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司 治 理 机 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公司治理机制一、交互效应公司治理机制间存在交互效应,即各个治理机制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而非彼此相互独立的。
公司的监督机制能够通过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来减轻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激励机制能够通过使管理层与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而使管理层以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行动,这样公司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达到了相同的目的,其在发挥作用时很可能存在替代关系,即替代效应。
二、有效监督在公司的管理层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时,即使管理层的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管理层也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提高公司价值; 在管理层的行为受到有效监督时,即使没有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管理层也不得不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三、约束性在公司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缓解公司的代理问题方面存在替代关系,表现在公司的风险承担方面, 公司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提高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方面存在替代关系。
此外,在公司的监督机制间也很可能存在替代关系。
公司的监督机制目的是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管理层的行为已有受到有效约束时,再对管理层进行更多约束也未必能够减轻公司的代理问题。
四、激励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公司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时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样在公司的监督机制间存在替代效应,在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间也存在替代效应,而独立董事和股权制衡都是公司的监督机制,管理层持股是公司的激励机制。
在独立董事、股权制衡和管理层持股间存在替代效应。
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间存在动态内生性,即不仅前期公司治理机制对当期公司绩效有影响,而且当期公司绩效又对下一期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反馈效应。
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风险承担间也可能通过其他更多的途径存在跨时期的相互作用: 如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风险承担的作用可能会存在“惯性”,即其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段持续时间。
公司外部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内容提要: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公司内部机构的分权制衡机制,还包括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制衡。
其中包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形成的非股东利害关系人参与治理的问题。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OECD公司治理准则2004》中有关公司外部治理的相关内容,然后初步分析我国目前的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情况,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外部治理利益相关者Abstract: I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at the company inthe modern meaning manages, not merely include the mechanism that the frac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checks and balances inside the company,still include checking and balancing to the company of externalenvironment condition. It is not the question that shareholder‟ sinterested party participates in managing that includes being formedon the basis of theories of 〃 persons who are correlated with of theinterests 〃• Have more brief to introduce relevant companies relevantcontent that outside control in 〃 OECD 2004 〃 this texts at first,the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aging the mechanism of persons whoare correlated with of company interests of our country of initialanalysis,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inally.Keyword: the Company managing; the outside managing; Persons who are correlated with of the interests公司治理从狭义上说就是公司内部的分权制衡机制,具体就是股东,董事会,经营层之间的权利安排与权利制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内部治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于公司内部治理被一些学者称为公司高层的权术游戏。
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是不同的。
通俗地讲,如果说企业管理主要是指经营班⼦对⼀般员⼯的管理,那么公司治理则指股东、出资⼈、所有者(委托⼈)对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代理⼈)的管理,按照代理理论,就是委托⼈对代理⼈的管理。
在这个意义上,公司治理更接近于我国国企领导班⼦建设的概念,只不过公司治理强调的是经济逻辑、法律逻辑,⽽领导班⼦建设强调的是政治逻辑。
可以讲,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没有好的公司治理,很难有好的企业管理。
⼀般地讲,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个是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另⼀个是治理机制(governance mechanism)。
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等。
治理机制包括⽤⼈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如⽤⼈机制⼜可细分为董事长⼈选、独⽴董事⼈选、CEO⼈选等。
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低。
图1:公司治理⽰意图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治理机构设置等。
解决⼀股独⼤、建⽴独⽴董事制度等,属于治理结构的问题。
我国在国企中建⽴的党组织、职代会等,也属于治理结构问题。
