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疟母——软坚散结,祛瘀化痰——鳖甲煎丸

第一章肺病证

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

治疗原则: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作期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缓解期

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治以培补摄纳。风寒闭肺——散寒宣肺——麻黄汤

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雍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肝气乘肺——开郁降气——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

肺胀

病机:气虚血瘀痰阻

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

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痈

病机:热雍血瘀

治疗原则: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

初期——清肺散邪——银翘散

成痈期——清肺化痈消瘀——千金苇茎汤和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肺痨

病因病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月华丸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补天大造丸

肺癌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气滞血瘀——活血散瘀,行气化滞——桃红四物汤加味

痰湿蕴肺——行气祛痰,健脾燥湿——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

阴虚毒热——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饮

第二章心脑病症

心悸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胸痹心痛

病机:心脉痹阻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寒凝心脉——祛寒活血,宣痹通阳——当归四逆汤

气滞心胸——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瘀血痹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心气不足——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心阴亏损——滋阴清热,活血养心——天王补心丹

心阳不振——补益阳气,温振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眩晕

病因病机: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风火痰虚瘀)治疗原则: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血亏虚——补气养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养阴填精——左归丸

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

病机: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风火痰虚气血)

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汤

肝阳暴亢,肝火上扰——平肝泻火通络——天麻钩藤饮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化痰通腑——星蒌承气汤

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滋养肝肾,潜阳熄风——镇肝熄风汤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清热化痰,醒神开窍——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鼻饲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鼻饲、灌服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

失眠

病因病机:心胆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心火炽盛——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热内扰——请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健忘

心脾不足——补益心脾——归脾汤

肾精亏耗——补肾益精——六味地黄丸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菖蒲

痰浊上扰——降逆化痰开窍——温胆汤加菖蒲、郁金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开窍——柴胡疏肝散加菖蒲、郁金

痴呆

病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痰虚瘀)

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加减

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神——通窍活血汤

痫病

病机: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治疗原则:病发即急,以开窍醒神治其标,平时病缓去邪补虚治其本。

发作期

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位醒神开窍;清开灵注射液、黄连解毒汤、或定痫丸

阴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醒神开窍;

继用参附注射液、或灌服五生饮、合二陈汤

休止期

痰火扰神——清泻肝火,化痰宁神——当归龙荟丸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镇痫——定痫丸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为主——六君子汤合温胆汤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为主——大补元煎

病机: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

治疗原则:理气解郁,畅达神机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柴胡柴胡疏肝散加减

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调解神机,健脾养心——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四君子汤送服大补阴丸

狂病

病机:痰火瘀血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

治疗原则:降(泄)豁痰以治其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其本痰火扰神——清泄肝火,涤痰醒神——程氏生铁落饮

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痰结血瘀——豁痰化瘀——癫狂梦醒汤

瘀血阻窍——疏瘀通窍——定狂逐瘀汤

心肾失调——育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第三章脾胃肠病证

胃痛

病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清泄和胃——丹栀逍遥散

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二陈汤加连栀蔻)胃阴亏虚——滋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痞满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理气消痞

实痞

邪热内陷——泻热消痞,和胃开结——大黄黄连泻心汤

饮食停滞——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

痰湿内阻——除湿化痰,理气宽中——二陈汤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越鞠丸

虚痞

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腹痛

病机: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

治疗原则:以“通”立法

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淤血阻滞——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实证

外邪犯胃——解表疏邪,和胃降逆——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饮内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呕——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虚证

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吐酸

热证——清泄肝火,和胃降逆——左金丸加味

寒证——温中散寒,和胃制酸——香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

嘈杂

胃热——清胃降火,和中化痰——温胆汤

胃虚——健脾和胃——四君子汤加山药、草豆蔻

血虚——益气养血,补益心脾——归脾汤

呃逆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实证

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虚证

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噎膈

病因病机: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痰、血互结,津枯血燥,而致的食管狭窄、食管干涩。

治疗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瘀血内结——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附:反胃——温中健脾,降气和胃——丁香透膈散

泄泻

病机:脾虚湿盛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暴泻

寒湿泄泻——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清热化湿——葛根芩连汤

伤食泄泻——消食导滞——保和丸

久泻

脾虚泄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肾虚泄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肝郁泄泻——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便秘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治疗原则:实者宜通泻,虚者宜润补

实秘

肠胃积热——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气机郁滞——顺气导滞——六磨汤(乌药、枳实、沉香、槟榔、木香、大黄)

阴寒积滞——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虚秘

气虚便秘——补气润肠——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

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当地桃火枳)

阴虚便秘——滋阴通便——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

阳虚便秘——温阳通便——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人)

