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2019年教育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0.57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由阅读教学组成的,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能力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习惯的“听课”模式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及学生自身语文素养、能力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阻碍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对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分析产生阐述,以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并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叶圣陶先生在其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出著名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同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等要求。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下,现代中学生已经熟悉了“听课”的模式,很少能提出真正的、有价值的问题了。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意识到一些疑难处,从而产生一些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也就是问题意识。
[1]问题意识亦即思考能力,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普遍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置于突出的位置。
如:新加坡1997年6月吴作栋总理提出了要实现“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这两大教育目标;韩国1995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国语教学目标强调通过探求语言现象,“致力于国语的发展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创造发展的能力与态度”,尤其是“从批判的角度了解多种类型的国语资料,培养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美国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技能。
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目标的阅读教学策略一、破解文题破解,就是点拨学生依据文章的标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来设计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是文章内容主旨高度精炼的概括。
许多课文标题本身就是解读文章的金钥匙,破解标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文章的内容主旨的过程。
利用文章标题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标题去生成问题,设计问题,是很有价值也很有效的。
策略一:利用文题的结构。
许多文题,结构清楚,内容明确,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题本身设计出问题。
如“纪念刘和珍君”、“想北平”、“我与地坛”等等。
学生很容易就生成这些问题:刘和珍是谁?她发生了什么事?鲁迅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鲁迅怎么纪念刘和珍的?老舍为什么想北平?老舍想北平的什么?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我是人,地坛是个公园,我和一个公园是怎样产生关系的?我为什么要到地坛去?我在地坛都干了些什么?……策略二:利用文题的含蓄。
有些文题乍看让人费解,一下子不好理解,但往往具有深刻、多重的内涵。
这样的文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质疑发问,如以下课堂片段:师:今天我们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的,我们看看它会有什么与众不同。
(板书文题)生:题目就很奇怪!师:是有些奇怪。
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呢?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生:这句话从哪里来的?生: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作者说的吗?生:后面省略了哪些话?生: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生:这篇小说我看过了,还是不知道这个题目是啥意思。
生: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用这个作为标题,肯定不简单的。
(大家笑他说废话)学生通常对文题瞥一眼就过去了,根本没有思考的习惯,以至于有时候看到一个文题居然想不起它的内容。
所以通过点拨,主要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文题上。
点拨引导学生“破解文题”,旨在激发好奇心和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并提出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循题设问”的习惯。
让“?”活跃在阅读教学中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发现的开始,也是兴趣产生的源端。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用设问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质疑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教师采用设问来开展教学,是具有开放性的教法,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更易于让学生理解阅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把握和抓住文章的思想。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方面开展。
一、阅读前——教师设问教师依据教学目的设定问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师生双向交流完成任务。
而在我们每单元的read and write内容教学中,就可以在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前,先抛给学生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开展阅读,在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对阅读文章的理解。
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
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
可以唤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学生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诊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但是教师的提问必须有的放矢,不能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当然,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针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旧知的重组,设计能够让学生理解、读懂、明白的问题。
而且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地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先设计简单的问题,再层层深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刚开始提的问题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答案,切忌模棱两可,没有定解。
在传授pep book 6 recycle 1 read and answer一课时,我是这么用问题为引子进入新课传授的。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现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问题——发现。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任何一门学问都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要解决那么几个问题的,一份阅读试题也是围绕那么几个问题去设计的。
所以我认为应该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让练习来充实阅读教学,让积极的思维活动伴随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应该说,语文学科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得天独厚的土壤。
阅读文本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中有着无比丰富的问题源,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
另外,阅读过程也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随着读者和文本、和作者、和书中人物对话的次第展开,问题一定会随之而来。
语文老师不但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探究书中的问题。
