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4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54
天气学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4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一、地转风:二、梯度风:四、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五、地转偏差:第十章东亚季风环流:10.1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和主要天气过程:第一部分:冬季寒潮等(反气旋)秋季:高空副高,地面冷高,秋高气爽。
副高增强并稳定控制,秋老虎天气。
华西秋雨。
冬季:东亚大槽140°E附近,青藏高原北部脊90°E附近,我国上空基本气流是西北风。
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贝加尔湖附近),我国北部盛行西北偏北气流。
长江以南为东北偏北气流,冬季风十分稳定。
只有在高空有较大的低槽东移而地面气旋发展时蒙古冷高压才短时间内受到破坏,但是这种高空槽和地面气旋往往又诱导一次新的强冷高压入侵东亚地区,造成一次强冷空气或寒潮天气过程。
另外,诱导强冷空气向南爆发的高空槽在东移动过程中加强为大槽取代衰老的东亚大槽,于是东亚大槽经历了一次新陈代谢。
当这种过程结束后冬季风又会相对稳定一段时间,整个冬季基本上就是这样一次次冷空气活动不断重复的过程。
同时,南支槽输送暖湿气流,形成华南昆明准静止锋。
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过程降温≥10°C,温度负距平绝对值≥5°C,寒潮;过程降温8-9°C,温度负距平绝对值4°C,强冷空气;过程降温5-7°C,温度负距平绝对值≤3°C,一般冷空气;第四章大气环流:4.5 西风带大型扰动二、西风带长波长波槽前对应着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和云雨天气区,槽后脊前对应着大范围辐散下沉运动和晴朗天气区。
4.3极地环流概况四、极地环流的异常寒潮三、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阻塞高压的建立、崩溃、后退常常伴随着一次大范围的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即寒潮)。
它的长久维持会使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反常(如梅雨)。
四、切断低压东北冷涡西部常有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在地面图上常表现为一条条副冷锋向南移动,有利于冷涡的西、西南、南至东南部发生雷阵雨天气,而且类似的天气可以连续几天地重复出现。
大气压力与风速解析气压和风的运动规律大气压力与风速解析气压与风的运动规律大气压力和风速是天气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彼此密切相关并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天气现象。
本文将分析气压与风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气压和风的运动规律。
一、气压的定义与测量气压是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垂直压力,也可以理解为大气分子对于某一点的压力。
通常使用密立根(Millibar,以下简称mb)作为气压的单位,1 mb相当于100帕斯卡(Pa),1 mb约等于0.1千克/平方厘米。
气压的测量主要依靠气压计,最常见的气压计是水银气压计和无水银气压计。
二、气压变化与地理因素气压的变化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海拔高度和纬度。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的厚度减小,分子密度减小,因此气压逐渐下降。
而纬度也会对气压产生影响,赤道地区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力的影响,气压较低,而极地地区气压较高。
三、气压和风速的关系气压和风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
气压梯度是指单位距离内气压变化的速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ΔP/Δd = ρg其中,ΔP是压力的变化,Δd是距离的变化,ρ是空气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
由此可见,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
四、地面风系的形成地面风系是指在地面上产生的不同风向和风速的风系统。
地球的自转和气压差异是导致地面风系产生的主要原因。
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以及两极的高气压带是地面风系的两个主要特征。
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是由于地球的赤道部分受到太阳辐射更多的影响,地表上的空气被加热后上升形成对流,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而两极的高气压带则是由于极地附近的空气由于低温而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在地面风系中,风的方向则遵循科氏力的作用规律。
科氏力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它会影响气流的路径,使得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导致了地面风系中风向的变化。
五、气压和风速的气候影响气压和风速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都与大气运动有关。
大气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宽的尺度谱,天气学研究的是那些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为了应用这些物理定律讨论在气象上有意义的相对于自转地球的大气运动,本章首先讨论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和在旋转坐标系中所呈现的视示力,然后导出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尺度运动系统的风压场和气压场的关系,并引出天气图分析中应遵循的一向基本指导原则。
第一节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及作用力分析一、旋转坐标系中运动方程1.(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假设t时刻一空气质点位于P点,经t 时间,质块移到Pa点,地球上的固定点P移到了Pe位置位移0为R,质块相对固定地点的位移为R,图1.1 旋转坐标系显然当 0位移很小时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为由此得此关系式表明: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之和2.与的关系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则于是由此可得微分算子将微分算子用于则有再将代入上式右端得(*)式中为地转偏向力加速度,即柯氏加速度为向心力加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受到的力在绝对坐标系中单位质量空气块受到的力有+:地心引力F:摩擦力将此式代入(*)式:二、作用力分析1.气压梯度力①定义: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的净空气的压力②表达式G=-(1.1)③推导:图1.1.2 作用于气块上的气压梯度力的X分量x方向:B面 PA面:-(P+净压力:-同理y方向:z方向:净空气总压力④讨论:大小: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方向: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2.地心引力① 定义: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② 表达式(1.2)K:万有引力常量M:地球质量a:到地心的距离③ 推导:图1.1.3 地心引力受力分析图④ 讨论:大小:不变,常数方向:指向地球心3.惯性离心力① 定义: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1.5
