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85.64 KB
- 文档页数:9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唯物史观)2.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时空观念)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并进一步感悟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3.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1.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概念解析:北洋军阀:是中华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时间限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结束。
共计十六年。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3-1916.6)(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1.皖系统治时期(1916.6--1920.7)2.直系统治时期(1920.7-1924.10)3.奉系统治时期(1924.10--1928.10)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基本情况分析(一)学生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距离现在比较近,关于这段历史的专业书籍和野史小说特别多,被拍成影视剧的内容也特别多。
学生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小说和影视剧大都存在夸张和戏说的成分,尤其是对于北洋军阀黑暗的统治方面,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特别多。
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本清源,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解读,让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是内容含量超大的一节课,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实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一节课单独学习。
2.从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来看,本节课重点要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政治上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二是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认识这个时期上升的转机,其中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都是本节课的重点。
3.本课对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可以做淡化处理,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展开。
对于经济和文化方面向上的转机,虽然非常重要,也不可以面面俱到,一定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二、本课设计理念1.充分体现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讲述,充分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大力弘扬唯物史观。
在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并增加一些关键性名词的解释,来体现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结构一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的沉沦①袁世凯复辟帝制;②人民发动护国战争;③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④北洋时期的政局。
第二部分:上升的转机①经济上短暂的春天;②社会生活上出现新气象;③文化上新文化运动。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其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难点】全面理解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图示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联想理解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短片)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有哪些表现?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①首先,教师展示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标注;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疑问;③最后,全班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知识要点提纲如下: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专制独裁2.袁世凯复辟帝制(1)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2)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3.护国战争(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2)过程①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
③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1)概况(2)影响:各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背景: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以消化,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内容让他们课下展开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融入历史、走进历史,在探究、探讨、交流中突破认知上的瓶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有四个子目,分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主要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几部分。
政治方面,袁世凯对外妥协,对内破坏共和、复辟帝制。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了维护共和、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
经济方面,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社会生活方面,民国初年出现种种新气象,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新变化。
文化方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目标】1.通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北洋军阀分裂割据的形势和混战等史实,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2.认识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及结果,培养家国情怀。
3.了解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知道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培养唯物史观。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5.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本课结构】【本课特色】1.核心素养立意。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都有涉及。
2.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
3.本课是从陈先生提出的“新旧杂陈,新陈代谢”的角度,考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
本课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第二子目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第三子目是“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第四子目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这四个子目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涉及政治上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他们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掌握相对较好,对这一时期的一些史实有着一定了解。
但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缺乏宏观的认识,透过纷繁史实探求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时间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政治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并对其政治活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能够提取不同类型史料的信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能够将多则史料进行整理、对比、辨析,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深化对教材史论的理解。
4.能够从近代化的视角归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矛盾交织、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感悟中国人民在不断觉醒中不屈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重难点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表现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五、设计思路本设计以“旧邦新造”为教学线索,从“‘旧邦新造’的时代背景”、“‘旧邦新造’的具体表现”和“‘旧邦’该如何‘新造’”三个环节重点讲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外交、风俗、经济、文化五个方面的表现并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还原历史的真实,体现出专制与反专制的斗争。
教师讲解袁世凯称帝史实和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与过程,同时利用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护国战争历程。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能力与思维逻辑。
教师提问: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得出结论:
(1)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根本原因。
(2)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组织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贰、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军阀割据原因
教师讲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同时给出材料,提问学生总结出军阀割据时期的政治特点。
材料二直皖战争前,皖系拥有3师4旅的兵力;直皖战争后,直系崛起,其嫡系兵力即有7个师、5个混成旅。
第一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兵力已近10万,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夕,经过大事扩充,殆达25万人之众。
奉系在1921年时拥有5个师、23个混成旅、三个骑兵旅的兵力,而到了1925年奉系鼎盛时期,兵员增至36万余人。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材料三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总结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叁、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教师展示两则材料,提问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
……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材料五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学生总结得出:
①内部原因: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②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教材阅读,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新气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讲授该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增加历史细节和历史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增加对历史的真实感。
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所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
提问为何孙中山先生设想的共和为何会发展成当今局面?
学生阅读教材,回顾已学知识,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材料总结:“国民心理之所构成”。
(杜亚泉《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
材料六“现今吾民国政治上,兵马权重而法律权轻,行政权重而立法权轻,与法美诸共和国之政治,颇异其趣,而予则以谓此等之现象,殆国民心理之所构成。
”
——杜亚泉《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教师利用图片展示当时的封建思想,并引出巩固共和的措施,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兴起
材料七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创办《新青年》杂志。
并提问,一场具有启蒙性质的运动与北大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这与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有关。
教师讲解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主义”的兼容并包思想,因此北大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