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实时流系统架构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48
企业服务总线架构与实践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信息,为了便捷的管理和集成这些数据和信息,企业服务总线架构(ESB)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使用。
本文将会介绍ESB的原理,架构和实践,并探究它是如何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
一. 什么是企业服务总线架构(ESB)?企业服务总线架构是一种集成架构,它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应用、服务和数据进行集成。
ESB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消息总线、消息路由和消息转换。
消息总线是ESB的基础,它负责收集和传递数据和信息。
路由管理系统是ESB的核心部件,它通过路由技术使数据和信息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传递。
转换管理系统是ESB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它使数据实现格式和协议转换。
二. ESB架构的主要优点1. 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ESB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从而减少了人工的干预和数据转换的时间。
ESB可以在数据存储中心,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提高IT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用户操作时间和工作量,实现企业的高利润。
2. 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在企业过程内部进行数据和服务的交换时,内部系统操作出现问题时,整个企业过程会受到牵扯,可能会导致整个过程的故障。
ESB通过该方式来提供了增强内部系统可维护性的功能。
ESB将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剥离开来,这使得在单独更新单个系统或重组整个系统上时,企业实现更加灵活和容易。
3. 加速业务流程的运行ESB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的管理业务流程和提高相关应用的实时性。
通过ESB,企业可以实现数据库访问和手动维护的优化,同时也可以 确保在分布式环境下,业务流程更加稳定可靠。
三. ESB架构的主要组成及原理1. 消息总线(Message Bus)消息总线作为ESB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解决消息的传输和通信问题。
它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通信协议,并通过端点(Endpoint)来实现消息的发送和接收。
2. 消息路由(Message Routing)消息路由是ESB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C实现实时音视频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开发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视频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时音视频数据传输系统在视频会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C语言实现一个高效稳定的实时音视频数据传输系统,涵盖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方面面。
二、系统架构设计在设计实时音视频数据传输系统时,首先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架构。
一个典型的音视频传输系统包括采集模块、编码模块、传输模块、解码模块和渲染模块。
采集模块负责从摄像头和麦克风中获取音视频数据,编码模块将原始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传输模块通过网络传输编码后的数据,解码模块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最后渲染模块将解码后的数据显示在屏幕上。
三、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采集模块是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C语言中,可以利用开源库如OpenCV来实现音视频数据的采集。
通过OpenCV提供的接口,可以轻松地从摄像头和麦克风中获取音视频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操作。
四、编码模块设计与实现编码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音视频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小数据量并保证传输效率。
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FFmpeg等开源编解码库来实现音视频数据的编码工作。
FFmpeg提供了丰富的API接口,可以方便地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解码操作。
五、传输模块设计与实现传输模块是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中连接采集端和播放端的桥梁。
在C语言中,可以利用Socket编程来实现音视频数据的传输。
通过Socket套接字接口,可以建立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稳定可靠的连接,并实现音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
六、解码模块设计与实现解码模块负责将接收到的音视频数据进行解码操作,以便后续渲染显示。
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FFmpeg等开源库来实现音视频数据的解码工作。
通过FFmpeg提供的API接口,可以轻松地对接收到的音视频数据进行解码操作。
七、渲染模块设计与实现渲染模块是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中最终将音视频数据显示在屏幕上的环节。
