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48.38 KB
- 文档页数:2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学科,它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重点不同,更加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和潜能的发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供以下启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以问题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资源。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强项和潜能,通过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积极资源,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出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信心和乐观情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程度,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理解和满足感,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和自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内涵,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幸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心理稳定和适应力。
高校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复原力和成长可能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志向和激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也对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注重学生的积极资源、关注心理需求和幸福感、培养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以及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积极心理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其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积极情绪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阐述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随后,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培养方面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包括关注积极品质的培养、注重积极情绪的体验、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
本文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情绪,提高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也期望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核心理念在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能,旨在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幸福感。
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它关注如何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如喜悦、爱、宁静等,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积极的个人特质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这些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勇气、乐观、智慧等,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强调乐观情绪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乐观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增强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乐观情绪,教导他们如何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优势和特长。
大学生正是在探索自我、发掘潜能的阶段,因此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心理健康测评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树立自信心。
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如善良、正直、宽容、感恩等都是积极的心理品质,它们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内心的平和与欢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导他们如何去善待他人、如何去感恩生活,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它不仅强调个体的优势和特长,还注重乐观情绪、积极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观念,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关注的是人类的优势、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是一个转折点,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学业、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以及如何平衡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优势、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幸福感、流动体验、心流理论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 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生活中积极情感体验的程度和频率。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人类自然拥有的一种优势,可以通过照顾人类基本需求、积极情感的提升等方式来提高幸福感。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培养幸福感的角度出发,通过课程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个人成长是指个体主动地寻求自身发展和实现自我潜力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成长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培养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社交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成长。
3.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积极地应对挑战的重要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出发,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智分析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试析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当代社会备受关注。
其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尤为迫切。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析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优点、特长和资源,致力于探求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内在机制。
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积极心理资源,包括乐观、希望、创造力和智慧等积极心理品质。
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学关注人类的问题和缺陷,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和资源,提倡积极正面的心态和态度,鼓励个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1. 强调个体优势和资源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个人潜能。
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鼓励他们主动面对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2.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情绪管理课程、举办情绪管理训练营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学会控制情绪,有效地应对各种情绪困扰。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原则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马丁·塞利格曼等学者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致力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学关注疾病和问题,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势和潜能,以及积极情感、积极性格和积极行为对个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提倡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它的核心原则包括:1. 关注个体的优势和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需要发掘和发展这些积极资源,以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2. 强调积极情感和情绪调节: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 注重积极心理态度和人生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意义,以实现更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重要启示。
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学会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2. 强化正向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3.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明确个人的目标和追求,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平静。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去关注和发展个体的积极品质和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大学生在面对失败、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会
感到沮丧和消极,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
教育者应该引导他们去培养乐观
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教育者也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积极的
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前途,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在困难面前保持
乐观和积极的信念。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
培养他们的心理成熟和自我认知。
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新
的挑战和困难,这就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成熟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
去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自我认
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教育者也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不
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心理成熟和自我认知
能力,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和生活
的挑战时更加健康和快乐。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能够引入积极心理
学的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更多的积极贡献。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积极心理和积极功能的心理学分支。
