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丁苯酞病例分享)
- 格式:pptx
- 大小:6.12 MB
- 文档页数:26
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张淑艳;赵倩;孙蜀宁【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1组予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2组仅予银杏达莫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3(008)032【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依达拉奉;丁苯酞;急性脑梗死【作者】张淑艳;赵倩;孙蜀宁【作者单位】110015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110015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110015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在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高, 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居第一,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对于治疗脑梗死来说, 急性期除溶栓外, 神经保护及改善脑供血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
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 丁苯酞是新型抗脑缺血药物, 银杏达莫为常规的改善脑供血药物,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 结果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 均经过头CT或MRI检查确诊,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梗死诊断标准[1]。
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3组, 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 观察组包括男15例, 女15例, 对照1组包括男14例, 女16例, 对照2组包括男18例, 女12例。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案例分析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和方法有很多,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痴呆药物,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篇案例分析将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病例一:患者男性,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小时”入院。
患者家属诉称,患者上午在公园散步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无意识丧失。
立即拨打120送至医院。
急诊查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予以紧急处理后,患者被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5年。
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但遗留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治疗方案:1. 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生活习惯;2. 抗痴呆治疗:给予丁苯酞片,每日3次,每次0.2g;3.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4. 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接受现实,树立信心。
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的抗痴呆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左侧肢体力量也有所恢复。
言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自觉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病例二:患者女性,70岁,因“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减退3个月”就诊。
患者家属诉称,患者近3个月来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减退,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
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病史8年。
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但遗留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治疗方案:1. 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生活习惯;2. 抗痴呆治疗:给予丁苯酞片,每日3次,每次0.2g;3.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4. 心理支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接受现实,树立信心。
丁苯酞静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秦灵芝;李玮;杨红旗;黄月;李书剑;张杰文【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03【总页数】2页(P101-102)【作者】秦灵芝;李玮;杨红旗;黄月;李书剑;张杰文【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1]。
眩晕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并且易导致各种脑血管疾病。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丁苯酞静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5岁,平均51.4岁。
所有患者均以眩晕为始发或主要症状,且符合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指标[2,3]。
纳入标准:①根据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全部患者进行诊断,符合标准的纳入研究[3]。
②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颅脑、颈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后循环缺血表现,并排除后循环供血区的出血或梗死。
③年龄>40~<70岁。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0.25 mg/mL,1次/d,共14 d;对照组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0.3 mg/mL,1次/d,共14 d。
疗效判定:①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缓解或消失,TCD恢复正常;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有明显减轻,TCD较治疗前增加30%以上;③有效:眩晕及相关阳性体征减轻,TCD较治疗前增加15%以上,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有恶化现象。
血浆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5 d用抗凝管取受试者静脉血各4 mL,以3 750 r/min离心15 min,用移液枪取上清液1 mL,吸取磷脂成分,过滤浓缩分离,取适量样品加入显色剂显色,90 ℃水浴5 min,室温下放置35 min,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浆LPA、AP。
《(医学课件)丁苯酞病例分享》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病例介绍•诊断与治疗过程•丁苯酞使用情况•病例分析•总结与讨论01病例介绍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规定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缺血半暗带。
纳入标准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如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对丁苯酞过敏、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等。
排除标准病例选择标准与依据年龄患者年龄在45-75岁之间,其中男性58例,女性32例。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者36例,糖尿病病史者24例,高脂血症者40例,吸烟史者40例。
就诊时间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在3小时-7天之间,其中3小时-6小时者48例,6小时-24小时者40例,24小时-7天者24例。
病例基本信息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其中左侧偏瘫者36例,右侧偏瘫者44例,失语者28例,偏盲者16例。
主要症状入院时患者体温在36.1℃-38.5℃之间,平均体温为37.2℃;心率在60次/分-100次/分之间,平均心率为78次/分;血压在90/60mmHg-140/90mmHg之间,平均血压为(130±20)/(85±15)mmHg;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在4-25分之间,平均为(12±5)分。
体征病例主要症状与体征02诊断与治疗过程初步诊断与评估初步诊断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2h”入院。
查体:血压130/85mmHg,神志清楚,发音稍含糊,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1级,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左侧病理征阳性。
NIHSS评分:7分。
初步评估患者中年男性,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活动中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查体偏瘫症状以左侧肢体上肢重于下肢、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左侧病理征阳性。
NIHSS评分7分,考虑诊断为脑梗死。
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聚集;辛伐他汀稳定斑块;给予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丁苯酞改善侧支循环;奥拉西坦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 IL—6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丁苯酞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武汉市第十一医院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治疗:静脉点滴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2次/d;静脉点滴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00mg,1次/d,同时每晚需口服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
实验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点滴丁苯酞30mg,2次/d,两组均治疗14 d。
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检侧治疗前后血清CRP和IL-6水平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丁苯酞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和IL-6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急性脑梗死;丁苯酞;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功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急性缺血脑卒中,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脑组织软化和局部缺血性坏死。