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应用实践案例分享第一章工业互联网平台概述 (3)1.1 工业互联网平台简介 (3)1.2 工业大数据应用价值 (3)第二章平台架构与关键技术 (4)2.1 平台架构设计 (4)2.1.1 总体架构 (4)2.1.2 关键模块设计 (4)2.2 关键技术解析 (4)2.2.1 数据采集技术 (5)2.2.2 数据存储技术 (5)2.2.3 数据处理技术 (5)2.2.4 数据安全技术 (5)2.3 技术应用实例 (5)第三章数据采集与接入 (5)3.1 数据采集方法 (5)3.1.1 传感器数据采集 (6)3.1.2 工控系统数据采集 (6)3.1.3 网络数据采集 (6)3.1.4 人工录入数据采集 (6)3.2 数据接入流程 (6)3.2.1 数据源识别与接入协议制定 (6)3.2.2 数据传输与存储 (6)3.2.3 数据清洗与转换 (6)3.2.4 数据索引与查询 (6)3.3 数据预处理 (7)3.3.1 数据完整性检查 (7)3.3.2 数据一致性检查 (7)3.3.3 数据归一化处理 (7)3.3.4 数据降维处理 (7)3.3.5 数据加密与安全 (7)第四章数据存储与管理 (7)4.1 数据存储策略 (7)4.2 数据管理技术 (7)4.3 数据安全性保障 (8)第五章数据分析与挖掘 (8)5.1 数据分析流程 (8)5.2 数据挖掘算法 (9)5.3 应用案例分享 (9)第六章智能制造与应用 (9)6.1 智能制造概述 (9)6.2 智能制造应用场景 (10)6.2.1 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10)6.2.2 供应链管理 (10)6.3 应用案例分享 (10)第七章个性化定制与优化 (11)7.1 个性化定制方法 (11)7.1.1 定制需求分析 (11)7.1.2 定制方案设计 (11)7.1.3 定制流程实施 (11)7.2 优化策略与应用 (11)7.2.1 生产过程优化 (11)7.2.2 资源配置优化 (11)7.2.3 供应链协同优化 (11)7.3 应用案例分享 (12)第八章预测性维护与故障诊断 (12)8.1 预测性维护技术 (12)8.1.1 传感器监测技术 (12)8.1.2 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12)8.1.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 (13)8.2 故障诊断方法 (13)8.2.1 信号处理方法 (13)8.2.2 机理分析方法 (13)8.2.3 数据驱动方法 (13)8.3 应用案例分享 (13)第九章能源管理与优化 (13)9.1 能源管理策略 (13)9.1.1 引言 (14)9.1.2 能源管理策略制定 (14)9.1.3 能源管理策略实施 (14)9.2 能源优化技术 (14)9.2.1 引言 (14)9.2.2 能源优化技术概述 (14)9.2.3 能源优化技术应用 (14)9.3 应用案例分享 (15)9.3.1 某钢铁企业能源管理案例 (15)9.3.2 某化工企业能源优化案例 (15)9.3.3 某家电企业能源管理案例 (15)第十章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发展趋势分析 (15)10.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10.3 未来发展展望 (16)第一章工业互联网平台概述1.1 工业互联网平台简介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工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资源,实现设备、系统、人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等全流程服务的平台。
一、实习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软件系统的需求日益复杂,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已无法满足业务快速迭代和扩展的需求。
微服务架构因其模块化、解耦、高可用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模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服务架构的管理,我选择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进行微服务管理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部门实习单位:XX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实习部门:技术运维部三、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四、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1. 微服务架构概述首先,我学习了微服务架构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与传统架构的区别。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了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服务治理、部署和监控等方面的知识。
2. 微服务框架学习我选择了Spring Cloud作为微服务框架,学习了其核心组件,如Eureka、Ribbon、Hystrix、Zuul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如何使用Spring Cloud构建微服务应用、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断路器、网关等。
3. 服务治理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服务治理的实践,包括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熔断、限流、服务监控等。
通过使用Eureka、Hystrix等组件,实现了服务的自动注册、发现、熔断和限流,保证了微服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4. 服务部署与监控我学习了Docker和Kubernetes等容器技术,掌握了微服务应用的容器化部署。
同时,利用Prometheus、Grafana等工具对微服务系统进行监控,实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5. 项目实践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某项目的微服务化改造。
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现有系统架构,确定微服务划分方案;(2)根据需求设计微服务接口,实现服务功能;(3)搭建微服务框架,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熔断等功能;(4)编写自动化部署脚本,实现微服务应用的自动化部署;(5)监控微服务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1. 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我将微服务架构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共3篇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1随着“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工业制造业正面临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互联网是指以物物互联、人机互联和智能决策为核心特点的新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
而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则是这个产业形态的基石,是工业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前提。
