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47
《行星地球》教学计划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知识框架】【知识点】 一、天体系统二、太阳系八大行星 1、八大行星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巨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星的运动特征:,, 。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安全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1、地球有稳定安全的环境;2、地球与太阳适中,地球具有适宜的,平均温度保持在。
3、地球具有适中的和,使得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
4、地球上有。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重点】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太阳的主要成分是、,能量来源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4、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层、层、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重要标志):光球层——色球层——黑子和耀斑周期都是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
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2)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上存在着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教学设计第一章行星地球分析各节的知识联系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掌握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了解地理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地理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观察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体验地理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应用。
5.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Step 2: 讲解- 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
Step 3: 案例分析- 选择几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方法。
Step 4: 观察实践-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Step 5: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应用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
Step 6: 总结-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探索与研究的兴趣。
6. 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应和参与度;- 研究成果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测试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掌握情况;- 实地观察报告:评价学生对实地观察和实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2.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2.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地球构造和地壳演化的相关知识理解。
2.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1.2 地球表层的变化•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2 地理学的实地考察技能•地理学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和目的•实地考察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实地考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介绍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2.探究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有关地理学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1.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分组讨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1.2 地球表层的变化1.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分组讨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提供一些图片和实地考察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第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与地球的质量比、体积比)3、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有利条件:4点(主观题背记)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氢、氦、核聚变、发出电磁波2、太阳大气层分布:从内而外:光球、色球、日冕3、太阳运动:黑子(光球表面)、耀斑(色球表面)4、太阳运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大气层扰动、磁暴、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重点掌握)1、自转运动:北极星、地轴、恒星日和太阳日、角速度和线速度2、公转运动:恒星年、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夏半年和冬半年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四大主要节气及日期4、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晨昏线(弧)5、时差:15度一小时、24市时区、国际日界线(作北极俯视北半球时区图分析)6、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7、昼夜长短:冬夏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8、太阳高度角变化:以春分秋分为基准,夏至日为重点(结合作图)9、四季和五带:四季的时间、五带的划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由外而内: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重要图表讲解1、“黄赤交角与二分儿至地球的位置”P15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2、“时区和国际日界线”P17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P19对于重点章节难点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察与讲解(1)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角速度与线速度(客观题中对角/线速度进行比较)(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主要节气、黄赤交角(识图、结合作图)注意: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不是同一概念。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课程简介本教案为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教学内容。
该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3. 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4. 培养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学科的分类及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
第三单元: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1.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及其测量方法;2. 地球上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第四单元: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1.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2. 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进行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观察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强化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1》;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地球仪、罗盘等;4. 实地考察场所和资料。
参考资料1. 小学地理教育指导纲要;2. 新课标地理教材标准。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的简要内容概述。
详细的教案内容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1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和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教案一、教材分析《辨别地理方向》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利用地图中的指向标、经纬网辨别方向,利用罗盘、恒星等在野外辨别方向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有效养成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地形图中的方向:指向标、经纬度。
(2)学会利用罗盘、恒星等工具判读方向,学会常见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地形图和其他工具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辨别方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在地形图辨别方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向标、经纬网地形图判读方向的基本方法,利用经纬度判断方向。
难点:用经纬网和经纬度的应用,如何使用罗盘和找到北极星。
四、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学,所以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初步掌握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如果我们向宇宙深处的某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发送地球的问候,我们如何告诉他们我们的具体位置呢?为什么人类现在的宇宙生命探索仍然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为什么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这节课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那么什么是天体?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A :银河系⎩⎪⎨⎪⎧B :太阳系⎩⎪⎨⎪⎧C :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1)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②巨行星:木星、土星(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
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四.运用拓展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
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高中地理材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3. 了解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3. 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重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3.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培养地理思维。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情况。
2. 小组项目评价:评估小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综合测评: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使用材的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球的构造和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3. 网络资源:提供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讲授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第二周: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3. 第三周:小组活动,研究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并展示成果。
八、教学活动设计1. 教学活动一:课堂讲授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教学活动二: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构造和大气系统的运行规律。
