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9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第三章学习理论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⑴按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⑵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⑶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⑷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⑸按学习主体来划分,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一、一般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派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⑴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
⑵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试误,联结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的减少和正确反应的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这种理论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理论体系: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S-R),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
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情境的理解或顿悟,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两大理论体系有接近的趋势。
如加涅的累积学习论(Theory Of Accumulative Learning)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被认为是对两大理论的兼容并蓄。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1849-1936)、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班杜拉(A.Bandura,1925-)等。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
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
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了解学习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以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导着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学习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结果。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表明,通过建立有条件的刺激与反射之间的联系,可以引起新的学习行为。
在教室中,行为主义理论推崇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学生的特定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引导学生表现出他们所期望的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相信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的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通过适应和组织信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强调人类在社交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瓦伦蒂诺夫的“学徒制”理论是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社区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创建富有挑战性和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担任学生的导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发展学习能力。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立新的概念和理解。
维果茨基的发展区域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当前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区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的任务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的原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提高教育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早期的学习理论之一,它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来完成的。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主张以激励和奖励来引导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只要通过适当的激励和奖励来引导行为,就能够培养和巩固学习。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节学生的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自身的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它认为学习是通过思考、理解和整理信息来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瓦伊格茨基(Lev Vygotsky)。
皮亚杰主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探索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塑造知识。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将人的认知能力划分为感知、运算和运用等阶段。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瓦伊格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区域发展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逐渐习得社会共享的符号系统和知识结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建构的结果。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世界的理解和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瑞士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实验中,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狗狗口中或嘴附近,肉末可自动引起狗的US),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UR)。
如果给狗呈现NS)。
如(CS),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反应,这CR)。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件刺激,反映强度会逐渐降低以致消失。
此时机体条件反射被暂时抑制,若时间间隔到一定程度后行为又呈现出来,即是所谓延迟。
应又重新出现,如果此时在条件刺激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得到最大限度恢复反应(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反应最易泛化)对非常特定的刺激反应件刺激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种双重条件作用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第一信号系统:用以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以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系统(3)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通过小阿尔波特的实验,华生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指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人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S—R 联结形成的。
的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汰汰而强制活动都会烦恼(2)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发明了“Skinner box”箱内装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
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则自动送落一粒食丸。
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至吃饱。
实验中,白鼠由偶然经验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练习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按压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因此这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A.苛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奥苏伯尔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B.感受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D.语言联结学习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学习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蜜蜂采蜜B.猴子攀爬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19.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能储存()信息项目A.5个B.7个C.9个D.11个2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创立的。
A.巴甫洛夫B.列昂捷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2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23.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24.“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现象。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25.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获得2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27.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29.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30.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分泌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3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
A.强化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成败归因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33.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34.下列概念中()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3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36.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B.社会理论C.社会生活实践D.文化视野37.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38.()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3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暗适应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4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4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A.刺激分化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行为强化42.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4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_______,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______,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3.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______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行为。
5.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
6.加涅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______策略。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_____过程。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8.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______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10.加涅早期根据______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1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______、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______、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三类。
1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_____规律制约。
14.斯金纳认为,强化有______之分。
15.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
16.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______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7.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_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______。
19。
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______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21.意义学习,其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______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2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______基础上的。
2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行为。
2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_____、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5.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______过程实现的。
26.奥苏泊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______”的教学策略。
27.______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8.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领域里有很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是奥苏洎尔的______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29.奥苏泊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为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______;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30.______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31.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______。
32.斯金纳认为______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3.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
3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______、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35.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36.______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7.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______。
38.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______。
39.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______发生的概率。
40.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常常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这是一种______。
41.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______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4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______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43.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_____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4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45.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_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6.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______。
47.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______。
49.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_____。
50.接受学习是______。
51.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______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I3 4.A 5.B 6.C 7.B 8.A9.B 10.A 11.D 12.A13.B 14.C 15.C 16.D 17.C 18.A 19.B 20.B 21.A 22.C 23.D24.A 25.B 26.A 27.C 28.D 29.D 30.B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