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1.0时代,人们主要采用基于传统技术、信息孤岛的思维模式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导致了工业生产环节的信息孤立,处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如今,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已经全面崭露头角,以场景应用为基础,实现了多数据源、海量数据、复杂数据的整合和处理,使得工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化和可持续。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的核心是基于场景,区别于传统的基于技术领域的体系架构,它将相似产业链、类似场景的企业,以及不同产业相同场景的企业,汇聚在一起,形成以产业链场景为中心的体系架构。
这样的体系架构更便于形成基于场景的信息流、物流、价值流,从而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还包括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它们的整合和共享构成了工业制造的数字基础架构。
其中,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性能得以优化,实现了低延迟、高可靠和在线随时可用等特性。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则将分布式的计算资源构成统一的服务,使得机器学习、能源管理、安全监控等应用得以实现。
大数据的应用,则可以整合工业系统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历史数据等,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提升系统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的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推进。
首先,要在技术上进行升级。
例如,要升级网络设备、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等,使其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互联化。
其次,要在组织上进行升级。
例如,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和决策的共享。
IT行业云计算服务架构部署与实施指南第一章云计算服务概述 (2)1.1 云计算服务定义 (2)1.2 云计算服务类型 (2)1.2.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2)1.2.2 平台即服务(PaaS) (3)1.2.3 软件即服务(SaaS) (3)1.3 云计算服务优势 (3)1.3.1 成本效益 (3)1.3.2 灵活性与扩展性 (3)1.3.3 安全性 (3)1.3.4 易用性与便捷性 (3)1.3.5 环保节能 (3)第二章云计算服务架构设计 (4)2.1 服务架构设计原则 (4)2.2 服务架构关键组件 (4)2.3 服务架构设计方法 (4)第三章云计算服务部署策略 (5)3.1 部署模式选择 (5)3.2 部署流程与步骤 (5)3.3 部署风险与应对措施 (6)第四章虚拟化技术与应用 (6)4.1 虚拟化技术概述 (6)4.2 虚拟化技术应用场景 (7)4.2.1 服务器虚拟化 (7)4.2.2 存储虚拟化 (7)4.2.3 网络虚拟化 (7)4.3 虚拟化技术选型与优化 (7)4.3.1 虚拟化技术选型 (7)4.3.2 虚拟化技术优化 (8)第五章云计算服务安全策略 (8)5.1 安全风险分析 (8)5.2 安全策略制定 (9)5.3 安全措施实施 (9)第六章云计算服务功能优化 (9)6.1 功能评估与监控 (9)6.1.1 功能评估指标 (10)6.1.2 功能监控方法 (10)6.2 功能优化策略 (10)6.2.1 硬件优化 (10)6.2.2 软件优化 (10)6.2.3 架构优化 (10)6.3 功能优化实践 (11)6.3.1 系统功能测试 (11)6.3.2 功能调优 (11)6.3.3 持续优化 (11)第七章云计算服务运维管理 (11)7.1 运维管理原则 (11)7.2 运维管理流程 (12)7.3 运维管理工具与应用 (12)第八章云计算服务成本控制 (13)8.1 成本构成分析 (13)8.2 成本控制策略 (13)8.3 成本控制实践 (14)第九章云计算服务项目实施 (14)9.1 项目筹备与规划 (14)9.1.1 项目筹备 (14)9.1.2 项目规划 (15)9.2 项目实施流程 (15)9.2.1 项目启动 (15)9.2.2 项目实施 (15)9.2.3 项目监控 (16)9.3 项目验收与评估 (16)9.3.1 项目验收 (16)9.3.2 项目评估 (16)第十章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1 发展趋势分析 (16)10.2 技术创新展望 (17)10.3 行业应用前景预测 (17)第一章云计算服务概述1.1 云计算服务定义云计算服务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通过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集中在云端数据中心,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用户无需购买和维护物理硬件及软件,即可通过网络按需获取相应的服务。
互联网行业的网络架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架构设计成为互联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网络架构设计决定了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性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互联网行业中的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常见的设计模式以及一些最佳实践。
一、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在进行网络架构设计时,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1. 可靠性:网络架构设计应确保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容错性。
通过使用冗余设备和备份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故障和服务中断的风险。
2. 扩展性:互联网行业中的网络架构设计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用户量和数据流量。
通过使用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系统的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3. 安全性:网络架构设计应考虑到安全性问题,确保用户数据和系统资源的保护。
通过使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防火墙等安全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漏洞和风险。
