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 格式:docx
- 大小:13.5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前言:1、概念:皮内注射法(intredermic injection):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量小,约0.1ml)2、目的:(1)药物过敏试验;(2)预防接种;(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3、注射部位:(1)药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2)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3)预防接种:常用三角肌下缘。
(4)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相应的皮肤上进行。
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可引起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及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
二、并发症(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备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 )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注射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
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预防注射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
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③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
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可引起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
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接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3.2.3.方约4.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㈢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㈠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3.3.1.2.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㈢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表皮层下的浅层组织中,常用于一些需要快速吸收药物的治疗和预防性注射。
这种注射方法相对无痛,易于实施,同时减少了使用注射器的难度和危险。
虽然皮内注射是一种常见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需要注意。
操作技术不当不正确的注射技术可能导致潜在的并发症。
例如:•深度太浅或太深:浅注可能导致漏出,而深注可能破坏注射针或穿透过多组织。
•位置不当:药物应注射到皮肤上平的部位,以确保药物能够正确吸收。
•皮肤准备不充分:如果皮肤没有被充分准备,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问题。
解决操作技术不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皮内注射技术。
•专业医护人员应根据百科全书上的指南和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在身体标记注射点的位置前,务必先确保该区域没有明显的皮炎、失血性出血或皮下硬结的情况。
•在注射前,将皮肤上的油脂和污垢洗净,消毒或者使用更加昂贵的单次使用注射器。
细胞毒性药物对注射点周围环境的细胞毒性可能是另一个问题。
毒性程度因药物而异,但常见的潜在问题包括:•神经性疼痛•局部水肿和红肿•出血或注射点进一步感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在遇到毒性高的药物时,应该特别警惕是否在使用正确的药量。
过敏反应一些人可能对某些皮内注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一般而言,局部和轻微过敏反应可以通过加重或低剂量处理,不需要紧急治疗。
潜在的过敏症状包括:•喉部痉挛,导致呼吸困难•皮疹或荨麻疹•血管扩张、低血压和其他严重症状。
应慎重使用药物,听从医生的嘱咐,特别对于过敏体质者应加倍,密切监测。
皮内注射法是一种相对容易实施的并且安全的注射方式。
仔细地准备注射部位并发挥你的专业技能,可以最小化出现并发症的机率。
同时注意药物的毒性和过敏反应,随时调整药物的使用量和方式,尽可能切掉迟发性疼痛的症状。
最后,任何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 )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注射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
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预防注射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
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③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
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可引起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
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接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 可引起疼痛、 局部组织反应、 注射失败及过敏性休克等一 系列并发
症。
二、并发症(原因、表现、预防及处理)
(一) 疼痛
1、发生原因: ( 1) (2) 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
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 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改进
皮内注射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 住另一前臂,离针
刺的上方约 2cm 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 射法持针刺入皮内, 待药液
注入, 直至局部直径约 0.5cm 的皮丘形成, 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
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或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
减轻疼痛; 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
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选用
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疼痛剧
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 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发生反应:
1、发生原因: (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物浓
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1、
2、 3、前言:
概念:皮内注射法( intredermic injection ) :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量小,约 0.1ml 。
)
目的:(1)药物过敏试验; 注射部位:
( 1) (2) (3) (4)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药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 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 预防接种:常用三角肌下缘。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相应的皮肤上进
行。
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
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 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配制的药
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 神经末梢感受
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
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
引起疼痛。
4) 5)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 呼吸加
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 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 1)
(2)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正确配制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 局部组织反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如有异 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务人员。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对已发生局部组
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 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
用 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
者,先用 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 射部位出现溃
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
1、发生原因: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
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 皮之间或针头
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 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 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
猛,针头贯穿皮肤。
(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两个针
口。
3、预防及处理: ( 1) (2) (3) 选择注
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 4)提高注射技能操作,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
心理方面病人多数无注射史,
对皮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注射时精神高度紧张,疼痛加剧。
此外,病人 对护士不了解
和不信任,增加紧张心情。
生理方面,身体虚弱,各种外来刺 激增强时可出现头晕、眼
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头晕、面试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 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虚弱、
3、预防及处理: ( 1)
(2)
(3)
(4)
过敏性休克和虚脱。
虚脱者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清醒 后予口服糖开
水等,少数也可予氧气吸入或呼吸新鲜空气。
(五)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的并发症)
(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 5)机体对药物敏感度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3、预防及处理: ( 1)
(2)
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
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
(四)虚脱 1、发生原因:
2、临床表现:
1、发生原因:(1)操作前未询问过敏史。
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注射前解释,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下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部位、注
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有晕针史或疑似患者宜采用卧位。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
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
注意区别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性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而引起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
周围 血管扩张导致有效
循环血量不足,面色苍白、 出冷汗、口唇发绀、 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
脑组织缺氧而意
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
其他有荨麻疹、恶 心、呕吐、腹痛与腹泻等。
3、预防及处理: ( 1)皮试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 3)注射盘内备有 0.1%盐酸肾上腺素、 尼可刹米、 洛贝林等急救药品, (另 备氧
气、吸痰器等) 。
(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抢救过程详见基护书 PNC 过 敏性休克
的护理)
(六)疾病传播
1、发生原因:
( 1) 2、临床表现: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
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
症状;
如乙肝病人出
现厌油、上腹饱胀
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
3、预防及处理: ( 1)
(2)
(3)
治疗。
( 4)
抽血化验并及时隔离治疗。
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
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药过程中 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使用疫苗,特别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
用剩的活疫苗未 及时
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 播。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及时处理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
操作者
为一个病人注射后,须作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
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及时报告医生,对症治疗。
如有感染者,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