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环境修复的任务也就变得十分紧迫。通过对《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二)可测量结果

1) 能理解环境修复的核心概念及内涵,能说明环境修复与传统环境工程及污染预防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对象和任务,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4)理解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可处理性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流程。

5)掌握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污染水体修复、固体废物污染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

6)具有文献查找阅读、分析讨论、报告展示、论文撰写、团队写作等综合能力。

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报告与课程论文等环节测量。

二、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1)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答疑、提示今后内容、公布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等);(2)课后阅读和报告准备(学生按照课程讨论与报告主题内容,分小组进行阅读总结和制作报告展示PPT);(3)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报告学生根据所选主题作PPT 展示与发言,其他学生根据主题与报告内容进行质疑与讨论,教师作点评);(4)期末课程论文撰写。

要求: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献阅读与分析水平,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课程报告与讨论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主题报告及讨论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绩效记录,作为课程评分的依据。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将以课程论文撰写和课程报告与讨论的形式进行评分,其中课程论文占40%,课程报告占30%,课程讨论发言占30%。

三、教学安排

第一次:污染环境修复概论及基本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环境修复的概念及内涵,污染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产生与发展、对象和任务。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优先控制修复污染物分析。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包括物理分离、翻土和客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蒸汽抽提、玻璃化修复、热解吸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还原)、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化学固定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包括生物通风、生物泥浆反应器、生物堆制、植物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思考题:

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二次:环境修复中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3课时)

环境中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内涵;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关系;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在环境修复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分析表征方法,包括基于连续提取污染物理形态分析方法、基于联用技术的化学形态以及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污染物分子形态分析方法。污染物生物有效性与界面反应的关系,包括污染物在土壤颗粒界面、土壤-微生物界面、土壤-根系界面的反应过程及形态与生物有效性变化。基于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环境污染修复。

思考题:与化学提取技术相比,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污染物形态分析方法有何优势?

第三次:环境修复现场评价与可处理性评估及修复方案制定(3课时)

主要内容:

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与环境修复的关系,粘土矿物、有机质、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环境修复的影响。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包括现场调查、生物过程评价、原位生物修复评价、过程控制评价等内容。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包括可处理性研究的目的、可处理性研究实验设计、可处理性研究方案制订、可处理性研究费用与设备等。污染修复的技术导则,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作程序、评估预修复目标、筛选和评价修复技术、制定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思考题:如何科学制定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方案?

第四次: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包括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机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机理等。原位生物修复的水力学控制。原位生物修复的亚表层供给系统,包括重力注入、强制注入和回收系统。原位生物修复的阻塞控制,包括悬浮固体阻塞、生物阻塞、化学阻塞。原位氧源供应,包括井孔通气、含氧水的注入、H2O2的注入等。原位共代谢,生物通气,处理过程各种物料需要量计算等。

思考题:影响原位生物修复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五次:环境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与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环境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及特点。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包括植物固定、植物过滤、植物挥发、植物提取等技术;超积累植物等。有机污染植物修复,包括根际降解、强化根区矿化、植物降解、植物挥发等技术。植物修复新发展,包括络合诱导植物提取,植物转化,植物刺激,根际修复。植物修复的优势、问题及应用前景。修复植物的产后处置技术。植物吸收累积重金属的机理,根际活化、根系吸收、运输与转移、卸载与组织分布、细胞内分配定位等机制;植物中的金属转运蛋白;基因工程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思考题: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第六次: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案(3课时)

主要内容:

重点以铬渣堆场污染土壤修复为案例讲述。铬渣来源与污染现状。铬渣污染土壤修复主要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化学还原、生物修复、电动修复、玻璃化修复等技术。铬渣污染场地修复问题与挑战。铬渣污染场地修复案例,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调查,包括采样布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等;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包括方案的制定原则、技术比选、方案技术路线、方案的实施等。

思考题: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系统方案如何制定?

