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原著”文化楼书文案( 超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7
10年经典楼书文案参考(五篇范例)第一篇:10年经典楼书文案参考园•景•言(2P)东方大国,千载文明,厚重、内敛的文化土壤,孕育培养了根深蒂茂的园景文化。
在情感的感受和精神的领悟中,寻求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的园景之美,追求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的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符契。
东方园林凝聚着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融合了西方的园景艺术,创造着视觉无尽的意象,往复无尽的流动空间景象,深化这千载传承的东方园景文化。
页首语笔在法中法随意转(2P)东方园林——精雕细琢的园景艺术于1997年的西安东方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是从事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运动场草坪建植及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数年的积累、沉淀,东方园林的实力及规模在西北地区已经显现锋芒。
公司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更为健全和完善,丰润了“融合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企业理念——在尊重东方园林文化的前提下,有机的融合了“自然与人”的全球化园林景观观念,将西方雕琢之美与东方意韵之美融合、渗透,在表现自然的同时利用自然,运用自我的创造力,从艺术形象表现出山水的意境、园景的风采。
页首语得意忘象思与境偕(4P)东方理念论——融合是一种姿态,尊重是一种美德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现时代的东方艺术更讲求遵循自然,利用自然,创造出真的符合“人居”的景观,做到真正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为此我们不拘泥于定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无论是刚出校门朝气蓬勃、顽强肯干、充满理想的优秀青年,还是在园林、草业、建筑、雕塑等领域从事多年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都在为了东方的园林艺术执著的努力。
因为追求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相贯通,故而我们以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引导我们的设计思路。
因为强调与自然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故而我们将精工细作,打造精品工程、创造客户价值作为我们衡量工程的标准。
撰文:王十二红鹤广告2008-2010年度最佳文案别册内文三百年封藏,六十年酝酿,一场中国家族盛会封藏三百年的大理想一、“三山五园”最后一园殷富百余载的“康乾之治”,为中国文明史上最具盛名的盛世之一,作为寄托帝王兴怀之志的皇家园林,亦在此一时期,迎来一轮新的巅峰,筑基自金章宗修建“八大水院”以来的京西贵地,康熙、雍正,先后于此营造畅春园、圆明园,至乾隆时,“三山五园”中的最后一座——清漪园(即今颐和园)倾15年之力大功告竣。
历史沧桑流转,光阴华丽变幻,几度更迭往复,颐和园——这一穿越数百年而仅存的爱新觉罗家族花园,已成为其家族世代优雅与荣耀的唯一见证。
1998年11月,“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的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附:乾隆《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上水之源“福寿图”北京西郊,群峰叠翠,泉泽遍野,山环水抱,藏风蓄气,景观之优美华北罕见,自古即被视为风水宝地,而成为皇家大兴行宫林苑的首善之地。
以万寿山与昆明为主体的颐和园,更是北京山水的源头,她上接西山“龙脉”,自此溯太行、秦岭,即昆仑“祖山”。
同时,颐和园布局不但尽显皇权气势,亦暗合一幅“福寿图”,这应归功于皇家建筑家族“样式雷”第七代雷廷昌“桃山水泊,仙蝠捧寿”的巧思。
通过卫星照片可见,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如一只展翅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自万寿山俯瞰,昆明湖状如寿桃,十七孔桥则为一只长长的龟颈,寓意长寿。
寿桃的“歪嘴”,偏向东南方向的长河闸口。
