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水传染病
- 格式:docx
- 大小:13.27 KB
- 文档页数:2
饮用水卫生一、饮用水污染与疾病介水传染病化学性污染中毒饮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一)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到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1.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原虫。
2.流行原因:水源受到污染,输配水和贮水中受到污染。
3.流行特点:污染后疾病暴发流行(急性),病例与供水范围一致,采取措施后可以迅速控制。
(二)化学性污染中毒主要引起慢性中毒和远期危害1.氰化物:胃中形成氢氰酸,Fe2+变为Fe3+,急性为中枢神经缺氧,慢性为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的症状。
2.硝酸盐:本身无毒,体内细菌作用形成亚硝酸盐,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可造成缺氧窒息。
“蓝婴综合征”。
胃内酸性环境,还可与胺类结合形成亚硝胺,对动物有三致作用。
(三)饮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1.氯化消毒副产物:卤代烃类(挥发和不挥发)。
影响副产物形成的因素:①有机前体物的含量;②加氯量、溴离子浓度及PH值。
氯仿、卤代羟基呋喃酮MX有致突变的作用。
2.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几乎不产生三卤甲烷,但可产生无机副产物,例如氯酸盐、亚氯酸盐。
3.臭氧消毒副产物不会形成氯化消毒的副产物,但可生成甲醛、溴酸盐等。
溴酸盐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物(2B类)。
(四)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二次供水是指高层建筑的二次加压供水。
对健康的影响:余氯明显下降,浊度、细菌数、铁、锰、氯仿、四氯化碳、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
来自生物性污染或输配水设备和防护材料中的有害物质。
原因:贮水箱形成死水;容积过大;箱内结垢;防腐涂料剥脱;引起污水倒流;无定期清理消毒等。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保证饮用水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标准,是卫生部门开展饮用水卫生工作,监测和评价饮用水水质的依据。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质卫生标准项目由1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
(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的原则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2.所含化学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4.经济技术上可行。
绿都幼儿园Green kindergarten 绿都幼儿园卫生保健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用水卫生安全小常识一、家庭谨防饮用水污染家庭生活中,饮水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常见的饮用水有直接饮用自来水(生水)、开水以及外购的桶装/瓶装饮用水。
1、自来水:是将地表水(江河水、水库水等)经沉淀、过滤、加氯消毒后输入供水网的。
由于从水厂出来的自来水要经过很长的供水管道才进入家庭,如果供水管道未按饮水输送的卫生要求安装,那么自来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二次污染,因此,在家庭中不宜直接饮用自来水。
2、开水:开水是最卫生、最安全的饮用水。
不过,仍要注意:水烧开至少3—5分钟,以确保杀死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同时水在沸腾时会将其中的氯气还原,可消除漂白粉气味,改善口感。
3、桶装水和瓶装水:这类水是否卫生、安全,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
因此,在选择桶装水时应注意:要选择知名厂家、商标齐全的产品;水体应当清澈透明,无混浊沉淀物或絮状的漂浮物,更不能有瓶口塞之类的东西。
4、饮水机内部最好每周清洗一次,以免受到细菌的污染。
清洗饮水机最简单的主法是用75%酒精擦一遍,内部管路可灌入酒精再倒出,收集好下次再用。
酒精的优点在于足以杀死各种肠道致病菌,又没有化学残留,而且浓度也比较容易掌握。
长时间不使用的饮水机务必将水放干,使之保持干燥。
二、什么叫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包括有几类,流行特征是什么?很多病原微生物能在水中存活,但存活的时间长短随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适应的环境条件而不同。
水源一旦受到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就可能通过饮水传播某些疾病、由于饮用或接触了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这类疾病称之为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包括以下三类:(1)细菌引起的疾病,如痢疾、霍乱、伤寒等。
(2)病毒引起的疾病,如传染性肝炎等。
****************************************************************** **** 理论 **** ******************************************************************===========================第1道辩题===========================1.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哪几类?.------------------参考答案--------------------(1)介水传染病:包括细菌、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2)地球化学性疾病:常见的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砷中毒,氟中毒和大骨节病。
(3)水体化学性污染引起的疾病:水俣病,痛痛病,其它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和三致效应。
===========================第2道辩题===========================2.简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的基本卫生要求。
------------------参考答案--------------------(1)卫生流行病学上绝对安全。
不得含有任何病源体,以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保证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潜在远期效应。
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3)保证感官性状良好。
防止对人体感官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3道辩题===========================3.简述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定义。
------------------参考答案--------------------(1)细菌总数: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 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不超过100CFU/ml。
