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中医理论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443.13 KB
- 文档页数:40
【推荐】中医护理知识点:不寐不寐又称失眠、不得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特征的病证。
轻者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醒后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寐之不实者;严重者则彻夜不虑。
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证可单独出现,但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乏力等症状。
1、病因病机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而导致阳不交阴或神不守舍而发生不寐。
(1)情志不遂、肝火扰动:情志内伤,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扰动心神;或素体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动神明而不寐。
(2)胃中不和、夜卧不安:暴饮暴食,脾胃受伤;或宿食停滞、酿成热痰,壅遏中焦;痰热上扰,胃气不和,则夜卧不安。
(3)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心阴亏虚神不守舍;脾伤则生化乏源,营血亏少,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而心神不宁。
(4)肾阴亏虚,心阳独亢:素体肾亏或久病肾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动神明,心神不宁而不得寐。
(5)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胆气虚,暴受惊骇,情绪紧张善惊易恐,惊恐伤神,心虚不宁而寐不安。
2、辩证论治(1)肝郁化火证:证候:不寐心烦,性情急躁易努,头眩胁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2)痰热内扰证:证候:不寐头胀沉重,痰多胸闷,心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恶心,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证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证:证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心悸胆怯,遇事善惊,气短倦苔,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不寐-中医理论知识一、不寐的定义不寐,即睡眠障碍,是指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睡眠。
这种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睡眠过浅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等。
长期的睡眠障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及时了解和解决不寐问题非常重要。
二、中医对不寐的看法中医学认为,不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异常,情志不舒畅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平复情志等来恢复正常的睡眠。
2.1 脏腑功能失调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生长与繁殖。
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睡眠问题。
例如,肝郁气滞往往导致易怒、焦躁、入睡困难;心阳虚弱则表现为心悸、多梦、夜尿频繁等。
因此,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改善不寐症状。
2.2 气血不足或异常中医认为,气血充盈与否是保证正常睡眠的重要因素。
气血不足或异常会导致身体疲劳、心神不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中医治疗不寐常常通过补益气血、调理脾胃来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
2.3 情志不舒畅中医相信情志活动与睡眠有密切关系。
因此,情绪波动大、精神疲劳的人更容易出现不寐症状。
为了缓解情志不舒畅带来的影响,中医治疗不寐常常通过调节情绪、平衡阴阳来恢复睡眠正常。
三、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3.1 中药调理中医药是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
常用治疗不寐的中药有当归、何首乌、黄精等,它们有舒肝理气、补血养心的作用。
3.2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调节对于改善不寐症状也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此外,中医还提倡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3 穴位按摩中医的另一治疗方法是通过按摩穴位来改善不寐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溪、内关、足三里等。
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并能放松身心,促进良好的睡眠。
3.4 中医养生中医倡导养生的观念对于预防和改善不寐都很重要。
中医内科学——不寐1、不寐的基本病机是A. 本虚标实,气血失调B. 阳盛阴衰,阴阳失调C.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D. 气血凝滞,心脉痹阻E. 气机逆乱,升降失常2、治疗不寐痰热内扰证,应首选A. 黄连温胆汤B. 朱砂安神丸C. 安神定志丸D. 黄连阿胶汤E. 甘麦大枣汤3、患者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疗应首选A. 酸枣仁汤B. 归脾汤C. 交泰丸D. 天王补心丹E. 安神定志丸4、不寐的病位主要在A. 心B. 脑C. 肝D. 脾E. 肾5、患者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其治法是A. 清泻肝火,宁心安神B. 清泻肝火,镇惊安神C. 疏肝泄热,佐以安神D. 清肝利胆,安神定志E. 清心凉肝,镇惊宁神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而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神得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
故阴阳失调,则心神失养,导致不寐。
故阳盛阴衰,阴阳失调是不寐的基本病机(B对)。
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脾肾虚。
标实是指气,血,痰,津液,水的壅结。
一般,初期肝脾失调。
正损不著,一标实为多后期肝脾损伤,病久及肾,以本虚为主,不是不寐的基本病机(A错)。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与不寐的基本病机相反(C错)。
气血凝滞,心脉痹阻,是指心脏脉络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痹阻不通所表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时发时止(D错)。
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即脏腑的功能,其形式为升、降、出、入,从生理上维护人体机能的平衡;从病理上,气机逆乱则病理产物骤生;故气机逆乱是气机失调的严重形式,不是不寐的基本病机(E错)。