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
最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
二、爱新觉罗氏的“家国理想”儒家所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可谓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无数志士仁人,倾其毕生精力与智慧于此。
但是在封建体制内,能融“修齐治平于一炉”的真是凤毛麟角,不过唐李、宋赵、元孛儿只斤、明朱、清爱新觉罗这几个王朝中的少数有作为的皇族能臣。
林与堂(台湾地产文案)林与堂(之一)slogan 居所归心生活的最典型为中庸生活,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的均衡。
——摘自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精神与物质兼顾,生命才能从容颠峰人士的事业与生活,像一座越来越难平衡的天平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帮阁下赢得事业的效率,却赔掉居家的宁静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邻近公园,静巷内的住宅,比大马路旁还要受欢迎“林与堂”隐身在繁华都会的静巷之中散步到大安森林公园,开窗看见台北远企中心享有盛世的繁华,也享有远世的宁静林与堂(之二)slogan 光影照心生活的智慧在于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大自然的乐趣——摘自林语堂先生《生命的艺术》一书弧形落地长窗,穿透“林”与“堂”走五分钟是大安森林公园,走五步路是瑞安街的社区公园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绿意,将居家静静地包围穿透的“光线”与“风景”成为“林与堂”最精彩的设计主题首度将帷幕办公大楼的大面开窗概念引进住宅中客厅创造将近六米面宽的弧形落地长窗让居家的呼吸,与大自然的气韵融为一体无所不在的光影,将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照耀地更加鲜明而清晰林与堂(之三)slogan 居所清心生活的智慧在于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大自然的乐趣——摘自林语堂先生《生命的艺术》一书瑞安街名人巷,城市中的清流台北市中心几条名人最爱的精华静巷都把主角留给鸟叫蝉鸣的大自然,告别大都会的喧嚷经过名利与财富的洗涤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会更加清晰隐身在大安森林公园特区里的“林与堂”不以豪宅自居尽管能够拥有它的十六为佳人,品味都不可小觑盛世的繁华,遗世的清净很多大学教授、医生、高官喜欢住在这个区域里不是为了社会地位,而是想要更忠于自己与家庭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邻近公园,静巷中的住家,比大马路旁还要受欢迎出门到大安森林公园,开窗看见台北远企中心“林与堂”的确是想要大隐隐于市的朋友真正的知音林与堂(之四)slogan 浓阴听心曾说过:“男人的演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中国最棒楼书文案(本人强烈推荐)标签:熙园金庸豪宅深圳建筑分类:历程-地产2006-12-23 19:12中国最棒楼书文案(本人强烈推荐)湖影中的熙园序言15年前,我们曾经来过这里,湖水宁静,树木葳蕤,水鸟飞翔,栖居在这里,是青春的一个梦想;现在,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十分惊诧,一切如昔,城市的喧嚣没有在湖面上漾起一圈涟漪,高楼大厦没有留下一块阴影,空气清爽,草木葱茏,只是不知道那些飞鸟,是不是曾经与我们有过盟约的那些……不同的是,当年只是独守一隅的香蜜湖,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中心,众多渴望尊贵、从容、优雅生活的人心向往之,这里,将是最适合他们身心的归宿。
沿着深南大道,香蜜湖路,华侨城北路;甚至沿着滨海大道,北环路,我们来到香蜜湖;经过高尔夫球场,安托山郊野公园,德式堡,山姆会员店,水上乐园,国际网球俱乐部,商业街,旅游综合城,来到香蜜湖……没有拥抱,没有寒暄,一个眼神已经代替了千言万语:我们将在这里生活,和城市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和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以一种舒缓从容的方式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熙园,一座纯粹居住意义低密度临湖美墅,落落大方,正对香蜜湖,可以想象一些拥有共同生活理想的人,将在这里,放松身心,演绎湖畔生活,释放香蜜湖情结,满足生活的渴望。
