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乙肝病毒DNA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7
一、肝炎简述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和庚型病毒之分。
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
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
除乙型肝炎病毒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外,其他类型病毒均为单链RNA。
除了甲型和戊型病毒为通过肠道感染外,其他类型病毒均通过密切接触、血液和注射方式传播。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对亲情、婚情、入学、就业、出国、社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生命无可避免地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二、简述乙肝(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BV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 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
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
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煮沸10 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中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这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早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医学在发展,治疗的新药也在推出,治愈的病例会越来越多。
乙肝病毒之所以鼎鼎大名,与它的特殊性很有关系。
现在我们就把它展示给大家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图,让大家知道它的真面目。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的最小DNA 病毒之一,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四万分之一,而它也是最难治愈的病毒之一。
HBV的复制有几个主要特点:1. HBV虽然是一个双链DNA 病毒,但和身为RNA病毒的艾滋病毒(HIV)一样,其复制存在着逆转录的过程,使得病毒基因组可以被整合到机体中,一方面使得机体难以将病毒彻底清除,另一方面成为潜在致癌的隐患;2. HBV在进入肝细胞后可以转化成cccDNA,并长期潜伏在细胞核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即使抗病毒治疗也难以彻底清除;而一旦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放疗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cccDNA则会跳出来作恶,转入活跃的复制状态,使得HBV感染长期持续性存在。
因此,HBV在目前医疗水平上,是一个可以控制但不能彻底清除的病毒。
乙肝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学指标介绍:乙肝病毒学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是乙肝感染最直接、特异的一项指标。
乙肝病毒学指标正常值:1. 在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查中,乙肝两对半正常值为①HBsAg:<0.5ng/ml(毫微克/毫升) ②HBsAb:<=10MIU/ml ③HBeAg<=0.5PEI U/ml ④HBeAb:当HBeAb定量<= 0.2PEI U/ml ⑤HBcAb:<=0.9PEI U/ml。
2. 乙肝病毒DNA正常值定量检测阴性(小于正常值),说明乙肝病毒复制得到抑制,复制缓慢甚至停止复制,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含量低,乙肝病毒DNA传染性弱。
HBVDNA检测正常值应该是:< 50U/ml 。
乙肝病毒学指标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
乙肝两对半检查:“乙肝大三阳”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均为阳性。
“乙肝小三阳”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
表面抗原阳性说明被乙肝病毒感染,不说明病毒侵入,也不能说明病变情况属于乙肝患者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说明有乙肝病毒感染。
如果E抗原阳性,加上表面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病毒在活跃的复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载量高,传染性比较大。
如果有了E抗体,则说明病毒复制是基本静止的。
但是一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乙肝患者,虽然呈现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三项阳性,仍存在突变株乙肝病毒复制。
这部分人是有传染性的,需要抗病毒治疗。
2. 乙肝病毒DNA正常值定量检测阳性(大于正常值),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高,乙肝病毒DNA传染性强,且传染性与数值的大小成正比。
需要检查人群:乙肝患者。
乙肝病毒学指标注意事项:不适宜人群:无检查前禁忌:1.在检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功能暂时性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高敏度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简介该项目对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的灵敏度可达10 IU/ml,远高于常规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常规检测下限为500 IU/ml),且该检测的线性范围可达20 IU/ml~2.0×109 IU/ml。