不寐中医鉴别诊断
不寐是指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在中医上有不同的鉴别诊断
方法。
1. 热病之不寐
热病不祥之会导致气血煽动,影响人体产生入眠的条件。
症状表
现为夜晚易出汗、口渴、舌质红、脉象洪大等。
治疗方法:可采用清热解毒、平抑肝经、养阴清热的治疗法,如
清热降火汤、二妙丸等。
2. 肝郁之不寐
肝郁可导致睡眠障碍,影响人体神志的调节。
症状表现为易怒、
口苦、胁肋疼痛、月经紊乱等。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调肝解郁、行气化滞、安神定志的治疗法,
如柴芩地黄汤、逍遥散等。
3. 脾虚之不寐
脾虚可导致血糖不足、神志不清,导致人体产生不良的入眠条件。
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面色无华、体倦乏力等。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补脾益气、健脾化湿的治疗法,如六君子汤、四神汤等。
4. 心血虚之不寐
心血虚可导致心肺功能衰退,影响人体产生充足的气血供应。
症状表现为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头晕等。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补心养血、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如养心安神丸、归脾丸等。
在中医诊疗中,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诊断时需症状分型,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饮食过度等导致不寐的因素。
不寐中医试题及答案在中医理论中,不寐是指困扰睡眠的问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以及失眠等情况。
下面是一些关于不寐的中医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试题一:不寐的主要症状有哪些?请简要描述其特点。
答案:不寐的主要症状包括难以入睡、易醒易惊、多梦、睡眠质量差等。
特点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易于醒来,睡眠浅或易于惊醒,导致白天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
试题二:中医将不寐分为哪几个类型?请列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答案:中医将不寐分为多个类型,包括肝火偏盛型、心脾不和型、肾精亏损型等。
其中,肝火偏盛型特点为易怒、心烦、健忘;心脾不和型特点为心悸、胸闷、食欲不佳;肾精亏损型特点为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
试题三: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请简述其原理和操作要点。
答案: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中药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调配,常用的药物有远志、黄连等。
推拿通过按摩、拍击等手法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改善睡眠质量。
操作要点需要由专业人员指导,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试题四:中医养生方法对不寐有何帮助?请举例描述。
答案: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因此养生方法对不寐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每天定时睡眠,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饮食方面,适量摄入有助于安神、缓解焦虑的食物,如糯米、香蕉等,有助于改善不寐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参与适当的运动、放松身心等方式,减轻精神压力,促进睡眠。
试题五:不寐的预防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描述其内容。
答案:不寐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会影响睡眠的行为。
保持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摄入刺激性食物等,有助于预防不寐。
同时,合理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也是预防不寐的重要措施。
以上是关于不寐中医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寐--中医上你属于哪种症型?【不寐】为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症。
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特征】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甚则彻夜难眠。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
【病机】七情所伤,或饮食不节,或劳逸失调,或年老体衰及病后体虚,脾胃虚弱、心胆气虚、营血不足,致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或心肝火旺,痰热上扰,扰动心神而不寐。
辩证肝郁化火【临床表现】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
【治疗原则】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常用中成药】1. 泻肝安神丸:清肝泻火,重镇安神。
用于肝火亢盛,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多梦,心烦。
2. 解郁安神颗粒: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用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神经刺激所致的心烦,焦虑、失眠、健忘等。
痰热内扰【临床表现】睡眠不安,心烦,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
【治疗原则】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常用中成药】1. 神安胶囊:清热化痰,安神定惊。
用于痰热扰心之失眠症。
2. 琥珀化痰镇惊丸:清热化痰,镇惊安神。
用于内热痰盛,烦躁不安。
阴虚火旺【临床表现】心虚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口干少津。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常用中成药】1. 百乐眠胶囊: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用于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2. 天王补心丸: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心脾两虚【临床表现】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
【治疗原则】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常用中成药】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夜寐多梦易惊,心悸胆怯。
【治疗原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