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四章连锁遗传定律
- 格式:ppt
- 大小:10.70 MB
- 文档页数:87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
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
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
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
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2.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l)为显性。
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 201株裸粒、散穗 18株带壳、密穗 20株裸粒、密穗 203株试问,这2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中多少株?答: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测交后代不符合1:1:1:1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18+20)/(201+18+20+203))×100%=8.6%F1的两种重组配子Nl和nL各为8.6% / 2=4.3%,亲本型配子NL和nl各为(1-8.6%) /2=45.7%;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为:4.3%×4.3%=18.49/10000,因此,根据方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10817株。
3. 在杂合体ABy/abY,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
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子。
第四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引言孟德尔定律表明一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相互分离,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
遗传的染色离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则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有很多成千上万而染色体只有几条到基因有很多,成千上万,而染色体只有几条到几十条,最多不过几百条。
例如人类有23对染色体,而基因数目为3~4万个。
每条染色体上必然有很多34万个每条染色体上必然有很多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如何排列的呢?•我们怎样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呢?•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在遗传时是如何重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在遗传时是如何重新组合的呢?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II. 连锁交换定律遗传学重大发现往往由一个“例外”现象而引起:Morgan由例外的白眼雄果蝇发现了伴性遗传;Bridges他的学生g由白眼雄果蝇中的初级例外和次级例外发现了染色体不分离现象,并直接证明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连锁现象的发现则是由两对基因杂交试验F2代性状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比率9:3:3:1的例外而引起的。
的例外而引起的第一个发现非自由组合现象的是W.Bateson 和R.C. P他们于Punnet,他们于1906年在研究香豌豆的花色及花粉粒形状的遗传时,发现这两对性状在遗传时不能自由组合。
Bateson-Punnet 香豌豆杂交试验P: 紫花长花粉×红花圆花粉↓F1:紫花长花粉↓表型观察数(O) 期望比例期望值(E)F2: 紫长483193910.5紫圆390 3 1303.5红长393 31303.5133814345红圆1338 1434.5总计6952= ∑(O i E i)/E i=3371.58χ2=-E2=3371.58df=4-1=3, χ2>χ2 0.05=7.82,χ2>>χ2 0.01=11.35 ?差异极显著,说明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代中性状的亲本组合类型远远多于重组类型。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定律是指在遗传学中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和遗传方式的定律。
它是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在1910年通过他
在果蝇的实验中观察到的基因连锁现象而提出的。
在连锁遗传定律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基因,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单位,它们位于染色体上,携
带着遗传性状的指令。
2.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中的结构,它们携带着基因,并负责
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
3. 连锁,连锁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它们
在遗传上紧密相连,很少发生基因重组。
4. 相对位置,连锁遗传定律描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即基因的排列顺序。
5. 遗传方式,连锁遗传定律还描述了基因的遗传方式,即它们
是如何一起遗传给后代的。
连锁遗传定律的重要发现是,基因的连锁性是由于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染色体在有限的范围内很少发生重组。
然而,连锁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重组事件仍然可以发生,导致连锁的断裂。
通过连锁遗传定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预测基因的遗传方式,并推断出遗传疾病的传播途径。
这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名词解释1. 基因连锁: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系在一起遗传倾向的现象。
其原因是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造成基因连锁。
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连锁基因的定位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等。
2.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3. 完全连锁遗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4. 不完全连锁遗传 (部分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
5.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6. 性染色体: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7. 常染色体:指除了性染色体之外的各对染色体。
8. 连锁相:指两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称为相偶相;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称为相斥相。
9. 性连锁: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或Z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
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明确性染色体上所带的连锁基因、构建性染色体连锁图谱、早期鉴别畜禽或蚕的性别等。
10. 伴性遗传:由于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这一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1.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是指由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2. 从性遗传或称性影响遗传:不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 异配性别:能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称为异配性别。
连锁遗传定律名词解释
连锁遗传定律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连锁性传递规律。
在染色体上,基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且相邻的基因有时会一起遗传给后代,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锁。
连锁遗传定律主要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得出。
连锁遗传定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规律:
1. 染色体连锁,染色体上的基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相邻的基因有时会一起遗传给后代,形成染色体上的连锁。
这意味着,如果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很可能会一起遗传给后代,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2. 交叉互换,在染色体复制和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新组合。
这个过程称为交叉互换或重组,它破坏了染色体连锁,使得原本连锁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
3. 遗传图谱,通过研究连锁基因的遗传行为,可以绘制出遗传图谱,用来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连锁关系。
遗传图谱
可以帮助科学家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和顺序。
4. 遗传连锁的例外,虽然连锁遗传定律成立,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当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很远时,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使它们摆脱连锁关系。
此外,还存在着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现象,导致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以重新组合。
总结起来,连锁遗传定律是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连锁传递的规律。
它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和连锁关系,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了连锁遗传的例外情况,使得我们对遗传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 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
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
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
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
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2. 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I )为显性。
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 表现如何?让F1 与双隐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201 株裸粒、散穗18 株带壳、密穗20 株裸粒、密穗203 株试问,这 2 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 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中多少株?答:F i表现为带壳散穗(NnLI)。
测交后代不符合1:1:1: 1 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 ((18+20) / (201 + 18+20+203 ) X 100%=8.6%F1 的两种重组配子Nl 和nL 各为8.6% / 2=4.3% ,亲本型配子NL和nl 各为(1-8.6%)/2=45.7% ;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为:4.3%X 4.3%=18.49/10000,因此,根据方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 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10817株。
3. 在杂合体ABy/abY,a 和b 之间的交换值为6%,b 和y 之间的交换值为10%。
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 时,配子的比例如何?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 种类型的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