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上学期胶体2
- 格式:pdf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0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2022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化学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2.选择题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a-40 Co-59 Cu-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1~10每小题2分,11~16每小题4分,满分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广东文化历史悠久。
下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选项文化内容化学知识A早茶文化中的叉烧包叉烧包中含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B醒狮所用的铜锣铜锣属于金属材料C“丝中贵族”香云纱鉴别香云纱和棉花可以用灼烧的方法D烟花舞龙烟花利用了“焰色试验”原理,该原理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玻璃仪器上有标明“0”刻度的是A.B.C.D.3.中医既是医学科学,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药经方和中草药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图是合成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中间体。
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乙酸乙酯互为同系物B.分子式为C6H10O3C.不能发生取代反应D.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4.少量氯气通入自来水中杀菌消毒的原理为Cl2+H2O⇌HCl+HCl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氯气的电子式:Cl:Cl B.H2O中氧原子采用sp2杂化C.HClO的结构式为H-O-Cl D.HCl为离子晶体5.下列现象不能..用“相似相溶”规律解释的是A.甲烷不溶于水B.氯化氢易溶于水C.单质碘易溶于苯D.氯气易溶于NaOH溶液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H+、Mg2+、NO3-、SO42-B.Na+、Cu2+、HCO3-、OH--C.Ag+、K+、I-、SO42-D.K+、Na+、ClO-、SO32-7.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铜绿”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二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考点2分散系 胶体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是分散剂。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的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理清三种分散系的差异2胶体—分散质粒径在1nm~100nm之间(1)Fe(OH)3胶体的制备(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③聚沉④电泳⑤渗析①丁达尔效应②布朗运动(2)原理总结(1)方法点拨1.(RJ必修1·P29改编题)下列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 )A.氯化钠溶液 B.淀粉溶液C.蒸馏水D.氢氧化铁胶体练习1【解析】 A中,NaCl溶液属于分散系,但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中,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C中,蒸馏水为纯净物,不能构成分散系;D中,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
A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明矾[KAl(SO4)2·12H 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B.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 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D.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练习2D 【解析】 A中,明矾水解Al3++3H 2O Al(OH)3(胶体)+3H +,生成的Al(OH)3胶体有吸附性,可以净水; B中,因河水中由泥沙形成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与海水中的电解质溶液所带的电荷发生中和而聚沉; C中,制Fe(OH)3胶体就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 3溶液;D中,三种分散系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能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激光笔照射鸡蛋清溶液,侧面可观察到明显的光路B.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荷是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C.根据分散质微粒的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D.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练习3B 【解析】A中,鸡蛋清溶液是胶体,激光笔照射可产生丁达尔效应;B中,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电,氢氧化铁胶体是电中性的分散系;C中,分散系分类的根本依据就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的大小;D中,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胶体是化学中的一种特殊物态,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高三化学中的胶体知识点。
一、胶体的概念与分类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的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根据胶体中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物态,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三种类型。
1. 溶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或气体。
溶胶通常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淀粉溶胶。
2. 凝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凝胶具有固态的特性,有一定形状和弹性,如明胶。
3. 乳胶: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乳胶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牛乳。
二、胶体的稳定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以下是常见的胶体稳定性现象:1. 电解质的作用:当胶体中添加电解质时,电解质中带电粒子与胶体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胶体破坏。
2. 吸附现象:在胶体的表面,会发生物质的吸附现象,使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从而增强了胶体的稳定性。