地转风: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两力平衡,风沿等压线或等高线吹,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北半球)。
ϕh g K f
g v ∇⨯= 热成风:上、下两层地转风矢量差或地转风随高度变化称热成风。
热成风沿着等平均温度线或等厚度线吹,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在右(北半球)。
正压大气与斜压大气:
正压大气:空气密度ρ仅仅是气压变化决定,即)(P ρρ≡,引用状态方程)(,T RT P ρρρ≡=,即等压面,等密度面,等温面三者重合。
地转风随高度无变化:0=∂∂-=p
V V g T 。
斜压大气:空气密度ρ不仅仅是随气压P 变化而且随温度变化,即),(T P ρρ≡。
等密度面,等压面,等温面不重合,等压面与等温面,等密度面相交。
这样,等压面上有等温线分布。
地转风随高度有变化,0≠∂∂-=p
V V g T ,就有热成风。
地转偏差:实际风与地转风之差称为地转偏差。
切向地转偏差与法向地转偏差:空气作曲线运动(可以看作流线曲率)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两力不平衡所产生的法向加速度所对应的切向地转偏差称切向地转偏差又称纵向地转偏差(τ s
s fR V D 22-=)空气运动V 可以视为沿流线()0=∂∂t
V 分布不均匀时沿流线方向上的平流加速度所对应的法向地转偏差称法向地转偏差又称横向地转偏差(n s v f v D n ∂∂=2)。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第一章: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第三章: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
何谓海水盐度?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
何谓海水状态方程?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第四章: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海水的缓冲能力主要由哪种作用控制?4、海水中营养盐有哪些?有哪些主要形式?5、海洋污染如何防治?第五章:1、简述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海南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图1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答案B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
答案A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属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并不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①错;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可以提高进城农民的就业技能,有利于促进进城农民就业;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可以为更多农民进城发展提供发展空间,②③⑤正确;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④错。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与风》讲义一、气压的概念气压,简单来说,就是大气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想象一下,大气就像一个巨大的海洋,只不过这个海洋是由气体组成的。
在这个“气体海洋”的不同位置,压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常用百帕(hPa)来衡量气压的大小。
比如说,一个标准大气压大约是 101325 百帕。
那么,气压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因为大气是有质量的,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分子会向地球表面聚集,从而产生压力。
二、气压的影响因素气压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这就好比你爬楼梯,越往高处走,感觉到的压力越小。
因为在高处,大气的“厚度”变薄了,大气分子的数量减少,所以压力也就降低了。
其次是温度。
温度较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导致当地气压降低;而温度较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气压相对较高。
再者,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气压。
比如,在阴雨天气,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空气密度变小,气压往往会降低。
三、风的形成了解了气压,我们再来看看风是怎么形成的。
风的本质,就是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想象一下,在一个房间里,如果一边的窗户开着,另一边的窗户关着,那么空气就会从开着的窗户流向关着的窗户,形成一股气流,这就类似于风的形成。
当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气压差时,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
这个力就像是一个“推手”,推动着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不过,风的形成并不是仅仅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的。
地球的自转也会对风产生影响,这就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在北半球,风会向右偏;在南半球,风会向左偏。
此外,摩擦力也会对风产生作用,尤其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摩擦力会使风速减小,风向发生改变。
四、风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规模大小,有风、大风、狂风等。
按照风向,有东风、西风、南风、北风等。
按照形成原因,有风带产生的风,比如信风、西风带等;还有季风,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节性风向变化。
第一节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一、基本作用力:大气与地球或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真实力,它们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
