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10历史郑亮才其实此题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博士在赣南师院明湖讲坛的演讲题目,她所著的《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里清照》将李清照从历史的高堂拉回了世俗,好赌、好酒、好色,着实让我们震惊了。她是从电视中走出来的,这与易中天等百家讲坛教授相似。在易中天热之后,谁还在想考这个问题,葛红兵以被“乙醚”逼得声明不对此事件作任何看法,《百家讲坛》依旧兴盛,在书屋里的教授学者依然埋头,广大读者和观众以旧在追逐和寻找。

杨雨博士讲李清照的名目是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李清照,将单一脸谱化的李清照复活使其真实而可爱。易中天是想通过通俗的方式将模糊的三国历史说给观众,让观众看到人性的真实。其实很多通俗讲史的学者教授都是打着还原历史人物,剖析人物人性而服务现实的旗号的,也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此现象作了看法,有些也确实有理很深刻,我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来表达所思所感。

我认为通俗讲史者们所谓的还原历史人物,剖析人物性格都只是过程,那结果是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是积极的。其一,易中天讲三国火爆的浅层次原因是其讲述方法(虽然这也是他被批的主要原因,但也还有其积极意义)。把枯燥的历史以现代的通俗的方式来讲述,不失为普及历史知识的良好方法,对于广大中小学老师来说也不失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对于人事交际来说更不失为活跃气氛彰显实力的好策略;其二,

对于广大中等知识阶层想了解历史有无力无心阅读原著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学习了解历史的机会,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再者也有普通节目的普遍价值即娱乐大众,特别是易中天的幽默语言不时引起观众的笑声。

另一方面是消极的。首先在学术界,一个接一个的学者挤进作家富豪排行榜,让埋头书屋的学者也不时的向他们看了看(当然并不否认有文化操守的存在),也许也会走出象牙塔到荧光灯下晒晒研究成果,渐渐地还有谁来继承在书屋中耐住寂寞抵住诱惑专心研究的学者传统,一个民族的崛起发展有怎能仅仅依靠那些明星化世俗化了的的学者,这是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问题。第二,针对科研普及方式来说,类似戏说的传播方式将会颠覆严谨专业以及严肃的传播方式,方式可以创新,但不是言语低俗现实、思维浅显,为迎合低俗市场而改变的现象。第三是在社会消费大众,对于中端的知识学者来说有点利,但对于大学等精英教育阶层来说是无益的,专业的学者教授也应是对此忽视的。但是《百家讲坛》引以自豪的“100所名校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类的荣誉却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易中天品三国很多只是个人视角、个人思维、个人偏向,而杨雨博士只是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死钻字眼,从中臆想,很是牵强。第四,对于社会风气也是不利的,官场上暗,商场奸,他们就讲权术、讲利益。社会上赌酒色流行,他们就讲赌酒色,在迎合之后又推广了这种思想。最后是对出版业和电视等媒体,当易中天的品三国版权被一出版社以天价买断之后,其他出版社又该怎么思索出路,而百家讲坛不也是因阎崇年、易中天等教

授而被拯救的(原先的讲师是杨振宁、叶嘉莹等),杨雨火爆的几期《世说新语》更是让几位本毫无竞争力的编导名利双收。常此以往那些名著古典谁去出版?那些科学谁去传播?那些正气谁去坚持?

易中天说:“该不该走是一个问题,走得好不好又是另一个问题,但总有人先走。当时我觉得一部分人走就先走了吧,比如我”。不反对学术走出象牙塔,但反对学者低俗化,做一些如当年明月等非专业人士所做的事;不反对传媒根据市场而定位,但反对传媒放弃引导民众舆论方向的历史重任;不反对观众对阴谋权术的崇拜,但叹息观众失去作为各种身份所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不否认当下计划经济打破之后混乱的局面,也知道社会转型需要时间和理解宽容,但真的希望社会能尽快形成更高层次的有序而不是长期如此的混乱或是更低级的有序。

结合两方面思考,我们发现这种行为真的须慎重,也许它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或是有更好的方式。总之,史学传播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每个人都应对此提出意见并为此作出自己的行动。而作为历史专业的我们更是应以此为己任,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探索、奋斗、奉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