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参数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5
根据苗圃需水要求,喷灌采用以下设计参数:苗圃: E =3mm/d;a计划湿润层深度取: z=0.4;壤土田间持水量β=24% (占体积的百分比,)适宜土壤含水量的上、下限,分别为90%田β、65%β ,r=1.37g/cm3。
田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η=0.9喷灌选用美国雨鸟公司生产的摇臂式换向喷头(产品编3A-TNT(12#喷嘴)),该型号喷头器的最大工作压力为0.41MPa,最小工作压力为0.20Mpa,喷头流量1.22~1.75m3/h,射程13.3~15.4m。
喷头组合喷灌强度的计算公式为:ρ 组合(mm/h) =1000qν /A式中:q 为单喷头的流量(m3/h);A 为单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m2 )。
Ρ=1000×1.5×0.9/ (12×12) =4.69 (mm/h)满足壤土Ρ=6~8mm/h设计灌水定额计算公式采用:m = 0.1rH(9 9 ) /νmax min式中:m 为灌水定额,(mm);r 为土壤容重,(g/cm3);H 为计算湿润层深度,(cm);9 、9 为适宜土壤含水量上、下限(占干土重的百分比),分别取90%、65%;m ax minν 为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利用上式计算喷灌区的灌水定额为:m =0.1 × 1.37×40×24× (0.90-0.65)/0.9=36.5(mm)T = νEa式中:T 为设计灌水周期,(d);Ea 为设计耗水强度, (mm/d)。
计算结果如下:T =mν =36.5 0.9= 10.96(d ) ,取T=10 天;Ea 3一次灌水延续时间采用下式计算:t=mab1000qη式中:a 为支管间距(m);b 为喷头间距(m);q 为喷头喷水量(m3/h)。
t=m ab1000νq=36.51.51510001390.9= 6.56(h),取t=7(h),创新园喷灌各区布置相同。
滴管工程灌溉制度如何计算一、计算滴管工程的规划用水量1. 确定灌溉面积:首先需要确定需要灌溉的农田面积,农田面积大小直接关系到滴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2. 确定作物灌溉需水量:根据作物的生长期、生长阶段、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作物每次灌溉所需的水量。
通常会根据作物类型和生长情况来推测灌溉需水量,如蔬菜类作物每次灌溉面积需要的水量为2-5毫米,果树类作物每次灌溉面积需要的水量可达到5-10毫米。
3. 计算规划用水量:通过以上两步可以得出每次灌溉所需水量,再根据农田规模和浇灌频率计算出滴管工程的规划用水量。
规划用水量是设计灌溉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只有明确规划用水量,才能合理设计滴管工程的灌溉系统。
二、确定滴管工程的设计参数1. 确定滴灌管道的布设方式: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生长特点,确定滴灌管道的布设方式。
可以采用单面布设、双面布设、环形布设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2. 确定滴灌管的类型和规格:根据农田面积、作物需水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滴灌管道类型和规格。
通常滴灌管道的材质有PE、PVC等,规格有16mm、20mm、25mm等,选择合适的管道是保证滴管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
3. 确定滴头的数量和间距: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灌溉需求,确定滴头的数量和间距。
滴头数量多少和间距大小直接影响着灌溉的均匀性和效果,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
4. 确定滴灌管道的坡度和流量:根据农田的地形和作物的需水量,确定滴灌管道的坡度和流量。
坡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灌溉效果,流量的选择也应该根据作物需水量来确定。
三、滴管工程灌溉制度的计算方法1. 确定灌溉周期: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水量,确定每次灌溉的周期。
一般夏季和旱季的灌溉频率较高,冬季和春季可以适当减少。
2. 确定灌溉时间:通过规划用水量和灌溉周期,确定每次灌溉的时间长度。
通常根据土壤保湿情况和作物需水量来确定灌溉时间,保证作物的充分灌溉。
3. 确定滴灌流量和时间:根据规划用水量、滴头数量和管道流量,计算出滴灌流量和时间。
1.1.1.1 蔬菜基地喷灌工程设计 1)工程总体规划为便于管线布置管理,拟将蔬菜基地北面三块规化为Ⅰ、Ⅱ、Ⅲ、Ⅳ、Ⅴ、Ⅵ区,并布置斗、农沟。
这六个区在梅江沟建一个泵站供水,采用U 型槽输水(见蔬菜基地规划图)。
因为此喷灌用于蔬菜生产,所以选择固定式灌溉管道系统。
它有灌水均匀,用水量省,作物增产幅度大以及省地省工等优点。
2)灌溉制度喷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G P ηηη=•式中 η——灌溉水利用系数:ηG——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可在0.95~0.98之间选取;ηP——田间喷洒水利用系数,根据气候条件可在下列范围内选取: 风速低于3.4m/s ,ηP=0.8~0.9; 风速为3.4~5.4m/s ,ηP=0.7~0.8。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取田间喷洒水利用系数ηP=0.8,计计算得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8。
灌水定额设计灌水定额计算公式:01(-)/max min m .H θθη=设计式中 H ——作物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厚度,取35cm ; θmax——适宜土壤含水量上限(体积百分比);θmin——适宜土壤含水量下限(体积百分比); 计算得设计灌水定额为25mm 。
灌水周期(以天计),按下式计算:T m /e=设计式中 e ——作物耗水最旺时期的日平均耗水量(mm/d),取5mm/d ; 其余符号同前。