治理机制,有企业外部的,最典型的是资本市场的监管,也有企业内部的,最重要的是⽤⼈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党管⼲部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式和途径。
2003年,国资委已在6家中央企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者,并推动中央企业实⾏经营者年薪制改⾰试点。
这些要解决的都属于治理机制问题。
从这种概念来看,仅仅建⽴董事会、监事会,或在解决⼀股独⼤上下功夫,很难达到提⾼治理效率的⽬标。
学者们对公司治理概念的理解⾄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公司治理是⼀种合同关系。
公司被看作是⼀组合同的联合体,这些合同治理着公司发⽣的交易,使得交易成本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时发⽣的交易成本。
由于经济⾏为⼈的⾏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特征,所以这些合同不可能是完全合同,即能够事前预期各种可能发⽣的情况,并对各种情况下缔约⽅的利益、损失都作出明确规定的合同。
Sweeping over the M a nagement 管理纵横一、前言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同时,2005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因此,在企业伦理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试以公司伦理——公司治理纵深发展的角度对公司治理进行思考。
二、公司道德行为的现实意义1、公司道德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最基本层次。
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我们必须重视与健全公司的道德治理机制。
原因在于公司的道德治理机制内生于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之中,同时公司道德治理机制的运行将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道德治理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可使其中的成员对此机制有一种依赖心理,促使人们在从事公司活动中,自觉选择他们认为最适当的道德原则,促进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比如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的运转。
、公司伦理是公司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
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公司特有的创新精神和竞争优势,而支撑创新精神与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公司经营行为必须合乎伦理。
反过来讲,非伦理的公司行为不但有损于公司自身的近期利益,更可怕的是还会断送公司自身的长远利益。
据研究资料显示,靠蒙骗而得罪一个消费者的公司可能会一时得利,而此消费者上当的现身说法会影响25~30个消费者的购买决心,这种公司就会陷入贪小利而吃大亏的不利局面。
加之在此信息高速发达时代,公司的非伦理行为一夜间就可传遍世界各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难以预料。
三、关于公司治理层面的道德原则体系的构建作为现代公司权力制衡机制和决策保障机制的公司治理本身就遵循资本证券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公信原则,而这正体现着公司伦理道德与公司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公司治理机制(一)
公司事务2009-11-02 08:15:14 阅读8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公司治理机制得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一)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
企业就就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得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得经济组织。
从这个角度理解,企业就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得载体,社会上得各种资源、要素如货币资金、生产工具、原材料、人得体力智力等等,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体现其价值,其所有者也才能实现自己得经济利益。
1、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需要得生产经营要素就是复杂得、多种多样得,任何一种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经营得正常进行。
所以企业得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上多种要素所有者得协作,这些所有者以不同得方式、通过不同得渠道,或多或少地把自己掌握、支配得一笔资源、财富投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得条件,(公司得股东只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她们有权要求参与企业利益得分配。
她们
构成了企业得利益相关者群体。
2、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化程度得提高,利益相关者群体不断扩大,其成分日益复杂。
目前我国企业得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包括经营者在内得员工、政府、债权人(在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供应商与消费者)。
在此基础上还可划分为十个层次:大股东——中小股东-——全体股东——经营者——一般职工——包括经营者在内得全体员工——债权人——社区——地方政府——中央政
3、众多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得相关度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得作用存在差异,因此她们在企业中得地位以及她们经济利益得实现程度也有差异。
如股东,即企业货币资本得所有者,在以前处于中心地位,所以法律都认为企业就是“股东得企业”,企业必须为股东负责。
随着生产经营条件得变化,其她利益相关者得作用日益重要,因此企业要由为股东服务转变为为利益相关者服务。
4、由于企业得利益相关者为数众多、成分复杂、利益目标存在分歧、地位作用不同等原因,她们不可能全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通常只有其中起重要作用得“利益高度相关者”,才可能通过自己得代理人即经营者直接进入企业发挥作用。
(或者说,企业利益相关者得权益并不都靠企业内部得治理结构得到确保,有得利益相关者其权益主要靠外部治理机制确保,既然要求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服务,那企业治理机
制就应当包括内部与外部两部分。
)
5、利益相关者通过其代理人参与企业经营,意味着出现了企业“要素所有权”与经营权得分离。
要素
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通过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来确保自己得权益,发挥自己得影响。
(二)公司治理问题得由来及其涵义
由于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与目标不一致得问题,即公司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由于不直接经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得真实情况往往不如其代理人(经营者)了解透彻,而企业得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得往往不就是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因此就存在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追求自身目标,损害委托人利益得可能。
委托人就有必要设计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得目标与委托人得目标尽可能一致起来,由此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
1、公司治理得涵义:
(1)“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与公司及其她相关利益人得相互作用中产生得具体问题。
构成公司治理问题得核心就是:①谁从公司决策(或公司管理阶层得行动)中受益?②谁应
该从公司决策(或公司管理阶层得行动)中受益?当在“就是什么”与“应该就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
个公司得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2)“公司赖以代表与服务于它得投资者得一种组织安排。
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得一切东西。
……公司治理得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
2、要点:
(1)公司治理现象得出现与所有者及其代理人之间得委托——代理关系相联系,只要存在这种关系,就必然产生企业如何治理得问题。
就就是说在社会上存在得企业中除个人企业外,都存在着治理问题(包
括传统得国营企业)。
(2)公司治理具体表现为有关各方形成一种与约关系,合理配置权、责、利。
(3)公司治理得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科学决策。
实现科学决策才就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最有
效得保证。
(4)公司治理依靠得就是一套具体得治理结构,以及超越于具体结构之上得内外部制度体系,即治
理机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
1、涵义
(1)钱颖一: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它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得团体——投资者(股东与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得关系,并从这种安排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①如何配置与行使控制权;②如何监督与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与职工;③如何设计与实施激励机制。
(2)吴敬琏: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与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得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得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得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就是公司得决策机构,拥有高级经理人员得聘用、奖惩与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得执行机构,在董事会得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引导与控制得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应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责任与权利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与其她利害相关者。
同时应提供一种结构,用以设置公司目标并提供为达到这些目标与监控运营得手段。
2、归纳要点:
(1)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治理问题有关各方(即利益相关者各方)及其代理人相互关系及其地位、作用在企业内部运作中得反映。
它集中地表现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与其在企业内部得代理人之间得委托——代理关系。
同时,参与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得经营运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治理结构就是公司治理机制得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得利益相关者中,谁得作用大、地位重要,谁得代理人(或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得作用就越关键。
公司治理结构既要反映出这种关系,同时又要处理好复杂得
委托——代理关系。
(2)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组织制度安排,就是有关各方得关系契约。
首先必须明确哪些利益相关者有权参与治理机构,公司治理机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就是谁得代理人;其次,在企业运作与决策过程中它们各起什么作用,谁处于核心地位起关键作用。
这些问题都必须形成契约(成文或不成文)
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
(3)公司治理结构得最终目得就是实现科学决策。
治理结构在运作中得表现就是各个组成部分得制衡,但制衡只就是维护各方权利得手段,就是对经营者得一种约束。
通过制衡,最终得目得就是实现科学决策。
通过科学决策,使企业得到更好得经济效益与更快得发展,才就是对有关各方利益得最根本保障。
因此,能否实现科学决策也就是衡量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否合理有效得最重要标准。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得经营环境极为复杂且变化迅速,对于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提出了更高得要求。
作为决策科学化得重要保障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顺应经营环境得要求不断调整、创新。
(4)在有关公司治理机构得各种制度中,最关键得组成部分包括:①理调整相关利益者关系得原则;
②合理选择经营者,将公司控制权交给称职得人,确保企业关键人事安排与重大决策正确得机制;③对经
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得机制。
(5)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及股东大会、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员工组成。
(6)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治理机制得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就是全部,它不可能解决有关公司治理得所有
问题。
(四)公司治理机制
要求现代公司企业为全体利益相关者服务,就意味着仅仅依靠内部治理结构无法解决公司治理得所有问题,要实现真正得科学决策,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一套完备有效得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形成一整套
超越内部治理结构得治理机制。
1、涵义:
(1)公司治理机制就是提供资金给公司得投资者(股东与债权人)如何保护其资金投入不受侵犯得一整套制度安排。
它主要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投资者如何收回她们得投资?就是以短期高额利润还就是长期稳定利润得形式,抑或以资产出售得方式(破产)?投资者如何确保经理不会挪用公司得资金用于私人用途?投资者如何有效地控制与激励经理?投资者如何确保能选拔到称职得经理?投资者如何确保真正有效率得经营策略得以实施,而无效率得投资又不会进行?
(2)OECD制定得《公司治理原则》: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股东得权力;②对股东得平等待遇;③利害相关者得作用;④信息披露与透明度;⑤董事会责任。
2、内容:
(1)完整得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部分。
(2)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得规章制度、合同契约、激励与约束机制、决策程序
以及企业内部得文化氛围等等。
(3)外部治理机制包括社会文化基础、法律、道德规范、信用制度、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金
融体系等等。
(4)公司治理机制就是一个整体,内部治理直接对企业发生作用,外部治理则提供必要得环境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在一般情况下,外部治理就是通过内部治理起作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