第五章肝胆病症

黄疸

病机: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治疗原则:祛湿利尿退黄

阳黄

湿热兼表——清热利湿,佐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除湿化浊,泄热退黄——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泄热化湿,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疫毒发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牛散(犀角、黄连、栀、升麻、茵陈)

阴黄

寒湿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茵陈术附姜草桂)

脾虚证——补养气血,健脾退黄——小建中汤

胁痛

病机: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

属虚。

治疗原则:实证以理气、活血、清热、祛湿、通络为法;虚证以滋阴养血柔肝佐以理气和络为法。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湿热蕴结——清热化湿,理气通络——龙胆泻肝汤

肝阴不足——滋阴柔肝,养血通络——一贯煎

胆胀

病机:胆腑气机通降失常

治疗原则: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肝胆气郁——疏肝利胆,理气通降——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利胆通络,活血化瘀——四逆散合失笑散

胆腑郁热——清泻肝胆之火,解郁止痛——清胆汤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茵陈蒿汤

阴虚郁滞——滋阴清热,疏肝利胆——一贯煎

阳虚郁滞——温阳益气,调肝利胆——理中汤加味

鼓胀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调。

气滞湿阻——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寒湿困脾——温阳散寒,化湿醒脾——实脾饮

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

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鼓胀出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鼓胀神昏——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醒脑静

肝癌

病机:脏腑气血亏虚,气、血、湿、热、瘀、毒互结

肝气郁结——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积——复原活血汤

湿热聚毒——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

肝阴亏虚——养血柔肝,凉血解毒——一贯煎

第四章肾膀胱病症

水肿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治疗原则:开鬼门、洁净呒、去菀陈莝

阳水

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雍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淋证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气淋——实证——利气疏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膏淋——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六味地黄丹易赤石脂,五味菟肉牛杜巴)

尿浊

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脾虚气陷——健脾益气,升清固涩——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丸

肾元亏虚——偏阴虚者,滋阴益肾——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偏阳虚者,温肾固涩——鹿茸补涩丸

癃闭

病机: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尿道阻塞——行瘀散结,清利水道——代抵当丸(硝黄归地桃甲桂)

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五苓散加人参)

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

关格

病机:脾肾阴阳衰惫,气虚不化,而致湿浊毒邪内蕴。

脾肾亏虚,湿热内蕴——健脾益肾,清热化浊——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

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熄肝风——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肾病及心,邪陷心包——豁痰降浊,辛温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遗精

病因病机: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扰动精室。

治疗原则:上则清心安神,中则调理脾胃、升举阳气,下则益肾固精。

君相火旺,心肾不交——清心安神,滋阴清热——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老伤心脾,气不摄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

肾虚滑脱,精关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左归饮合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

附:早泄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

阴阳两虚——滋肾阴,温肾阳——金匮肾气丸

阳痿

病因病机: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纵

命门火衰——温补下元——右归丸、赞育丹

心脾受损——补益心脾——归脾汤

恐惧伤肾——益肾宁神——大补元煎加味

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湿热下注——清热化湿——龙胆泻肝汤

第五章气血津液病症

郁病

病因病机: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主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条畅气机、怡情异性。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丸

血行郁滞——活血化瘀,理气解郁——血府逐瘀汤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心神惑乱——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心阴亏虚——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肝阴亏虚——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血证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鼻衄

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齿衄

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吐血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尿血

下焦湿热——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涩止血——无比山药丸

紫斑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汗证

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消渴

病机: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上消

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天花粉、生地、黄连、藕汁)中消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补肾,润燥止渴——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阴,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三仁爬竹竿朴通滑夏来,杏、蔻、苡仁)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阴虚发热——滋阴降火——清骨散

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

虚劳

病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

治疗原则: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气虚

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黄人白地紫五味)

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血虚

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脾血虚——补脾养血——归脾汤

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阴虚

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阳虚

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积聚

病机:气滞、血瘀、痰结

治疗原则:聚证重调气,积证重活血。

聚证

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木香顺气散

食浊阻滞——理气化浊,导滞通腑——六磨汤

积证

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荆蓬煎丸

气结血瘀——祛瘀软坚,补益脾气——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厥证

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

治疗原则:醒神回厥

气厥

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五磨饮子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血厥

实证——开窍,活血,顺气,降逆——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

虚证——补气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二陈汤加枳实、胆南星)