一、认真备课,教师预设问题。
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善于把它们转换成问题,简化教学的头绪。
这样一节课下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比如要学习《苏州园林》一课,在第一课时如果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和“学习有顺序的说明”的话,可以将此目标转化成这样三个问题: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个特点的?③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简洁的导入之后,出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然后再回答。
学生只要弄清了这三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预设问题时要注意:①问题不能太笼统;②内容不能重复、含混;③可操作,可测量。
预设的问题除了要体现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教学目标“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就可以转化为“依次找出课文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这样具体的问题。
二、课前预读,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不能仅仅来自老师的提前预设,也可以由学生在预读的过程中提出来。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中学语文这块园地里,新课改之花开遍了大江南北,它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特别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差慢费低”一直是困扰着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
为此我借这股课改之风,就如何培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做了粗浅的尝试。
一、培养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的基石——自觉意识这里提到的自觉意识仅是指教师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和实际科学把握基础上的自觉。
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自学意识,才可能设置更多的空间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全局把握的自觉意识怎样讲才最好,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认识上要有强烈的全局把握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在什么时候预留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大纲》对新教材诗歌、散文和文言文部分的教学作了明确的指导性规定:“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这里对“感受”“品位”和“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强调“诵渎”和“背诵”。
(2)教学指导上的自觉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把学生的“学”看得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注意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全发展。
同对,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3)文本理解上的自觉意识阅读教学是否到位,是否精彩,取决于教师在文本理解上的自觉意识,包括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思维的敏捷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例如:我在教读《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句时,便提山以下问题:“东、西、南、北”四字有怎样的含义呢?它与汉乐府《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中的“东、西、南、北”有何不同?它们与徐渭题写在青藤书屋的对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凋人”中的“东、西、南、北”有什么差异?它们与王实甫写在阳关的对联“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中的“东、南、南、北”又有什么差别?这一连串的提问不仅点亮了课堂,而且诱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然而然地从想问到会问、善问。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探究”这一环节的质量并不高,这有诸多的因素影响,我粗浅地认为主要是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等,使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经常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加以促进。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多下功夫。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素质基础教育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不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
再加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害羞心理的影响,课堂愈来愈缺少生气,教师只能无奈地唱独角戏。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努力地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
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思想很活跃,求知欲很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畏惧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应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
叶圣陶曾说:“要当教师,先学会当孩子”。
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小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很好地运用体现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同探索,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并予以重视。
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上课前、上课时,也可以在课后。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带着问题去阅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陈 茉【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在文本中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从中发现疑难之处,然后通过进一步的阅读,解决心中的问题,并且在解疑的过程中继续深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带着问题阅读的方法,真正学会语文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带疑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凭借问题这个支架,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读前设疑,让阅读有的放矢“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这对于阅读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即通过阅读要想学习到哪些内容。
比如,有哪些生字新词,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等。
读前设疑,可以以题目为核心进行设计,也可以结合课后问题。
通过读前设疑,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目的明确起来,学习高效起来。
如:小学语文《军神》这篇课文,写的是护国运动时期,刘伯承右眼受伤,在重庆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进行手术,他坚持不用麻醉剂,凭借坚强的毅力完成了72刀的手术,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
课文赞扬了刘伯承坚韧的意志,表达了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我采用“读前设疑”的方法,让学生抓住题目“军神”,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于是同学们纷纷说出了心中最感兴趣的问题:“军神”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军神?人物“神”在哪里?从中可以发现人物什么特点等。
虽然问题有简有难,有的抓住了文本的重点,有的只是文本的一个要素,但都紧紧围绕着文本的眼睛——题目展开。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心中最感兴趣的,他们学习起来也非常投入,不仅让学习积极热烈进来,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设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有兴趣,善于提出新问题。
