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心身心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身心健康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下面将从营造健康教育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和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身心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营造健康教育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校应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其次,学校要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自信心。
此外,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和运动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动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
学校应该教导学生正确的情绪表达和管理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心态。
学校可以组织情绪管理培训,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学生情绪的引导和激励,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到自信的力量。
综上所述,身心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信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自信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培养自信心教案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态度。
3. 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来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张贴一些积极向上的海报,如“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到”等。
2. 准备一些关于自信心的故事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一下对自信心的理解。
2. 分享一个关于自信心的故事,如:爱迪生失败的故事。
二、什么是自信心(5分钟)1. 解释自信心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
三、自我认知与自我肯定(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自我肯定来增强自信心。
四、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5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到挑战和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教授学生如何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五、培养自信心的方法(5分钟)1. 教授学生一些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如:积极思考、学习新知识、参加社交活动等。
2. 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自信心培养计划。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计划,评估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3.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享故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并学习了如何培养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后的跟进和反馈,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提高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当今社会,自信心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品质,被广泛认为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鼓励积极思考、提供适当挑战、关注个体差异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立积极思考的氛围,欢迎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鼓励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自信心。
其次,提供适当的挑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适当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努力和思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在挑战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克服困难,学生会逐渐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应对各种挑战。
此外,关注个体差异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策略。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课程设置、学习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才能。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学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鼓励积极思考、提供适当挑战和关注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当学生充满自信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挑战,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学生未来成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环。
学生自尊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是影响其综合素质和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尊与自信心的培养涉及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本文将从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等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
一、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自尊与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竞争氛围,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并且,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学生自尊与自信心的第一课堂。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让他们在自我决策和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此外,家长要做好榜样,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孩子,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社会支持的提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学生自尊与自信心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空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同时,社会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
总结学生自尊与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培养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信在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拥有自尊和自信,成为有价值观、有梦想、有担当的社会栋梁之才。
增强中学生自信心的训练方案自信心是中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心理特质之一。
它对中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因素,中学生的自信心常常会受到挫折和动摇。
因此,开展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能力。
一、培养积极的内心对话中学生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中。
因此,培养积极的内心对话是建立自信心的第一步。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业氛围,鼓励中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怕失败。
2. 提供有效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他们从过程中领悟到成长的价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3. 引导正面思考:鼓励中学生积极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从而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内心对话。
二、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活动为了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学校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1. 体育运动:通过开展各类体育竞技活动,让中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个人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2. 学科竞赛: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活动,鼓励中学生参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他们在比赛中感受到自己的实力和进步。