第七次:地下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修复技术(3课时)

地下水污染现状来源及污染特征;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的技术需求;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典型技术,包括抽出处理(P&T )技术、监测天然衰减(MNA) 技术、原位( In-Situ) 修复技术等;高砷地下水修复;有机氯污染地下水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控制。固废拆解业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修复控制技术与方案,包括热脱附修复、化学淋洗修复、原位生物修复等。

思考题:地下水污染渗透性反应墙修复(PRB)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八次:污染河流与湖泊水体修复技术(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河流的修复,包括自然净化修复、河流水体曝气修复、河道生态工程修复、陆生生态修复、水生生态修复等、湿地生态修复等。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污染生态修复,包括底泥疏浚、换水、蓝藻打捞与处置等富营养化控制方法;河道的生态净化、地表径流缓冲及净化、水流交汇地缓冲及生态净化、湿地强化净化、岸边生态隔离带污染物截留、雨头强化处理及雨水收集净化、水力调控与管理等湖泊污染生态修复方法。

思考题:如何从流域的角度考虑河流与湖泊水体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四、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赵景联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沈德中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Crawford, R L and Crawford, D L. Bio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五、课程教学网站:

将通过校内网络提供必要的课件和文字材料链接。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一、单选(13分) 1、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 A中和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 正确答案:A 2、以下不属于物理修复技术的是() A、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B、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C、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D、热力学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A 3、以下不属于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局限性的是() A.需要大型设备,造价昂贵 B、耗时长 C、条件苛刻 D、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利用 正确答案:A 4.可处理性试验方法不包括( A.水体灭菌实验 B.土壤柱试验 C、反应器实验 D.摇瓶实验 正确答案:A 5、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大气性质 B、微生物活性 C、污染物特性 D、土壤性质 正确答案:A 6、土壤污染的特点不包括() A.隐蔽性 B、可逆性 C、长期性 D、后果严重性 正确答案:B

7、稳定塘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微生物稳定塘和水生生物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稳定塘的是() A好氧塘 B、养殖塘 C、厌氧塘 D、曝气塘 正确答案:B 8、干扰可以分为自然干抗和人为干扰,以下不属于自然干扰的是( A.文化活动或过程干扰 B、火干扰 C.土壤性干扰 D.动物性干扰 正确答案:B 9、修复不包括() A恢复 B、重建 C、整顿 D、改建 正确答案:C 10、气体抽提修复技术优点不包括() A、处理量大 B、干扰小 C、对不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 D、易于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 正确答案:C 11、生命现象的典型表现是() A同化作用 B.异化作用 C、新陈代谢 D、呼吸作用 正确答案:C 12、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 A.植物修复技术 B.微生物修复技术 C、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D、原位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D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2016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原位生物修复 指在污染的原地点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生物修复。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 2、环境生物技术 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称之为环境生物技术。 3、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5、植物促进 也称之为植物提取,植物根系将土壤中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从污染的土壤中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一般指那些能累积超过叶子干重%的Mn,或者%