通过本项目的检测可有效减少由于检测灵敏度不足导致的“假阴性”和漏检,避免了乙型肝炎患者提早停药、病情复发及重复检验等问题,对乙肝的诊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临床意义
①高敏度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患者治疗终点和复发再治判断的依据,以及隐匿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②帮助评估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耐药;确定更符合临床的治疗方案,实现优化的个体化治疗;
③通过检测病毒载量来反映人体内乙肝病毒是否存在及病毒复制活跃程度,HBV DNA载量越高复制越活跃,传染性也越高。
筛查时期
1.抗病毒治疗半年时;
2.巩固治疗期没半年检测一次;
3.停药患者每3个月检测一次;
4.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诊断。
标本采集要求
干燥管取血,及时分离血清1.5ml,2-8℃保存。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
乙肝病毒DNA检测乙肝病毒DNA指的是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的复制是靠DNA的复制来完成的,DNA的浓度越高,病毒的复制越活跃。
合起来,HBV-DNA指的就是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乙肝病毒DNA检测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常用手段。
一般的,把数值大于10的3次方为阳性,把3-5次方认为是低量复制,5-7为中等量,大于7次方为大量。
乙肝两对半并不能准确的判断病毒复制情况,DNA弥补了这个的不足。
不过由于DNA检测技术要求严格,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一次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遇到阳性,可以换医院再次检查。
目录1DNA检测2作用3临床意义4复制过程▪第一步:黏附▪第二步:脱壳▪第三步:入核▪第四步:转录▪第五步:翻译▪第六步:逆转录▪第七步:组装5频率6注意事项7检测方法8检测报告9检测费用10检测要空腹吗11乙肝病毒DNA检测的作用1DNA检测以往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是: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数值要求达到10的5次方拷贝/毫升(20000U/ml),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小三阳)患者乙肝病毒DNA数值要求达到10的4次方拷贝/毫升(2000U/ml),但是10的4次方拷贝/毫升以下也不能认为就没有问题了,最新的国际研究资料表明:和肝脏疾病进展相关的病毒DNA水平域值尚不清楚,即使HBVDNA水平持续低于20000U/ml,也可能乙肝病毒情仍在进一步发展,因此HBVDNA数值应该越低越好,目前国际建议的HBVDNA检测正常值应该是:< 50U/ml 。
2作用目前,乙肝病毒DNA检测在乙肝检查化验中使用的越来越普遍,可见乙肝病毒DNA检测在乙肝检查化验中占的分量越来越重,这是因为乙肝病毒DNA检测对确诊乙肝和评估乙肝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了解乙肝病毒在体内存在的数量。
2、乙肝病毒是否复制。
3、乙肝是否传染,传染性有多强。
4、是否有必要服药。
5、肝功能异常改变是否由病毒引起。
乙肝DNA简介及报告单解读HBV-DNA即是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
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 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
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
核酸是病毒的核心部分、病毒的基因都在这里,没有核酸,病毒就不能复制。
因此,检测HBV-DNA是判断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的“金指标”有人会问,检测乙肝“乙肝两对半”已能反映乙肝病毒有无复制、有无传染性,为何还要检测HBV-DNA呢?这是不是重复检查,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可以肯定,检测HBV-DNA是必需的,不是重复检查,原因如下:1.如果乙肝病人是“小三阳”,一般说这是乙肝病毒进入非复制状态,传染性消失或很低,病情也应当趋于稳定。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时病人的转氨酶仍然反复波动,甚至出现黄疽,这是怎么回事?经检测HBV-DNA发现其为阳性,可以肯定,病毒仍复制活跃、病情不稳定与乙肝病毒活跃有关。
“小三阳”乙肝因其HBeAg阴性,被医生称为“HBeAg阴性肝炎”,是这由于病毒“变异”造成的,故也称“异型乙肝炎”。
对此型乙肝不能掉以轻心,病情可能更重。
2.在检测病人“乙肝两对半”时,仅发现其中1项阳性,如HBsAg阳性或单一的抗—HBc阳性,这并不能说明病人体内的病毒有无复制,必需检测HBV-DNA,一旦阳性、就可肯定仍有病毒复制、也有传染性。
3.有一些肝炎病人的“乙肝两对半”5项全部阴性,甚至甲、丙、丁、成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也是阴性,但病人的转氨酶却很高,有黄疽,肝功能损伤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测HBV-DNA后,可能发现为阳性,就此可断定这种肝炎叫“慢性隐匿性乙肝”,在不明原因的肝炎中,此类型肝炎约占30一60%。
4.有的乙肝病人竟被检测到抗一HBs,这是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说明感染结束,但为什么病人的病情依旧,并无好转迹象?如HBV-DNA阳性,问题又解决了,这叫“抗—HBs阳性乙肝”,也是病毒变异惹的祸。
乙肝与HBV-DNA知识科普乙肝流行现状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的简称,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辅助检查可显示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急性期可有发热和黄疸;随病程迁延多转为慢性,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有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即体内有乙肝病毒存在的证据,但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体征,建议乙肝携带者可每半年进行肝脏方面的体检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在我国,乙肝流行非常广泛,感染率很高。
