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8地球绕着太阳转
- 格式:pptx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68
一、小草和大树1、像蟋蟀草那样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2、像桃树那样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3、植物根据(茎)的特点,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二、植物博览会1、珙(ɡǒng)桐的大苞叶像鸽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银杏)是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植物。
三、鸟类动物的特征1、【重点】鸟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鸟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有一对翅膀、取食靠喙,都是用卵繁殖后代。
2、尖嘴钳——北美红雀;汤匙——鹈鹕;镊子——沙锥鸟;起钉器——秃鹬四、种类繁多的动物1、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补充结构图)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
例如:鲤鱼、鲫鱼、带鱼两栖动物:小时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长大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例如:爬行动物: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或甲,肚皮贴地爬行。
例如:鳄鱼、蛇、蜥蜴鸟类: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例如:企鹅、鸽子、麻雀、鸡哺乳动物:体表有毛,胎生、吃母乳。
例如:狮子、猫、狗、猕猴。
无脊椎动物我们重点学习了昆虫类:它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三对足,两对翅。
例如:蝴蝶、蜜蜂2、甲鱼、鳄鱼、鲸鱼都不是鱼。
甲鱼和鳄鱼是爬行动物;鲸是哺乳动物。
3、蝙蝠虽然能飞,但是它身上的毛不是羽毛,直接产下小蝙蝠,不是通过孵化鸟蛋,所以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
4、蜈蚣、蜘蛛、蝎子都不是昆虫。
(因为它们不符合昆虫的特点:分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两对翅)五、细菌和病毒1、细菌和病毒需要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举出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答:利用细菌和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利用细菌可以制作酸奶,醋。
3、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破伤风,百日咳,痢疾;(牢记这三个,其他都是病毒引起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麻疹,流行性感冒,肝炎,烟草花叶病、鸡瘟、牛瘟,口蹄疫4、细菌和病毒有什么不同?答:病毒比细菌小的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有哪些呢?学习科学可以开拓同学的视野,增长同学们的知识,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习科学。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一一、小草和大树1、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
2、根据茎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为两类,具有(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3、草本植物的茎的共同特点:(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
4、木本植物的茎的共同特点:(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
二、植物博览会1、(银杏树)是我国特产,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珙桐)称为(中国鸽子树)。
三、鸟类动物的特征1、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产卵繁殖后代)2、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3、根据鸟喙的特征将下列鸟和工具进行连线北美红雀沙椎鸟鹈鹕秃鹫镊子起钉器汤匙钳子四、种类繁多的动物1、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2、科学家按动物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具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4、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类、虾、蜗牛、蜘蛛等。
5、根据下列描述把序号填入括号内a哺乳动物 b 鸟 c两栖动物 d鱼 e 爬行动物 f昆虫①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地爬。
( e )②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两对翅。
(f )③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 b)④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腮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 c )⑤终身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用鳍游泳。
( d )⑥体表有毛,在“妈妈”腹中长成“小胎儿”,幼时吃母乳。
( a )6、科学家已经鉴别出脊椎动物有46900多种,无脊椎动物大约130万种。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转的轨迹,即地球公转的概念。
2.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季节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太阳模型、PPT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地球公转模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引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地球公转模型,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6. 总结提升:通过问答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变化。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和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学思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公转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模型演示法,直观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运用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及宇宙知识的理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3. 开展科学小实验,探究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昼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子(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呈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说明可以有多种计划,结合其他究竟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XXX说天文学家XXX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状态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是否是球体是是可否呈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地点位置的昼夜变革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说明: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XXX1.地球上不同的地域,每天迎来拂晓的时间不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绕太阳转是白天转得快还是黑夜转得快一、教学背景小学六年级是初中前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语文能力。
本节课是一节语文课,主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与培养。
二、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
2.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太阳与地球》。
3.培养学生的思辨及思维能力,探究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太阳与地球》,主题为探究地球绕太阳转是白天转得快还是黑夜转得快。
1.课前导入:让学生稍作思考,简单讲解地球绕太阳转的概念。
2.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太阳与地球》,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中描述太阳、地球等的关系与规律,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梳理、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自主或分组讨论,对于文章中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加以解释,并做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3.教师引导总结:–教师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扩展,加深学生对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规律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关系。
4.作业要求:–让学生自己画一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自己标注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并以此为基础,写一篇作文。
–后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
2.教学难点:深入学生心理,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对于白天和黑夜之间的转换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1.讲授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转的基本概念;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由教师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白天和黑夜之间关系。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讨,提高学生思维策略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3.课堂展示法: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主要内容第1课《地球的结构》1.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大陆构成。
海洋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是24小时。
2.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不变。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当我们随着车、转椅一起运动时,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和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子的四季变化》1.圭表: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
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观察正午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现: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3.夏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大,冬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小。
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仰角相同,夏至时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冬至时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
春分和秋分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1)公转一周的时间为1年;(2)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3)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4)公转轨道是椭圆的。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2.1.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等。
2.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球的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是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而确定的。
4.在地球的结构中,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厚度约17千米,并且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而高山、平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左右。
5.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岩造物质构成。
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6.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7.地球上陆地不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分成7大板块,海洋也被这些陆地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8.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公里,比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的两倍还要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9.地球上,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各大洋之间都有宽阔的水域或者比较狭窄的水道相连。
10.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全球陆地面积的67%集中在北半球,而世界海洋面积的57%集中在南半球,海洋面积在北半球约战海陆总面积的61%,在南半球约占81%,海陆分布存在着不太标准的南北对称现象。
11.“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记录表我所知道的地球知识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是球状的。
地球运动是围绕太阳转。
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3颗行星。
目前地球上生活着70亿左右的人口。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上昼夜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转动周期大约是多长时间?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12.研讨问题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地球结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结构及特点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