第一章熙园笔记熙园有些朋友说,这个名字是不是太含蓄了点,在这个包装过剩的时代,它是不利于传播的;有些朋友说,这个名字会不会太曲高和寡,现在的楼盘,名字越来越花俏,越来越煽情……熙园的意义,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展示: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地方;我们希望离尘不离城,既可以享受城市的繁华,又可以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希望居住在一起的人,都有相同的对人生世相的看法,洗尽铅华,保持一颗自然宁静的心;我们希望在熙园,没有压力,没有喧嚣,没有烦躁;只有宁静、尊贵、从容、优雅……建筑和房子的二重性提到建筑两个字,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为我们的时代、城市留下点可以纪念的东西。
“颐和原著”文化楼书文案(超经典)封面:履迹相承FOOT BY FOOT颐和园P1-2 (卷首衔页)二百五十载,吾与中华之渊源第一板块(溯源)P3-4 (衔页-板块主标)主标:家,天下者,营山河细文:一如常人,贵为帝王者,也有自己的爱好。
250 年前,以“家国天下”为襟怀的清高宗,将运营山河之韬略,巧施于园林肇建。
天子,乃营国大匠;“园林”之道,若天子画笔。
天子雅好,以此笔点山染水;却成就,东方山水园林之最大成者——清漪园(今颐和园)。
而二百载国史跌宕,更令颐和园,沉淀为中华皇家园林中,仅存于今的绝世孤品。
P5-6 (乾隆)主标:一位中国皇帝的山水韬略细文:18 世纪中期,中华又一盛世,自乾隆帝御下,攀至顶峰。
这位皇帝,24 岁即登极九五之尊,以一己年号,统摄华夏全舆。
新帝武略文韬,既有家国天下之襟怀,也有鉴赏山水的雅好。
公元1751、1757、1762、1765、1780、17 8 4……这位皇帝,于其治下60 载岁月,六出禁城,飞渡关山,巡旅江南。
执于以一足一履,躬亲体认,河山之美。
其中,江南园林,凭咫尺精微,收纳山水大势,给皇帝以深邃启发。
其寻历珍贵造园素材,携归内府。
并遣画师,摹尽天下名园,以资于清漪园等御苑筹建。
最终,这位皇帝借“园林”之道,在京畿西北,布阵胸中“大山水” 格局,直抒韬略。
P7-8 (颐和清漪)主标:一座百年宫苑的历史品格细文:清漪园,1749 年起建,1764 年告竣。
工程耗银四百八十万两,囊括四海至珍。
在这前后历时的十五年里,乾隆平定了蒙古与回部的内乱,拒绝了英国人的贸易要求在这位皇帝心中,清漪园的份量,并不比其他国事轻忽。
占地295 公顷的这座园子,是献与太后的寿礼,是京西治水工程的枢要,更是乾隆山水韬略的关键一子。
所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即意指清漪园建成后的一事多利。
种种利益,使清廷皇室于光绪年间,不惜工本重修此园,并更名“颐和园。
”从“清漪”到“颐,和更”迭的名号后,是历史的跌宕变迁。
家和万世·楼书内容封面:一、标题:中原人居的生活名片二、创意图片:不规则的油画效果的名片三、文字内容:○家和万世花园○中原TOWNHOUSE先行者○城市新贵族的选择○1户人家;2块土地;3层小楼;4世同堂○国基制造(邮戳)四、配图:○“家和万世”实景照片○画面效果:古典、怀旧、尊贵扉页:家和万世的发展历程。
“家和万世花园”东邻107国道,与8000亩国家森林公园隔路相望;南依国基路,路南为800亩梨园;西面为郑花路,周边环境优美。
项目占地17.65公顷,其中居住小区用地12.98公顷,总户数555套,其中一期工程93套。
2019年中原首家TOWN-HOUSE社区家和万世掀起了中原人居的创新风暴。
同年获得了“中国新世纪人居经典综合大奖”“郑州市环境最美小区”称号。
2019年获得了“中原首家城市之光旅游观光小区”真正做到了,住在家和万世不但令人满意,更令人骄傲的人居境界,2019年,家和万世一、二期相继交工,100多位城市新贵们,率先开始了与国际同步的TOWN-HOUSE生活,三期“合家欢”集合式住宅又开创中原居住的先河,即将开盘中。
家和万世一年一个高度,一年一种气象,国际品位的家和万世,是城市的骄傲,是中原人居的生活名片。
□两年了,郑州变了,生活好了……郑州,河南省的省会,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城市。
它东靠古城开封;西临古都洛阳;西南接嵩山余脉;东、南两面是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以农业文明、商业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城市。
数十年沧桑巨变,郑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
如今,这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因商业和旅游而闻名中国的内陆城市,昔日的身影,早已灰飞烟灭,伫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充满锐气的新型城市。
2019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国际性盛会——“国际少林武术节”就在这里举行。
回首2000年,当岁月的钟声,敲响21世纪的大门,摸索中前进的郑州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十几年风云变幻的市场洗礼后,迎来了房地产业创新、整合的新时代。