的Co、Cu、Pb、 Ni、Zn,或者%的Cd的植物。目前世界上有 500多种这样的植物。 6、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由人工优化模拟湿地系统而建造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降解净化功能,且可认为监督控制的废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制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7、土地处理技术 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对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异位处理的技术。 8、矿化作用 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9、生物强化 是指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10、生物冶金 生物冶金技术,又称生物浸出技术,通常指矿石的细菌氧化或生物氧化,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进行。这些微生物被称作适温细菌,大约有微米长、微米宽,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靠无机物生存,对生命无害。这些细菌靠黄铁矿、砷黄铁矿和其他金属硫化物如黄铜矿和铜铀云母为生。 12、颗粒污泥 颗粒污泥是指UASB工艺中起净化污水作用的污泥颗粒。好氧颗粒污泥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模板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2)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6.1.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6.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6.1.4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6.2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6.2.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6.2.2 土壤污染治理 (7) 6.3 修复技术 (9) 6.3.1 热力学修复 (9) 6.3.2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6.3.3 焚烧法 (10) 6.3.4 土地填埋法 (10) 6.3.5 化学淋洗 (10) 6.3.6 堆肥法 (10) 6.3.7 植物修复 (10) 6.3.8 渗透反应墙 (10) 6.3.9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6.1.1.1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 Environmental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32 学分:2.0 考核方式:考查 中文简介:环境修复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种治理土壤、沉积物、水体和海洋中有毒化学品污染的新技术。本课程重点围绕生物修复技术,主要讲授生物修复的基本特点及其理论基础,即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及其毒理效应、污染物对生物降解的作用、环境因子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等。同时,本课程结合实例以专题形式介绍修复技术在不同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富营养化湖泊和河涌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有机污染物土壤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连作土壤微生物污染的修复和农业非点源污染修复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掌握针对不同污染环境下所采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环境修复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课程,需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工程学、土壤学、水文地质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本课程从生物修复的基本知识入手,重点介绍不同污染环境下所采用的修复技术、污染物降解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使学生对生物修复的原理、发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有明晰和透彻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调查研究和专业网站学习法等。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本课程授课内容、成绩评定与学习方法了解 第二节背景知识了解 第三节基本概念掌握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4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通过介绍污染环境的各项修复技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该课程后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2: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目标3:为进行污染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等课程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主要讲述内容包括污染土壤环境和污染水环境所采取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等,选讲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课后作业为学生课堂报告,报告内容为典型污染环境的修复案例,以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第1章绪论 第1节环境概述 1.环境概念 2.环境分类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环境修复的任务也就变得十分紧迫。通过对《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二)可测量结果 1) 能理解环境修复的核心概念及内涵,能说明环境修复与传统环境工程及污染预防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对象和任务,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4)理解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可处理性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流程。 5)掌握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污染水体修复、固体废物污染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 6)具有文献查找阅读、分析讨论、报告展示、论文撰写、团队写作等综合能力。 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报告与课程论文等环节测量。 二、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1)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答疑、提示今后内容、公布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等);(2)课后阅读和报告准备(学生按照课程讨论与报告主题内容,分小组进行阅读总结和制作报告展示PPT);(3)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报告学生根据所选主题作PPT 展示与发言,其他学生根据主题与报告内容进行质疑与讨论,教师作点评);(4)期末课程论文撰写。 要求: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献阅读与分析水平,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课程报告与讨论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主题报告及讨论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绩效记录,作为课程评分的依据。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将以课程论文撰写和课程报告与讨论的形式进行评分,其中课程论文占40%,课程报告占30%,课程讨论发言占30%。 三、教学安排 第一次:污染环境修复概论及基本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环境修复的概念及内涵,污染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产生与发展、对象和任务。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优先控制修复污染物分析。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包括物理分离、翻土和客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蒸汽抽提、玻璃化修复、热解吸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还原)、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化学固定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包括生物通风、生物泥浆反应器、生物堆制、植物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思考题: 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二次:环境修复中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3课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总结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定义:利用污染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物理学特性的差异将污染物从环境 中去除、分离的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污染物的密度、形状、大小、磁性、表面特性等物理性质,利用相关的物理 技术将其从环境中提取、分离 基本类型:粒径分离,水动力学分离,密度分离,浮选分离,磁分离 采用物理分离技术的适用粒度范围 : 脱水分离:一般采用的脱水方法有过滤、压滤、离心和沉淀。 蒸汽浸提修复基本原理: 在污染土壤内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 利用土壤固相、液相和气 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土壤外的过程。 蒸汽浸提修复适用对象: 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 ),汽油、苯和四氯乙烯,油类、重金属及 其有机物、多环芳烃或二噁英。 蒸汽浸提修复的技术类型: 原位蒸汽浸提技术,异位蒸汽浸提技术,多相浸提技术(两相浸 提技术,两重浸提技术) 蒸汽浸提修复适用条件与限制因素: 黏土、腐殖质含量较高或本身极其干燥的土壤, 其本身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性很强,采用原位处理时, 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低; 透性土壤难于进行修复处理; 对饱和土壤层中的吸附效果不好, 但降低地下水位, 饱和土壤层体积,从而改善这一状况;地下水水位太高(地下 1~2m )会降低土壤蒸汽提取 由于 中、低渗 可增加不