它强调个体的优点、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积极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提醒大学生要关注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大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学业、社交、职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关注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引导他们通过培养和运用这些优点和长处来应对压力和挑战。
积极心理学鼓励大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和积极态度。
积极情感包括快乐、喜悦、希望、满足感等,积极态度包括乐观、积极向上、自信等。
大学生常常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情感容易出现低落和消极,态度容易变得悲观和消极。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感和积极态度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教授解决困难的积极策略、鼓励积极心理的培养和强化,以及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和支持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和积极态度。
积极心理学强调大学生应该追求个体蓬勃发展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大学生期待在大学期间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同时也期待在个人发展和生活满意度方面取得进步。
大学生常常因为学业负担、未来就业压力、社交关系等原因而感到困惑和焦虑。
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的蓬勃发展和生活满意度与个体的目标设置、自我决定和心流体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目标,推动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并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获得个体蓬勃发展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鼓励大学生培养积极行为和社交关系。
大学生时常面临学业压力、时间管理困难以及社交压力等问题,容易陷入消极行为和孤立状态。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行为和良好的社交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情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如乐观、自信、感恩等,而非仅仅关注消极情感的疾病诊治。
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感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文艺比赛、志愿服务等。
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干预环境。
例如,学校可以成立心理辅导团队,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化解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以加强班级内的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另外,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心流体验的概念,指个体在热爱的事物中沉浸其中,忘却时间和自我意识的状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
如学校可以开展知识竞赛、学科探究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沉浸,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积极心理学指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学校可以开展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团队建设、游戏体验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和性格特质,避免不良的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注意个体的积极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关注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心流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实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心理、社会、生理以及大脑系统四个角度对人和事的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这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启示。
首先,积极心理学提出“正面思维”,即强调以正面的思维去看待自身及周围环境,将负面事件看作是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的机会,来持之以恒地发展个人的思维能力。
这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情绪调节能力,有效缓解情绪波动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其次,积极心理学还提出“自我认知”,即在情绪体验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在情绪所带来的感受和想法,发现体验情绪引发的思维方式和做出的决定,从而获得真实的自我认知。
这个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认知自我的积极性,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从而把握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提出“正面情感化疗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交流与改变情感,有效地改变病人的心理行为,使得病人重新获得自信,让他走出抑郁情绪,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同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也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自信问题,走出焦虑情绪,并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
最后,积极心理学还提出“活力增强法”,即在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自信心,发现潜在的可能性,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做出正确的选择,使自己走上正确的路。
使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自信心,适应大学生活,获得更多心理健康的机会。
总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启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自信,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安心地度过大学生活并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未来。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概述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最后总结了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高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影响因素、促进、策略、实践案例、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1. 引言1.1 积极心理学概述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理学分支,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优点、积极情感以及幸福感,在研究中关注人类繁荣和幸福的因素。
相较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则更专注于个体的优势和积极体验,并试图通过这些因素来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乐观、希望、勇气、幸福感等方面,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提升自我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中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方面挑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自杀事件的发生。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还能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健康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有效的应对技巧和情绪管理方法,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心理弹性,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这些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减少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行引言,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和应用。
正文部分涵盖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以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详细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应用、特质、培养、促进、措施、重要性、启示1. 引言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人类的优点、优势和积极性,强调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正面情绪、幸福感、优点性格、才智、目标设定、心流等积极心理现象。
积极心理学认为,提升个体的积极心理特质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提升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潜能发挥,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信念,鼓励人们发展个人优势和优点,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通过培养积极心理特质,如乐观、感恩、自尊、自信等,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个体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关心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稳定。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更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学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大学生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未来迷茫等。
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以下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
积极心理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积极态度、乐观情绪以及应对困难的能力。
通过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认为个体应该关注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地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人际关系的培养。
大学生期间,他们面临着新的社交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学鼓励积极的人际交往和支持,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支持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生活意义和目标的追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应该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大学生面临诸多选择和未来迷茫,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并为之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鼓励他们追寻自己的梦想,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以及关注生活意义和目标的追求。
通过这些启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积极心理学则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其主要研究人类积极的社会情感、行为和智力等方面,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关注个体的积极资源传统心理学往往关注负面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疗法,如焦虑、抑郁等。
