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师资格证考试高教讲义PPT高等教育方法共3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32
教育方法概论——教师资格证书(华师大上课复习材料) 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孔子1、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求知之源,“学”是“思”之基础,学习的最佳方式是由学而思,由思而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式教学)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学记》(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1、善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喻,即善于诱导之意。
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指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止;启发学生自求得之,不必由教师代替。
现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即源于此。
2、及时施教——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机,适时而教,使学生适时而学。
3、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能超越。
4、长善救失——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促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颜之推(《颜氏家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
“勤、博、眼、实”“勤”——勤勉于学(《颜氏家训》的核心)“博”——博学,要“根寻本源”“眼”——眼见为实,反对轻信盲从,道听途说“实”——实学,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培养对实际生活有用的人才(四)韩愈《师说》提倡尊师重教,提出了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1、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学业的长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习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
2、博学求精——“读书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绪论高等教育方法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方法。
实施高等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完成教育任务,使他们成长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高级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方法。
运用高等教育方法时,要注意如下原则:一、要注意影响选择高等教育方法的各种因素,如大学生自身特点、教育内容、接受教育的经历、具体教育情景等。
二、高等教育方法只有被恰当地使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三、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要注意创新与常变。
四、选用教育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
五、本书以介绍高等教育方法基础知识、提高教师在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方法方面的感悟能力为主,而不是规定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用什么方法。
六、高等教育方法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这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的成长主要依靠“两个育”:养育和教育。
养育是为对象提供物质环境,而教育则是为对象提供信息环境。
第一章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第一节大学课程的类型一、概述课程也称教育科目,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往往简称为“课”,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课等。
课程概念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指某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体系。
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
我国南宋朱熹所著《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有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到课程,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
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知识或观念的系统。
二、课程的类型大学课程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课程基础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又可以把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