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1.69 MB
- 文档页数:80
扫描CT做胃肠道检查效果如何扫描CT是检查胃肠道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检查可以得知胃肠道有没有发生病变,如:食管病变、胃病变、小肠病变、结肠病变等,主要适用于胃痛、肠道疾病的人群。
扫描CT主要分为平扫、增强扫描、造影造影三种,其中平扫属于一种常规检查;增强扫描是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然后在进行扫描,使得胃肠道的病变更加清楚;造影扫描是对线性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进行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胃肠道中的肿瘤。
一、胃肠道CT检查的指征胃肠道CT检查的指征主要有:恶性肿瘤的术前分期和评估;腔内、壁内、腔外病变的鉴别;观察恶性肿瘤治疗后的疗效,并了解有没有复发;有消化道症状,临床上不能确定病变部位,内窥镜和钡餐检查为阴性。
胃肠道检查中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是常规检查方法,通过胃镜可以显示黏膜下的肿物,检查其表面黏膜是不是完整的,有没有溃疡,同时还可以提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便于对GST做出准确的诊断,但是胃镜检查只能观察到胃腔内黏膜的病变。
X线钡餐检查能够整体的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位置,可以检查胃粘膜是不是光滑状态,胃壁有没有受到肿块压迫,但是在观察肿块和胃的关系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且GST一般是生长在胃腔外。
二、胃肠道CT检查的作用胃肠道做扫描CT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肠胃道消化管管壁的结构、血管情况、腹腔类实质脏器等有没有结构上的变化,为医生的诊断提供非常好的提示。
例如:肝胆脾胰实质脏器的结构、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血管、肠系膜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等。
在检查消化道肿瘤中,胃肠道壁中出现消化道壁内的肿瘤、占位性病变、严重炎症时,通过扫描CT可以发现肠壁全层有着非常明显的增厚,另外,消化道占位病变中,通过扫描CT能够清楚的显示胃肠道内息肉、胃癌、胃间质瘤、胃恶性淋巴瘤等占位性病变的位置,清楚的了解有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的浸润等情况。
在检查胃肠梗阻中,通过扫描CT结果可以更好的诊断幽门梗阻、急性胃扩张、胃穿孔、肠梗阻、胃潴留等疾病。
2023最新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引言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2023年最新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能更准确地判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胃炎的诊断标准1. 基本病史:包括进食惯、疼痛类型和位置、既往病史等;2. 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形态和纹理,并取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3. 增强的胃酸检测:通过测量胃酸分泌水平来确认是否存在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4. 幽门螺杆菌检测:通过呼气试验或组织活检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溃疡的诊断标准1. 症状和体征: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2. 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检查溃疡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并进行组织学检查;3. 血液检测:包括血红蛋白和粪便潜血测试,以评估溃疡出血的情况。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1. 病史: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病程和相关触发因素;2.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脉搏、血红蛋白水平等检查;3. 内镜检查:通过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观察出血的位置、原因和程度;4. 放射学检查:可以使用CT扫描或放射性核素扫描来确定出血的位置。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1. 病史:包括反流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和相关触发因素;2. 内镜检查:观察食管和胃的病理性改变,并进行组织学检查;3. 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用于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的程度和胃酸的反流情况;4.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X线造影和食管运动功能检查。
胃癌的诊断标准1. 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体重减轻等;2. 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和肿块,并进行组织学检查;3. 血液检测:包括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如癌胚抗原(CEA)和胃泌素释放肽(GRP);4. 影像学检查:可以使用CT扫描、MRI或PET-CT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扩散情况。
结论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消化道穿孔诊疗指南消化道穿孔是指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消化道任何部位的穿孔导致消化道内容物泄漏入腹腔或周围组织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消化道穿孔的发生率较低,但是其病情危重,并且死亡率较高。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生命的保护至关重要。
在消化道穿孔的诊断中,常常需要做X线透视、腹部CT扫描或者胃镜检查。
透视检查可以发现腹膜后气体或液体积聚、胃肠道积气等征象。
腹部CT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消化道穿孔的部位和病变的程度。
胃镜检查则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损伤和穿孔的状况。
一旦发现消化道穿孔,应该立即给予急救措施。
首先,需要立即停止口服进食,以减少消化道内容物的进入。