的效果; 固化:将污染物包被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主要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 稳定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 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 即通过降低污染物 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者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应用: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原位或异位。 固化稳定化过程: 利用吸附质如黏土、活性炭和树脂等吸附污染物;浇上沥青; 添加某种凝固剂或黏合剂,使混合物成为一种凝胶;固化为硬块。 固化稳定化技术类型: 原位固化/稳定化,异位固化/稳定化。 固化稳定化影响和限制因素: 石块或碎片比例太高及有机物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黏结剂作用的发挥; 污染物埋藏深度会影响、限制一些具体的应用过程; 对于成分复杂的污染土壤或固体废物还没有发现很有效的粘合剂; 许多污染物/过程相互复合作用的长期效应尚未有现场实际经验可以参考。 电动力学修复基本原理: 两个电极插入介质 (土壤或沉积物) 中;在污染介质两端加上低压 直流电场;通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 使水溶态或者吸附在土壤颗粒表层的污染物 根据各自带电特性在电场内定向移动,在电极附近富集或收集回收而去除。 电动学力修复四种过程: 电迁移:带电离子在土壤溶液中朝向带相反电荷电极方向的运动。 电泳:土壤中带电胶体粒子的迁移运动相对于稳定液体的运动。 电渗析流:土壤微孔中的液体 (一般带正电)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 酸性迁移(pH 梯度):产生的H+向阳极迁移,迁移的过程中与土壤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离 子交换,进行迁移 电动学修复的主要工艺: ⑴Lasagna 工艺: 在污染土壤中建立近似断面的渗透性区域,通过向里面 加入适当的物质, 如吸附剂、催化剂、 土壤迁移至处理区, ft 外加电场 ft ft 1 皂港析漾# ■V i 微生物、缓冲剂等,将其变成处理区,然后采取电动力学法使污染物从 在吸附、固定等作用下得到去除。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作业考核试题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作业考核试题 :颗粒在污泥浓缩池中 A:自由沉淀 B:絮凝沉淀 c:拥挤沉淀 D:压缩沉淀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D测定通常采用2cr2o7和no7为氧化剂 B:coD测定不仅氧化有机物,还氧化无机性还原物质 c:coD测定包括了碳化和硝化所需的氧量 D:coD测定可用于存在有毒物质的水3:环境噪声具有的特点是 A:易评估和暂时性 B:分散性和持续性 c:无形性和多发性 D:危害大和复杂性4: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不包括 A:对有机物的吸收 B:有机物的固化 c:有机物的降解 D:有机物的稳定5:修复不包括 A:恢复 B:重建

c:整顿 D:改建6:不能用来脱除H2S臭味的物质是 A:活性炭 B:氢氧化铝 c:盐酸 D:次氯酸钠7:ToD是指 A:总需氧量 B:生化需氧量 c:化学需氧量 D:总有机碳含量8:气体抽提修复技术优点不包括 A:处理量大 B:干扰小 c:对不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 D:易于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9:“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A: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B: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c: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 D:持续快速的发展10:《京都协议书》是针对哪一环境问题而制定的? A:全球变暖

B: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11: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常用的氧化剂不包括 A:双氧水 B:高锰酸钾 c:臭氧 D:氯气12:下列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火山爆发 B:台风 c:海啸 D:物种消失13:以下不属于植物修复技术优点的是 A:植物修复技术影响因素少 B:植物修复的开发和应用潜力巨大 c:植物修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植物修复过程易于为社会接受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 B:BoD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 c: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环境修复技术

第一章绪论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异位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环境对象搬运或输送到其他场所,进行集中修复。 【环境】①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辩证的自然综合体。 ②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总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这个主体(中心事物)的所有外界影响和力量的总和。 一、环境的分类: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和活动中心,聚落环境也就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其含义是围绕人类自然现象的总体,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 二、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有何不同? 1、不同点: 三废治理(也就是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是环境工程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点源治理,即工厂排污口的治理,需要建造

