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九语上 13 诗词三首【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 格式:pptx
- 大小:8.95 MB
- 文档页数:26
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参考答案: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多年流放之后回到京城,思怀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有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复杂的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回顾贬谪生活,流露出作者被流放多年之后回到京城的辛酸和愤懑;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感慨世事变迁,抒发了对故友的怀念和长期被贬终得还乡的无限感慨;颈联,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预示未来发展前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尾联,与友乐观共勉,表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三、《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但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示例] 1.上阕,面对一轮孤月,“明月几时有”,作者感到的是疑惑;继而,“把酒问青天”,作者带着自己的疑问对无言的孤月请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沉默的圆月让作者变得惆怅而苦闷,“我欲乘风归去”,作者苦闷惆怅欲求解脱;“又恐琼楼玉宇”,则表现出作者的害怕和畏惧;而“高处不胜寒”,表现出了作者此时又由害怕转向矛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的苦闷惆怅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诗歌的意境。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1、粗读、精读、品读,准确、完整地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分析、讨论、探究,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重点1、理解并背诵全诗,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2、理解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
○难点1、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2、诗中运用的典故及作用。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1课时○互动课堂步骤(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课题(播放幻灯片1)展示课题——行路难(其一)唐·李白2、教师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播放幻灯片2)展示学习内容及目标学习内容:1、诵读 2、赏析 3、运用达到目标: 1、当堂背诵 2、理解诗意 3、学以致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境(播放幻灯片3)展示诗句中的停顿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zūn 斗dǒu 珍馐xiū 投箸zhù 塞sè 歧qí路 ) 生1读……教师范读,并解释生字词……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值”,价值。
学生齐读生字词,并自由朗读诗句……生2读……生齐读……(三)走进诗歌、赏析诗歌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播放幻灯片4)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著有《李太白全集》。
《诗词三首》课下注释【部编版九上第13课】行路难(其一)/李白①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样,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③【玉盘珍羞直万钱】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羞,同“饿”,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⑤【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⑦【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会,一定、必然。
⑧【云帆】高高的帆。
⑨【济】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①选自《刘禹锡集》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
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②【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③【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水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④【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⑤【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⑥【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
行路难(其一)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及默写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一、检查预习李白(701-762),字,号,人称,与杜甫并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诗人。
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4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三、先听朗读,注意断句及作者情感变化,再自由读两分钟;学生跟录音读,然后请两位同学上台朗诵。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赏析古诗1.读诗赏图,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写出宴会的欢乐场景,以乐景写哀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苦闷、抑郁、悲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事与愿违的痛苦、失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从古人那里得到安慰,对自己重回朝廷还抱有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忧虑、焦灼不安、迷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观、自信、倔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五、品读诗歌。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六、分角色朗读金樽清酒斗十千,。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课堂练习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行激励或劝勉:,。
13 《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参考答案: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
诗句和意境的夸张,往往还伴随着浪漫而奇特的想象。
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二、《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向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
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是抑,“皆著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三、《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
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蝉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四、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词。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行路难(其一)》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行路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行路难(其一)》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行路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13.诗词三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一、行路难(其一)/李白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行路难》李白【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主旨】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行路难》诗中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壮志难酬的诗句:2、《行路难》诗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3、《行路难》诗中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4、《行路难》诗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5、《行路难》诗中以””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二、简答题: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4、诗中的“冰塞川”“雪满山”是写实吗?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6、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李白《行路难》(其一)原文和译文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全诗。
2.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3.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提起唐朝,不得不提唐诗,提起唐诗,不得不提起李白。
李白是一位洒脱、浪漫的诗人,他在42岁的时候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是在两年之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行路难》(其一)。
一、作者作品(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特点:1.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发情感。
3.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的情感。
4.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二)背景资料《行路难》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两年后李白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在朋友的送别宴上写下这首《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的《行路难》组诗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二、朗读指导(一)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二)音频范读,强调朗读节奏。
请同学们思考,本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朗读节奏来读?不少同学用二二三拍朗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种节奏和作者表达的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题运用赏析古诗文名句法。
这两句意思是无论路途多么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诗句引用宗悫的典故,以此自勉,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五、课文主题
《行路难》全诗抒写了诗人深感仕途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情
同步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1.《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坯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篇,斩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优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玉,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
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
在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