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情景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贾子善30
- 格式:ppt
- 大小:6.92 MB
- 文档页数:30
人工智能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导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领域。
在康复医学中,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发挥作用,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效果,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康复辅助工具、康复训练系统以及精准康复。
一、康复辅助工具人工智能在康复医学中的首要应用之一是开发康复辅助工具。
这些辅助工具利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康复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1. 语音识别辅助工具通过语音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解决部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例如,对于语言能力受损的患者,语音识别辅助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语音输入与康复医生交流,分享自身的康复体验和问题。
同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该工具还能生成对应的文字记录,方便医生进行后续分析。
2. 运动捕捉技术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并重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动作与姿势。
患者只需配戴特定的传感器或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人工智能系统便可以实时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运动。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康复医生监控患者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二、康复训练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康复训练系统的开发,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和实时反馈。
1.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可以创建各种虚拟环境和场景,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动作。
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患者可以参与交互式的康复训练,在视觉与听觉感受的同时,进行肢体的运动和训练。
人工智能系统会根据患者的表现和进展,动态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2. 智能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还赋予了康复机器人更多的智能和自主性。
康复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和肢体传感器,准确地识别和响应患者的动作和需求。
机器人可以陪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供指导和支持,并能及时记录患者的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康复评估。
情景互动系统在康复医学科康复管理中的应用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情景互动系统(Virtual Reality)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中,康复医学科康复管理也不例外。
情景互动系统是一种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复合技术,可以为康复患者提供一种互动式的训练环境,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情景互动系统在康复医学科康复管理中的应用。
一、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康复医学最常见的康复治疗形式。
传统运动康复治疗需要相对固定且单一的康复环境,这种治疗方式可能会导致康复患者快速失去兴趣,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而通过情景互动系统的虚拟环境,康复患者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康复场景,更好地参与到康复训练中。
其次,在虚拟环境中运动康复,康复患者不用担心受伤的风险,康复训练可以更加安全和放心。
二、认知康复认知康复是指通过训练恢复患者的认知、反应、记忆等功能。
情景互动系统在认知康复中的应用可以让患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康复治疗,通过情景互动系统的虚拟情境,可以针对患者的认知缺陷进行训练,例如,虚拟情境中尺寸、颜色的识别,反应速度的训练等。
情景互动系统可以灵活地调整虚拟情境的难度和训练内容,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三、社交康复社交康复是指涉及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行为和相互支持的康复过程。
通过情景互动系统的众多功能,康复患者可以进行联机多人游戏,互相切磋,共同康复,加强相互交流的能力,进而促进社交康复的效果,使得康复患者的康复过程更加愉悦、轻松。
四、语言康复情景互动系统的虚拟环境还可被运用于语言康复,如语音识别、处理、模拟外语交流情境模拟等,可以为语言康复患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交流情境,增强语言交流技能。
五、心理康复通过情景互动系统的虚拟模拟情境,可以让康复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如情绪、焦虑等问题,有效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六、疼痛管理情景互动系统可以为康复患者提供肌肉放松、深呼吸等讲解和指导,并配合虚拟音效、图像、情境等,以帮助康复患者舒缓疼痛、放松身心。
Chinese Journal o f R 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 2020, Vol. 35, No.3•综迷•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刘四维'关敏1高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中国每年发病人 数超过200万,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内,因脑 卒中所导致的偏身运动功能障碍,需要依赖他人协助才能完 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11<针对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国内外 康复治疗从业者提出了为数众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任务导向 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 O T)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报 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T O T对脑卒中 后偏瘫的恢复训练更具疗效T O T还能加速偏瘫患者总 体恢复进程|:|,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康复治疗患 者均可从中获益131。