计算得灌水周期T=5d 。
3)喷头选择喷头选用20PY2-30°及20PY2H-30°型,喷嘴直径6mm ,工作压力0.25Mpa ,喷头流量2.02m 3/h ,喷头射程17米。
在田块边缘使用20PY2H-30°喷头,进行扇形喷洒。
(一)喷灌技术参数由资料查得砂壤土的允许喷灌强度[ρ]=15mm/h 蔬菜适宜雾化指标:40005000h p W h /d ~==式中 Wh ——喷灌的雾化指标; hp ——喷头工作压力水头(m ); d ——喷头主喷嘴直径。
(二)雾化指标校核:4166h p W h /d ==[]h h W W ∈雾化指标满足要求。
灌溉制度参数计算exce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灌溉制度参数计算是为了确定正确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以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
首先,计算灌溉制度的参数需要考虑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气象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相关数据来获取。
然后,通过使用计算公式和模型,可以计算出灌溉制度的具体参数。
常见的灌溉制度参数包括灌溉深度、灌水频率和灌溉时间等。
灌溉深度是指每次灌溉时给予植物的水量,它取决于土壤的质地和作物的需水量。
灌水频率是指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灌溉的次数,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气象条件来确定。
灌溉时间是指每次灌溉的持续时间,可以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需水量来计算。
为了进行灌溉制度参数计算,可以使用Excel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首先,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然后使用相关函数和公式来进行计算。
例如,可以使用SUM函数来计算每次灌溉的总水量,使用AVERAGE函数来计算平均灌水频率。
此外,还可以使用图表工具来可视化灌溉制度参数的变化趋势。
灌溉制度参数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合理的灌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造成的浪费和损失。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农业生产者可以制定出适合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的灌溉策略,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2012年陕西省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中有关参数的确定1、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灌溉用水总量是指灌区全年用于农田灌溉的从水源地引入(取用)的总水量,其等于从水源地取水总量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
当农田灌溉输水与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使用同一渠道或管路时,还应扣除相应的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量。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是根据灌区从水源地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取得,而非其它如计收水费等目的收费计量水量数值。
存在有塘堰坝灌区,塘堰坝与骨干灌溉水源联合对灌区进行灌溉供水。
塘堰坝的蓄水一部分来自拦蓄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同时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渠道的补水。
因此在统计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时,应考虑将塘堰坝拦蓄降雨径流增加的供水量或其它水源灌溉供水量加进来。
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按以下要求测算:①如果有实际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统计资料,则以统计资料为准,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量中不包括灌区渠系引水蓄入塘堰坝的水量。
②如果没有统计资料,应对2012年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情况进行代表性典型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估算。
2、净灌溉用水量确定不同灌区种植结构、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均有不同,本技术方案中只针对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水稻灌区等几种主要灌溉情况,提出相应的净灌溉用水量测算方法。
如果灌区范围较大,不同区域气候气象条件、灌溉用水实际情况差异明显,则应在灌区内分区域进行典型分析测算,再以分区结果为依据汇总分析整个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7.1旱作充分灌溉情况(1)若样点灌区有2012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则可直接采用其进行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2)若样点灌区缺乏2012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可依据2012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各类作物的净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并对当年实际灌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净灌溉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应能充分满足净灌溉需水量的要求)。