(2)总大肠菌群: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秦巴山区介水传染病流行趋势及控制对策研究孙长喜 刘兴宝【摘要】目的掌握介水传染病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秦巴山区竹山县近10年介水传染病疫情进行统计,并检索国内秦巴山区介水传染病相关文献,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2005~2014年竹山县共报告介水传染病6种,计389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83.9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报告发病率以2005年最低(3.95/10万),2013年最高(237.09/10万),呈上升趋势。
报告病例以其它感染性腹泻最多,占报告总数的79.41%(3093/3895)。
疫情分布17个乡镇,年均发病率以城关(179.61/10万)、潘口(139.00/10万)为高。
四季均有发病,主要集中于9~12月,占发病总数的55.22%(2151/3895)。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0~4岁年龄组最高,占73.43%(2860/3895)。
结论经济贫困,群众的卫生防病意思淡薄,环境恶化,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疫情监管不规范,传染源未得到及时发现、报告和管理是导致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应加强传染源管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生活饮用水监测,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积极开展“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物、灭蝇)为主要内容的切断传播途径措施,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预防介水传染病的生活技能。
【关键词】秦巴山区;介水传染病;流行病学;控制对策Epidemic trend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water-borne diseases in Qin Ba mountain areaSun Changxi;Liu Xingbao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epidemic factors【基金项目】:2013年中央财政补助疾控和爱卫项目-水和环境项目(鄂卫生计生通〔2014〕61 号);竹山县2014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第一批)计划项目(竹科[2014]19号,社会发展项目02号)【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竹山,442200【作者简介】:孙长喜,男,1963年生,汉族,中专,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传染病防治管理与监测。
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要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三废”物质,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全世界的污水排放量从上世纪的80年代到现在已经翻了一翻,每天约有200多万吨人类的排泄物污染着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调查发现,未受污染的水体一般不含有至病的微生物,而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各种病原体,随含有人畜排泄物及其它污染物的污水进入人体,最终导致介水污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我国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展迅速,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而目前,在我国的600多座城市中,有近一半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能力,大量的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水体,含有人畜排泄物的生活污水,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水源,直接威胁饮用水的安全,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前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仍是我国最大的危害人们健康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介水传染病依然是危害当地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解决饮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是我国给水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指出:“微生物污染的潜在后果使对其控制总是最重要的,绝不允许让步”。
人类对饮用水中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认识,最早就是从致病细菌开始的。
基于这一认识,人类对饮用水采取了许多的过滤消毒等手段,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威胁。
在很多国家介水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减少,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尽管在这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介水传染病还是受关注的重点之一。
直到上世纪末仍有介水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发生。
霍乱弧菌就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霍乱是最早发现的介水传性染病。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检验证明,历次的霍乱暴发、流行都与饮用水污染有关。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I tor生物型。
由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病症已显著减少。
而由EI tor型霍乱弧菌所致的“副霍乱”自1961年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流行。
EI tor型霍乱弧菌因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对营养需求甚低,而能在水环境存活较长时间。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据报道大约有40多种传染病是通过水传播的。
在我国37种法定传染病中,介水传染病有8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感染性腹泻病、血吸虫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展中国家每年因介水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0万,我国2011年介水传染病发病人数超过了110万。
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①细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
②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等;
③原虫,如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流行特点:
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污染后,介水传染病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常受污染,发病者可常年不断;
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可迅速得到控制。
如何预防介水传染病?