3. 教学活动三:小组活动,学生研究各大洲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并制作展板。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2.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3. 提供更多案例和实例,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
十、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地理教材》2.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 地理科普类书籍和杂志。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教学设计学校:泸源中学学科:地理主备人:杨喜燕备课组长:冯加文集体备课: 2014 年8 月23日教学:8月25日至9月25日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主要内容: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内容解析本单元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编排了宇宙、太阳、地球等教学内容。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极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
为了这一目标,教材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等内容。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因此教材以太阳为例,分析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着重分析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首先介绍了宇宙的物质性、运动性,并由天体运动延伸到天体系统,指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其次讲述了太阳概况、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地球为什么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深入阐述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从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有关规律,然后详细讲述了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首先认识地球自转规律,进而从“昼夜交替、产生时差、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三方面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重在直观演示,使学生掌握昼夜的成因和昼夜交替的原因、晨昏线与光线的关系、晨昏线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产生时差”重点在于时差产生的原理及应用。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是难点,地转偏向力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如河岸的冲刷、风、大气环流等等,通过实例可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特点,然后结合地球自转运动分析了黄赤交角的产生极其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并进一步分析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最后指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是造成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公转运动的一系列地理意义,都起因于他的存在。
因为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件,由此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材通过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变化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通过昼弧和夜弧的含义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重点分析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都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是地表划分出了五带。
二、目标及解析1.单元目标及解析单元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能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说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能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目标解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即地球在天体系统中及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通过资料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利用图示分析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课时目标及解析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的含义。
(2)理解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目标解析了解天体的含义,认识地球在天体系统的位置,为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做铺垫。
第二课时目标:(1)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理解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目标解析通过图示了解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理解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多地球的影响。
根据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2)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的特征。
目标解析通过地球仪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利用自转速度示意图总结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规律。
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分析总结原因。
通过演示和光照图总结出晨昏线的特点。
第二课时目标:(1)掌握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及计算。
(2)掌握时区的划分和计算。
目标解析通过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理解时差产生的原理,根据原理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第三课时目标:(1)认识日期分界线,掌握日期的变更。
(2)会应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情况。
目标解析认识两条日期分界线,进而掌握日期变更的规律。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示意图掌握偏转规律,会应用规律判断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情况。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目标:(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回归运动的规律。
目标解析应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利用地球仪和相关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并总结成因和运动规律。
第二课时目标(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目标解析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能够根据图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
第三课时目标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标解析应用正午太阳高度来确定地方时、房屋朝向、楼间距、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
(2)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目标解析通过图示理解昼弧和夜弧的含义,推导出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
通过演示二分二至时光照情况,总结出随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五课时目标(1)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和四季的划分。
(2)掌握五带的形成原因和划分。
目标解析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产生了五带和四季的更替。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单元对于高一新生,存在明显的难度。
首先,高一新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地球运动,但由于要求较低,只要求了解现象,而不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且时间较长,学生基础较薄弱。
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而该部分对空间能力要求比较高,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
再次,高一新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和相关物理知识,相关知识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所以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难度比较大。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注意:一、要从“零起点”开展教学,降低门槛。
二、教学中要尽量多用教具、示意图等演示,以利于学生理解。
三、注意教学难度的控制,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即可,不宜把难度扩大。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问题一:教材中图1-1-1“人类信息图”想向外星生物展示什么信息?地球上适合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
师生活动:问题1.什么是宇宙?宇宙有何特点?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既是有限的(宇宙诞生到现在月137亿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又是无限的(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
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统称为天体。
问题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有哪些?我们平时看到的天体主要有哪些?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常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问题3.正在发射的宇宙飞船是天体吗?不是。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天体,但地球的附属物或地球的一部分就不能叫天体。
判断物质是否是天体的标准:物体要成为天体必须穿过大气层,到达宇宙空间。
并且有独立的运行轨迹。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等)和人造天体(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等)问题4.如何区分流星体、流星现象和陨星?流星体是运行在宇宙空间中的尘粒和固体块。
流星体受到地球引力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发热燃烧既我们看到的流星现象,未完全燃烧完的部分掉落到问题5.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问题6.不对。
总星系只是目前已知的宇宙。
第二课时问题一: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设计意图: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的能量来源,为生命体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所以必须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对地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生活动:【例题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问题:(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所以能成为中心天体是因为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太阳是地球光热的唯一来源,太阳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这对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有什么重要作用?使地球获得稳定的热量来源,使生命的演化有一个稳定的宇宙环境。
(3)图中行星A 水星,B 金星,D 火星,E 木星, G 天王星,地球的左邻右舍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距离太阳最近的是___水星_____星。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且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他们的轨道形状都是类似于正圆的椭圆。
反映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有利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适中的日地距离。
(5)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E、F行星属于巨行星,A、B、C、D行星属于类地行星,其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是___C_____(填字母),G、H属于远日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