需水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或蒸发皿法)大量的灌溉试验资料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的水面蒸发又是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都是水汽扩散,因此可以用水面蒸发这一参数估算作物需水量,其计算公式为:0E ET α= (式2-1) 或b E ET +=0α (式2-2)式中: 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计,mm ;0E ——与ET 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计,mm ;0E 一般采用80cm 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若用20cm 口径蒸发皿,则20808.0E E =;α——各时段的需水系数,即同时期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一般由试验确定,水稻α=0.9~1.3,旱作物α=0.3~0.7;b ——经验常数。
由于“α值法”只需要水面蒸发量资料,所以该法在我国水稻地区曾被广泛采用。
在水稻地区,气象条件对ET 及0E 的影响相同,故应用“α值法”较为接近实际,也较为稳定。
对于水稻及土壤水分充足的旱作物,用此式计算,其误差一般小于20%~30%;对土壤含水率较低的旱作物和实施湿润灌溉的水稻,因其腾发量还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所以此法不太适宜。
根据资料提供的20cm 口径逐日蒸发量,可求得80cm 口径逐日蒸发量,并求出生育期内蒸发量的总和,即:利用需水系数值α根据(式2-1)可求得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总和,根据地区生育期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分配比,可得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
根据生育阶段天数的不同,将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平均到每天,即逐日耗水量,则求得各生育阶段的逐日耗水量。
2、水量平衡方程ET M K P W W W T t -+++=-00,式中:W t 、W 0 :时段初和任一时间t 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 T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 0 :降雨入渗量,即有效降雨量。
本灌区的降雨入渗量可根据降雨量与次降雨有效利用系数求得。
灌溉制度参数名称(1)灌溉制度确定土壤干容重γ①最大净灌水定额确定:田间持水率β田持m max=0.1*γ*z*P*β田持*(θmax-θmin)土壤含水率上限θmax土壤含水率下限θmin设计土壤湿润比P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z最大净灌水定额m max②设计供水强度:作物修正系数Kc作物遮荫率修正系数KrIa=Ea-P0作物遮荫率GcEa=Kc*Kr*Eo*Ks作物腾发量E0土壤损失系数Ks作物日最大耗水强度Ea有效降雨量P0设计作物日耗水强度I a③毛管供水强度确定:滴头出水量qI=2*q/(B*S)孔间距s毛管间距毛管供水强度Ia④最大灌水周期: T=m max/Ia设计灌水周期T max设计灌水周期T<T max⑤设计灌水定额 m'设计净灌水定额 m d=T*Ia灌溉水利用系数η设计灌水定额 m'=m d/η⑥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t=(m'/Ia)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 m'*S e*S l/q dt s>t多个滴头 n环绕作物时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 m'*S e*S l/n*q d一天运行小时t d⑦可灌溉面积(最大控制面积):可供水流量QA=η*Q*t/(10*Ia)可灌溉面积A⑧轮灌组校核:N≤t d*T/t设计轮灌组数NsNs≤N数值1.400g/cm20.26090.00023.465.00016.924.0000.2333330.3488890.50.6000.1962513.1040.950mm0.5530.47010.3841.1006.0001.0006.010喷灌2.000升/小时0.42方/小时0.30051.500m64.444m14 4.08mm2.1802.00012.0200.900喷灌的28.0813.3563.0053.00045*S e*S l/n*q d21.00010.219.550.00019057.14235.857亩14.000。
0.725。
2012年陕西省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中有关参数的确定1、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灌溉用水总量是指灌区全年用于农田灌溉的从水源地引入(取用)的总水量,其等于从水源地取水总量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
当农田灌溉输水与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使用同一渠道或管路时,还应扣除相应的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量。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是根据灌区从水源地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取得,而非其它如计收水费等目的收费计量水量数值。
存在有塘堰坝灌区,塘堰坝与骨干灌溉水源联合对灌区进行灌溉供水。