4. 可管理性:良好的网络架构设计应具备易于管理和维护的特性。
通过使用监控系统、自动化工具和文档化的操作流程,可以简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常见的网络架构设计模式在互联网行业中,有几种常见的网络架构设计模式,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层次包括表示层、应用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通过分层架构,可以实现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2.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小型的独立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
每个服务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 云架构:云架构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架构设计模式。
通过使用云服务提供商的资源和服务,可以实现系统的弹性扩展、高可用性和灵活性。
4. 边缘计算架构:边缘计算架构将计算和存储资源放置在距离终端设备更近的边缘节点上。
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布到边缘节点,可以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和网络拥塞,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数据湖与实时数据处理的架构设计数据湖和实时数据处理是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中的关键概念,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数据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数据湖和实时数据处理的概念,并讨论它们的架构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
一、数据湖的概念与架构设计数据湖是指一个集中存储大量原始和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系统,它可以容纳各种类型、格式和源头的数据,同时不需要预定义模式或固定结构。
数据湖的架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层:数据湖的存储层应该具备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容错性。
常见的存储层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adoop HDFS)、对象存储服务(如Amazon S3)等。
2. 数据采集:数据湖的架构应该支持各种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离线批量导入、实时流式传输或者API集成实现。
3. 数据管理:数据湖的架构应该支持数据的管理和元数据的维护。
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的分区和分桶、数据版本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
4. 数据访问:数据湖的架构应该提供灵活、高效的数据访问机制。
常见的数据访问方式包括SQL查询、数据仓库集成、即席查询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
5. 数据安全:数据湖的架构应该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加密、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等。
数据的敏感信息应该进行脱敏处理。
二、实时数据处理的概念与架构设计实时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在其生成时或到达时立即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实时数据处理的架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与传输:实时数据处理的架构应该能够实时采集和传输数据。
常见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消息队列、流式处理引擎和日志收集器等。
2. 数据处理引擎:实时数据处理的架构应该包含高性能、低延迟的数据处理引擎。
常见的数据处理引擎包括Apache Kafka、Apache Flink和Apache Storm等。
3. 数据存储与缓存:实时数据处理的架构应该能够快速存储和访问数据。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经验分享第1章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4)1.1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4)1.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4)1.3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目标与意义 (4)第2章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 (5)2.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1.1 法律层面 (5)2.1.2 法规层面 (5)2.1.3 标准与规范 (5)2.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政策发展历程 (5)2.2.1 初创阶段(19942002年) (5)2.2.2 发展阶段(20032012年) (6)2.2.3 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6)2.3 国际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借鉴 (6)2.3.1 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 (6)2.3.2 欧盟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 (6)2.3.3 日本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 (6)第3章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6)3.1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6)3.1.1 问卷调查法 (6)3.1.2 安全检查表法 (6)3.1.3 威胁树分析法 (7)3.1.4 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 (7)3.2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7)3.2.