本产品楼书共52P,含封面封底,以“问山”为主题,共分为“问山之源”、“问山之作”、“问山之筑”、“问山之景”、“问山之型”、“问山之匠”六个章节,以设问-回答的形式将产品予以展示。
1-2P封面/封底《伴山》颐源山庄养生品鉴手册3-4P枣庄·市中区养生养老健康示范园5-6P在城市中修行在山水中养生枣庄市中区以北,400亩鲁南首席养生养老示范园区——颐源山庄,总建筑面积80万㎡,以原生自然稀呈鲁南,不居于闹市,不远离繁华,让西班牙浪漫风情礼赞健康人生。
入园千亩卓山,十万平生态园林,湖光山色怡然自在,回家即是度假,每天年轻十岁;从此全城北望,敬仰半山养生健康之城。
7-8P千亩卓山80万㎡鲁南第一生态城于千亩卓山苍翠之地,镌刻出经典的私家领地轮廓,于是显隐在满山的葱郁间,伴云而居,临松而览,对月而饮,拥山而眠。
颐源山庄,0.6超低容积率,完美诠释舒适颐居,将10万平原生生态园林据为己有。
于此,亲近每一片自然的叶子,每天自由呼吸天地间最原始的味道;收纳卓山灵韵精华,尽得人杰地灵。
天蓝、地绿、水清、路畅、湖美的鲁南首席养生养老产业园,让免费的天然氧吧好好保养自己的肺,为生活找到前所未有的原动力。
9-10P(自然资源)居半山,始见人生高下颐源山庄,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独栋、双拼、联排依山就势一层一层缓缓排开。
建筑藏于山,隐于林,并于山的浓墨重彩中,调以属于东方的平和。
利用座落于山腰的高度,社区地块本身的高差,以及前后排楼栋间大尺度的间距,让每一排每一户均可上观山景,下赏水域,而不会有太多遮挡。
仁者居山,智者居水,如此上风上水养颐之地,唯有福者居。
11-12P便捷交通踏一片山水回家心所指,即是家。
颐源山庄背靠半山向阳坡地,居高临下,直面枣庄市中心,尽览一城景色。
四周交通线网密布,往南即是枣庄市中心,东上京沪高速,西通京台高速,出发或是归航,东西两翼随时听您号令,更有高铁站来往守候,缩短心与世界的距离。
引子1.滨江&品雅所谓雅居,在水一方2. 区域&环境江畔古榕,少数人拥有的奢侈3.人文&历史人文南岸,让人文走进生活4. 社区&配套成熟社区,繁华都市滨江生活5.建筑&解构细节标注,讲述一段关于品质的故事6. 环保&艺术外敛内扬,完全健康居住概念7. 空间&美学每种户型,为雅致生活量身打造Chapter One滨江&品雅所谓雅居,在水一方时光匆如水,物是亦人非。
滨江路上鼎沸人声及细碎脚步已经远去,只有路两旁的参天古榕屹立在岁月里,见证着广州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从过去水上人家到现在豪宅林立。
城市在极速发展,逝去的是往昔,不变的却是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恋上滨江,皆因其独特的“最广州”气质:现代与传统、繁华与幽静在这里优雅共存着,却又那么和谐。
或许,滨江生活之妙就在于:既享受繁华都市江畔的便利,又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休闲和静谧。
江水边、城市中、名校旁……仅属于丽海雅居的滨江慢生活。
Chapter Two区域&环境江畔古榕,少数人拥有的奢侈RIVERSIDE & BANYAN TREEWHAT A WONDERFUL LIFE滨江慢生活SLOW DOWN YOUR LIFE江水淙淙,古榕婆娑,纯朴自然,浪漫优雅,这一幕已为少数人拥有的奢侈。
临江不临路,幽静不嘈杂,丽海雅居独有的位置优势,又是多少都市人的梦想居所。
在一天中的随意时刻,带上自己的爱犬,在江边的林荫大道上溜溜、坐坐;静谧的晨,习习凉风,摇曳着自己水中的倒影,大半天里,就这么坐着…黄昏里,暖暖的光影,一大一小两个影子重叠着,林荫道上,与小儿喃喃细语,这个城市从来没有如此安静…晴朗的夜晚,告别三两知己,兴尽而返;河面光影斑斓,彼岸霓虹闪烁,都市的喧嚣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生活的格调,就这样散散落落地弥漫开来。
日升月落间,思绪就随着江水宽广起来……滨江慢生活,丽海雅居。
江畔人家LIVE ALONG PEARL RIVER静观一脉幽静江水,静享珠江潮涨潮退。
“颐和原著”文化楼书文案(超经典)
封面:
履迹相承
FOOT BY FOOT
颐和园
P1-2 (卷首衔页)
二百五十载,吾与中华之渊源
第一板块(溯源)
P3-4(衔页-板块主标)
主标:
家,天下者,营山河
细文:
一如常人,贵为帝王者,也有自己的爱好。
250年前,以“家国天下”为襟怀的清高宗,将运营山河之韬略,
巧施于园林肇建。
天子,乃营国大匠;“园林”之道,若天子画笔。
天子雅好,以此笔点山染水;却成就,东方山水园林之最大成者——清漪园(今颐和园)。
而二百载国史跌宕,更令颐和园,沉淀为中华皇家园林中,仅存于今的绝世孤品。
P5-6(乾隆)
主标:
一位中国皇帝的山水韬略
细文:
18世纪中期,中华又一盛世,自乾隆帝御下,攀至顶峰。
这位皇帝,24岁即登极九五之尊,以一己年号,统摄华夏全舆。
新帝武略文韬,既有家国天下之襟怀,也有鉴赏山水的雅好。
公元1751、1757、1762、1765、1780、1784……
这位皇帝,于其治下60载岁月,六出禁城,飞渡关山,巡旅江
南。
执于以一足一履,躬亲体认,河山之美。
其中,江南园林,凭咫尺精微,收纳山水大势,给皇帝以深邃启发。
