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 15 奇异的植物世界
- 格式:docx
- 大小:20.67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全文都以“奇异”为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最后水到渠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回归主题,总结全文。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小星和同学们到植物园去参观,他们请农艺师李叔叔当向导。
走进植物园,一阵风吹来,大家听到了哈哈的笑声。
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大家正感到奇怪,李叔叔把他们带到一棵长满果子的树下,说:“这叫哈哈树,树上的果子被风一吹,就会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
”离开哈哈树,同学们来到花棚,看到一种很艳丽的花。
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
谁知,他的手指刚碰到叶子,就感到一阵麻木,好像触了电似的。
“啊!”他惊叫着把手缩了回来。
“别慌,别慌!”李叔叔说,“这是一种带电的植物,不会伤害人,因为它带的电很弱。
”同学们继续向前走着,突然发现小路旁的大树上,挂着一条条像蜡烛一样的东西。
“这是什么呀?”小星问。
“这叫蜡烛树。
”李叔叔边说边摘下一根“蜡烛”,剥开皮,用火一点,真的点着了,和烛光一样明亮。
大家走到一块草地上,李叔叔随手拔了一棵草,叫小星嚼(jiáo)嚼是什么味道。
小星一嚼,顿时酒味四溢,还觉得有点儿醉(zuì)意。
李叔叔笑着说:“这叫醉草,草里含有酒精呢!”李叔叔又把大家带到一块低洼的水草地旁边,指着一种草,要大家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本领。
小星第一个发现:一个虫子刚爬到草叶上,那蚌(bànɡ)壳一样的草叶,就闭(bì)合起来。
等叶子再张开时,那虫子已被“吃”掉了。
李叔叔说:“这叫捕蝇(yínɡ)草。
”“呀,那边荷花池中怎么有笛声?”小星好奇地问。
李叔叔把大家带到荷花池边,笑着说:“这清脆柔和的笛声,是从荷花上发出来的,风吹动它的干花膜(mó),就像吹笛子一样。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
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zhān)苔(tái)。
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nián)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zhān)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
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交响乐。
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
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
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
一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téng),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积累
1、根据短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植物()的小草()的味道
2、用“竟然”、“格外”各说一句话,并写下来。
感悟
3、短文重点介绍了()、()的奇妙之处。
简单地介绍了山芋藤能(),水葫芦能()漆树会()。
1、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能力拓展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图片等和同学们交流。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材分析:《奇异的植物世界》是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参观记。
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植物园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
作者通过讲述生动。
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描写植物的奇异之处。
过程与方法1.以“导——扶——放”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植物世界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描写植物的奇异之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搜集有关奇异植物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和词语:嚼醉蚌花棚剥皮低洼荷花柔和缩回捕蝇草3.(放录音)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从课题看,同学们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从课题引入,复习前面所讲内容,为今天的学习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针对课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植物世界里的植物究竟有多么神奇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小星先后到了哪里?观察到了什么奇异的植物?找到了用笔划一划。
师:你的思路真清晰,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作者走到哪就看到哪,写到哪。
这是什么顺序?(参观顺序)也可以叫移步换景。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块儿移步赏景。
去感受每一种植物到底奇异在哪?1.学习课文第一段(1)全班齐读第一段。
(2)提问: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3)指名反馈。
小结:这一段交代了参观的人物和地点以及向导。
设计意图:通过这段的学习,教会学生写参观记一定要交代参观的时、地点、人物,让人读了能够一目了然。
2.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这段写了哪种植物,细心体会它的奇异之处?(用——画出植物的名称,用~画出植物的奇异之处)(2)(投影出示)走进植物园,一阵风吹来,大家听到哈哈的笑声。
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大家正感到奇怪,李叔叔把他们带到一棵长满果子的树下,说:“这叫哈哈树,树上的果子被风一吹,就会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
”①讨论交流,指名反馈。
(老师相机板书:哈哈树→发出笑声)②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此段。
a. 读好问句,“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这个问句都是有疑而问,要读得短而上扬,读出因好奇而急切想知道其中原因的心情。
b.读好描摹人物情状的词语,如:“大家正感到奇怪”,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小星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情感变化,读时可稍重些。
c.你喜欢这种植物吗?试着读一读,喜欢的站起来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
③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读,自然段找,地点和植物的特点想,植物奇异的地方读,带着感情读,读出奇异的特点来。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中理解。
教师采用“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学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下面我们就用刚才这样的方法自己试着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2)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小星行为表情的语句来体会和理解植物的奇异之处。
(3)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带电花→带微电)(4)①读句子: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
“啊!”②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
谁知,他的手指刚碰到叶子,就感到一阵麻木,好像触了电似的。
“啊!”他惊叫着把手缩了回来。
(指名读,比较不同)指名学生朗读本段,要读出我们“不可思议。
神奇”的感觉。
设计意图:出示学法,便于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在“导——扶”的过程中,通过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学生根据学法,自主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2)出示合作学习要求:(投影出示自学提示)①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线划出介绍哪种植物,找出最能体现小星行为表情的语句。
用~画出李叔叔介绍这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②同桌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4)(出示课件)指名读4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蜡烛树的样子吗?师生合作读读。
(5)自由读5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管这种草叫醉草呢?自由读6自然段,画出书中描写捕蝇草捕虫的句子,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7自然段:女生读小星的话;男生读李叔叔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设计意图:由于2—7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我在4.5.6.7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放”这环节,让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示和调动。
5.学习第八自然段过渡:同学们,李叔叔带领大家参观了这么多奇异的植物,你们最想说什么呢?(1)指名反馈。
(2)自由读最后一段。
(3)为什么结尾用了“奇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知道最后这句话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叹,是全文的中心句。
(投影出示: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句话。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记叙小星和同学们参观植物园,李叔叔向我们介绍了六种奇异的植物,它们分别是……大自然的植物千姿百态,那学习了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呢?设计意图:教师恰当的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师总结。
在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犹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
老师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籍,将来去探索植物世界的奥秘。
六、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播放世界上其他奇异的植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特性。
2.把自己知道的奇异植物,说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奇异的植物世界(参观)树下花棚旁小路旁草地水草地荷花池哈哈树带电花蜡烛树醉草捕蝇草水笛荷出笑声带微电能点亮含酒精会吃虫可发音教学反思: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1.教师要准备充分,教态要自然大方,对学生要有一种亲和力。
导入新课时,采用生字词卡片进行复习,还通过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在新授课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对奇异的植物世界充满期待和联想,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力求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结构大致相同,都介绍了一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所以在教学时,抓住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进行有目的地学与扶。
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掌握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围绕“奇异的植物,奇异在哪里?”这一个问题来学习。
在学习后面几自然段内容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呈现,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通过学习每一处植物的奇异来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重视理解重点词句,重点段落。
做到“纲举目张”,抓住重要问题,引领教学全过程。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使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上课前,能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准备的也比较充分。
3.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4-7自然段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去参观学习植物园里的奇异植物。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把自己当成了课文里的主人公。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常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在教学时,能以读为本,通过自读。
齐读。
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为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1.由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担心在讲解的过程中,各环节衔接的不够紧凑,过渡语不够丰富。
教师语言有时比较啰嗦,不够简练。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2.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采用的方法不够丰富,导致收到的效果与预设的产生一定的差距。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教学时间的拖延,导致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够充裕,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
1.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2.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调控教学进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采取激励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包括教学语言。
调控能力。
体态语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等。
平时多读一读相关的书籍,汲取更多的精华,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