80年代起国家开始对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由此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很小的病毒,它属于DNA病毒,可分为大球型颗粒(又称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等三种型态,其中大球型颗粒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小球型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管型颗粒是一串聚合在一起的小颗粒。
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病毒颗粒乙肝病毒由外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外壳被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颗粒,表面由核心抗原(HBcAg)组成,其深层包含有e抗原(HBeAg),内核中心为核酸,核酸含有病毒的全部遗传物质;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以复制的方式在肝细胞内进行繁殖,并将合成的核心颗粒通过出芽的形式释放出肝细胞;在此过程中,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根据病变程度及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的强弱,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什么是HBV-DNA?HBV-DNA是乙肝基因,即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中含有的遗传物质,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病毒通过复制的方式合成新的有感染性的子病毒。
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值的高低决定了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的强弱。
乙型肝炎病毒(HBV)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的DNA 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HBV慢性感染的人群罹患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100倍,并最终导致死亡,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害。
鉴于此,世界上许多生物医学家早已把他们的研究目标集中到了乙肝病毒,以期弄清楚该病毒的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免疫原性、免疫逃避和生化分子遗传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而近来在这些研究中,对乙肝核心抗原(HBcAg)结构、功能及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又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本文对于HBV的介绍是基于一个宏观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结构、致病机理、生活史、传染途径以及乙肝的治疗现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原发性肝癌(HCC);乙肝核心抗原(HBcAG)1、简介: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有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
正嗜肝DNA病毒属代表种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他已确定的成员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和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禽嗜肝DNA病毒属的代表种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同时包括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HBV 与WHV、GSHV、DHB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0%、55%、40%[2]。
嗜肝DNA病毒科病毒间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10-13]。
该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过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方面[14]。
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the Hepatitis B Virus )颗粒。
乙肝病毒的知识点总结一、乙肝病毒的结构和特点乙肝病毒属于乙肝病毒科,是一种圆形DNA病毒。
病毒颗粒由外壳蛋白(HBsAg)包裹着病毒核心颗粒,内含病毒RNA和DNA。
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包括病毒DNA和RNA,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病毒的基因组包括四个基因,分别编码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DNA聚合酶。
乙肝病毒的结构和遗传特点决定了其感染性和变异性。
二、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医疗器械传播。
性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之一,特别是在高危行为人群中。
母婴传播是婴儿成为慢性乙肝患者的主要途径,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母体乙肝病毒会通过血液、乳汁或分娩道分泌物传给胎儿。
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器械污染等方式。