成套的处理设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与最低的成本将污染物净化去除。“三废”治理属于污染因子的产中治理。 环境修复:强调面源治理,即对人类活动的环境进行治理,它不可能建造把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环境修复属于产后治理。 2、相同点:两者都是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章生物修复的机理 【植物挥发】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污染物,多为类金属Hg和非金属Se。 【植物稳定】利用植物吸收和沉淀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有毒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防止其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指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一、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 1、主动运输 2、被动扩散 3、促进扩散 4、基团转位 5、胞饮作用 二、酶的催化特点 1、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加速反应的速率但不改变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常用的氧化剂不包括() A、双氧水 B、高锰酸钾 C、臭氧 D、氯气 2、原位化学淋洗操作系统不包括() A、向土壤试驾淋洗液的设备 B、上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C、下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D、淋出液处理系统 3、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不包括() A、对有机物的吸收 B、有机物的固化 C、有机物的降解 D、有机物的稳定 4、水环境的修复原则不包括() A、成本最低原则 B、生态学原则 C、水体地域性 D、最小风险和最大利益原则 5、湖泊水库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基础资料收集不包括() A、水体理化参数 B、气候学数据 C、水文学数据 D、生物学参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按照不同作用机理,可将土壤自净作用划分为() A、物理生物净化作用 B、物理净化作用 C、化学净化作用 D、生物净化作用 E、化学生物净化作用 F、物理化学净化作用 2、以下属于土壤污染特点的是() A、隐蔽性 B、短期性 C、不可逆性 D、污染后果的即时性 E、后果一般不严重 3、在异位固化/稳定化过程中,可以作为粘结剂的物质有() A、硅酸盐水泥 B、火山灰 C、硅酸脂 D、沥青 4、热力学修复技术根据加热体系和温度差异可以分为()

A、高温加热修复技术 B、热井技术 C、低温加热修复技术 D、热毯系统 F、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82分,正确填“T”,错误填“F”) 1、生态工程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生态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法处理在消耗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还存在垃圾渗滤液的棘手问题。() 3、生物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子系统,因此,生态工程修复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调控与建造两部分。() 4、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越简单,它的生物生产力越高。() 5、沼泽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6、任何一个环境中都包含许多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是相互孤立的,没有太大联系。() 7、生态工程修复中的环境调控主要是减弱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增加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环境因子,保证生态工程修复的成功。() 8、我国在有关沙漠和沙漠化徒弟的生态恢复工作中,这方面还没有成功的范例。() 9、采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仅指生物复垦技术。() 10、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多项疏松多孔体系,是一个以固相为主的的均匀多项体系。() 11、土壤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确定值。() 12、从污染物的属性考虑,土壤污染源一般可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三大类。() 13、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 14、原位修复不需要建造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运输,操作维护比较简单,特别是可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15、原位和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卤代物的修复,不可用于非卤代物。() 16、多项浸提修复技术适用于高渗透性和有许多卵石的场地。() 17、与两项浸提技术相比较,两重浸提技术既可以在高真空下,也可以在低真空条件下使用潜水泵或者空气泵工作。() 18、物理固化/稳定化与其他固化技术相比较,需要破坏无机物质。() 19、异位固化/稳定化通常用于处理有机污染物质。()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 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去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1.生态修复: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生态恢复是指对受到干扰、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生态修复是指根据土地利用计划,将受干扰和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具有生产力的状态,确保该土地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不再造成环境恶化,并与周围环境的景观(艺术欣赏性)保持一致。 4.生态重建是指通过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初状态。 5.生态改建是指通过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工特点,减少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6.生态改良是指将被干扰和破坏的生境恢复到使它原来定居的物种能够重新定居,或者使原来物种相似的。 7.提问: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也是生态恢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ν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恢复生态是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绿化最终不能达到自我维持能力。 8.生态修复的特点 1)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 2)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影响生命活性的因素 3)多学科交叉:环境工程、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栽培学等多学科. 9.修复机制 ν 1)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与富集机制 ν 2)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 ν 3)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 ν 4)生态修复的强化机制 10.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浓缩 11.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 ν有机污染物首先通过物理沉降,形成沉淀; ν然后会被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分解,分解为无机物,也就是一些矿质元素,这些物质又会被水中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利用; ν这样有机物就被生物所降解了 12.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 ν物理转化机制: 扩散、大量流动和进入大气中三种主要的运动方式; ν化学转化机制: 水解反应、光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异构化反应 13.强化机制包括: ν提高生物本身的修复能力;——反复驯化 ν提高污染物的可生物利用性,如深层曝气、投入营养盐、投加添加剂等。——创造最适宜环境条件 14.生态修复任务1)两大任务:(1)消除污染;(2)生态重建 15.生态修复的意义 ν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考虑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环境保护问题。