塘堰坝的蓄水一部分来自拦蓄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同时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渠道的补水。
因此在统计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时,应考虑将塘堰坝拦蓄降雨径流增加的供水量或其它水源灌溉供水量加进来。
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按以下要求测算:①如果有实际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统计资料,则以统计资料为准,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量中不包括灌区渠系引水蓄入塘堰坝的水量。
②如果没有统计资料,应对2012年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情况进行代表性典型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估算。
2、净灌溉用水量确定不同灌区种植结构、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均有不同,本技术方案中只针对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水稻灌区等几种主要灌溉情况,提出相应的净灌溉用水量测算方法。
如果灌区范围较大,不同区域气候气象条件、灌溉用水实际情况差异明显,则应在灌区内分区域进行典型分析测算,再以分区结果为依据汇总分析整个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7.1旱作充分灌溉情况(1)若样点灌区有2012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则可直接采用其进行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2)若样点灌区缺乏2012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可依据2012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各类作物的净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并对当年实际灌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净灌溉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应能充分满足净灌溉需水量的要求)。
涌泉灌工程设计(一)灌溉制度的确定1、灌水定额根据华北地区果树微灌资料分析,结合本地实际条件,本规划设计采用的规划参数如下:涌泉灌设计日耗水强度E=3mm/d;涌泉灌土壤湿润比不小于30%,设计灌水均匀度Cv=95%;灌溉水利用系数n=0.9采用《微灌工程技术》中公式进行计算:I=0.1×(p max-p0)×H×p×r式中:I—次灌水量P max—允许土壤含水上限,取最大田间持水率的90%,查粘土的最大田间持水率为24.2%;p0—允许土壤含水率下限,取p0=0.7Pmax;H—计划湿润层深度,H=1m;P—设计涌泉灌土壤湿润比,P=30%;r—土壤密度,粘土容重为1.32g/cm3;I=0.1×(24.2×0.9-0.7×24.2×0.9)×1×30×1.32=25.9mm;折合亩灌水量为:25.9×667/1000=17.3m3。
2、设计灌水周期日耗水强度E=3mm/d,灌水周期为:T=I/E=25.9/3*0.95=8.2d取T=9d。
(二)基本情况2013年计划发展涌泉灌工程一处,面积400亩,位于021乡道西侧,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面坡度在1/100~1/200之间。
种植层质地为粘壤土,厚度在1.0~1.5m之间,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土层深厚、矿物质组成复杂等特性。
1.0m土层平均容重为1.32g/cm3,田间最大持水率占干容重的24.2%。
该园区种植作物以桃树为主,现已处盛果期,果树行距4m,株距3m,平均树冠直径4m,遮阴率约72%。
园区东北角现有深井一眼,为雎村1#井,成井于2009年,地面高程774.1m, 井深180m,净水位85m,动水位112m,配套200QJ50—143/11潜水泵一台,该水源拟作为本次涌泉灌工程的水源。
(三)涌泉灌规划布置1、系统规划根据地形将该地块划分为2个区,其中1区东西长244m,南北长780m,面积285亩;2区东西长116m,东西宽660m,面积约115亩。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一、概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灌溉水量的合理调度管理直接影响着灌溉效果和用水效率。
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灌溉水量计算1.灌溉水需求确定灌溉水需求是决定灌溉水量的主要因素,其计算一般采用以下公式:$I_d = C \times A \times E$其中,$I_d$为灌溉水需求(立方米/公顷),$C$为作物系数,$A$为灌溉面积(公顷),$E$为蒸散量系数。
2.灌溉制度确定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水肥管理要求,确定灌溉制度,包括灌溉频率、水量等。
三、灌溉水量调度1.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度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
在高温、干燥天气,适当增加灌溉水量和频率;在阴雨天气,减少灌溉水量和频率。
2.定时监测土壤湿度通过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定时监测土壤湿度,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灌溉水量和频率。
3.灌溉水量调度记录建立灌溉水量调度记录,记录每次灌溉水量、频率、调度原因等信息,便于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四、管理制度落实1.建立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组织专业团队编制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指标、责任人和执行程序。