医疗器械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感染途径,一些医疗器械的不洁使用或共用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三、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乙肝病毒感染可以表现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通常在感染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黄疸、肝大等症状。
大部分急性乙肝感染可自愈,但少数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在起病时往往无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四、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
常规实验室检验包括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V-DNA等)、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怀疑感染的患者,可进行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和肝组织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
五、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艾滋病毒检测、母婴防护、安全性行为、无菌操作和个人防护等。
乙型肝炎病毒性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被认为是人类病毒学中最复杂的一种病毒。
HBV是经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受到了HBV感染。
它可以引起轻度到严重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讨论HBV的一些基本性状。
1. 乙肝病毒的形态与结构HBV的直径为42纳米,由外到内分别包括表面蛋白、核壳蛋白、病毒RNA、DNA聚合酶等四种主要组成成分,形态呈球形。
表面蛋白通常被称为HBsAg,核壳蛋白则被称为HBcAg。
2.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的基因组是一条长度为3200余个碱基对的圆形DNA分子,其中包含4个超大的重叠开放阅读框(ORFs)。
这些ORFs 编码表面蛋白、核壳蛋白、病毒的DNA聚合酶,以及一些与宿主交互的蛋白。
3. 乙肝病毒的感染过程HBV主要通过针头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感染HBV的人类常为HBV携带者或有HBV感染史的人,尤其在乙肝高流行区或医疗场所容易感染。
HBV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其中表面蛋白有能力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
被包裹在病毒内的DNA 聚合酶和HBV DNA在肝脏细胞内复制,从而形成大量的HBV DNA。
复制过程中,肝脏细胞会对HBV产生炎性反应,并有可能将部分病毒释放到血液中。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到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 乙肝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诊断HBV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HBV表面抗原(HBsAg)、抗体和核心抗原的检测。
在诊断早期或慢性感染时,这些检测都是非常关键的。
检测结果应该由临床医生做出确诊,以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HBV的主要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剂和对症治疗,其中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循医嘱,认真治疗。
总结:尽管我们对HBV的性状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依然需要对这种病毒进行更多的研究。
乙肝dna标准50乙肝DNA标准50。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有约2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约有600万人因乙肝相关疾病导致死亡。
乙肝DNA标准50是指乙肝病毒DNA浓度为50 IU/mL,是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程度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对乙肝DNA标准50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标。
乙肝DNA标准50的意义。
乙肝DNA标准50是指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液中,乙肝病毒DNA的浓度达到50 IU/mL。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浓度可以反映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活性和病毒载量。
乙肝DNA标准50的浓度越高,说明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活性越强,病毒载量也越高,这意味着疾病的进展风险也越大。
因此,乙肝DNA标准50可以作为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程度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乙肝DNA标准50的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乙肝DNA标准50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准确地检测乙肝病毒DNA的浓度,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通过这些方法,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患者的乙肝DNA标准50的检测结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疾病管理。
乙肝DNA标准50的临床意义。
乙肝DNA标准50可以作为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程度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乙肝DNA标准50的浓度可以用来评估乙肝病毒的复制活性和病毒载量,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乙肝DNA标准50的浓度还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进展风险。