其次,应迅速静脉补液,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如果患者情况严重,可以考虑进行胃肠减压和胃肠切开术来减轻消化道压力。
在消化道穿孔的治疗中,根据穿孔部位、大小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小的或未合并感染的穿孔,通过禁食、抗生素和胃肠减压来观察和控制病情。
如果病情恶化或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弥散性腹膜炎等,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缝合修补、部分切除和完全切除等。
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穿孔的性质和患者的一般情况来决定。
缝合修补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小而单纯的穿孔。
部分切除可以用于大的穿孔或穿孔后病变组织坏死的情况。
完全切除适用于大面积坏死的病例,需要切除病变部分并重建消化道。
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同样重要。
在术后,需要进行密切观察,保持血液循环的稳定,并及时控制感染。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避免高蛋白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术后恢复期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
总之,消化道穿孔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在诊疗中,应先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穿孔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消化道穿孔的CT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穿孔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本组7例,术前均行多体位的上腹部CT检查。
结果周围脂肪层模糊;间接征象为腹腔内散的游离气体,以及穿孔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结果 CT对临床症状轻,X线透视膈下无游离气体者,特别是对胃后壁穿孔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且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游离气体 CT【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40-01消化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仍主要依据传统的X线检查,然有关CT诊断方面的报道很少。
现将我院经CT检查明确、手术证实的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飨读者。
1 材料与方法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30~58岁。
患者主要以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1例黑便,临床以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收入院。
均采用Prospeedal全身CT扫描机,矩阵:512×512,层10mm ,间距10mm,时间4s。
口服水溶液或1%~3%泛影葡胺600~1000ml,采取不同的扫描体位(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
扫描范围自膈至肝下缘,平扫6例,平扫后增强1例,采用76%泛影葡胺80ml,团注法。
2 结果手术证实胃前壁穿孔3例,CT仅表现局部管壁略有不规则,散在气泡影及临近脂肪层模糊。
胃体、胃窦后壁穿孔各1例,可见及穿孔部位、局部管壁略不规则,并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其中1例肿物边界不清,边缘不规整,临近组织器官受压移位及腹水;另1例边缘光滑,其内见气泡影,胰头区受压后移。
十二指肠穿孔1例,CT仅表现局部脂肪层模糊,临近散在气泡影。
降结肠脾区穿孔1例,表现管壁不规则,局部气泡影及大量气腹,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与临近组织广泛粘连[1]。
7例中双膈面分别抬高各3例,其中左膈下新月状气体影1例,双膈面均升高并伴有膈下游离气体1例。
7例中腹腔内散在游离气体,分布与肝、脾周围,并随体位变化而变化5例,包裹性脓肿1例;合并腹膜炎5例,其中表现为腹膜增厚,以右肾筋膜增厚、粘连为主1例;局限性网膜包绕2例;腹膜内局限性感染灶、脓肿、化脓性胰腺炎及胃粘膜广泛性水肿1例;小肠扩张、管壁增厚、水肿1例。
消化道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周连高;翁晔敏;林静;张贤龙;熊苗【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3(019)006【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淋巴瘤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学证实的50例消化道淋巴瘤的CT形态学的表现和强化方式,以及累及消化道的范围和侵犯消化道外脏器病变.结果:食管淋巴瘤2例,胃淋巴瘤23例,小肠淋巴瘤8例,大肠淋巴瘤17例.对消化道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CT表现和CT强化密度作了比较,病变CT平扫CT值(38.68±5.48HU),动脉期CT值(56.48±8.36HU)和静脉期CT值(71.62±10.92HU),病变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消化道淋巴瘤的病灶形态学改变和CT强化特点,可明显提高消化道淋巴瘤诊断的准确性.【总页数】4页(P524-527)【作者】周连高;翁晔敏;林静;张贤龙;熊苗【作者单位】上海市北站医院放射科;上海市北站医院放射科;上海市北站医院放射科;上海市北站医院放射科;上海市北站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相关文献】1.多排螺旋CT在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J], 侯登华;张立志;郭玉林;陈勇;蔡磊;孟海霞2.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CT与同机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结及结外病灶的诊断价值对比 [J], 丁义;黄盛才;秦朝军;章忠明;龙耀斌;马加强;颜李梅3.多排螺旋CT在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J], 韦家幸4.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CT诊断 [J], 侯新川;杨春燕5.CT、MRI、18F-FDG PET-CT多模态影像检查在腹盆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 周俊芬;夏亮;刘纯宝;闫卫鹏;陆涤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