1气压梯度力G =- — \ P 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P地心引力g^ g0 2:- g 0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1+z/a )2 切应力/雷诺应力z = I U 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粘滞力(」动力粘滞系数) GZ称为运动学粘滞系数、视示力/外观力: 惯性离心力C=Q 2R (0 =2兀/24h ):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地转偏向力A =-2门V地转偏向力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垂直,在纬圈平面内;地转偏向力与V 相垂直,对运动气块不做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 向,而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对于水平运动而言,A 在北半球使运动向右偏,南半球使运动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大小成正比, 当V 二0时地转偏向力消失三、重力 ^g^-2R :单位质量大气所受的地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探※※此处有重点图示,请大家加强理解图1.8重力与惯性引力区别① 地心引力指向地心② 静止的气块,惯性离心力在纬圈平面内,并朝向外③ 重力是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④ 除开极地和赤道外,重力并不指向地心,但重力都垂直于水平面⑤ 重力在赤道上最小,随纬度而增大第二节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局地温度变化等于气块运动中温度的个别变化(加热或冷却)加上温度的平 流变化(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 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和对流变化(垂直运动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
、旋转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 (称为单位质量空气的相对运动方程) ?- ■-2 JZ k 单位质量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摩擦力F 二;:2v . -2 j ;2T.:t 全导数手与局地导数手:dT dt -'Z由动量守恒定律导出dV 1P _2^ V g F dt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重力、摩擦力三、连续方程由质量守恒定律导出一(2) - 0 固定在空间的单位体积内;:t流体的净流出量,等于该单位体积内流体质量的减小。
说明:资料的题目为刘红年老师给的题目,答案为自己整理的,如果有错误或者遗漏,请给我留言。
公式和字符没有写出来。
答案为基本概念部分,因为计算题部分已给答案。
基本概念没有第八章和第十章的概念,请同学们自行复习。
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基本概念:1.夹卷过程:未饱和的环境空气被夹卷进入积云中,云中的水一部分蒸发以使夹卷进来的空寂达到饱和,因而降低了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过程。
2.贯透下沉气流:在云顶卷入的空气,当云水蒸发用以使卷入的气块饱和时,气块变冷。
如果在气块由于混合而失去它的身份之前,有足够的蒸发(使其变冷),气块将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与更多的云内空气混合。
下沉直到它的负浮力等于零或失去了它的身份。
这样的气块可以在云中下降几千米,有时甚至是在云中存在相当大的上升气流的情况下,这时它们被称为贯穿下沉气流。
3.冰晶效应:由于同温度时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过冷水面饱和水汽压,当实际水汽压间于两者之间时,会发生水分从过冷水滴蒸发而在冰晶面上凝华,导致水滴消失而冰晶长大的现象,称为冰晶效应。
4.描述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基本量有哪些?其定义如何?(1)液态水含量:单位体积空气中液态水质量,常用单位克/米3(2)云滴数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云滴数量,常用单位个/米3(3)云滴谱:是指云粒子浓度随云粒子尺度大小的分布。
1.暖云的云滴增长机制:凝结增长和碰并增长。
2.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与原理: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人们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应用一定的技术方法,使某些局部天气现象有利于人类方向转化,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
(1)冷云催化:在云中播撒制冷剂如干冰等,使局部云体剧烈冷却而产生冰晶;在云内播撒凝结核如碘化银。
(2)暖云催化:利用吸湿性物质如食盐催化暖云降水;直接喷洒大水滴影响暖云降水。
(3)消暖雾:加热法;吸湿法;扰动混合法。
(4)消过冷雾:播撒人工冰核或制冷剂。
(5)抑制冰雹:人工增加雹核;爆炸法(6)预防霜冻;烟雾法;喷雾法(结冰法);混合法(风机法);加热法1.描述运动学特征的基本量有哪些?(1)切变(shear):定义为在运动的法线方向上流体速度的变化率,(2)曲率(curvature):沿着流线方向的方向变化率,若运动是逆时针转的则曲率为正,并称为气旋式(cyclonic)(北半球),若运动是顺时针转的则曲率为负,并称为反气旋式(anticyclonic) (3)分流(汇流):diffluence (confluence) 沿着法线方向上的方向变化率,若流线在下游方向分散开来定义为正(分流)。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第一章: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第三章: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
何谓海水盐度?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
何谓海水状态方程?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第四章: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海水的缓冲能力主要由哪种作用控制?4、海水中营养盐有哪些?有哪些主要形式?5、海洋污染如何防治?第五章:1、简述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2008复习题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填空1.大气组分中,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成份是 HO 、 CO、 N 和 O 。
2222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有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英文缩写为 PAR ,大约占太阳总辐射量 50%。
其中,光合作用最强的波段是 0.6~0.7μm ,次强的波段是 0.4~0.5μm 。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其99%属于短波辐射。
地球辐射包括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它们属长波辐射。
5、红外测温仪的测温原理是普朗克第二定律和大气天窗,选择的辐射波段为 8~12μm。
6、某麦地土壤的热扩散系数K=0.74×10-62m/s,其年恒温层为8.2 m,计算式为,62,0.74,10,365,24,36002,KZ,3D,3,,3,,8.2(m)。
,2,,7、植物叶片内的水分输送到大气中遇到的阻抗有:叶肉阻抗、气孔阻抗、边界层阻抗和大气阻抗。
8、北京地形为北高南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白天风向为南风转北风,晚上为北风转南风。
9、北半球,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特点是:晴朗少云,其形成原因是:空气下沉增温,空气相对湿度下降。
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特点是:多云阴雨,其形成原因是:空气上升冷却,降温凝结,产生云或雨。
10.锋面天气特征是:常会伴随着如大风、阴天、下雨、气温发生剧烈变化等天气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向冷空气上面爬升,绝热降温,而产生凝结。
11. 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辐射、分子传导、对流、湍流、平流和蒸发凝结的潜热交换。
12.露和霜的区别主要是:露点温度不同,露的td>0,霜的td<0。
凝结方式不同,露为凝结,霜为凝华。
形态不同,露为液态霜为固态。
13、光照时间是与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