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思想观点和思想倾向。
它涉及到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定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对人性、人类命运、生死、幸福、苦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可以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2. 社会理念和历史观: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揭示,展现作者对社会问题和历史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理念可以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的立场。
3. 道德价值和伦理观: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对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作品中所展现的道德价值可以是善恶的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问题。
4. 美学观和艺术追求: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表现方式的选择。
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观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不同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包含了作者对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
它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
表现。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对读者的审美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解析及审美评价作为文艺作品的消费者,我们往往难以避免地涉及到作品的意识形态。
在某些作品中,意识形态甚至成为了作品展现美学的一种手段。
究竟什么是意识形态?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在评价作品时,对意识形态要有怎样的态度?一、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信仰或价值观念的体系。
在社会中,意识形态不仅存在于政治体制中,也存在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是群体或个体的思想观念的集合,反映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活、历史背景、诉求和欲望。
在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则是体现了作家、导演或艺术家的思想、态度以及文化理念。
二、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表现1. 表现手法在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人物的言行、内心独白以及情节的设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电影作品中,导演则可以通过剪辑、镜头、背景音乐等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在音乐作品中,艺术家通过作品的旋律、歌词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2. 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多种多样,从文化、价值观念到政治观点等都有所涉及。
有些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是积极向上的,如对人性的探讨、对人类价值观的传递等;有些作品则是负面的,如对权利、暴力等的渲染。
三、审美评价与意识形态在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的存在且不可忽视,因为它是作品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在评价作品时,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要注意对意识形态的态度。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1. 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平衡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出发,而是要尊重作品所呈现的意识形态,掌握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审美与道德之间的边界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某些作品中,意识形态与道德、公正之间存在冲突。
这时,我们需要更加理性、深入地审视作品中所涉及的道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表达了
一定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等,构成了作品中审美意义的基础。
2.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呈现方式:创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特定的
语言、结构和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创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创作方法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
3.社会与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受到所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
响,反映了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形态。
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和主题可能受到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塑造和影响。
4.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审美意识形态不仅仅存在于作品
本身,还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密切相关。
不同的读者基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5.文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学自身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
中创造和传播的艺术形式。
它既受到文化背景和价值传统的塑造,也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创作者的意图、社会
环境、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接受和解读。
因此,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作品本身的创作特点、社会背景和读者的接受,明确作品在审美和思想层面上所传递的观念和价值观。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出文学的思想。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把跋扈李白的正义审美思想表现出来,强调了正义应该比物质上的难处来得更重要。
再如,沈括的《送灵澈上人》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话反映出沈括知足常乐的清新审美思想,表现出生活难得尊崇,欣然浪迹天涯的乐观气象。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能够彰显出作者的个性品格,以及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
审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评价和追求的一种理论体系或观点。
它是一种关于美的价值、标准、方向和功能的理念或观念集合,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审美”一词是指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它包括个体感受美的能力和经验,以及对美的理论认识;而“意识形态”则是指关于美的思维方式、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等的体现。
审美意识形态既反映了群体或个体对美的喜好、崇拜或追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权力和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审美意识形态会发生变化。
它与权力、经济、观念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审美意识形态常常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被用来维持统治地位,强化修饰权力的符号和象征;而在现代社会中,审美意识形态则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多地参考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念,更加强调个人的审美自由和创造力。
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既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个体主观意愿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对于审美的选择和追求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审美需要和创造力,追求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然而,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传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价值评判。
审美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关于美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体系,它还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社会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特征。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为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挑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观念,促进了审美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审美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美的认知、评价和追求的理论体系或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由“审美”和“意识形态”两个核心概念建构而成,因此,对于“审美”和“意识形态”概念发生流变的过程进行梳理辨析就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第一章。
本文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五位国外思想家处理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五种模式——即,以列宁为代表的“文艺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模式;以卢卡奇为代表的在“阶级意识”和审美意识之间寻求和解的模式;以阿多诺为代表的以审美对抗作为“同一性”表象的意识形态的模式;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以“实践”整合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模式;以伊格尔顿为代表的以审美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发挥政治批判功能的模式。
这一部分的内容从第二章至第六章,构成本文的核心内容。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们简单回顾了中国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通过和我们提供的五种模式进行比对后发现:中国文艺学界无论对于审美、意识形态,或是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阐释都是相对滞后的。
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余论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此次研究工作并没有致力于国外审美意识形态思想对国内审美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研究,而只是把西方几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对于审美和意识形态关系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和形态呈现出来,目的在于为中国新时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展示一种可以参照的解释系统,为中国文艺学界进一步开展审美意识形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