2.加强技术培训对农田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意识。
3.落实奖惩机制建立灌溉水量合理调度的奖惩机制,对执行良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五、数据分析与改进1.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定期对灌溉水量调度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技术和方法,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3.制定改进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提高农田节水效益。
六、总结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是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灌溉效果、节约用水资源、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通过几年来对不同滴头流量,不同土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可以看出,重壤土的土壤水分分布形状如同一个“碗”,滴水点处水分增量最大,越向深处越小,湿润峰的宽深比较大。
在一定水量下,流量越大,湿润深度越浅,湿润宽度越大(图1、图2、图3)。
当滴头流量达到3升/小时,地表出现径流迹象。
对中壤土来说,在滴水量相同时,滴头流量越大,湿润宽度就越大,而湿润深度差别不大( 4、图5、图6)。
当滴头流量大于3升/小时,开始出现径流迹象,当滴头流量为4升/小时,径流更加明显。
对砂土而言,土壤水分主要以垂直人渗为主,当滴水量达到4升时,砂土湿润深度可达60厘米,此时地表湿润宽度为35厘米左右(图7、图8)}综上所述,重壤土和中壤土滴头流量不宜超过3升/小时,在不产生地表径流情况下取较大值以排盐效果和滴头抗堵效果考虑)。
另外,根据土壤湿润峰的变化情况,滴头间距也没必要太小,一般重壤土可选择0.40一0.50米,中壤土可选择0.40米左右。
对砂土来说,滴头流量宜选择较大值,可取到3一4升/小时,滴头间距不宜超过0.30米。
同时,在有盐碱的土壤上,滴头流量的选择,在不产生地表径流情况下,宜取其上限值,这样有利于在棉花根层形成淡化区,排盐效果较好。
目前,团场普遍赞同采用滴头流量大的滴灌带,主要是由于在实际运行中,实际流量没有达到设计流量。
关于毛管间距确定在滴灌系统投资中,毛管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图9、图10可以看出,在中壤土上,土壤湿润宽度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滴头最大湿润直径可达140厘米。
采用一管四行棉花布置毛管,毛管到最边行棉花的距离为55一60厘米,机采棉棉花行距配置(66+ 10厘米)中,毛管到最边行棉花距离只有43厘米。
说明在壤土和重壤土类土壤上采用“一管四行”方式布置毛管是完全可行的,这样毛管间距可由原来90厘米,增加到120厘米左右,每亩毛管用量可减少1/3,可充分发挥滴灌系统的效益,有效降低滴灌设施投入。
作物灌溉制度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
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亩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
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
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
水稻灌溉制度水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
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
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m=H+E-P-H0+C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
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
灌溉
(1)灌溉制度确定
①最大净灌水定额确定:
m max=0.1*γ*z*P*β田持*(θmax-θmin)
②设计供水强度:
Ia=Ea-P0
Ea=Kc*Kr*Eo*Ks
Kr=Gc/0.85
③毛管供水强度确定:
I=2*q/(B*S)
④最大灌水周期: T=m max/Ia
设计灌水周期
⑤设计灌水定额 m'
⑥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t=(m'/Ia)*η
多个滴头 n环绕作物时
⑦可灌溉面积(最大控制面积):
A=η*Q*t/(10*Ia)
⑧轮灌组校核:
灌溉制度
参数名称数值
土壤干容重γ 1.45g/cm2
田间持水率β田持0.26
土壤含水率上限θmax90%
土壤含水率下限θmin70%
设计土壤湿润比P70%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z0.4m
最大净灌水定额m max 21.1
作物修正系数Kc 1.05mm
作物遮荫率修正系数Kr 1.06
作物遮荫率Gc0.9
作物腾发量E0 6.92
土壤损失系数Ks 1.05
作物日最大耗水强度Ea 4.50
有效降雨量P00.00
设计作物日耗水强度I a 4.50
滴头出水量q 1.38升/小时
孔间距s0.3
毛管间距0.8m
毛管供水强度Ia 5.75m
mm
设计灌水周期T max 4.22
T<T max 4.00
设计净灌水定额 m d=T*Ia18.00
灌溉水利用系数η0.9
设计灌水定额 m'=m d/η20.00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 m'*S e*S l/q d 3.48 3.47或等于灌水周期*日耗水强t s>t 3.50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 m'*S e*S l/n*q d
一天运行小时t d22.0
可供水流量Q250
可灌溉面积A1650.00亩945214.1709
N≤t d*T/t25.14设计轮灌组数Ns 6.00 Ns≤N。
3.887425
或等于灌水周期*日耗水强度/供水强度(灌溉速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