复习重点概要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第一章:绪论 1. 修复、恢复、改建、重建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区别关系图 修复(remediation):借助外界作用力使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恢复(restoration):使受损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 重建(reconstruction):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 改建(renewal):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期望的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2. 环境修复的定义 环境修复: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 3. 按照修复对象划分,环境修复技术的类型和含义 环境修复的类型:土壤环境修复、水体环境修复、大气环境修复和固体废物环境修复 1)土壤环境修复:对污染的土壤实施修复,以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随生物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原位修复:对污染物就地处理,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不需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建和运输,操作维护简单,可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但缓慢,且有一定风险。 异位修复:挖掘后通过其它手段或技术进行处理。时间短,代价较高,但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可预测性较高。 2)水体环境修复: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生态的方法减少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 害化,使污染了的水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3)大气环境修复: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来减少大气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合物。 4)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污染的 无害化处理。 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 废弃矿山、采矿场复垦 生活垃圾固废处理 污水处理厂污泥后续处理 4. 按照修复方法来划分,环境修复技术的类型和各自特点 环境修复技术:是指人类修复环境时所采用的手段。 1)环境物理修复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技术,工艺简单、费用低。通常没有高 度的选择性,多用作初步的分选。一般说来,物理分离技术没有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特点:物理修复技术工艺简单、费用低。通常没有高度的选择性,多用作初步的分选。一般说来,物理分离技术没有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2)环境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主要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修复和化学还原修复 等。 特点:化学修复技术往往代价较高,容易导致其它化学物质留存于环境中,可能产生其它环境危害等。 3)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 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特点:生物修复技术费用小,不会引入其它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整体修复性能好,但往往耗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绪论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工业革命前夕) 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破坏。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往往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沙漠化问题。 影响:主要对小区域范围的生态影响。影响力度增长缓慢。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 影响:①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②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夕)主要特点: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形成因素:①人口的迅猛增长,都市化的速度加快。②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集中大增。影响:①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包括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等。②到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和工业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主要特点:①开始共同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②全球性大气污染。例如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③大面积生态破坏。大面积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沙漠化等。④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修复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恢复: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环境修复:就是指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使得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全部的恢复到原始状态。环境修复对象: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的大气、水体、土壤等,任务是使得污染的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全部恢复到原始状态 第二章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利用污染物和环境之间各种物理特性的差异,达到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去除、分离的目的。优点:高效、快捷、积极、修复时间较短、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扰少、对污染物性质和浓度不是很敏感。缺点:修复效果不尽人意、所需费用较高、耗人力物力较多、有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等。 蒸气浸提技术原理:蒸气浸提技术是通过降低土壤空气蒸气压,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蒸气的形式而加以去除,是通过物理方法去除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污染的一种修复技术,适用于处理高挥发性的污染物。途径:利用真空泵产生负压;还可在土壤内引入清洁空气驱使空气流过污染的土壤孔隙而挥发、解吸并夹带有机组分流向抽取井,并最终于地上进行处理。关键因素:能否应用及应用效果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土壤的渗透性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性。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三答案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常用的氧化剂不包括(D ) A、双氧水 B、高锰酸钾 C、臭氧 D、氯气 2、原位化学淋洗操作系统不包括( B) A、向土壤试驾淋洗液的设备 B、上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C、下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D、淋出液处理系统 3、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不包括(B ) A、对有机物的吸收 B、有机物的固化 C、有机物的降解 D、有机物的稳定 4、水环境的修复原则不包括(A ) A、成本最低原则 B、生态学原则 C、水体地域性 D、最小风险和最大利益原则 5、湖泊水库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基础资料收集不包括(B ) A、水体理化参数 B、气候学数据 C、水文学数据 D、生物学参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按照不同作用机理,可将土壤自净作用划分为(BCDF ) A、物理生物净化作用 B、物理净化作用 C、化学净化作用 D、生物净化作用 E、化学生物净化作用 F、物理化学净化作用 2、以下属于土壤污染特点的是(AC ) A、隐蔽性 B、短期性 C、不可逆性 D、污染后果的即时性 E、后果一般不严重 3、在异位固化/稳定化过程中,可以作为粘结剂的物质有(ABCD ) A、硅酸盐水泥 B、火山灰 C、硅酸脂 D、沥青 4、热力学修复技术根据加热体系和温度差异可以分为(ACF )