多项研究证实,急性炎性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进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R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急性时相蛋白,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在机体感染、缺血、创伤和炎症反应条件下会明显升高。
CRP主要在IL-6等细胞因子介导下由肝细胞分泌产生[1-4]。
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肤类物质,在人体肿瘤防御和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丁苯酞可以通过增加缺血区灌注、保护线粒体功能来减少脑细胞死亡。
我院近年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丁苯肽软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作者:朱若佩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45-01【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患者。
对照组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结合病残率,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8岁,平均61岁。
入选患者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发病均在72h内,入院前未经溶栓治疗。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药物及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营养支持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予脱水降颅内压治疗。
对照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康恩贝)40ml 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一次静滴;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200mg、每日3次,疗程为14天。
1.3 疗效标准 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前后评分比较[1],同时进行病残程度分级,再结合两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治疗效果。
(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较少90%以上,病残程度0级,可以恢复正常状态;(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之间,病残程度1~3级级,可以自理部分生活;(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较少18%~45%之间;(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低于18%;(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丁苯酞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刘宏雨;李献军;李晓玲【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6周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P300)潜伏期、波幅都有改变,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P300)各组数据较对照组更有显著差异,尤其以治疗后16周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能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认知功能.【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10【总页数】3页(P1518-1520)【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慢性脑供血不足;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者】刘宏雨;李献军;李晓玲【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的状态,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CCCI的进一步认识,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处于CCCI状态是血管性进行性皮下脑病、脑卒中、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环节[1]。
认知功能障碍是CCCI常见的合并症。
而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听觉认知电位(P300),是反映认知功能的一项较客观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观察丁苯酞对CCCI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CCCI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 IL—6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静脉点滴奥扎格雷钠注射液100mg,1次/d;静脉点滴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100mg,2次/d,同时每晚需1:2服阿司匹林片100mg,1次/2d。
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点滴丁苯酞50mg,1次/d,两组均治疗15d (5个疗程)。
5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在临床上的疗效,检侧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NIHSS)。
结果通过治疗,CRP和IL-6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两组插一句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和IL-6水平使用丁苯酞具有良好效果。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促进患者较快的康复,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丁苯酞;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功能急性脑梗死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70%-90%。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急性缺血脑卒中,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通常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
C-反应蛋白(CR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急性时相蛋白,正常以微量的形式存在于健康人群的血清中,但是当机体受到创伤、感染或炎症时会明显的升高。
C-反应蛋白(CRP)主要是在IL-6等细胞因子介导下由肝细胞分泌产生。
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肤类物质,在人体肿瘤防御和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2019年7月第26卷第14期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脑卒中效果观察赖针珍曹盈盈洪文武许佳颖重症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本文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重症脑卒中,并与常规对症治疗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作对照,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0例,均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有意识障碍,病程在48小时之内,经颅部C T或M RI确诊,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合并静脉溶栓治疗、取栓治疗或合并脑出血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开颅手术、恶性肿瘤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69.6±13.0)岁;对照组男26例,女9例,年龄(66.3±11.3)岁。
两组基本情况接近。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控制血压、降颅压及脑保护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100ml 含丁苯酞25mg与氯化钠0.9g)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安宫牛黄丸(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3g/丸),每天1丸,患者神志转清后停用。
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
1.3 观察指标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作者单位:317200 浙江天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赖针珍,Email:24909698@ (N I HSS)评价神经功能情况,满分为0~34分,NIHSS 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1%~100%;显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5%~90%;有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4%;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
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人小胆大!八岁小孙女帮奶奶注射苯酚治好严重肺结节11.19周六杭州(万钧、一衡、唯真老师)11.20周日大连(朱老师)成都(吴、张老师)青岛(徐老师)今天特别开心,我的肺结节经过苯酚治疗完全治愈了,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二十八岁得过肺结核好了,多发性肺结节是2021年12月份检查出来的,当初检查出来的时候是1.1公分,我每隔一两个月检查一下,它都会大起来。
医生建议我住院穿刺、开刀治疗。
肺结节因为长了几十个,人的免疫力开刀之后会下降,怕小的结节会大起来,容易复发,所以我就一直挺着,没去开刀。
别人介绍我吃这个吃那个,还吃过中药,没效果,每次检查结节从1.1cm长到2cm,医生说你别来检查了,再检查的没意义,马上去手术开刀。
医生安排多学科会诊过,都说要开刀,说有病变的可能,因为家庭问题,老公经常身体不好,我开了刀家里怎么办?所以就一直没开刀。
今年八月底,我接触到了苯酚,感谢拉我进本分群的莫让武老师,就把苯酚材料都买来,不会买的在群里问,买齐了之后准备给自己注射。
我是9月2号先打的新冠四穴(大椎、天突、扶突),我胆子很小,不敢打,用四毫米蚊子针打的四穴,后面打不到,是八岁孙女帮我打。
因为我老公住院,我陆陆续续打,有时候打,有时候不打,到八号以后就正常了,我不能打背后穴位,后面手够不到,我的右手痛的抬不起来,用不了力,也不能弯。
后背叫我的孙女打,当初我孙女她不肯帮我打,她说怕,我说你别怕,我说你是要奶奶身体好还是你怕,你想想看,怕就别打了,那我的病就不会好,我说反正扎我也不扎你,你看这么小的短针,怕什么。
后来她就帮我打,她说我要奶奶身体好,她就帮我打,我说在第几节骨头,1.5寸,用上学的尺子量,把那个当中的位置找。
孙女打完大椎穴,再找肺俞,第三节胸椎,找到用笔点一下,再用尺子去量1.5寸的地方,就扎下去,背后就是这样打的,到后来熟悉了,也不用量了,现在打了很熟悉,什么穴位,你对她说她都会。
我要感谢我的孙女,第一次我打三十多个穴位,八号以后每天都正常打,坚持十多天,后来万老师对我说,说你要休息一下,不能这样长期打,这样打几天,要休息一下,避免穴位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