然而,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的积极资源,如自尊、人际支持、积极情感、有意义的生活等,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体的积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优势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例如成就、天赋、友谊、知识等,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拥抱生活的美好。
二、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具有无限潜能和发展空间的,强调人类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样地,大学生也处在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他们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加强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注。
针对大学生的特殊阶段,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有效管理压力、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注重积极情感的培养积极情感,如快乐、满足、希望、喜悦等,能够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与感悟、懂得在生活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四、鼓励积极行为的表现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鼓励学生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如锻炼身体、参与志愿活动、积极面对挑战等。
通过这些积极行为的表现,可以提高个体的成就感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关注个体的积极资源、成长和发展、积极情感与行为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思路。
本文将就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进行浅析。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强调的是人类积极的一面,关注人的优点和优势,以及如何让人们更加健康、快乐和有意义地生活。
与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病态和不健康相比,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人的成长和发展,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关注他们的问题和困扰,更应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1. 培养乐观心态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困扰,因此需要培养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乐观心理学知识,培养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
2. 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优点、特长、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认识。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要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并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 培养心流体验心流是指在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时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感,是一种处于最佳状态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流状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心流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4. 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学提倡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心理特质和积极行为的学科,着重关注个体的优势和优点,以及如何让个体发挥潜能,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职业规划困惑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和引导,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应对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健康。
1. 关注个体的优势和资源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强调发展个体的优点和积极特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重挖掘和发展大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自身潜能。
通过心理测试和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并引导他们将优势和资源转化为积极行为和情感,从而提升自信心和幸福感。
2. 注重积极情感和情绪调节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感和心理健康,强调情感的调节和管理。
大学生往往面临各种情绪问题,比如焦虑、压力、抑郁等,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情绪管理训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 培养乐观心态和希望感积极心理学强调乐观和希望的重要性,认为乐观心态和希望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挫折和困难,如果他们缺乏乐观心态和希望感,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心理困境。
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积极心理状态、积极人格特质以及提升个体幸福感和幸福生活的学科。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能够提供许多启示和指导意见,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感的重要性。
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忧虑。
积极心理学提倡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关注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优势和个体潜能的开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但有时候大学生缺乏自信和目标导向,容易产生自卑和迷茫。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势和积极特质的培养,注重发现和发展个体的潜能,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目标设定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积极心理学强调幸福感的追求。
大学生是幸福感的追求者,但在学业压力和未来迷茫的情境下,很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幸福感和主观幸福评价,通过积极的心理行为和乐观的态度来提升幸福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幸福感的源泉,培养积极的心理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享受大学生活并追求幸福。
积极心理学强调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常常面临着挑战和困扰,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
积极心理学强调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通过积极的社交活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对人际交往和社交技巧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供社交支持和情感安慰。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重视积极因素的心理学,强调个体能力、经验、观念、目标和人际关系等正向方面的维度,探讨人类幸福、成就和质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类的优势为出发点,传授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防治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人的幸福水平的目的。
本文将针对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关注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优势和长处的,强调要把握每个人的长处,发挥人的优势,从而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身优势来克服问题和困难。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优点和优点,建立积极自信的心理体验。
二、发现和追寻个体内在的动机和意义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动机和意义感是推动人行动的重要力量,只有关注个体内在的驱动力,才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和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意义感,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内心驱动力。
例如在职业规划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目标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意义感。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体验,提高生活自信心和幸福感。
三、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构建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人通过社交建立社会网络,以获得归属感、支持、情感和信息等资源。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加好的交友平台。
例如,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体比赛、课外讲座、志愿者活动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社交场景。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交际技巧,同时增强与他人的联系和社区感。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如何实现幸福、成功和满意的学科,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实践案例。
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启示,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升自身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意义、应用、提升、途径、实践案例、策略、方法、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优点、积极情感和积极功能的心理学分支,强调人类的积极心态和积极行为对个体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性。
它不仅关注消极心理的缺陷和问题,更注重挖掘人类内在的潜力、优势和解决方案。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倡导积极心态和乐观情感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研究积极心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在动机、需求和追求,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幸福感。
在当今社会,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理念和实践方法。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并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幸福快乐的人生境界。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教育、工作、家庭、健康等方面,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论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邓 硕1 张文渊1 冯文明2(1.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2.华北科技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以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关注全体大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咨询;教育启示;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031-2世纪之交,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由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前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教授正式开创。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positive strengths)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着眼于发掘、培养和发挥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因为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疾患固然重要,但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才是人类抵御心理疾患、过上幸福生活的核心要素。