其寻历珍贵造园素材,携归内府。
并遣画师,摹尽天下名园,以资于清漪园等御苑筹建。
最终,这位皇帝借“园林”之道,在京畿西北,布阵胸中“大山水”格局,直抒韬略。
P7-8(颐和清漪)
主标:
一座百年宫苑的历史品格
细文:
清漪园,1749年起建,1764年告竣。
工程耗银四百八十万两,囊括四海至珍。
在这前后历时的十五年里,乾隆平定了蒙古与回部的内乱,拒绝了英国人的贸易要求……在这位皇帝心中,清漪园的份量,并不
比其他国事轻忽。
占地295公顷的这座园子,是献与太后的寿礼,是京西治水工程的枢要,更是乾隆山水韬略的关键一子。
所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即意指清漪园建成后的一事多利。
种种利益,使清廷皇室于光绪年间,不惜工本重修此园,并更名“颐和园”。
从“清漪”到“颐和”,更迭的名号后,是历史的跌宕变迁。
这座园子,是今世仅存的最后一座皇家园囿,更是自汉武帝建章宫首创“一池三山”理水模式以来,最後一座还因袭此模式的宫苑。
它降生于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深厚园林文化的积淀中,其已然是中华千年园林史的巅峰之作。
第三板块(三山五园)
P17-18(衔页-板块主标)
主标:
守,枢要地,明进退
细文:
清漪园的建成,为许多错综无绪的脉络,绾结出一个枢纽。
它汇通京西丰沛的水脉,泽被千顷良田同时,佑领皇室舟舰,于风月无双处,进出都城。
其奠基,恰为乾隆帝心中之山水大局,注上点睛之笔。
使三山五园气脉相连,与京畿西北官宦贵胄的私园一同,联结出一片庞大有机的园林之海。
P19-20(水治/皇家水路)
主标:
导水治国,源同一理
把皇家的宫苑建设,与京都的水利建设结合,这是自西汉以来形成的传统。
清代京畿西北,作为庞大的宫苑麋集区域,其水系治理备受关注。
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借修建清漪园之机,彻底的疏浚了京西的水脉体系,而清漪园的建成,便意味着这个水系枢纽部位的最终完善。
整治之后,京畿西北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一可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
保证了宫廷、园林的足够用水,圆满的接济了通惠河上源的储水量,徽记千亩农田的灌溉。
同时,还使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得以会通。
当时,西郊宫苑,气脉相连,中间以长河及玉河通会,沿途的农田、村舍皆能纳入园林景观面内。
帝王乘御舟,游弋河湖行宫之中,浑然天成的景色,足以令人忘我。
乾隆经常到此游览,甚至从京西园林区返回禁城大内时,亦往往不走陆路而故意绕道,在清漪园水木自亲码头下船,乘御舟,经昆明湖,循长河水路进城。
其时,供水上游览用的御舟,就先后建造了“镜中游”、“芙蓉舰”、“万荷舟”、“锦浪飞凫”、“澄虚”、“景龙舟”、“祥莲艇”、“喜龙舟”等,最大的船身长达13丈,极尽华美。
清漪园的修建,一事多利,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无愧为艺术与工程相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出色范例。
以建园,而治水,而惠及漕运、农业,并最终服务皇室生活,这种统筹处事的韬略,在治水与治国上,是源同一理的。
P21-22(园林特区)
主标:
一园既成,全局皆活
北京西北郊海淀镇以北的丹棱沜一带,湖泊罗布,泉眼特多,官僚贵戚纷纷在这里占地造园。
清代,因皇家园林多在西北郊,京官们为入宫或入园的方便,更多在内城西北营建宅第。
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墨尔根园、诚亲王园、康亲王园、寿恩公主园、礼王园、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等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
极目所见,皆馆阁联属,绿树掩映,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
形成一个巨大的“园林之海”,是历史上罕见的园林特区。
而清漪园建成后,构成了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再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
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及周边园林群体,串缀成以清漪园为枢纽的有机园林集群,改变了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可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而由于地形各异,区域内各园,皆有独特的园林形态: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天然山地园……基本汇集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