因此,乙肝DNA标准50的检测和应用对于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乙肝DNA标准50的临床应用。
乙肝DNA标准50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定期检测乙肝DNA标准50的浓度可以及时了解病毒的复制活性和病毒载量,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hbv的核酸类型为双链环状DNA。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属嗜肝DNA病毒科,该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 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两个属,引起人体感染的是正嗜肝DNA 病毒属。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投入,乙肝疫苗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1.形态和结构乙肝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呈3种形态的颗粒结构:直径约42nm的大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以及管型颗粒。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为完整的病毒颗粒,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含HBsAg、糖蛋白和细胞脂肪,核心颗粒内含核心蛋白(HBcAg)、环状双股HBV-DNA和HBV-DNA多聚酶,是病毒的完整形态,有感染性。
小球形颗粒以及管型颗粒均由与病毒包膜相同的脂蛋白组成,前者主要由HBsAg形成中空颗粒,不含DNA和DNA 多聚酶,不具传染性;后者是小球形颗粒串联聚合而成,成分与小球形颗粒相同。
2.病毒生活周期HBV通过低亲和力受体(如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等),黏附到肝细胞表面,再通过大包膜蛋白的preS1区与病毒受体结合介导细胞对病毒的内吞作用。
钠离子-牛磺胆酸供转运多肽(NTCP)是介导HBV进入细胞和建立感染的重要受体,在内吞体病毒包膜和吞体膜融合将衣壳释放入细胞质,衣壳被运送至核孔复合体内部的病毒基因组rcDNA释放入细胞核。
在细胞核内,rcDNA可能通过细胞的DNA复制机制转化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cccDNA有高度的稳定性,在细胞核内可以维持数月至数年,这是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病毒反弹的根本原因,因此清除cccDNA对根治乙型肝炎具有决定性意义。
病毒利用cccDNA转录出3.5kb,2.4kb,2.1kb及约0.8kb的mRNA,其中3.5kb为前基因组RNA(pgRNA),可反转录出基因组DNA并作为编码病毒核心蛋白和聚合酶蛋白的模板,HBsAg合成后在粗面内质网中多聚化,并转运至高尔基体前腔以包装核心颗粒,装配好的HBV颗粒与亚病毒颗粒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行HBsAg的糖基化修饰,最后以出芽方式将完整的病毒粒子分泌出宿主细胞而完成生活周期。
乙肝DNA测定结果如何解读乙肝DNA测定结果的解读:乙肝DNA测定是一项用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存在于体内的重要检测手段。
其结果可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具体解读如下:1、乙肝DNA测定结果为阴性:表示体内没有乙型肝炎病毒或病毒数量很少。
此时,患者有可能已经从疾病中恢复或处于病毒携带者状态。
2、乙肝DNA测定结果为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
阳性结果的大小表示病毒载量的多少,数字越大,病毒载量越高。
数字越小,病毒载量越低。
当病毒载量高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乙肝DNA测定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乙肝感染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以及疫苗预防。
药物治疗依靠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达到稳定病情、控制病毒、防止病情恶化等效果。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爱地华、恩替卡韦等。
疫苗预防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乙肝DNA测定的注意事项:1、准确性:乙肝DNA测定的结果应该由专业医生来解读,因为误判会对治疗方案产生影响。
2、重要性:乙肝DNA测定是乙肝治疗的一个关键指标,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的方向和疗效。
3、检测周期:乙肝DNA测定结果不是一次就能确定的,需要定期测定。
一般来说,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测定,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处理病情。
4、治疗方案:乙肝治疗除了要考虑病毒载量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乙肝病期、合并症等因素,因为不同的患者情况需要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
5、生活习惯: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喝酒,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加强身体锻炼,避免感染其他疾病。
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乙肝(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炎疾病。
HBV-DNA是HBV病毒所含的一种核酸,HBV-DNA病毒数量标准是可以评估乙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本篇文章将重点阐述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HBV-DNA病毒数量可以通过PCR扩增技术测定,计量单位为“国际单位/ml”(IU/ml),也可以用“拷贝数/ml”(cp/ml)表示。