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7)3.2.2 风险管理策略与流程 (7)3.2.3 风险识别与评估 (7)3.2.4 风险控制与监控 (7)3.3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7)3.3.1 技术措施 (7)3.3.2 管理措施 (7)3.3.3 物理措施 (7)3.3.4 应急预案与响应 (8)第4章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8)4.1 防火墙技术 (8)4.1.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8)4.1.2 防火墙的关键技术 (8)4.1.3 防火墙的部署策略 (8)4.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8)4.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8)4.2.2 入侵检测技术 (8)4.2.3 入侵防御系统 (8)4.2.4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实践应用 (8)4.3 加密技术 (8)4.3.1 加密技术基础 (8)4.3.2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9)4.3.3 数字签名与证书 (9)4.4 安全审计技术 (9)4.4.1 安全审计概述 (9)4.4.2 安全审计技术与方法 (9)4.4.3 安全审计系统的实践应用 (9)第5章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 (9)5.1 漏洞的分类与等级 (9)5.1.1 漏洞分类 (9)5.1.2 漏洞等级 (9)5.2 漏洞检测与评估 (10)5.2.1 漏洞检测 (10)5.2.2 漏洞评估 (10)5.3 漏洞修复与防范策略 (10)5.3.1 漏洞修复 (10)5.3.2 防范策略 (10)第6章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1)6.1 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分类与定级 (11)6.1.1 事件分类 (11)6.1.2 事件定级 (11)6.2 应急响应流程与组织架构 (11)6.2.1 应急响应流程 (11)6.2.2 组织架构 (11)6.3 应急响应技术手段与策略 (12)6.3.1 技术手段 (12)6.3.2 策略 (12)第7章网络信息安全运维管理 (12)7.1 网络信息安全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12)7.1.1 运维管理体系概述 (12)7.1.2 运维管理组织架构 (12)7.1.3 运维管理制度与政策 (12)7.1.4 运维管理能力提升 (12)7.2 网络信息安全运维流程与规范 (13)7.2.1 运维流程设计 (13)7.2.2 运维规范制定 (13)7.2.3 运维流程与规范的实施与优化 (13)7.3 网络信息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 (13)7.3.1 运维工具的选择与部署 (13)7.3.2 运维平台的建设与整合 (13)7.3.3 运维平台的功能与功能优化 (13)7.3.4 运维平台的安全保障 (13)第8章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与培训 (13)8.1 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13)8.1.1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概述 (13)8.1.2 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作用 (13)8.2 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14)8.2.1 培训内容 (14)8.2.2 培训方法 (14)8.3 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与培训的实践案例 (14)8.3.1 案例一:某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实践 (14)8.3.2 案例二:某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实践 (15)8.3.3 案例三:某部门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实践 (15)第9章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评估与优化 (15)9.1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评估方法 (15)9.1.1 体系架构评估 (15)9.1.2 安全风险评估 (15)9.1.3 安全功能评估 (15)9.2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优化策略 (15)9.2.1 技术手段优化 (15)9.2.2 管理体系优化 (15)9.2.3 资源配置优化 (16)9.3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改进 (16)9.3.1 监控与审计 (16)9.3.2 事件响应与处置 (16)9.3.3 政策法规更新与培训 (16)9.3.4 技术研究与创新 (16)第10章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践案例分享 (16)10.1 行业实践案例 (16)10.1.1 案例背景 (16)10.1.2 实践措施 (16)10.1.3 实践效果 (16)10.2 金融行业实践案例 (17)10.2.1 案例背景 (17)10.2.2 实践措施 (17)10.2.3 实践效果 (17)10.3 互联网企业实践案例 (17)10.3.1 案例背景 (17)10.3.2 实践措施 (17)10.3.3 实践效果 (17)10.4 教育行业实践案例 (17)10.4.1 案例背景 (18)10.4.2 实践措施 (18)10.4.3 实践效果 (18)第1章网络信息安全概述1.1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障经济社会稳定、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
实时数据架构体系建设思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下半场,数据的时效性对企业的精细化运营越来越重要,商场如战场,在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中,如何能实时有效的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决策运营策略调整有很大帮助。
此外,随着5G 技术的成熟、广泛应用,对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据时效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企业就更需要一套完整成熟的实时数据体系来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本文从上述现状及实时数据需求出发,结合工业界案例、笔者的实时数据开发经验,梳理总结了实时数据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当下在工业界比较火热的实时计算引擎Flink 在实时数据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应用场景及对应解决方案;•第二部分从实时数据体系架构、实时数据模型分层、实时数据体系建设方式、流批一体实时数据架构发展等四个方面思考了实时数据体系的建设方案;•第三部分则以一个具体案例介绍如何使用Flink SQL 完成实时数据统计类需求。