暑厥——清暑益气,开窍醒神——清开灵、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肥胖

病机:脾虚痰湿偏盛

胃热滞脾——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脾虚不运——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1)?)暑45)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2) 56)7)肺阴亏耗三、哮证 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 123肺睥气虚-《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1.?2)表寒里 5 2. 2)3?) 4) 肺痨 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 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 七、肺胀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5)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 悬饮 胁下1?)肺络)4?)饮停胸胁 12)脾肾阳虚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 .鼻衄 1) 2342.齿衄 23.咳血 2) 4.吐血 2)肝火犯胃 3)气虚血溢5.便血 3)肾虚火旺 4)7.紫斑 123)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 )2?)气血不足3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高级、副高级职称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高级、副高级职称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 1.下列关于痰饮内阻型呕吐的症状,哪项是错误的 A.呕吐清水痰涎 B.脘闷不食 C.头晕心悸 D.苔黄腻 E.脉滑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痰饮内阻型呕吐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苔黄腻多为痰热或者湿热之象。 2.治泻九法出自 A.《内经》 B.《伤寒论》 C.《医贯》 D.《医宗必读》 E.《医学三字经》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3."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引起心悸的病机是 A.邪毒犯心 B.阴虚火旺 C.水饮凌心 D.瘀血阻络 E.心阳不足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导致心悸。 4.治疗寒哮的主方是 A.小青龙汤 B.射干麻黄汤 C.定喘汤 D.三子养亲汤 E.苏子降气汤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寒哮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选射干麻黄汤。

5.肺痈成痈期的病理是 A.热壅血瘀 B.热伤肺气 C.肉腐血败 D.热毒留恋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其病情的发展可表现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热壅血瘀为成痈期的病理基础。 6.肺痈一病,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并且列有专篇进行论述。 7.下列哪项不是癫狂病的主症 A.语无伦次 B.躁妄打骂 C.喜怒无常 D.流涎抽搐 E.神志痴呆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流涎抽搐不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8.下列哪项不是不寐的主要病因 A.思虑劳倦,伤及心脾 B.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C.阴虚火旺,肝火扰心 D.阳不交阴,水火不济 E.瘀血阻络,心失所养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而瘀血阻络少见,因此答案是E。 9.下列泻下的粪便中哪一种符合食积泄泻的特点 A.泄泻清稀 B.泻下如水样便 C.泻下粪黄褐而臭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与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得卫分 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与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得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得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得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 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得 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得病机与治法,提出温润、凉 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得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得 治疗。

2019年正副主任医师晋升考试题

2015年正副主任医师晋升考试题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 年真题等;题型:单项选择题、共用题干单选题、多选题、案析分析题;试题量:2374道。 山东、广东、安徽、内蒙古、黑龙江、湖南、山西、云南、辽宁、新疆、浙江、江西、湖北、广西、甘肃、陕西、吉林、福建、贵州、青海、四川、宁夏、海南、江苏、河南、河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军星网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中医主任医师、中医副主任医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个得分点):以下每道考题有五个备选答案,请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导致血小板消耗过多的是() A.脾功能亢进 B.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C.子宫肌瘤 D.班替综合征 E.血液被稀释 答案:B 2.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A.增加内皮细胞内的脂质 B.损伤内皮细胞 C.诱发胶原增生 D.在受损血管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 E.活化凝血因子 答案:B 3.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增加见于() A.储存池病 B.口服避孕药 C.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D.服用解热镇痛药 E.血小板无力症 答案:B 4.叮测定时,加入兔脑粉的作用是() A.代替Ca2+,启动共同凝血途径 B.替代FⅢ,加大表面积,加快外源凝血 C.激活FⅢ,启动外源凝血 D.代替FⅦ,启动外源凝血 E.激活FⅫ,启动内源凝血 答案:B 5.DIC时,不会出现() A.APTT延长 更多题型,题库请复制网址到《卫生高级职称考试网》下载:/ B.Plt升高 C.FDP增多 D.PT延长 E.DD阳性 答案:B 6.脊髓痨病病人可出现() A.跨阈步态 B.醉酒步态 C.共济失调步态 D.间歇性跛行 E.慌张步态 答案:C 7.心绞痛常采取() A.强迫坐位 B.强迫侧卧位 C.强迫停立位

中医内科-副高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中医内科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 2、掌握现代医学内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掌握各专科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等理论知识。 3、掌握各专科诊疗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与本专科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等。了解历代医家对本专科疾病的系统论述。 2、熟练掌握中医内伤病症的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病变理论以及中医外感病症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病变理论。 3、掌握本专业系统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相关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遗传工程学等。 二、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思路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少见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疾病,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鉴别及治疗。 2、掌握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如心内科必须掌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填塞、心原性休克、急性冠脉功能不全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各种类型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诊疗抢救技术。 3、正确处理本专业的复杂疑难问题,如消化科必须掌握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黄疸、急腹症、腹水、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熟练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四诊技术,各专科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诊疗技术,并熟悉所在专业新的诊疗技术。如心内科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系统的常规诊治技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电复律术、心包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心脏血流动力学测定;熟悉和了解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心血管系统的超声检查技术、心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射频消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诊治专业技术。 5、重点掌握各专科的特色治疗方法,熟悉专科常用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学、作用机制、副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常见药物配伍运用时的相互影响。 6、了解本专业的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如消化科的Hp检测、胃肠动力测定、消化道激素测定及实验病理、细胞学技术。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中医内科主治打印版