乙肝病毒DNA知识概述乙肝病毒DNA(HBV-DNA)是乙肝病毒的核心物质和病毒复制的基础(在医学上,病毒的繁殖被称之为“复制”)。
病毒的复制是靠DNA的复制来完成的(DNA指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浓度越高,病毒的复制越活跃。
乙肝病毒DNA检测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常用手段。
一般把数值大于10的3次方为阳性,把3-5次方认为是低量复制,5-7为中等量,大于7次方为大量。
乙肝两对半并不能准确的判断病毒复制情况,DNA弥补了两对半的不足。
不过由于DNA检测技术要求严格,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一次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遇到阳性,可以换医院再次检查。
HBV-DNA在病毒DNA携带的遗传基因发出的“指示”下,分别复制出新的病毒外壳和DNA核心,随后重新组装,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肝细胞。
乙肝病毒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
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
中国及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家均指出: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是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乙肝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
复制过程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生物体,病毒并不通过生长和分裂等方式繁殖自身,而是像铸造机器零件一样,按照一定的(乙肝病毒DNA复制过程)模具拷贝出来的。
病毒DNA中包含有一些程序,指导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其它一些结构蛋白组分增殖。
另外,病毒DNA中还包含有一些信息,使得单一组分能够在细胞因子的帮助下,自发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催化剂,另一个是模板。
没有这两个因素,乙肝病毒就不能复制。
乙肝病毒复制的“催化剂”就是乙肝病毒DNA(即HBV-DNA)聚合酶。
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的复制就会停止。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DNA)是由两条螺旋的DNA 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
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条长度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
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就会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HBV-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
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
把这种DNA称做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可以把它看作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
模板形成后,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DNA 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和正链。
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HBV-DNA颗粒。
详细复制过程复制的第一步:黏附HBV人侵人体后,依靠其外膜(表面抗原,HBsAg)能粘附在肝细胞膜上,当然,粘附的首要条件是HBsAg 先要识别肝细胞膜。
一旦粘附成功,HBv的外膜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甩掉了外膜,HBV钻进肝细胞内。
复制的第二步:脱壳HBV核心部分来到肝细胞内,在肝细胞浆中还要脱掉它的“核壳”(核心抗原即HBcAG及E抗原即HbEAG),这样,就暴露出了它最核心部分,即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HBV大有“赤膊上阵”之意。
HBV-DNA包涵着乙肝病毒的全部基因,是它主宰着HBv的复制的。
复制的第三步:入核HBV-DNA从肝细胞浆内进入肝细胞核,在这里它要进一步发育完善,形成了HBv的“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塘核酸”(HBv cccDNA)。
这个cccDNA十分了得,它深深藏匿在肝细胞核内,而肝细胞核外面有一层坚韧的核膜,目前所有药物都难以通过这坚韧的核膜,因而对cccDNA也无可奈何,但cccDNA却掌控着HBv所有的遗传信息,指令着HBv的复制。
因此.现有的药物想彻底消灭人体内的HBv真比登天还难,这些药物只能抑制HBv的繁殖或复制,“全部转阴”也只能是一种幻想。
复制的第四步:转录HBV在这一阶段会以cccDNA为“模子”,像录音带似的把HBv cccDNA上的所有信息全都转录到“信息核糖核酸”(mRNA)上。
这个转录过程需要人体内的酶类帮忙,因为所有的病毒都不能自己独立生活.必须有生物的机体帮忙,才能完成这个转录过程。
HBv也是这样。
在人体酶类的帮助下完成它的复制环节。
复制的第五步:翻译在mRNA上已录取了HBv的所有信息,然后就是“翻译”了,其实就是开始制造病毒蛋白。
MRNA通过“翻译”过程,可将HBv的各种蛋白制造出来,如HBv的外膜蛋白(HBsAg)、核壳蛋白(HBeAg、HBcAg)、HBv-DNA 多聚酶等;至此,HBv的外膜有了,HBv的核壳也有了,这些东西只是零件,飘浮游离着的,还有重要的HBv最核心部分没有“制造”山来。
复制的第六步:逆转录啥叫“逆转录””把HBv的遗传信息从DNA转录到RNA上叫做“转录”,是正常的“顺转录”;而将HBv 的遗传信息从RNA上再转录到DNA上,就叫做“逆转录”了。
那么,HBv的mRNA上的遗传信息最后就转录成了HBV的DNA,这时,HBv的最核心部分(即HBv-DNA)也算制造完成。
复制的第七步:组装从第五步和第六步的复制看来,HBv的所有零件均已制作完毕,到了第七步也就简单了,把这些零件进行组装,装配妥了,HBv的复制也算大功告成了。
HBv就是这样繁殖或复制的。
看起来好像挺复杂,其实HBv复制过程是很快的.一个复制周期不到48小时。
复制出的下一代HBv或侵入另外的健康的肝细胞,或被释放到血液中去,在人们抽血化验时也就被检测到了。
