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评赏-1-许渊冲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37
李清照声声慢许渊冲译文一、李清照与《声声慢》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原名李蕙兰,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词人晚年丧夫、孤独生活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她无尽的哀愁和悲痛。
二、许渊冲及其翻译成就许渊冲(1921年-2021年),原名许振华,中国著名翻译家。
他从事翻译工作近百年,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名著,如《诗经》、《楚辞》、《李白诗选》等,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三、许渊冲版《声声慢》译文解析1.译文整体风格: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文忠实于原词,力求保持原词的意境和韵律,同时注重押韵和节奏,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音乐性。
2.词句翻译: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许渊冲翻译为:“Seeking, searching, cold and clear, desolate, wretched, miserable.”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词的韵律特点,也传达了原词的情感氛围。
3.意象传达: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巧妙地将原词中的意象表达出来,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翻译为:“The wild geese fly past, causing heartache anew; they are old acquaintances.”这样的翻译充分展现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四、译文欣赏与讨论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英语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中文画卷。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原词的意境、韵律和可读性是一个挑战。
不同的译者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无论如何,翻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许渊冲以其高超的翻译技艺,为英语世界呈现了一部优美的诗篇。
通过欣赏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翻译家在传达文化精髓、保留原诗韵味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论”许渊冲先生,这位“汉译英”方面的宗师人物。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近百部著作,获得了西方世界英、美、等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微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许渊冲先生翻译“三美论”不是独创,而是继承和发展。
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继承了以上的理念,并集以上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三美”论,即:第一,意美;第二,音美;第三,形美。
二、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下面以此诗的英译作品为例,分析何为翻译“三美”。
全诗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描述夜泊枫桥场景和作者心理感受的诗。
第一句写到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句写:江枫、渔火、对愁眠。
前两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短短的几个词组,就勾勒出了一副江上行舟、冷月当空、寂寞冷清、不眠人的寂寥场景,前两句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三、四句写在客船上卧听古寺钟声。
月光、船,水,寺,渔火、乌啼、钟声,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立体布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意境清幽高远。
许渊冲先生的英文翻译如下: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 ples sad 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S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即“三美”论)完美地翻译了《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之许渊冲译文赏析摘要:《枫桥夜泊》是唐诗中的精品,全诗向读者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寒秋霜夜风景图,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愁思。
气氛幽深感人,已经扣人心弦,文字独具匠心。
本文旨在赏析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译作,分析他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探讨如何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古诗原有的精髓,将其其展现给目标读者。
关键词:《枫桥夜泊》;许渊冲;押韵;直译一、《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代表作。
虽然唐朝诗人群星闪耀,张籍或许和他们相比平淡无名,但是一首《枫桥夜泊》却能让他名垂千古,并且永远流传。
此诗的妙处在于高超的技艺和手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连用“月落”、“乌啼”以及弥漫着的“霜气”,来烘托出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凄清的氛围。
诗人饱经离乱,流落至此,他只能一个人坐在船上,观望“江枫”以及“渔火”,表现出了诗人深刻的内心感受,最后以“愁”点出,使愁绪蔓延在当时的意境之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音韵上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但是三、四句却没有严格对仗。
前两句以落月、啼唔,霜气等意象开篇,一动一静,后两句意象疏宕:只有城、寺、船、钟声远离尘嚣,给人以空旷之感。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许渊冲《枫桥夜泊》译文赏析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for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以原詩的题目“枫桥夜泊”为例,作者仅用四字便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地点时间以及事情。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为例赵燕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且历久弥新的文明,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诗词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其英译诗词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古诗词翻译;许渊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62-021、中国古典诗词特点英国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曾说,诗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学著作《诗论》中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1.1诗词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抒情达意。
正如中国人在情感表露上含蓄一样,诗人在作诗时也一般将感情凝聚于艺术形象之中,如果脱离了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词的形象。
1.2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在诗词创作与赏析中有着重要地位。
意象是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往往通过创造某种意象来营造一种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意境的形式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
1.3中国古典诗词精练含蓄中国的古典诗词,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而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一般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诗一般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
就是在这有限的字数,短小的篇幅之中凝聚着诗人无尽的情感。
1.4中国古典诗词富于音乐美由于中国诗词起源于歌曲,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音乐美。
诗词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音美。
李清照声声慢许渊冲译文摘要:一、李清照与《声声慢》简介1.李清照简介2.《声声慢》词作背景及主题二、许渊冲与《声声慢》译文1.许渊冲简介2.《声声慢》许渊冲译文概述3.许渊冲译文特点与评价三、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许渊冲译文对照1.原文内容概述2.许渊冲译文呈现3.对照分析与解读正文:《声声慢》是我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情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声声慢》英文版本,以其精准的翻译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广泛的好评。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她的词作主题丰富,既有婉约柔美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表达对国家兴衰感慨的词篇。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通过描绘残秋景象,表达了她对逝去的光阴、故去的丈夫和飘摇的国家的深沉感慨。
许渊冲,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尤以诗词翻译见长。
他的翻译准确、传神,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声声慢》的译文中,许渊冲成功地将李清照的词句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让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这首词的魅力。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以残秋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落叶、雁归、满地黄花等画面,表达了她对逝去的光阴、故去的丈夫和飘摇的国家的深沉感慨。
许渊冲在翻译时,巧妙地运用了英文词汇和句式,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完整地呈现出来。
通过对照原文和许渊冲的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他在翻译时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律和意境。
例如,他将“寻寻觅觅”翻译为“I search for what I seek, I miss what I miss”,既传达了原文的寻找之意,又保留了原文的韵律美。
同时,许渊冲在翻译时还注重把握李清照词作中的情感内核,将她对逝去时光、故去丈夫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达得淋漓尽致。
91作者简介:周宇鑫,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李白诗歌许渊冲译本赏析李白诗歌许渊冲译本赏析周宇鑫(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中国古诗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李白的诗歌造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标志更为中外翻译家所青睐。
在李白诗歌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本关注度颇高。