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高校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是指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1985年,国内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建立。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咨询老师。
但是,高校心理咨询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咨询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如何解决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中的问题,是当前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恢复心理学应有的使命和功能 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心理学就明确了是为全体人服务的,是以全人类的幸福为福祉的,具体来说它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的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和更充实、发掘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即心理学有三种功能:治疗、预防和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心理学只注重了治疗功能,致力于消除消极方面的影响,包括矫治社会消极事件带来的危害、修复个体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损坏,甚至发展到将从生理病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要求重新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既要重视心理学的治疗作用,也要重视心理的预防和发展功能,倡导积极的人性论,促进每个人的主动发展、生活幸福,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勇气、诚实、人际和睦等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而不仅仅是盯住问题,强调人类身上消极的东西。
(二)强调研究每个人身上的积极力量 每个人内心既存在潜在的自我冲突,也隐藏着完善自我的无限潜能。
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构成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共同品质,如乐观、宽容、利他等,用欣赏、开放的眼光去发掘每个普通人身上的积极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关注疾病、伤害、危机等消极的主题。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许多心理机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来越自动化,变得类似人的本能。
基于此,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也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而越来越本能化,具有静态心理特质和动态心理过程的特点。
以乐观为例,真正的乐观者是“现实主义”的乐观者,他们依据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冷静分析周围环境中的危险要素,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做出最合理的行为表达,而不是盲目乐观。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力量力求在为自己和为别人中间达到平衡,是一种对人、对己都具有建设性的、正向的力量。
(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马斯洛说:“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具有更多积极和较少消极的科学,它应当具有一个较高的主题,不要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崇高潜力有所顾虑。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欣赏的心态来对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解读。
日常生活中,时刻都会有问题出现,问题本身并不能发展我们的积极特质和赐予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但我们如何在问题中发展积极特质和获得意义感,某种程度上说,关键需要我们对问题做出积极理解。
如何探求问题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一是在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时,多角度思考,将问题从积极方面进行归因;二是从问题本身中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促成消极转向积极。
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现存的问题(一)重障碍性咨询,轻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 从国内外广泛开展的心理咨询来看,心理咨询的内容一般包括三方面:(1)心理障碍咨询:帮助有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挖掘病源,寻找对策,消除痛苦;(2)心理适应咨询:对来访者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不良提供帮助;(3)心理发展咨询:帮助来访者增强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障碍性咨询和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三者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障碍性咨询是针对学生个性化作者简介:邓硕(1987-),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心理咨询;张文渊(1968-),男,湖北天门人,长江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冯文明(1983-),男,河南项城人,华北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19.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2的问题,具有滞后性和补救性,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是解决学生普遍性的问题,具有预防性和发展性。
在强调高校心理咨询的必要性时,大家通常都是列举大量数据和事例来说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这样,许多人包括高校教师甚至是有些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就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基本都是从障碍性咨询入手的,注重的是障碍性咨询。
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大多为适应性、发展性问题,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问题。
如果高校心理咨询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障碍性咨询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会纳入障碍性咨询的范围,导致大学生心理处于“没所谓健康,也没所谓不健康”的状态。
(二)关注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忽视心理健康学生 高校心理咨询重点关注的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
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使用的是测评问卷,而这些测评问卷通常测量的都是异常心理和行为,比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SAS(焦虑自评量表)等,目的是为了筛选出有心理疾患的学生,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障碍性咨询,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通过障碍性咨询可以宣泄负性情绪,改变认知,学会自我调控,获得社会适应的能力,也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师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提升。
可是,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调查统计来看,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只占很小一部分,现在由于心理咨询定位主要是障碍性咨询,这使得一般学生惧入心理咨询室大门,担心被人知道了说是有病。
所以,通常大学生不严重到一定程度不会前来求助,怕被认为有精神疾病,或者不愿面对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一事实,还有一些来访者从中学阶段一直存在问题拖延到进入大学才来咨询,因此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大多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
总之,高校心理咨询的重心偏向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不能防患于未然,不仅很难降低有心理疾患的学生的数量,也难以关心到大多数学生,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一)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 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使全体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环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
在传统心理学的指导下,高校心理咨询以障碍性咨询为主,按照医学的模式来研究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具体表现、治疗干预及如何预防。
在障碍性咨询的模式下,大学生都开始关注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人人自危,大学生或许最终知道了自卑、嫉妒、悲观等不良人格的形成机制,学会了怎样去避免消极情绪的困扰,但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应该怎样去培养大学生们依然获益甚微。
随着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不仅相关学者,而且越来越多的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就心理咨询达成了共识,即心理咨询应当超越病态取向,建立以大多数大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咨询,开展发展性咨询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的客观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涉及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意味着要消除心理病痛,也要增加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如主观幸福感、乐观、生活满意感等,维护心理健康要注重挖掘个体潜能,从积极的角度对个体的问题行为、问题心理进行探讨,依靠个体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障碍性咨询只是在心理疾患出现后做的事后补救工作,只有适应性、发展性咨询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应环境,明白获得日常生活技能的意义,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学会与人交往,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人生发展方向,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以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实现高校心理咨询目标的平衡,最终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关注全体大学生 塞利格曼指出:“如果心理学家希望改善人类的状况,仅仅帮助那些患病的人是不够的。
大多数‘正常’的人也需要榜样和忠告,以过上更丰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改变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少数问题群体的局面,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帮助一般的民众过上更幸福、更美满的生活。
在积极心理学关注全体社会成员时,那么在高校中,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局限在有心理疾患学生身上,并且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从咨询对象上来看也是全体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