A、高温加热修复技术 B、热井技术 C、低温加热修复技术 D、热毯系统 F、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82分,正确填“T”,错误填“F”) 1、生态工程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F ) 2、生态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法处理在消耗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还存在垃圾渗滤液的棘手问题。( T) 3、生物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子系统,因此,生态工程修复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调控与建造两部分。(T ) 4、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越简单,它的生物生产力越高。( F) 5、沼泽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F ) 6、任何一个环境中都包含许多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是相互孤立的,没有太大联系。(F ) 7、生态工程修复中的环境调控主要是减弱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增加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环境因子,保证生态工程修复的成功。(T ) 8、我国在有关沙漠和沙漠化徒弟的生态恢复工作中,这方面还没有成功的范例。(F ) 9、采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仅指生物复垦技术。(F ) 10、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多项疏松多孔体系,是一个以固相为主的的均匀多项体系。(F ) 11、土壤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确定值。(T ) 12、从污染物的属性考虑,土壤污染源一般可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三大类。(F ) 13、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F ) 14、原位修复不需要建造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运输,操作维护比较简单,特别是可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T ) 15、原位和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卤代物的修复,不可用于非卤代物。(F ) 16、多项浸提修复技术适用于高渗透性和有许多卵石的场地。(F ) 17、与两项浸提技术相比较,两重浸提技术既可以在高真空下,也可以在低真空条件下使用潜水泵或者空气泵工作。(T ) 18、物理固化/稳定化与其他固化技术相比较,需要破坏无机物质。(F ) 19、异位固化/稳定化通常用于处理有机污染物质。(F )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答案)_30590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改良 通过改良土壤性质(加入改良剂或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的方法使污染物转变为难迁移、低活性物质或从土壤中去除 2、物理固定/稳定化 固化:将污染物包被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主要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 稳定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即通过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者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3、原位可渗透反应墙 是一种由被动反应材料构成的物理墙,墙体是由天然物质和一种或几种活性物质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污染物沿地下水流向迁移,流经处理墙时,它们与墙中的活性物质相遇,导致污染物被降解或原位固定。 4、土地填埋 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将其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5、植物提取 通过种植具有积累污染物能力的修复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环境基质中的污染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分,收获植物地上部分并集中进行物理、化学及微生物处理清除污染物 6、生物强化法 改变生物降解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强度,可分为培养土著微生物的培养法和引进外来微生物的投菌法。 生物培养法:定期向土壤投加H2O2和营养,以满足污染环境中已经存在的降解微生物的代谢需要,是土壤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污染物降解 投菌法:向污染土壤接入外源微生物,同时提供这些细菌生长所需氧和营养,使接入的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污染物降解 7、生物通风法 在污染土壤中设置通气井并于其中安装鼓风机和真空泵,向土壤输入气体并抽提其中生成的CO2和其他有害气体,使土壤氧含量提高的同时,CO2等量降低,进而提高微生物代谢速率 8、泵出生物法 在污染区域钻两组井,一组注入井,向土壤注入微生物、水、营养和电子受体(如:H2O2);另外一组抽水井,向地面上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在地层中流动;从而促进微生物和营养物质的均匀分布,保持氧气供应 9、环境修复 研究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