本文详细阐述了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并对其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旨在完善李白诗歌翻译,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浪漫与美学推向世界文坛高峰。
关键词:李白 诗歌翻译 许渊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91-02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胆而富于想象力,在中国以及世界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白诗歌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就其英译而言,便有许多佳作。
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回顾李白诗歌的英译历史发展。
一、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一)李白及其诗歌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豪放洒脱、充满想象、词藻华丽,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李白的诗,既豪放又洒脱,而且充满浪漫情怀,被人们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从形象、素材到文体以及艺术手法的选取,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2]李白善于运用华丽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性,在诗中不加掩饰、毫不节制地表达情感。
(二)李白诗歌英译的发展18世纪的政治家、诗人Soame Jennyns 是李白诗歌的第一位翻译者,在他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李白诗歌翻译裹足不前,直到Sir John Francis Davis 开始着手李白的诗歌翻译工作,他在李白诗歌翻译的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到19世纪初,R.K.Douglas 等译者都对李白诗歌英译作出了很大贡献,Douglas 尤其关注李白诗歌的语言特征,还提供了原诗的拼音版以便西方读者理解。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许渊冲英译闺怨评析摘要:一、许渊冲简介二、英译闺怨背景三、译文评析1.文学性保留2.语言表达创新3.文化内涵传递四、翻译启示正文: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致力于中英文文学的互译工作,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在他的众多译作中,英译《闺怨》一曲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许渊冲英译《闺怨》进行评析,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的文学性、创新语言表达以及传递文化内涵。
首先,许渊冲充分理解原诗的背景和意境,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韵味融入英文译文中。
例如,《闺怨》中的“闺”,意指女子闺房,寓意着孤独、寂寞。
许渊冲将其译为“boudoir”,既传达了闺房的含义,又体现了女子的娇柔。
此外,他还通过英文词句的排比、对仗等手法,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美,使译文在语言层面上具有可读性。
其次,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创新。
他运用了英文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译文的表达。
例如,《闺怨》中的“斜阳”一词,许渊冲译为“setting sun”,将夕阳的余晖与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映射,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再者,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
他深入了解原诗的文化背景,通过英文表达方式,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例如,《闺怨》中“独上西楼”的意象,许渊冲译为“Alone on the western terrace”,传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女子恪守礼仪、忠贞守节的品质。
总之,许渊冲英译《闺怨》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文学性、创新性和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中英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从这一翻译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原作品的文化背景,注重语言表达的创新,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努力传递文化内涵,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欣赏原作品。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摘要:
1.许渊冲简介
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
3.许渊冲翻译的特色与影响
正文:
许渊冲,一位享誉国际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为中国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他的译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翻译的数量,更是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许渊冲的翻译特色在于他将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
例如他的《江雪》翻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 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具有英文诗歌的韵律美。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被誉为“译界泰斗”。
他的翻译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在于他找到了一种答案,那就是一个人能否活成自己的样子,与时代、出身、天赋、环境都没关系。
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总之,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翻译的内涵,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间的地位。
许渊冲翻译作品赏析许渊冲翻译提倡“三美”,即画美、音美、形美。
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许渊冲翻译作品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1、《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项羽 XIANG YU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2、秋思AUTUMN THOUGHTS马致远 Ma Zhiyuan枯藤老树昏鸦,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小桥流水人家。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古道西风瘦马,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夕阳西下,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断肠人在天涯。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3、关雎Cooing And Wooing关关雎鸠,By riverside are cooing在河之洲.A pair of turtledoves;窈窕淑女,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A fair maiden he loves.参差荇菜,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左右流之.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For the good maiden fair.求之不得,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He can not fall asleep,悠哉悠哉,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辗转反侧.So deep in love, so deep!参差荇菜,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左右采之.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O lute, play music bright琴瑟友之.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参差荇菜,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左右芼之.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窈窕淑女,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钟鼓乐之.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4、静夜思A TRANQUIL NIGHT李白 Li Bai床前明月光,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疑是地上霜。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
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At first, when we set out,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许译: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
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
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
浅析许渊冲浅析许渊冲“三美论”马宁摘要:许渊冲学贯中西,是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众所周知,翻译难,译诗更难,翻译古诗更是难上加难,但他所提出的“三美论”尤其对诗词的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美论的内涵及三美之间的关系,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诗词翻译上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字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1、许渊冲翻译理论简介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堪称有史以来我国诗词翻译界功绩最为卓越的学者之一。
他的译作不仅被我国的读者所喜爱,还受到国外很多学者的称赞。
其诗词的英文和发文译本尤其受到了外国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其中“Songs of the Immortals”《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还被英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企鹅出版公司收入《企鹅丛书》出版。
就连中国学者也联名推荐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囊括,及“美化之艺术,优势似竞赛”。
这句话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高度凝练,它包含了“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翻译艺术”、“发挥译语优势论”、“三似论”以及“竞赛论”这七个理论。
“三美论”、“三化论”和“三之论”简称“三论”。
“三论”中的“三美论”是许渊冲教授从中国古诗词英译和法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不但是很多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批评家评判诗歌翻译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手段和标准。
2 “三美论”“三美论”中的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是指译文要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
许渊冲指出,意美优势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因此,在表达原文的意思时,不仅要表达出其表的意思,还要表达出其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出原句的字句之意,还要表达出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