颜色是()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白色 E、紫色 13、《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形式属于 ( )。 A、罗马式建筑B、拜占庭式建筑C、哥特式建筑D、拉丁式建筑 14、凿山建陵法始创于()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5、十七世纪荷兰的绘画艺术属于 ( )。 A、封建文化B、市民文化C、宫廷文化D、贵族文化 16、青铜器开始大量出现长篇铭文的时期是() A、商代前期 B、商代晚期 C、殷商时期 D、西周以后 17、印象派画家在描绘物体时所追求的是 ( )。 A、形体结构B、光线明暗C、光色变化D、意象效果 18、唐代张彦远所著___,是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绘画通史著作。(C) A、《画品》 B、《林泉高致集》 C、《历代名画记》 D、《清河书画舫》 画家村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3014862898.html,/bbs美术教师理论考试复习资料,答案仅供参考 19、“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

《南宋官窑》教案

《南宋官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官窑,了解南宋官窑的由来。 2.了解官窑瓷器的基本制作过程,体验制作陶艺的快乐。 3.通过交流活动,搜集浙江历史上各类名窑资料并了解陶瓷品的特点。 4.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南宋辉煌的文化历史,了解一些文物鉴赏的最基本的知识,知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何为南宋官窑: 思考:南宋官窑的意思是什么? 南宋官窑,顾名思义,是南宋皇室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北宋旧制设置的御用瓷窑,专门为皇帝及宫廷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用瓷,南宋官窑的青瓷产品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且迄今传世甚少,历代以来均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二、观察图片 南宋官窑博物馆 简介 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玉皇山南面的乌龟山西麓,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64平方米,由展厅和郊坛下官窑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于2002年进行了扩建和陈列改造。经改造后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窑的风韵与特色,既突出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 ,又充分反映官窑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图片展示) 三、初认陶瓷 (1)介绍陶瓷的历史: 昨日起居——陶瓷与日常生活: 醉香茗海——陶瓷与酒文化: 华堂清斋——庭院厅堂书斋: 荣登庙堂——陶瓷与皇帝贵胄: 慎终追远——陶瓷与丧葬礼俗: (2)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猜猜下面这些青瓷珍品图片用来做什么的?

A、南宋官窑青瓷簋式炉 南宋官窑青瓷簋式炉(郊坛下窑址出土)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3.5厘米仿商周青铜簋式样。侈口,束颈,大圈足外撇。腹上部有两周弦纹,龙首形双环耳。灰色胎,胎质较细,粉青色厚釉,质感如玉,器身密布纹片,纹片大小适中,有的开片夹杂有黄褐色。形制朴厚凝重,肃穆大方,属南宋官窑经典之作,用于宫廷礼仪活动。 B、南宋官窑青瓷盏托(茶杯的托盘) 南宋官窑青瓷盏托(老虎洞窑址出土),高6.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9.1厘米盏敛口圆唇,弧腹中空,与托连成一体。托作高足盘形,尖唇上翘,圈足。深灰胎,施青釉,略泛黄。垫烧,足端呈紫灰色。 C、南宋官窑青瓷八卦炉盖 南宋官窑青瓷八卦炉盖:高4.4厘米口径18.5厘米系覆盖于熏炉顶部的圆形镂孔顶盖,因饰八卦及花卉纹,故名。熏炉盖方唇平沿,顶心为笠帽形钮,以盖钮为圆心,盖面镂刻有两圈纹饰:内圈为两组对称的镂空缠枝花草纹,外圈为镂空八卦纹。镂孔也是出烟孔,集实用功能与艺术造型于一体,显示了工匠们的巧妙构思。 D、南宋官窑青瓷鸭形器(郊坛下窑址出土) 南宋官窑青瓷鸭形器(郊坛下窑址出土)高17.1厘米横10.4厘米系鸭形器物所保存下来的鸭首、颈部和鸭身前半部分。圆弧形鸭头,鸭嘴缺损,鸭眼为点状孔;鸭颈线条流畅,弧度舒展;鸭身上部有残存的凸起翅膀造型。整件器物内空,内外皆施釉,器形写实,比例恰当,生动逼真,艺术性强,可能作为香薰使用。 E、南宋官窑翠青釉贯耳扁瓶,高:20.5厘米。口径:5.8--7.8厘米,底径6.2--7.1厘米。此瓶胎薄釉厚,釉层光润,釉色为极珍贵的梅子青色,开片稀疏,鳝血纹疤,釉下聚沫攒珠,紫口铁足。古瓷泰斗赵青云老师对此扁瓶极为赞赏,认为是南宋官窑中的精品。 四、课后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