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 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课件素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小学五年级语文《红树林》课件素材语文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
《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红树林》;(2)理解课文《红树林》的主要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质;(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红树林》;2. 生字词卡片;3. 红树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红树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板书课题《红树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错误;(3)学生齐读课文。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3)学生朗读生字词。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学生分享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红树林》;2. 抄写生字词;3. 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大自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红树林》。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关爱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2.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红树林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红树林知识。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3.2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课文《红树林》的感悟。
2.课文深入学习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保护现状。
3.小组合作活动3.1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保护红树林的建议。
4.课堂展示4.1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建议书,分享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4.2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红树林》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
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远观A、涨潮:浸没——神奇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B、潮退——美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
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近赏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
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
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
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指导朗读(2、3个;齐读)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4、繁殖课件11“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5、精神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四、总结、延伸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解读
这篇散文为读者描绘了海面上的奇观——红树林。
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说“我爱森林”,没特定说哪里的森林,什么样的森林,就是说什么森林都爱,应当包括红树林。
但是“我从没想到”去爱红树林,因为“我”根本就没想到大海里也会有森林,这一跌一宕预示着“偶然”出现的红树林一定会给“我”极大的惊喜。
“大海里”和“梦幻般的”两个词语概括了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是全文的核心。
下面四个自然段从四方面围绕“大海里”和“梦幻般的”描绘了红树林的奇观,大体的顺序见下表:(△代表“红树林”)段“我”的活动观察了解△的特点
2 在琼山碰到远望△整体外观
3 划船进入近瞧△深处;树干
4 专家告诉细微动静△的繁殖
5 “我”抒发喜爱之情另外介绍△的根
第2自然段写红树林的外观,是远望。
有两幅画面,一幅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密密的树林、青翠的树冠都不算稀奇,但“浸没在海水里”“浮荡在海浪之中”就很神奇了,是“梦幻般”的景象。
第二幅画面是潮退后,红树林出现在海滩上,枝条“带着海泥芳馨”,红树林的涛声夹杂在浪声里,从气味和声音描写红树林这生长在海洋里的树林的独特之处。
有大海,才有这两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第3自然段写红树林的深处,是近瞧。
段首和段尾“海上的世外。
《红树林》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红树林》是北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
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红树林》这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1、理解并准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设计思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红树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导入,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红树林有哪些了解?”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再提出“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感知,借助课件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红树林课⽂原⽂ 《红树林》⽂章从四个⽅⾯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章语⾔优美⽣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多积累。
下⾯是⼩编整理的红树林课⽂原⽂,欢迎查看。
《红树林》课⽂ 我爱森林。
长⽩⼭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在⼤海⾥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
去年⼀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底森林——红树林。
那是⼀个风和⽇丽的妆春,我在海南岛琼⼭碰到海上景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密密⿇⿇的红树林浸没在海⽔⾥,露出⼀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会⼉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躯出现在海滩上。
啊,我的眼前出现了⼀⽚绚丽多姿的世界。
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北国的远客。
我乘着⼩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这简直是⼀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的树⼲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座座⽴体栅栏,⽀撑着硕⼤的树冠。
树⼲,低的⼆三⽶,⾼的⼗来⽶,东扯西拉联织成⼀张海上的绿⾊之⽹。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
我被这幽静⽽神奇的仙境陶醉了,好像在梦中⾛进了神话⾥龙宫的⼤花园。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
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这响声是告诉⼈们,⼀棵新的⼩红树降⽣了。
”国为红树具有“胎⽣”的繁殖特别。
当种⼦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个⼩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
倘若被海⽔冲⾛,也能在海⽔中漂流上两三个⽉,遇到海滩照样扎根⽣长。
我爱这⽚海上森林。
红树叶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样,在植物世界⾥是⼀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
它既不要肥沃的⼟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脊不⽑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柱根。
依靠这庞⼤的根系去吸取⼤地的营养,它把⾃⼰的兄弟姐妹连成⼀个整体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所带来的⾃然灾害。
《红树林》创作背景 1996年3⽉,莫⾔开始着⼿写《红树林》,当时写了6万字左右,由于⼯作和⽣活突然发⽣变化,从b队到了《检察⽇报》影视部,接⼿写⼀部检察题材的电视剧。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树林》这篇课文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生字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
4.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内容课文背景介绍《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王幼楫是一名知名教育家和作家,该文是其散文集《渔夫的故事》中的一篇。
课文内容梳理1.阅读原文:请学生在课前阅读《红树林》这篇文章,完成阅读笔记。
2.课文导读:对课文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3.课文阅读:师生共同再次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
4.生字短语:介绍生字短语,让学生掌握其正确的发音和词意。
5.课文创作:让学生运用创作题材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展示课文,放置在投影幕上。
让学生自主阅读,记录生词想法,感性理解课文主题。
第二步:导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策略介绍课文背景,并简要介绍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理解文章主题教师通过问题的方式逐步让学生理解文章变化,对主题有深刻的认识。
第四步:研究生字词汇教师简要介绍生字短语的含义和读音,并进行发音指导和动态记忆。
第五步:进行课文创作让学生记叙故事、感受情感、冒险探险或描写景物,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字呈现在作品中。
四、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作品等形式进行课堂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字词汇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参考1.《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渔夫的故事》(王幼楫著)。
3.课外阅读:《小兔幸运找》(书本或电子版)。
4.课外拓展: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公园或海滩等地进行探索、观察红树林等活动。
我爱森林。
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在大海里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底森林——红树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妆春,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景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啊,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
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
我被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陶醉了,好像在梦中走进了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
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这响声是告诉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降生了。
”国为红树具有“胎生”的繁殖特别。
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
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我爱这片海上森林。
红树叶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一样,在植物世界里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脊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
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它把自己的兄弟姐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所带来的自然灾害。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