一、Flink 实时应用场景目前看来,Flink 在实时计算领域内的主要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四类场景,分别是实时数据同步、流式ETL、实时数据分析和复杂事件处理,具体的业务场景和对应的解决方案可详细研究下图,文字层面不再详述。
二、实时数据体系架构实时数据体系大致分为三类场景:流量类、业务类和特征类,这三种场景各有不同。
•在数据模型上,流量类是扁平化的宽表,业务数仓更多是基于范式的建模,特征数据是KV 存储;•从数据来源区分,流量数仓的数据来源一般是日志数据,业务数仓的数据来源是业务binlog 数据,特征数仓的数据来源则多种多样;•从数据量而言,流量和特征数仓都是海量数据,每天十亿级以上,而业务数仓的数据量一般每天百万到千万级;•从数据更新频率而言,流量数据极少更新,则业务和特征数据更新较多,流量数据一般关注时序和趋势,业务数据和特征数据关注状态变更;•在数据准确性上,流量数据要求较低,而业务数据和特征数据要求较高。
栏目编辑:梁春丽E-mail:********************一、引言(一)背景和目标广东农信是省内规模最大的普惠金融机构,为推进“数字农信”转型,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广东农信是一个多法人体系,新形势下,一方面如何响应农商行(农信社)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打造弹性IT架构,快速灵活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等发展趋势的挑战,另一方面如何在“大系统”框架下发挥“小法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金融科技合作生态,成为IT建设需要考量的重点要求。
广东农信“十三五”前建设的系统大多采用传统竖井方式,灵活性、扩展性难以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了克服原有IT架构的弊端,提升科技对业务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广东农信在“十三五”IT规划中提出了“云化”和“平台化”的架构转型策略,并在IT规划落地中将云平台建设作为推动整体架构转型的重要抓手。
广东农信云平台建设充分考虑互联网、大数据、开放生态形势下的应用承载要求,以开放、合作、共享为总体思路,旨在构建“开放、共享、安全、弹性”的云服务平台,并基于云平台推动应用平台化、数据资产化,促进IT架构的转型升级,建设适应多法人特色的云服务能力和生态体系。
(二)主要工作概述专有云建设及基于云平台的架构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十三五”IT规划明确提出“云化”架构摘要:广东农信在IT规划落地实践中,将云平台建设作为整体IT架构“平台化”和“云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在广泛的调研和比选方案后,广东农信采用一体化的互联网私有云解决方案,建设了“开放、共享、安全、弹性”的专有云平台。
该专有云平台将云计算和大数据融合,具备完整的IaaS,PaaS,DaaS,Devops和安全能力,为业务和数据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能力,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首个完整的互联网化专有云落地案例。
专有云服务及新技术、新架构在互金业务中台、大数据云平台等重点平台中的应用,以及在其他应用中的推广,促进了基础设施弹性化、应用平台化、数据资产化,有效推动了整个IT架构的转型,改变了IT建设模式,提升了IT研发效能。
2021年3月第10卷 第2期 JournalofBengbuUniversity Mar 2021Vol 10,No 2基于实验工坊的“信号与系统”实时远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收稿日期:2020-11-15 通讯联系人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18JYXM0338,2018JYXM0504);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9JYXM1177,2017zhkt180);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20hsjyxm06)。
作者简介:王仲根(1981-),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
E-mail:zgwang@ahu.edu.cn王仲根1,聂文艳2,王 智1,林 涵1,洪 炎1(1.安徽理工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淮南师范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摘 要:课内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可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疫情的影响,依托实验设备的线下实验教学难以开展。
因此,本文基于实验工坊平台,结合虚拟仿真和云平台技术,给出一种基于实验工坊的实时远程实验教学方法。
以信号与系统实验为例,借用远程实验平台完成理论、仿真结果分析。
实践表明,该实验方法完全开放、可随时随地地完成实验,满足“停课不停学”要求,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远程教学;实验工坊;虚拟仿真;信号与系统中图分类号:TN911.6-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2-0103-05ResearchandPracticeof“SignalandSystem”Real timeRemoteExperimentalTeachingBasedonExperimentalWorkshopWANGZhong gen1 ,NIEWen yan2,WANGZhi1,LINHan1,HONGYan1(1.SchoolofElectrical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1,Anhui;2.School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HuainanNormalUniversity,Huainan,232038,Anhui)Abstract:In classexperimentasanauxiliarylinkoftheore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oreticalexpla nation,itcanhelpstudentsbetterunderstandconceptsandimprovestudents’abilitytoanalyzeandsolvepracticalproblems.Affectedbythe“COVID 19”epidemic,itisdifficulttoconductofflineteachingbasedonexperimentalequipment.Therefore,basedontheexperimentworkshopplatform,areal timeremoteex perimentalteachingmethodwasputforwardbycombingvirtualsimulationandcloudplatformtechnology.TakingthesimulationexperimentofSignalandSystemasanexample,theexperimentwasdesignedbyu singtheremoteexperimentplatform,andthetheoreticalandsimulationresultswereanalyzed.Practiceshowedthattheexperimentalmethodiscompletelyopenandcancompleteexperimentsanytime,any where,andmeettherequirementsof“non stopclasses”,whileimprovingstudents’practicalandinnova tiveabilities.Keywords:distanceteaching;experimentalworkshop;virtualsimulation;signalandsystem 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继在国内多地发生[1]。