中医主治中医内科学笔记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林佩琴 《类证治裁、伤风》 提出:时行感冒 之名 病机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 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加减泻白散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平时治本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补充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 扶正固阳,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 ;阳虚水停, 上凌心肺伴喘咳心悸,用真武汤加桂枝等。舌青紫加丹参红 ;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 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 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肺痿以咳吐浊唾延沫,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特征。?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内经首载病名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 痰热内扰,胃失与降,致心神不安者, 用黄连温胆汤?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 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与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中医内科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 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疟母——软坚散结,祛瘀化痰——鳖甲煎丸

最新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学习-----好资料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岀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 敛之品 1) 2) 3) 4) 5)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 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 1) 2) 3) 4) 内伤咳嗽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敢 7) 肺阴亏耗一 — 三、 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 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1) 2) 3) 4) 2. 1) 3) 四、 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 1 . 1) 2) 3) 4) 5) 2. 1) 2) 3) 五、 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2) 3) 4)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十药神 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 朱丹溪滋 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岀“杀虫” “补虚” 1) 肺阴亏损一月华丸丨 , 2)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 )阴阳两虚一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 —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 ~ 痰蒙神窍一涤痰汤] 痰浊蕴肺一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 痰热郁肺一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金匮》始有名称,提岀“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岀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岀“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痰饮胃肠 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胃肠一 悬饮胁下 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邪伏少阳一柴 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溢饮 四肢—小青龙汤T 支饮胸肺 寒饮伏肺一/」!青龙汤 脾肾阳虚一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 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 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2 .齿衄 1) 胃火炽盛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荡 2) 阴虚火旺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 .咳血 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银翘散丨 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一参 阴虚感冒一加减葳蕤— 、咳嗽 刘河间提岀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 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一桑杏荡 痰湿蕴肺—二二 :苏饮、玉屏风散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拗汤合止咳散 陈汤、三子养亲汤 发作期 冷哮一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包热哮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哮一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肺睥气虚—六君子汤丨 肺肾两虚一金匮肾气丸 实喘 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里热-麻杏石甘汤f 丨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一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一参 M 附汤 初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一力 恢复期— ____ 月市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阴虚为主 1味桔梗汤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痰浊、水饮、淤血 1) 2) 3) 4) 5) 八、饮证 1 . 1) 2) 2. 1) 2) 3) 4) 3. 4. 1) 2) 燥热伤肺一桑 _______________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一百合固金丸 吐血 4. 1) 2) 3) 5. 1) 2) 6 .尿血 1)肾气不固一无 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一小 蓟饮子 3)肾虚火旺一知 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 脾汤丨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精深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科学的定义、性质及围 中医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科摘要》是首先用“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高级、副高级职称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高级、副高级职称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A型题 1.下列关于痰饮内阻型呕吐的症状,哪项是错误的 A.呕吐清水痰涎 B.脘闷不食 C.头晕心悸 D.苔黄腻 E.脉滑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痰饮内阻型呕吐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 脉滑。苔黄腻多为痰热或者湿热之象。 2.治泻九法出自 A.《内经》 B.《伤寒论》 C.《医贯》 D.《医宗必读》 E.《医学三字经》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 的治法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

燥脾、温肾、固涩。 3."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引起心悸的病机是 A.邪毒犯心 B.阴虚火旺 C.水饮凌心 D.瘀血阻络 E.心阳不足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导 致心悸。 4.治疗寒哮的主方是 A.小青龙汤 B.射干麻黄汤 C.定喘汤 D.三子养亲汤 E.苏子降气汤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寒哮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选射干麻黄汤。5.肺痈成痈期的病理是 A.热壅血瘀 B.热伤肺气 C.肉腐血败 D.热毒留恋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其病情的发展可表现为初期、成痈期、 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热壅血瘀为成痈期的病理基础。 6.肺痈一病,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并且列有专篇进行论述。 7.下列哪项不是癫狂病的主症 A.语无伦次 B.躁妄打骂 C.喜怒无常 D.流涎抽搐 E.神志痴呆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 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流涎抽搐不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8.下列哪项不是不寐的主要病因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汇总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 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2. 缓解期 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 1)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汤 4)痰浊蕴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5)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胃肠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2.悬饮胁下 1)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3)邪伏少阳-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溢饮四肢—小青龙汤 4.支饮胸肺 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脾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茜根散 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