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起积极参与阅读的动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培养其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谈一些比较肤浅的认识,不妥之处还往诸位同仁批评指教。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想问学生思维发展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这是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超前于现有的思维水平,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望。
教师采用口述故事,多媒体动漫,实践活动,游戏等形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课程资源,创设生活情景,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让学生迷惑不解,产生悬念,尽快地建立实际生活与这个“最近发展区”的联系,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旧的认识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变。
在课文导入和延伸拓展方面,具体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鲸》这一课在课后拓展时,我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捕鲸、海洋污染、鲸群搁浅等场景画面,让学生联系文中描绘的生命鲜活的鲸,构成感官反差,产生心灵震撼,“人类为什么要残害鲸?鲸群为什么搁浅?……”一系列感受想法油然而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渗透了情感目标,增强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巧设疑问,引导质疑——会问小学生知识储备、体验经历等还不够丰富。
再加上,长期以来问题老师提,学生答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标准答案”意识和畏难心理,不想问、不会问、更不爱问。
培养问题意识,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增多,而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然而这只是从老师的角度进行了改革,学习的根本还在于学生,很多学生都缺乏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新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多问多想的好习惯,激发问题意识,将思考化为学生的思考。
基于此,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精心设计,突出问题情境的高效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关乎到整堂课的学习氛围,设计得巧妙,学
生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也就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果随意设计,学生就可能失去教师引导的方向,课堂氛围也很难活跃起来。
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课堂更高效。
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内容特别丰富,我们
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课堂。
比如可以从琵琶曲的描写入手,设计
“琵琶曲是如何传达出琵琶女的悲剧命运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入手,设计问题“白居易的经历与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当然这些都可以,但是却不够精妙,难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于是,我经过了精心设计,设计了一个
问题:“白居易为什么而流泪?”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问题无疑启发了学生去思考。
首先,这个问题有很多层含义,白居易作为一个文人,他的思维肯定不同于普通人,也不同于琵琶女,所
以可以借此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命题;其次,这个命题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他可能为自己流泪,也可能为了琵琶女落泪,
还有可能是因为听到了凄婉的音乐而落泪。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从多个角度阐释作者的“泪”,我再借此层层推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教学的方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假如设计不当,就很可能导致教学方向的偏差,更严重时教师可能会自问自答,学生难以参与到问题中去。
比如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根据情境设置了一个问题“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
是如何死去的?”这个问题将重点放在了祥林嫂死的方式上,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鲁迅先生是借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传达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它着眼于祥林嫂死的原因而非方式。
如果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就彻底使教学的方向发生了偏离,所以说这种提问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针对情境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新颖独特, 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教学的方向性,尽量避免无意义问
题的出现。
二、问题带动反思,促进学习策略生成
问题意识的培养,其意义不仅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学习策略的生成。
黑格尔曾说:“人们只有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才会去思考道德”。
同样的,在教学中,反思问题也恰恰可以促成学习策略的生成。
例如在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是按怎样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并提问;在《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以“本
文中作者是以什么方式展开论述的?”这个问题展开讲解。
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常常用于预习和讨论,它需要学生转换多种思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进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反思问题, 学生在问题中形成了自己的解题策略,教学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三、调控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
问题意识的生成,不仅在于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也有很多非智力的因素,比如学习氛围的培养。
蒋经国曾说:“只有学生问题,没有问题学
生。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摒弃所谓“天才论”,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班级的共同提高。
例如在诗歌《相信未来》的朗读教学中,其中有一句“我要
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两个学生针对这一句的读法展开了讨论, 其中一个学生认为应该 读作“我要用手指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那托住太
阳的大海。
”但另一个学生却认为应该这样读:“我要用手 / 指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 / 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是不是 两种方式都可行呢?我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彼此讨 论,互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之前的那两个学生也能也听听其他 人的见解,并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哪些不妥之处。
接下来,我
带领学生分析了整篇诗歌,从分析意象、感受情怀,最后是深入 壮志。
因此,通过调控引导,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了上来,不管他 们的问题好还是不好, 成熟还是幼稚, 至少有了发言的机会和自 信,形成了积极的阅读心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中心, 问题为诱导,鼓励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启发其自主探究的精神,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积极有益的一种尝试, 我们高中语文教 师也要大胆实践这一点,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有 背景,让学生懂得了原来诗人是将“手指”比作
涌向天边的排 浪”、将“手掌”比作“托起太阳的大海”,
微妙传神地展示了 诗人博大的胸怀以及在黑暗的岁月中坚守自我、
坚持奋斗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