临床意义测HBV-DNA可以决定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具体而言,HBV DNA检查的意义在于:①进行慢性乙肝诊断和分类,②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和什么时候开始治疗,③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病情监测,④判断治疗后病情的进展,判断是否已经达到临床上的治疗目标。
乙肝dna检测数量多一般代表病情发展迅速、传染性强,此时需要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由于HBV-DNA是乙肝病毒数量最灵敏的指标,是乙肝治疗是判断身体内乙肝病毒数目的一个重要而且关注的指标。
所以当出现乙肝dna检测数量多的情况,采用快速有效杀灭乙肝病毒的疗法,可以最大化的实现病情发展减缓,最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症状,从而实现乙肝的快速治愈。
正常值乙肝病毒DNA正常值是多少的测定与检测仪器和试剂有关,现在国内国产试剂是<1000拷贝/ml,进口试剂是<300拷贝/ml。
有的阴性检测结果报告为<参考值copies/ml,通常没有具体的数值。
但因各家医院的仪器和试剂不同而有变化,应该视化验单上具体给出的参考值而定。
不过“每毫升血液中有乙肝病毒多少千个”的结果理解是错误的,拷贝只是一个分子生物定量单位,并非是通常的简单数量单位。
乙肝病毒DNA正常值定量检测阳性(大于正常值),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高,乙肝病毒DNA传染性强,且传染性与数值的大小成正比。
乙肝病毒DNA正常值定量检测阴性(小于正常值),说明乙肝病毒复制得到抑制,复制缓慢甚至停止复制,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含量低,乙肝病毒DNA传染性弱。
不过应排除误差率,可对此定量检测复检。
乙肝病毒DNA正常值是多少只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不能用乙肝病毒核酸含量简单、轻率地来解释肝脏实际损害的程度,乙肝病毒DNA正常值是多少只能说明游离在血液中病毒的含量、乙肝病毒DNA多少、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乙肝病毒DNA对肝病专家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判断肝脏是否有损伤或损伤的程度应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肝功系列指标和(或)肝活检的结果来综合判断。
国际建议的HBV-DNA检测正常值以往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是: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数值要求达到10的5次方拷贝/毫升(20000U/ml),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小三阳)患者HBV-DNA数值要求达到10的4次方拷贝/毫升(2000U/ml),但是10的4次方拷贝/毫升以下也不能认为就没有问题了,最新的国际研究资料表明:和肝脏疾病进展相关的病毒DNA水平域值尚不清楚,即使HBV-DNA水平持续低于20000U/ml,也可能乙肝病毒仍在进一步发展,因此HBV-DNA数值应该越低越好,目前国际建议的HBV-DNA检测正常值应该是:<50U/ml 。
乙肝病毒DNA的国际单位以往使用的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都是按照10的N次方拷贝/亳升表示,这给广大患者和医生带来理解理解和换算方面的麻烦,今后将统一HBV-DNA定量单位,应用国际单位/毫升报告结果。
国际单位/毫升与过去的拷贝/毫升的换算方法是:1国际单位/毫升≈5.6拷贝/毫升。
例如以往10的5次方拷贝/毫升≈现在的20000国际单位/毫升,这样HBV-DNA定量数值也和转氨酶等项目采用一样的单位来表示,更易理解和掌握。
乙肝病毒DNA阴性乙肝病毒DNA检查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的最可靠的方法,也是临床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医生在衡量患者病情时,需要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DNA,看乙肝病毒DNA阴性还是阳性,确定是否有感染性;而且还要检测一下乙肝病毒的数量,就是判定感染性的高低。
乙肝病毒DNA正常值是<10的3次方,如果乙肝病毒DNA检查结果低于10的3次方,就结论为乙肝病毒DNA阴性,化验单上写阴性,或“<10的3次方”。
乙肝病毒DNA阴性,说明血液里的乙肝病毒含量较低,体内病毒不活跃,处于低复制或不复制的状态。
乙肝病毒DNA仅仅反映病毒的复制情况,是否需要治疗还需要根据肝功能、B超、肝穿刺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果检查发现肝脏有炎症,存在肝纤维化,还是需要积极进行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
乙肝病毒DNA阳性乙肝HBV-DNA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乙肝病毒HBV-DNA阳性提示有病毒复制。
HBV-DNA的含量高低,提示病毒复制是否活跃。
目前实验室检测下限是500/ml。
此项指标与乙肝五项,肝功能,肝胆脾B超,血常规等,作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的主要参考指标,对于确定治疗计划以及评价疗效,尤其是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乙肝病毒DNA阳性意味着什么乙肝病毒是一种部分双链DNA(核酸)病毒,也就是说它的遗传物质是DNA,它载有病毒所有遗传信息,乙肝病毒靠它才可以复制、增殖、繁衍后代。
研究证明,乙肝病毒的裸DNA(没有蛋白质包裹DNA)就有感染性,完成对宿主的侵袭,造成宿主体内出现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
也就是说乙肝病毒DNA相当于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
因此,如果体内检测到乙肝病毒DNA,不管别的乙肝标志物如何(阳性或阴性),此人就可以确定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其血液及体液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若转氨酶再升高就是乙肝患者,需要保肝、降酶、抗病毒治疗。
其亲属最好注射乙肝疫苗以产生保护性抗体以免被传染。
乙肝病毒DNA与两对半的区别病毒病毒DNA病毒载量测定是对病毒直接的、定量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