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3 短诗五首
- 格式:wps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8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1.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1. 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漫漫(man) ■ 舵手(du6) (juQn)席卷(juQn)案卷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 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 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过故人庄》、《春晓》、《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逢入京使》。
这些短诗题材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描绘的。
这些短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对《短诗五首》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
3.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写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短诗,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5.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这一单元共包含了五首诗歌,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的现代诗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其中,《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乡愁》以乡愁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用残损的手掌》通过手掌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的赏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五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诗歌赏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诗歌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诗歌的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境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首永恒的歌,是一条岁月的河。
生命如歌,岁月如梭。
是歌,你方唱罢,我即来和;是河,流向远方,永不停歇。
今天,让我们走进五位诗人的诗歌,去品味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哲思。
【新课解读】《月夜》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3.主旨句:却没有靠着。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意象?有何作用?明确:诗中选取了霜风、月光、顶高的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明确:“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
“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着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研读诗歌——探究写法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确: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意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1.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背景资料《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断章》创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墓畔.(pàn) 漫.漫(màn) 风雨吟.(yín) 舵.手(duò) 卷⎩⎪⎨⎪⎧ (juǎn )席卷(juàn )案卷 舍⎩⎪⎨⎪⎧ (shè)房舍(shě)舍己为人(2)词语释义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
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词语辨析“繁多”和“繁杂”两词都有“内容多”的意思。
“繁多”是指种类多、丰富。
“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断章》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答案示例: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3.《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请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意味?答案示例:“口占”一词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其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素养的自然流露。
3.《断章》共四行,分为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答案示例:第1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
将“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又互为关联。
第2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4.怎样理解“大地风雨的海上”这一意象?答案示例:“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他对未来感到茫然。
这个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5.阅读《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答案示例: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结合加点词,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答案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答案示例:“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
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诗人为她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此句描绘了一种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之间纯真的怀念和深切的哀思。
(3)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答案示例:“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萧红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也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也是二人结下深厚情意的外在原因。
“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至窒息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答案示例:“却”字表现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和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诗人的人生感悟。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这里的“人”与“风景”有何关系?答案示例:诗句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3.《断章》的每句诗句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第一幅画面:“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
但“风景”在此是一个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
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
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第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
第四幅画面:“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
前三幅画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之大。
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
“卷”和“奔”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
5.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两句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示例: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
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代表的是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认同。
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3.试分析每首诗歌的主旨。
答案示例:《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