3. 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接触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为中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和关怀,是增强他们自信心的重要环节。
1. 家庭支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让家长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2. 学校辅导: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困扰和烦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同伴关系: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鼓励中学生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成长。
教师工作计划——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塑造学生未来的重任。
作为初中教师,我深知自信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个拥有自信心的学生,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师工作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
在课下,我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从而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会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我会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因此,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在课堂上,我会通过一些心理小游戏或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调整心态。
在课下,我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动力。
我会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帮助学生点燃自信的火炬双凫铺镇中学商平辉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许多积极主动的人,因为自信心的毁灭而变得消极被动起来。
他们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也许这开始于其他人暗示他们无能,也许这开始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取得成就的想法,或者这开始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他们的本职工作的想法。
很快,由于这种微妙的心理暗示作用,他们的创新精神遭到极大的打击,他们就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满腔的热情、劲头十足地去从事任何事情了。
其实,拥有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激三千里。
我们喜欢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要用积极进取的心态,笑看人生,挥洒豪迈,把如云似水的柔情,向所有的朋友播洒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护。
面对烟雨花落温暖的春天,面对绿叶纷披热烈的夏日,面对果实累累酣畅的秋季,面对雪花覆地纯净的寒冬,让我们怀着一种感激,去体验那超越平凡的无极之境,活得精彩,无怨无悔才是人生的真谛。
一、鼓励学生暴露缺点一个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代表他自信、强大。
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也说明了敢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与人积极接触,坦诚以待,难免会暴露自身的弱点。
有学生害怕这样,过于矜持和保守,从而丧失了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机会。
有人说。
世上没有救世主,如果说有,那就是我们自己。
是的,孔子就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知道:真诚本就是人与人交往的第一要素。
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才能显示真诚,才能不断进步。
想真正的放飞自己的翅膀,就要让自己的缺点暴露无疑。
虚伪,活的很累,很假,也很累。
勇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恰恰是给自己争来了面子。
我们要的是表里如一、形式内容相统一的面子。
我们要鼓励学生暴露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我们老师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更好的找到培养他的方法。
其实,任何的“丑”事,掩是掩不住的,盖一时也盖不了一世,而且问题往往是越捂越“霉”,越盖越多,由原来的“小丑”渐变为“大丑”,由最初的“少丑”渐变成“问题学生”。
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的内在力量和信念。
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提升学术表现,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基石。
学生需要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过分的批评和指责。
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鼓励。
当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
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成功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包括个人成就和团队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三、设立目标和奖励机制设立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式。
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并且了解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努力和时间。
在达成学习目标后,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如表扬、奖励积分或者小礼物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倡导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方式倡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对事物持乐观态度,并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学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这样的支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浅谈初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内容提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爱。
自信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可运用赏识教育,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教育;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想法;通过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通过进行挫折磨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挫折教育自信心赏识尊重个性差异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爱。
这个“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则包含着自己对自己情绪的感受、认识和评价。
就是说,自信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包括了自己对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尊重的程度。
自信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励学生努力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我谈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肯定学生的成绩,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
赏识教育包括表扬加鼓励,也包含有批评和惩罚。
做了好事要得到表扬,做错了事,就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获得心理平衡,有助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当“慈母”也要当“严父”。
对待学生既需赏识教育,也要惩罚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赏识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身上存在的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让他们获得力量,增强自信。
赏识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也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激励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
有一副教育对联写得好:“以爱换爱,爱河浸种根粗苗壮花吐艳;将心比心,心田育苗叶茂花红果喷香。
”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脸上还留着一道小疤痕。
她很自卑,下课的时候常常呆在教室里,不和同学玩。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聊天,说她的可爱之处,谈她的优点,如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很工整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变了,喜欢在周记里和我说心里话了,愿意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了,操场上也看到她活跃的身影了。
在一次班会课上,她大胆地举起了手,说了一番动情的话:“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总觉得自己很没用;我长得不好看,总觉得很自卑。
我原以为同学们都不会喜欢我的,所以总不爱说话。
没想到老师是那么关心我,同学们对我是那么友好,大家都热情地帮助我。