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此次研究,能够在极有限的程度上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争取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延伸阅读1、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2、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3、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4、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5、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
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当代艺术中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也在不断地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
在当代艺术中,意识形态和审美思潮是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表现方式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从意识形态和审美思潮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期展示当代艺术中的这两个方面的体现和影响。
第一部分:当代艺术中的意识形态当代艺术中的意识形态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科技发展、文化多元等方面的思考和态度。
在当代艺术中,很多艺术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反思。
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很多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奥运会的各种态度:对奥运场馆的雄伟壮观表示敬意,对奥运会背后的政治操纵和人权问题进行批判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这些作品不仅是当代艺术中意识形态的体现,也反映了艺术家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和关注。
同时,在当代艺术中,也有许多艺术家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自身的行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向人们呼吁保护环境、重视生态平衡等。
2015年,美国艺术家Maya Lin推出了一个名为“Eclipsed Time”的作品,通过在纽约西区一个广场中种一万棵树,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第二部分:当代艺术中的审美思潮当代艺术中的审美思潮是指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观念流派和审美趋向。
它包括审美理念、审美标准、审美领域等方面。
当代艺术中的审美思潮是十分复杂的,不仅由艺术家们的个人经验和背景影响,也包括了一定程度上的流派和传统。
例如,新表现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当前艺术界的两大重要流派。
新表现主义倡导以传统的方式表现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社会和政治暴力、疏离和孤独等主题。
而后现代主义则涉及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注重艺术作品的多样性、跨文化性和反主流文化现象的特征。
此外,当代艺术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视觉表现方式。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答案: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则是文学区别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现在某些人所说的“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
与文学情感表现论也不相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有丰富的完整的内涵的,总的说它是一种复合结构。
这大致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第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
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
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
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如一个商业社会,老板与雇工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也各有自己的利益,作家若是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关系,那么作家的意识自然也会有一个倾向于谁的问题,如果在文学描写中表现出来,自然也就会有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
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
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例如描写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感情。
大量的描写山水花鸟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普遍之情。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一、问题的提出二、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纵观童先生的各种文论教材和相关论文,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 0页。
)。
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1995年版11页。
)。
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
)。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
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
”(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
)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包含着什么内涵呢?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当我们面对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这个命题时,一般的解释方法是:意识形态指什么?审美意识形态有什么性质和内涵?文学具有怎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文学从本质上说属于意识形态。
根据社会科学和人文学常识,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构成,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次构成;意识形态又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如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
意识形态是关于人的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或者可看作是人对世界及自我的观念及其体现,它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话语体系)与人们身处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
它表明话语领域存在着不同集团、阶层、阶级、民族或各种权力之间的复杂冲突与调解情形。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同样具有这种一般性质。
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正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话语,在语言学中原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text),通常限于指单个说话者传递信息的连续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59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恩格斯语)。
文学和其他艺术属于审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距离更远。
它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但这种关系是间接性的和有距离的;另一方面它有其特殊性: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透视文学,是因为,在现代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范畴,也是现代思想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要的分析参照系。
1.从哲学追究中西艺术差异
宗白华最早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明确的认识,是在他留德期间。
他初“借外人的镜子照自己的面孔”,照出的是东方民族的“静观”的特色,他说:“这种东方的‘静观’和西方的‘进取’实是东西方文化的两大根本差点”[8]。
这种认识还是很粗略的。
回国之后,在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中,他从艺术的角度对中西差异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希腊时代的艺术给与西洋美学以‘形式’、‘和谐’、‘自然模仿’、‘复杂中之统一’等主要问题,至今不衰。
”“而中国艺术的中心——绘画——则给与中国画学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等问题”,从而认识到“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希腊人的心灵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圆满的、完成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而中国人感到的宇宙则是产生万物的无尽的虚空,中国人的心灵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9]。
顺着这个思路,他又写下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文章,深入宇宙观、时空观、生命观的层面探寻中西艺术的差异,而《形上学》的完成则可代表他的中西差异追究的最深刻的思索。
在这篇提纲式的笔记中,宗白华完成了他对中西方观念世界最为艰难深奥的探索历程。
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学说、欧氏几何学、笛卡儿解析几何到中国的律历哲学、易之卦象一一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以水喻道”与“以数代乐”的中西法象的不同;着重推理作用的西方的“概念世界”与着重感通作用的中国的“象征世界”,从而勾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本体世界,为中西艺术的根本不同确立了哲学上的最终依据。
这也是对中国艺术的独有特质作了最好的辩护,从他对中西哲学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中国人的生存依据的维护。
他说:“中国出发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易传哲学与出发于心性命道之孟子哲学,可以贯通一气”,“西洋出发于几何学天文学之理数的唯物宇宙观与逻辑体系,罗马法律可以贯通,但此理数世界于心性界,价值界,伦理界,美学界,终难打通。
”[10]所以他向往着易象的指示人生行动的“范型”(而非笛卡儿物质运动之“范型”),即由中和之生命,直感直观完形的、和谐的机构。
他说:“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由序秩数理中聆出其内在的节奏和谐,音乐,即能‘知味’,即能‘以情契情’。
……以解放活跃之情绪抚摩体贴之,而意味出矣,音乐生矣,生命适悦矣!”[10](P627)这是诗意的形上学,是中国艺术”意境”最深的哲学依据。
2.从文化揭示中国艺术的本质
宗白华所揭示的中西形上学的根本差异在于:西方形上学的世界是一个概念的逻辑的体系,它与构成世界的质料是分离的,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没有内在的联系和贯通;而中国的形上学世界则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它的意义是人的生活所赋予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意蕴的天地。
正惟如此,宗白华看到了艺术与中国社会的“一体化”存在:中国人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可以直接达到形上学的境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
道尤表象于‘艺’。
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2]这样传统的礼乐,就使日常生活最物质化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艺术领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成为艺术化的生活。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
后根据”[11]。
宗白华这里向我们表明,中国艺术的境界就是中国人的人生境界,道、艺、器是贯通的,探讨中国艺术,离不开中国哲学,更离不开中国文化。
由中国文化来说明中国艺术是宗白华理解中国艺术特质的另一条思路,在这里,他贯通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信仰、伦理、礼仪、风俗、器具等广阔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从艺术到思想、从文化到生活的整体。
在他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对艺术与美的另外一种阐释,他引领着我们从“中国艺术”走向了“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