3. 换位现象:当两个胶体共存时,分散介质中的物质可以与分散相中的物质交换,导致胶体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三、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包括光散射性、布朗运动、渗透性和吸附性等。
1. 光散射性:由于胶体中分散相的粒子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当,光在胶体中发生散射现象,使胶体呈现浑浊的状态。
2. 布朗运动:胶体中的分散相由于热运动而不断做无规则的碰撞和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3. 渗透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不易通过滤纸等具有较小孔隙的过滤介质,表现出较好的渗透性。
4. 吸附性:胶体表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其他物质,如活性炭能吸附有机颜料。
四、胶体的应用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润滑剂、胶黏剂、涂料、药物、食品等。
1. 润滑剂:胶体中分散相的颗粒能够填充润滑表面的微小凹陷,减小摩擦,使得机械设备的运转更加顺畅。
2. 胶黏剂:胶体粘度较大,能够起到黏着的作用,用于粘合纸张、木材等。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设计11:分别系 +胶体诸城二中管延华考点聚焦1.知道依据分别质粒子的大小,把分别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2.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的构成,溶液形成过程,溶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观点。
4.认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观点,知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5.认识胶体的观点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6.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划分溶液和胶体。
知识梳理一、溶液的相关观点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淆物。
溶液由、构成。
2.饱和溶液:必定下,必定量溶剂中不可以的溶液。
溶液能否饱和是相对的,改变、、液与饱和溶液能够互相转变。
3.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等要素,不饱和溶表示的浓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往常用ω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
配制必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为①③。
现欲配制 100g 质量分数为 10%的的仪器有、②NaOH 溶液 ,需用到的实验、、(必需时需注明仪器规格)。
4.固体溶解度:必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里形成时所溶解溶质的。
溶解度往常用 S 表示,单位为。
其数学表达式:。
一般用固体物质在25℃时的溶解度大小来权衡其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不溶。
5.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态。
,溶液所处的状(2)溶解度曲线下边的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状态。
( 3)溶解度曲线上边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溶液,且该溶质有节余。
(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相等。
如:右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可知:①当温度 ______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②当温度 ______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③图中 P 点表示 KNO 3对应的溶液是 ______④当温度为 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______。
6.结晶:。
结晶水合物:。
高三化学胶体和溶液【本讲主要内容】胶体和溶液【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分散系中的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注意:△粒子——可以是单个分子或离子,也可以是离子、分子的集合体△分散剂——可以是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分散系是混合物二、胶体1、胶体的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的分类3、胶体的重要性质(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特征,这是由于胶体粒子的大小正好可以发生光的散射。
常用于胶体的鉴别,区分胶体和真溶液。
(2)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受分散剂分子撞击,形成不停的、无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独有的性质,并且需要在超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所以一般不用于胶体的鉴别。
(3)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是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某些离子而使其带有电荷引起的。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
注意:“胶粒”带电荷,而“胶体”呈电中性。
4、胶体的制取(1)物理法:研磨如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如制蛋白胶体制NaCl(分散剂是酒精)胶体(2)水解法如制 F e(O H)3胶体(3)复分解法如制AgI胶体5、胶体的聚沉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同性相斥,胶体粒子之间不易聚集沉降。
加入某些物质,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发生沉降,这个过程叫聚沉。
(1)加入电解质溶液: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成大颗粒。
显然,胶粒带正电,所加电解质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越高,阴离子浓度越大,聚沉效果越明显;胶粒带负电,所加电解质中阳离子电荷愈高、离子浓度愈大,聚沉效果越明显。
高中化学教案胶体主题:胶体
目标:了解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一、胶体的定义
1. 什么是胶体?
2. 胶体的特点是什么?
二、胶体的性质
1. 胶体与溶液、悬浮液的区别
2. 胶体的颗粒大小
3. 胶体的不可分离性
4. 胶体的渗透性
5. 胶体的光学性质
三、胶体的应用
1. 日常生活中的胶体应用
2. 工业领域中的胶体应用
四、实验
1. 制备一种胶体
2. 观察胶体性质的实验
五、讨论与总结
1. 胶体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 胶体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六、作业
1. 描述一个你知道的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思考一个可以利用胶体的创新设计方案
七、评价
1. 总结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你对胶体的理解有没有改变?
