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声音的等级,分贝
- 格式:pdf
- 大小:130.81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018-06-05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噪声分贝(dB)1、声音1.1 分贝的感觉当物体振动时,在它周围就会产生声波,声波不断向外传播,被人们听到成为声音。
人耳的听觉下限是0dB,低于15dB的环境是极为安静的环境,安静得会使人不知所措。
乡村的夜晚大多是25-30dB,除了细心才能够体会到的流水、风、小动物等自然声音以外,其他感觉一片宁静,这也是生活在喧嚣之中的城市人所追求的净土。
城市的夜晚会因区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较为安静区域的室内一般在30-35dB,住在繁华的闹市区或是交通干线附近的居民,将不得不忍受室内40-50dB(甚至更高)的噪声。
人们正常讲话的声音大约是60-70dB,大声呼喊的瞬间可达100dB。
在机器轰鸣的厂房中,持续的噪声可达80-110dB,这种高强度的噪声会损害人耳的听觉,并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长期还会导致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听力下降、心血管等疾病。
人耳的噪声听觉上限是120dB,超过120dB的声音会耳痛、难以忍受,140dB的声音会使人失去听觉。
高分贝喇叭、重型机械、喷气飞机引擎等都能够产生超过120dB的声音。
1.2 人耳的感觉人耳听觉非常敏感,正常人能够察觉1dB的声音变化,3dB的差异将感到明显不同。
人耳存在掩蔽效应,当一个声音高于另一个声音10dB时,较小的声音因掩蔽而难于被听到和理解,由于掩蔽效应,在90-100dB的环境中,即使近距离讲话也会听不清。
人耳有感知声音频率的能力,频率高的声音人们会有“高音”的感觉,频率低的声音人们会有“低音”的感觉,人耳正常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KHz。
人耳耳道类似一个2-3cm的小管,由于频率共振的原因,在2000-3000Hz的范围内声音被增强,这一频率在语言中的辅音中占主导地位,有利于听清语言和交流,但人耳最先老化的频率也在这个范围内。
一般认为,500Hz以下为低频,500-2000Hz为中频,2000Hz以上为高频。
语言的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频。
人耳听觉敏感性由于频率的不同有所不同,频率越低或越高时敏感度变差,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声音,中频听起来要比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响。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难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
请同学们听声音谈感受:(1)播放轻音乐片断、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能通过多媒体把声音与大自然的景色配合更好。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优美、令人愉快。
(2)播放嘈杂的吵闹声、喇叭声、建筑工地的隆隆声、工厂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讨论回答感受:声音难听、令人厌烦。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噪声情景设置:进程1:听一段优美的音乐。
进程2:用铁钉刮玻璃,听听产生的声音。
进程3: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
进程4:让学生一起听一名同学讲故事,同时让另一名学生在旁边大声唱歌。
通过对比1和2,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种声音?通过对比3和4,提问:唱歌对大家听故事有什么影响?说明理由。
学生体验活动: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填空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声源方向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六、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20000 Hz,高于 20000 Hz叫超声波;低于 20 Hz叫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 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分贝 ,符号为 db 。
苏教版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2.下列情况,哪一种声音不能传播()A.在空气中B.在水中C.在地面以下D.在太空中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B.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属于声波的利用C.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呜喇叭属于噪声的利用5.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6.如图1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 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7.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是()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水—鱼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鱼8. 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9.乙人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甲人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B.人耳的错觉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D.外界杂声干扰1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B.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D.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11.下列实验与实例中,能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A.用手机拔打放在真空罩中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码,却听不到BP机呼叫B.人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C.往正在发声的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见到泡沫屑在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交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2.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噪声划分等级标准
噪声级即描述噪音大小的等级分类,0~120dB的范围内通常分为三级。
具体如下:
•Ⅰ级(30~59dB):可以忍受,但已有不舒适感,达到40dB时开始困扰睡眠。
•Ⅱ级(60~89dB):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干扰增加,听话困难,85dB是保护听力的一般要求。
•Ⅲ级(90~120dB):显著损害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听觉器官损伤。
另外,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昼间和夜间也分为六级,具体如下:
•昼间0级标准为≤50.0分贝,夜间≤40.0分贝。
•昼间一级标准为50.1~55.0分贝,夜间为40.1~45.0分贝。
•每级数值差为5分贝,以此类推。
•但4a级和4b级昼间均不能超过70分贝。
请注意,这些标准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噪音的等级和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噪音污染。
具体的噪音等级划分可能会因不同的国家、地区或行业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参考当地的噪音污染控制法规和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噪音等级和限制。
分贝(Decibel)概念dB介绍dB(Decibel,分贝) 是一个纯计数单位,本意是表示两个量的比值大小,没有单位。
在工程应用中经常看到貌似不同的定义方式(仅仅是看上去不同)。
对于功率,dB = 10lg(A/B)。
对于电压或电流,dB = 20lg(A/B)。
此处A,B代表参与比较的功率值或者电流、电压值。
dB的意义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把一个很大(后面跟一长串0的)或者很小(前面有一长串0的)的数比较简短地表示出来。
如(此处以功率为例):X = 100000 = 105X(dB) = 10lg(X) dB = 10lg(105) dB = 50 dBX = 0.000000000000001 = 10-15X(dB) = 10lg(X) dB = 10lg(10-15) dB = -150 dB一般来讲,在工程中,dB和dB之间只有加减,没有乘除。
而用得最多的是减法:dBm 减dBm 实际上是两个功率相除,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相除就是信噪比(SNR)。
比如:30dBm - 0dBm = 1000mW/1mW = 1000 = 30dB。
dBm 加dBm 实际上是两个功率相乘,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在电子工程领域,放大器增益使用的就是dB(分贝)。
放大器输出与输入的比值为放大倍数,单位是“倍”,如10倍放大器,100倍放大器。
当改用“分贝”做单位时,放大倍数就称之为增益,这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呼。
电学中分贝与放大倍数的转换关系为:A(V)(dB) = 20lg(V o/V i);电压增益A(I)(dB) = 20lg(I o/I i);电流增益A(p)(dB) = 10lg(P o/P i);功率增益分贝定义时电压(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的公式不同,但我们都知道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P = V2/R = I2*R。