①禁止向水源地倾倒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②禁止在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
③禁止在水源地进行洗衣服、游泳、钓鱼、划船等活动;
④各农村供水单位应完善配套消毒设施,加强饮用水消毒;
⑤提倡饮用开水,不喝生水。
洪灾后有可能出现哪些传染病洪灾后有可能出现哪些传染病从传播途径上讲,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介水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及接触性传染病。
水灾后由于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而干净卫生的食品不容易获取,特别容易发生痢疾、霍乱、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所以应特别注意饮水、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容器等必须经常清洗;对临时的水源一定要进行消毒。
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
其次灾后还容易发生介水传染病,常见的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病原体通过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所以水灾后如果涉水作业,最好穿长筒防水靴,尽量减少水中作业时间,涉水作业后及时清洗皮肤。
如脚部和腿部皮肤有破损尽量避免涉水作业。
此外还容易发生虫媒传染病。
水灾过后,环境卫生变差,导致有害虫媒大量滋生,比如常见的苍蝇和蚊子。
苍蝇传播疾病的机制主要是机械性携带,传播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而蚊子传播的疾病种类就更多,比如乙脑、登革热、丝虫病、疟疾(好在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等。
此外,由于水灾导致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被破坏,老鼠从原来的家园逃生,致使鼠源性疾病发生传播,常见的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必须是疫区的老鼠,非疫区老鼠不携带病原体)等。
所以灾后应注意防蝇、防蚊、防鼠。
采用物理的方式是最无毒无害的有效方式,比如使用蚊帐防蝇防蚊,用粘鼠板、老鼠夹灭鼠。
其次是药物消灭有害虫媒。
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灾后受灾群众聚集,而群体饮食睡眠不足,人体抵抗力会变差,此时如果有呼吸道病人出现,特别容易发生快速传播。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流脑、猩红热、肺结核等。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紧急预防的最好方式是佩戴口罩,其次避免大范围人群聚集,加强开窗通风。
此外,最好能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灾后人们通常会有焦虑等情绪,所以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保证睡眠,增强自身抵抗力。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一.饮用水和健康1.★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流行原因有: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处理和消毒即供饮用。
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再次被病原体污染(二次污染)。
·介水传染病种类: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原虫性疾病。
·★特点(xz):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性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患者有同一水源饮用史;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饮用化学性污染主要引起是慢性中毒和远期危害。
①氰化物: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呼吸困难;慢性神经衰弱、运动肌酸痛等)②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婴儿);亚硝酸盐与胺在体内合成有致癌性的亚硝胺3.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都看)①★氯化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代烃类化合物。
a种类:挥发性三卤甲烷 (THMs)和非挥发性卤代乙酸(HAAs)两大类为主。
此外还有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氢)呋喃酮(MX )(造成氯化饮水致突变性重要成分,动物致癌)等。
b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机前体物的形成;加氯量、溴离子浓度以及PH等因素。
有机前体物: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之。
c对健康影响: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神经毒性作用。
d防治措施:·减少有机前体物:减少水源有机性污染;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淀和过滤,降低卤代烃前体物;防止藻类在水处理构筑物上生长;采取中途加氯,避免预氯化。
·去除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颗粒活性炭滤池过滤,吸附去除氯化副产物;煮沸2~3分钟,可去除部分三卤甲烷类物质。
·选用不产生卤代烃的消毒剂(O3、ClO2)②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迅速分解为亚氯酸盐、氯酸盐和氯化物。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试题解析之一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环境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3.健康效应谱(spectrumofhealtheffect):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效应是一个连续的多个阶段的过程,整个效应从弱到强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健康效应谱。
4.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5.有效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
6.基准(criteria):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7.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health):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8.住宅朝向:指住宅建筑物主室窗户所面对的方向,它对住宅的日照。
采光、通风、小气候和空气清洁程度等都能产生影响。
9.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cretinism):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
10.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二、填空1.饮用水中的______被认为是继肝炎病毒、______之后,又一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答案】微囊藻毒素;黄曲霉毒素2.人体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根据其机制可分为______体温调节和______体温调节两大类。
介水传染病
很多病原微生物能在水中存活,但存活时间长短随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适应的环境条件而不同。
例如痢疾杆菌能在水中存活数天至数周,伤寒杆菌能在水中存活1-3周,脊髓灰白质炎病毒能在水中存活数周至3个月,传染性肝炎病毒和钩端螺旋体能在水中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
水源一旦受到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就有可能通过饮水传播这些疾病,甚至造成流行,因此将这些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细菌引起的疾病:介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副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及其他肠道传染病。
当饮水中含有某些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及链球菌时,也能引起腹泻,而婴儿尤易发生。
病毒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CHO病毒)、腺病毒(传染性眼结膜炎)和传染性肝炎病毒。
病毒在水中不繁殖,但存活能力很强,如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在4℃条件下能存活188天以上,肝炎病毒能存活70天以上。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蛔虫、鞭虫等肠道蠕虫主要是通过受污染的土壤传播,但也能通过饮用未经消毒的水直接传播。
其次,人们接触介水,如在被污染的河流或池塘中沐浴、洗衣、洗菜时,某些寄生虫钻入皮肤或粘膜后可使人得病,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类圆线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就是这样蔓延传播的。
介水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是:开始时多呈爆发型,即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而消失缓慢;发病多集中在受污染水源的周围,且病人素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病史;当污染源被消除,并将饮用水消毒后,疾病的流
行很快就能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