美国和加拿大均在其近年出版的脑卒中治 疗指南中对T O T有极高证据水平的推荐本文将对T O T 在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相关延伸应用进行综述。
1任务导向性训练简介1.1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偏瘫治疗的起源Janet H.C a r r和 R o b e r t a B.S h e p h e r d于 1987 年发表著作,推出了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训练的运动再学习理论 (m o t o r relearning p r o g r a m,M R P)M R P是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综合应用生物 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 任务为导向,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一种训练方式;近年来 “运动再学习理论”被更直接地改称为"运动学习(m o t o r l e a rning,M L)理论”[h i.T O T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 治疗,正是由当初的M R P最先推荐使用,并被设计成为运动 学习四大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71。
康复培训心得体会【篇一:康复新进展学习班体会】中医康复新进展学习班学习体会12月初,我参加了在大庆市举办的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以及大庆市中医院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医康复新进展学习班暨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康复协作组工作会议”。
学习班内容很丰富,有很多亮点,对康复临床实践很有帮助,感觉受益颇丰,不虚此行,有必要给大家汇报一下,希望能对同事们有所启示。
会议由国内康复界较有影响的中西医专家授课。
如周谋望教授回顾了“脊髓损伤康复近40年的进展”,王宁华教授介绍了“上肢机器人在脑功能重塑中的应用”,许光旭教授的“神经阻滞的临床基础与应用策略”以及廖维靖教授的“痉挛的综合康复治疗”,介绍了有关方面的综合进展,有理论有实践,有图有真相,开拓了眼界。
尤其贾子善教授“脑卒中康复中的几个问题”,均紧密结合临床,试举几例:如何把握脑卒中适应性恢复和内在性恢复的关系?如何确定脑卒中康复训练的策略:治疗性康复为主还是以预防性或代偿性康复为主?关于维持性康复:要多大强度,每天多长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否维持还是专门训练才能维持?康复治疗的组织传递方式上,是一对一训练好,还是小组训练或交替训练更好?再比如基本动作训练和其他训练的关系,老年人康复的注意点?等等。
这些都是临床上需要正面回答的实践性问题。
郭铁成教授提到了脑卒中康复的平台现象及其临床意义,以及如何突破平台现象,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和启发意义的。
他还讲到下背痛(lbp)康复方面比较新颖的观点:认为lbp不仅仅要关注外周,应同时关注大脑皮质的变化。
李廖沙研究员介绍了一种新的感觉神经定量检查方法:电流感觉阈值(cpt)测定仪,认为是“目前唯一能早期、选择性、定量检测感觉神经病变的检测手段,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及可重复性极高”。
是目前临床sncv和sep、qst等检测手段不可比拟的。
当然此次重点是介绍一种脑卒中康复的新方法-针康法,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下面对此做一简单介绍。
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综述-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会遗留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1].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的由来早在1950年Hossack[2]就提出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的概念,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在感官未受到相应刺激时,产生一种类似感受器受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是继心理意象后提出来的,它是指运动活动在内心反复地模拟排练,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活动。
国外文献上关于运动想象一般有多种提法,如motor imagery, men-tal practice,mental imagery 或mental rehearsal 等,其实概念是类似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常被混用。
运动想象这一技术首先被运用到体育心理学领域中,在此领域中运动想象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特异运动技能和水平。
Maring等[3]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4].20 世纪90 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5].研究人员提出运动控制不是一个严格的成体系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运动过程都被存储在一个仓库中,控制系统调用这些运动过程来控制每块肌肉,运动控制是运动过程与认知、感觉过程不断交互的结果[6].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皮质之间的连接与反应是根据外界刺激而不断变化的,经过不断的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皮质的结构,这就是大脑皮质可塑性理论[7].因此,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中风后康复的新方法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方法被发现用于中风后的康复。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最新的康复方法,并探讨它们对中风康复的重要性。
一、神经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将干细胞直接注射到中风患者的受损脑部来促进康复的方法。
这些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在许多患者中引起了神经功能的重塑。
二、虚拟现实训练虚拟现实训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通过戴上虚拟现实头盔,患者可以进入一个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康复活动。