八、扩展阅读
1. 胶体化学的更深入研究
2. 胶体在不同领域的新进展
可能所需时间:1-2课时
备注: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021年高三上学期化学试题练习2 Word版含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a 40 Fe 56 Cu 64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A.碳酸钙 B.盐酸 C.酒精 D.醋酸2.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Fe3O4 与足量稀H NO3 反应Fe3O4+8H+=2Fe3++Fe2++4H2OB.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Na++CO2+H2OC.双氧水中加入稀硫酸和碘化钾溶液:H2O2+2H++2I-=I2+2H2OD.往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Ca2++2OH-+2HCO3-=CaCO3+2H2O+CO32-3.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SO2、SiO2、CO 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4.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不正确...的是A.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B.氯化氢的电子式:C.乙烷的分子式:C2H6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g46%的乙醇溶液所含氢原子数为1.2N AB.0.5mol Na2O2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2N AC.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0.3N AD.S2和S8的混合物共38.4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为1.4N A6.一未完成的离子方程式,据此判断,氧化产物和还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5B、3:1C、5:1D、7:17.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取样检测得知废水呈明显的碱性,则可确定该厂废水中肯定不含有的离子组合是A、K+、NO3-、OH-B、K+、NO3-、SO42-C、Na+、Fe3+、Cl-D、Na+、CO32-、SO42-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必相等B.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中所含的H+数目一定相等C.1 L一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D.任何条件下,等质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相等9.已知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4、Cr(OH)3、H2O、H2O2。
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学案班级 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节胶体1. 胶体的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在__~ _______________ 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2. 胶体的制备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制备Fe( OH 3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备H2SQ3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备Agl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胶体的净化与精制4. 胶体的分类广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分散齐廿分Y _______女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如Vk「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分散质分YL 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1. 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 _____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 的现象,属于光的________________ 现象。
思考:溶液,浊液是否会发生丁达尔效应?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朗运动: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 分子从各方面撞击 __________ 而产生的。
2021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胶体的性质及应用1.(2020·浙江选考模拟一)下列分散系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云雾B.肥皂溶液C.葡萄糖浓溶液D.淀粉溶液【解析】选C。
A、B、D项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是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2.(2020·张家口一模)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分成两等份,把其中一份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分散系I;把另一份溶液滴加到凉水中,得到分散系II。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份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均为氯化铁B.两份分散系均能全部通过半透膜C.分别向两份分散系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最终都能得到沉淀D.两份分散系均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解析】选C。
分散系Ⅰ为氢氧化铁胶体;分散系Ⅱ为氯化铁溶液,故两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不同,故A错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发生胶体的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铁溶液中,两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均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故C正确;只有胶体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只有分散系I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
【点睛】考查了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分成两等份,把其中一份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发生反应: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得到分散系Ⅰ为氢氧化铁胶体;把另一份溶液滴加到凉水中,得到分散系Ⅱ为氯化铁溶液,注意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而导致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
3.(2020·福州一模)下列有关于溶液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向FeCl3溶液滴加NaOH溶液至有红褐色小颗粒生成即可制得Fe (OH)3胶体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胶体是介稳体系,所以人的肉眼就可以区分开来C.在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又消失D.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解析】选C。
高三化学第二章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难点解析 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章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二. 重点、难点1.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2. 理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3. 了解胶体的分类和制取三. 具体内容 (一)分散系1.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2.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二)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比较小结三种分散系的相关内容,自己试一试,完成下表的空缺部分,并思考胶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分散系类别溶液 胶体 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微粒组成 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外观特征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氨水、碘酒肥皂水、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AgI 胶体石灰乳、牛奶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的分类1.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2.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四)胶体的制备 1.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2.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思考:如何证明FeCl 3溶液通过上述方法已转变成3)(OH Fe 胶体了? 反应式:FeCl 3+3H 2O (沸)= 3)(OH Fe (胶体)+3HCl注意:切勿将“胶体”两字省去,或打“↓” ② 复分解反应法 反应:KI+AgNO 3=AgI (胶体)+KNO 3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 3=AgI↓+KNO 3(黄色↓) 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白色↓)(五)胶体的性质1. 丁达尔效应——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通过一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溶液,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化学第三册第二章知识点:胶体
高三
化学第三册第二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胶体
[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如NaCl溶解在水中形成的NaCl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如NaCl溶液中的NaCl为分散质.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如NaCl溶液中
的水为分散剂.
[胶体]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 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说明①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中形成溶液,但如果分散到酒精中则可形成胶体.②根据分散剂所处状态的不同,
胶体可分为三种:a.液溶胶(溶胶):分散剂是液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淀粉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等.b.气溶胶;分散剂是气体,如雾、云、烟等.c.固溶胶,如烟水晶、有
色玻璃等.
[渗析] 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袋,并浸入溶剂(一般是水)中,从
而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中分离出去的操作,叫做渗析.
说明通过渗析可用于分离胶体与溶液或净化、精制胶体.
高三化学第三册第二章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2.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
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边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
3.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第一节胶体一.教学目标1.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胶体特征。
2.能够从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等角度理解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胶体的精制。
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原理。
二、教学过程1.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分散系分成以上三种的依据是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时,是_________,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在1 nm~100nm之间时是_________。
2.如何分离胶体与浊液_________,如何分离胶体与溶液_________;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_________,胶体净化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什么可以采用该办法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形成不是物质_________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形式。
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溶胶,如_________;______溶胶,如_________溶胶,如_____等。
三、重点、难点点拨1.如何理解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渗析的关系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