我现在有信心把成绩赶上去,要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班集体!”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赏识教育除了表扬加鼓励,还可以批评,关键在于批评的方式方法,应该在“看得起”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批评。
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品,孩子哪怕一时不理解,到了高年级或长大后会一定会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份礼物。
比如,在班上黄权同学比较调皮,还会拿别人的东西,但他乐于帮助人。
一次班上郑明兴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呕吐,他不怕脏主动帮助檫洗,在宿舍主动帮他打饭。
在黄权同学犯错时,我就抓住他的“闪光点”,这样和他谈心的:“像你这样的学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现在学习又有了进步,还乐于帮助同学,老师多高兴呀!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一种春风拂面的批评让他面红耳赤,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很乐意地接受了老师的批评。
若把“表扬”简单地理解为“鼓励”,只注视正面的赏识鼓励,而忽视恰当的批评和挫折的训练,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就会助长学生的傲慢无理,成为学生容忍错误的挡箭牌。
实际上赏识并不排斥批评,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错误。
凡该指正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该批评的错误也不能迁就。
但运用批评要讲究艺术,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要让学生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剂苦口的良药。
喜欢被人欣赏,这是人的天性。
老师对学生的赏识,包含着赞美和鼓励,包含着批评,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鼓舞着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肯定孩子的优点,指出存在的缺点,正确评价自己,学会在自信中成长。
二、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要注意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想法。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
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
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关注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树立起自信。
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我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上课很爱发言,但是她回答问题常常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让老师和同学们既气又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总是把她的话打断,让她先坐下,也曾经批评过她,时间长了,她不再爱说话,更不主动发言了,课堂上成了一个局外人,成绩也大不如从前了。
我发现了她的变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意识多提问她,并听她把话说完,再鼓励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段时间过去了,她又象从前一样爱发言了,而且回答问题时能把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她又再重获自信。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深思:教师只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动不动就批评训斥,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压抑,自信心被摧毁,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
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
”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
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树起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是人们树立自信心的“阳光、空气和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发现,人具有空间、音乐、运动、逻辑、数学、语言、交际、自省、自然等多元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
各个领域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只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优势,让学生体验成功,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常常遭到失败,比一般学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在课堂上,应该结合这些学生的实际,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也能和别的同学一样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第一、适当降低学习要求,要以“一课一得”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的效果。
让学生在下课前问问自己: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或多或少,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语,也是收获。
第二、多给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尽量设置简单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如读一段课文,读几个生字,背一句话,在文段中找出一个简单的句子等。
笔者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要求当堂检查第一段的背诵,用一分钟准备。
第一段课文很简单,只有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同学们很快都背下来了,并且跃跃欲试。
我有意请一位平时上课很少开口读书、也很少听课、考试从不及格的男同学来背。
在全班同学的哄笑声中,这个同学涨红了脸坐在那儿。
我轻声鼓励他:“老师相信你一定也背得出,勇敢点,背给大家听!”他站起来,憋了好一会儿,竟然也能流畅地背了下来。
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庆贺,并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
从那以后,这个男同学在语文课上开始认真听课,和大家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学得很起劲,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并欣赏他的表现,就是给了他一次成功的体验,一份自信的体现。
因此,教师对学生获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赞扬。
鼓励是流淌的小溪、涓涓的细流,是教师手中的太阳,它照亮了一扇扇未启的窗户,让学生看到了斑斓的世界,一个充满自信的未来。
四、进行挫折磨练挫折教育是指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切实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信,具有坚强的挫折承受能力。
我们都常说:“不如意的事情十八九”,人生几十年,遭受点挫折是难免的。
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激发起战胜困难、向困难挑战的勇气,这既能培养和锻炼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让孩子真正能立足和生存。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要教育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非一日之功。
对学生作耐受挫折的理论说教,他们确实难以领会。
如果在生活实践中让他们经受缎炼考验,那是事半功倍的挫折教育。
学生学习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途,并不总是充满快乐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有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坚持到底的恒心和百折不回的毅力。
培养学生的挫折感操作起来不算困难,我们可以把这工作放进日常的各种工作中,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一)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挫折感一直以来,我校每个星期都有一节属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课。
游戏是我常用的方法。
每次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为方式,以胜负为定局。
我是教语文的,所以游戏的活动内容常常离不开语文这个范畴。
例如我们最近玩的一次游戏:找出一整册语文书中所有的四字成语。
活动的要求是:①学生自由组合成两大组;②游戏时可以借用词典对所找出的四字词语进行辨别;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因为学生已熟识游戏规则,游戏的奖惩制度,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游戏中去。
最后我照例评定出胜负,照旧胜者有奖,负者受罚。
在游戏中,在胜负的较量中,学生慢慢体会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布满荆棘,充满挫折的。
(二)以学科的检测成绩来培养学生的挫折感。
学生最大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而检测是检查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所掌握知识多少的其中的一中有效的方法。
因此,很多学生比较看重检测成绩的高低。
所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来培养学生的挫折感。
不同于游戏的是,因为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能力高低不同,因此只是以学生单独个体为单位一个一个地进行培养。
每次检测只是要求学生自己与自己上一个阶段的检测成绩进行比较,进步的有奖,退步的要罚。
在自我的比较中,让学生知道要攀登知识的巅峰,就要小心路上的各种绊脚石(骄傲自满、灰心丧气等等)。
遭受挫折是痛苦的。
一个人受挫后,他人能给予帮助,使其摆脱痛苦,受挫人是非常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