虚拟现实训练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帮助患者重建神经连接,并改善他们的运动和平衡能力。
研究发现,虚拟现实训练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显著,并且比传统的康复方法更加有趣和刺激。
三、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定制的运动计划来促进康复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情况,康复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运动活动,包括肌肉训练、平衡训练和功能性活动。
运动疗法可以增强中风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
此外,运动疗法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通过将电极植入患者的大脑来帮助康复的方法。
这些电极可以读取患者的神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被计算机识别的指令。
通过这种方式,中风患者可以通过思维来控制外部设备,如机械手臂或轮椅。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中风患者恢复他们受损的运动功能,并提高他们的生活独立性。
综上所述,中风后康复的新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干细胞移植、虚拟现实训练、运动疗法和脑-机接口技术都展现出了重要的康复效果,并能为中风患者带来积极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康复方法的出现,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体验。
脑卒中不同恢复时期的康复治疗发表时间:2019-04-18T10:23:35.1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2期作者:黄俊[导读] 将分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将大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高的价值。
武汉市普仁医院湖北武汉 430080 【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分期康复治疗是否具有很高的价值。
方法:我院接收脑卒中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参照组。
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式,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康复治疗前提下,同时开展了分期康复治疗方式。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将分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将大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分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生活能力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多导致偏瘫后遗症。
脑卒中恢复具有不同的时期特点,针对不同的恢复时期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手段能够提高预后效果,改善中枢神经的受损状况。
有研究显示[1],分期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都有偏瘫症状,共计80例。
将上述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每组例数相同。
实验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1.6±4.3)岁。
参考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为39~73岁,平均年龄(46.8±5.6)岁。
两组患者都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单侧脑组织损伤,患者或家属知晓相关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
1.2 康复方法参考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肢体锻炼、立位或跪位平衡锻炼、步行的准备性训练等[2]。
实验组具体方法如下:1.2.1急性期康复治疗该阶段是脑卒中发病后的前3周。
康复与训练模拟习题含参考答案1、征服残疾的希望在于预防,一级预防可降低残疾发生左右A、70%B、20%C、40%D、90%答案:A2、为方便手指不灵活患者穿衣,最好给患者选用A、系扣钩B、抽锁环C、穿衣棍D、扣纽扣器E、魔术扣答案:E3、ADL交流方面内容不包括A、打电话B、使用交流板C、书写D、化妆E、识别环境标志答案:D4、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取健侧卧位时,正确的摆放是A、使用足托,预防足下垂B、躯干略前倾,使患侧键胛带前伸患肩屈曲C、患者自然屈曲,手中握筒状貌毛巾卷D、头向患侧扭转,注视患肩,使患者意识到瘫痪侧肢体存在E、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持枕上,髋关节屈曲,避免内翻答案:E5、社区康复与机构康复的最大区别是A、低投入,广覆盖的康复服务B、专业性强、康复项目全C、服务对象是残疾人,慢性病人和老年病人D、治疗以功能训练为主E、设备条件好答案:A6、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A、0级一无肌张力增高B、1级一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或伸展时有一定的牵拉阻力C、2级一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分容易屈曲和伸展D、3级一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E、4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答案:B7、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康复治疗不包括A、心理状态调控B、预防呼吸道感染C、平衡功能训练D、良肢位摆放答案:C8、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肌力训练不正确的是A、一般早期即可做直推抬高训练B、术后第5天开始主动助力运动,此时应注意患侧肢体重量的支持C、术后2-3周可采用固定自行车练习D、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掴绳肌、臀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E、第三周开始髋屈、伸、外展肌力渐进抗阻锻炼(PRE),肌力的训练要重视髋外展肌答案:A9、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中协调性训练包括A、手足的往复或交互运动B、同时伸腿和击掌C、上、下肢的反向运动D、以上均正确答案:D10、下列选项中不是放松训练的是A、生物反馈B、医疗气功C、游泳D、瑜珈答案:C11、男,9岁,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右下肢轻度短缩,跛行,轻度肌萎缩,肌力4级,能独自行走,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