基于Java开发的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作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基于Java开发的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展开讨论,从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实现、技术选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系统架构设计在设计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时,系统架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合理的系统架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基于Java开发的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通常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1 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直接面对的界面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展示数据信息等。
在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中,应用层通常包括手机App、Web页面等形式,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界面来控制设备、查看数据等。
1.2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各种业务逻辑、数据处理等。
在基于Java开发的系统中,可以通过Spring框架来实现业务逻辑层的功能,利用Spring提供的依赖注入、AOP等特性来简化开发流程。
1.3 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主要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在Java开发中,可以使用MyBatis、Hibernate等框架来简化数据库操作,提高开发效率。
1.4 设备接入层设备接入层是连接物理设备和系统的桥梁,负责设备数据的采集、传输等工作。
在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中,设备接入层通常会涉及到传感器数据采集、协议转换、数据传输等方面。
二、功能模块实现基于Java开发的移动智能物联网系统需要实现多个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监控、报警处理等。
下面将针对几个关键功能模块进行详细介绍:2.1 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
在Java开发中,可以使用Spring Security等框架来实现用户认证和授权功能。
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章简介网络视频直播系统是现代数字技术的产物,它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视频流实时传输到网络上,使广大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视频节目。
本文将从实现的角度出发,介绍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第二章组件与架构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视频源、编码器、服务器、网络传输和客户端播放器。
其中,视频源可以为摄像头、视频文件等,编码器将视频流进行编码压缩传输,服务器则是视频流的中转站,完成流媒体服务器的功能,客户端播放器用于播放视频。
在架构上,视频直播系统可以基于P2P架构和CDN架构实现。
P2P架构是一种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用户可以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直接传输视频流,从而减少服务器的负载压力。
CDN架构则是通过多个服务器进行负载均衡和缓存,提高视频的传输效率和用户体验。
第三章编码与转码视频传输中需要对视频进行编码和解码,以保证视频流的传输稳定和效率。
常用的视频编码格式包括H.264、H.265等,解码阶段则需要进行解码还原成视频帧进行播放。
另外,在视频流传输过程中,不同终端设备和网络条件下,需要对视频进行转码和分片处理,以适应用户设备的不同分辨率和带宽条件。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视频的播放质量和兼容性。
第四章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网络视频直播系统需要存储和处理海量视频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
常用的存储方式有云存储、本地存储等,其中云存储具有可靠性高、弹性伸缩性好、节约成本等优点。
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采用分布式系统、CDN、云计算等技术,分散数据处理压力,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第五章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安全是用户使用的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安全策略的规划和实施。
包括防火墙、数据加密传输、黑名单系统、IP地址限制、监控系统等。
另外,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稳定性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监控、日志管理、警报机制等,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设计案例为了更好地说明网络视频直播系统的实现细节,我们以某直播平台为例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