采用这套公式后,两者的增益数值就一样了:10lg(P o/P i) = 10lg((V o2/R)/(V i2/R)) = 20lg(V o/V i)。
-80分贝:水下100米外一只虾咀嚼食物的声音
-30分贝:20英里外一个人的说话声
0分贝:10英尺外一只蚊子在飞
10分贝:非常安静的房间;一片秋叶飘下
15分贝:1米外一根别针从1厘米的高度掉落下来的声音
20分贝:乡村的夜晚
30分贝:沙漠的夜晚
40-60分贝:正常谈话的声音
50-53分贝:洗衣机的工作声
60-80分贝:10米外经过的汽车
70分贝:10英尺(约3米)外的真空吸尘器;美国环保署认定的人类能忍受(不产生听力损失、睡眠障碍、焦虑、学习障碍等)的最大噪音
85分贝:长期作用下会引起听力损伤
90分贝:10英尺外经过的公共汽车或卡车;食物搅拌机
100分贝:一般家用音响设备的最大音量
104-107分贝:开始引起疼痛的声音(在2750Hz的频率下)
110-140分贝:100米外的喷气式飞机引擎
116分贝:人体开始感觉到振动的声音(在低频率下)
120-130分贝:摇滚演唱会的最前排
127分贝:开始引起耳鸣的声音
128分贝:在8.2英尺外测量到的人类最大的尖叫声
140分贝:即使声音时间很短,也会引起听力损伤
141分贝:开始引起恶心感觉的声音
168分贝:M1加兰德步枪在1米外开火
175.8分贝:250英尺(约75米)外1吨TNT炸药爆炸
192.8-194.7分贝:地球大气压理论上能传播的最大强度声音。
答案:(1)强弱(2)振动幅度(3)振动幅度(4)传播距离(5)分散程度(6)高低(7)振动的快慢(8)振动越快(9)音品(10)品质(11)特色(12)无规则(13)产生(14)传播(15)接收1.响度人们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1)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①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②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声音的传播距离越大,分散程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小。
(2)声音响度的单位:分贝(dB)。
(3)人们的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响度有关,声音的响度不同,听觉效果不同。
听觉效果与响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声音响度/dB听觉效果树叶微动10极静轻声交谈20~30安静正常说话40~50正常大声呼喊70~80较吵汽车喇叭90很响飞机发动120~130难忍机(4)当人们听到的声音响度太小时,往往感觉“听不清”。
要想听清声音,就必须想法增大声音的响度。
谈重点影响响度的因素及增大响度的方法(1)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远处越分散,越远处振动的幅度越小,所以人们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因此人们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越远,听者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增大声音响度的方法:①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②减小听者与发声体间的距离,③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如听诊器。
【例1】小明和小亮同学为了探究乐音的特性,小明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鼓面(如图所示),小亮站在周围听,他发现: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用力越小,听到的鼓声越小。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由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中他们还发现:当小明用同样的力敲击时,小亮到小明的距离不同,听到的声音强弱也不同。
请你帮他们解释其中的原因。
解析:(1)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鼓面时,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小明是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um ),纳米( nm )。
2. 换算关系:1km=__103__m 1mm=__10-3__m 1dm=__10-1__m 1cm= 10-2 m3. 长度的测量工具:____刻度尺_____。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零刻度线_、_量程_、_分度值_。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__量程__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B、测量时的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__垂直__,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___单位___(会记)。
5. 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实验室用)(2)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___选择判断物体位置是否变化的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2)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相对性___。
(3)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能/不能)(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静止___的。
运动的快慢1.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相同 时间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__大__的物体运动得快。
(2)另一种是经过相同__路程__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__短__的物体运动得快。
1、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做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注意:a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b 没有特殊指明时以地面或地面固连体为参照物 c 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假设其速度为 0(2)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3.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的公式: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 = s/t,v 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3.6 km/h。
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 v =s/ t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4.长度(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 :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 b 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 c 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声音分贝等级表
1分贝:刚能听到的声音
15分贝以下:感觉安静
30分贝:耳语的音量大小
40分贝:冰箱的嗡嗡声
60分贝:正常交谈的声音
70分贝:相当于走在闹市区
85分贝:汽车穿梭的马路上
95分贝:摩托车启动声音
100分贝:装修电钻的声音
110分贝:卡拉OK、大声播放MP3 的声音
120分贝:飞机起飞时的声音
150分贝: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
噪音的分
贝等级划分为六个等级:一、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二、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三、超过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四、超过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五、超过90dB 会影响听力;六、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这种声音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声音的等级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听到的最弱声,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等级分类: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物理学有无数概念,定律,公式等。
概括而言可以划分为4类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
俗称4观,“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
它们就是物理学的本质。
情境
如图是城市中安装的噪声监测装置。
讨论
(1)分贝(dB)是度量声音强度的单位。
【记忆-分贝】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53分贝”指的是声音的响度还是音调?
分析: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所以“53分贝”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记忆-响度】响度用分贝来衡量。
响度越高,分贝数越大。
(3)声音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分析: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