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涉及的文言文14个常见虚词用法整理1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中考文言文涉及到的14个常用文言虚词:

下面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例句,对这些虚词加以总结。所选例子尽可能选自中考文言文篇目,实在不好想到的,从非中考篇目中选择。

一、【之】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代词,“他”,指曹刿。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物,可译为:“它”或“它们”,用作宾语。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奇异的景象。

3.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义,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③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如: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

(1)代人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代“他们的”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口技》)代“他们的”。

(2)代物。“它”“它们”“它们的”。

①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代词,它的,指岳阳楼的。

2.指示代词,

(1)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其喜洋洋者也。(《醉翁亭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2)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表示反问,译为“难道”如:

①其真无马邪?(《马说》)

2.表示推测,译为“大概”。如

①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三、【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妇拍而呜之。(《口技》)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2.表承接,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如:

①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转折,译作“但”“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②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5.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四、【以】

(一)介词

1.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2.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②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二)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来”“以便”如:

①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三)“以”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