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7
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摘要本文研究的是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与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本校的10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青少年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最容易致伤的几个部位依次是手部和腕部、踝部、膝部以及肘部和足部,其它部位的损伤的几率则相对较低。
而导致青少年学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则依次为场地器材不当、准备活动不当、运动负荷安排不科学、身体素质水平较差或运动技术问题。
因此,要降低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就应有针对性的完善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重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真开展准备活动,并注意强化易损伤部位的练习。
关键词运动损伤体育运动训练青少年预防措施一、前言体育运动训练是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热爱体育运动,但是在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缺乏而忽略所应采取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以致于在参与体育运动训练时各类运动损伤事故频发,轻则影响体育运动训练活动的正常进行,重则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为了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本校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女生各50名,年龄介于13-16岁之间。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本校阅览室、当地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以及道客巴巴等在线文档分享平台,查阅了一系列与研究相关的学术专著、期刊文献以及数据资料。
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涉及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多个领域,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研究开展期间,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一个简要的、与学生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相关的调查问卷。
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原则
1. 运动损伤的原因
- 热身不足:在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身体没有准备好,容易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
- 技术动作错误:不正确的运动姿势或技术动作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 过度训练:过度的训练会导致身体疲劳,增加受伤的风险。
- 装备不当:穿着不合适的运动装备或使用不合适的器材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 环境因素:恶劣的天气条件或不安全的运动场地也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2.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 充分热身:在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拉伸、慢跑等,帮助身体准备好运动。
- 正确的技术动作:学习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术动作,避免错误的动作导致受伤。
- 合理安排训练量: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强度和时间。
- 使用合适的装备: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装备,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 注意环境因素:选择安全的运动场地,避免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运动。
总之,预防运动损伤需要我们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注意运动中的细节,以及合理安排运动后的恢复和休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田径类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
一、疲劳损伤
1. 原因
疲劳性损伤是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和心肺系统不足以满足所需能量,导致肌肉或者身体某部或多部位出现疲劳感,进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此种损伤多由于训练不到位,不合理的锻炼量或音乐节奏过快等因素造成。
2. 预防措施
1.坚持训练合理化;
2.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
3.随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
4.注意热身和拉伸。
二、扭伤、拉伤等
1. 原因
扭伤和拉伤均属于运动创伤,多由不良或不专业的运动方式所致。
例如:猝然刹车、突然加速、不恰当的着地姿势等都会导致扭伤和拉伤。
2. 预防措施
1.每次锻炼前做好热身;
2.执行正确的运动变化;
3.避免在不良气候下锻炼。
三、骨折
1. 原因
骨折是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较为危险的损伤之一,多由于运动方式错误、流血勿忘、移动身体部位过大等原因所致。
2. 预防措施
1.选择正确的鞋子和装备;
2.处理之前的其他损伤,降低成为骨折风险的伤害因素;
3.处理年龄、体重、健康状况及被动致伤等危险因素。
四、皮肤及软组织创伤
1. 原因
在田径类运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皮肤及软组织损伤。
基本原因为运动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或者行动不方便引起磨擦等问题。
2. 预防措施
1.选择正确的装备;
2.保持好的体态和姿势;
3.注意饮食,多添加维生素C等促进伤口愈合的元素。
以上便是田径类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
作为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并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让运动更有益于健康。
第一部分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一、运动损伤的原因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锻炼者的运动基础、体质水平相关,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以及运动环境等因素相关。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思想麻痹大意是所有运动损伤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中包括运动前不检查器械,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
(2)运动前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缺乏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运动器官、内脏器官机能没能达到运动状态容易造成损伤。
(3)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度紧张的状态下易发生伤害事故。
也有时是因为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水平而造成损伤。
(4)内容组合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纪律松弛,都有可能造成损伤。
另外,因为技术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也易引起损伤。
(5)体育锻炼时选择的运动场地狭窄、地面不平坦,器械安置不当或不牢固,锻炼者拥挤或多种项目在一起活动,容易相互冲撞造成损伤。
.(6)空气污浊、噪音过大、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等,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运动要求等原因,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预防运动损伤发生,必须对损伤的发病机理实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消除其可能致伤因素,达到预防目的。
(1)持续增强运动安全教育,努力克服麻痹思想,提升预防损伤意识。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和容易损伤部位,要即时采取预防措施。
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组织安排锻炼,科学安排运动量,防止部分运动器官负担过重。
(4)增强保护与协助,特别要注意提升自我保护水平,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切记直臂或肘部撑地。
由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并注意屈膝、弯腰、两臂自然张开,以利于缓冲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第二部分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一、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类。
138当代体育中学生短跑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原因武 健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短跑是其中十分常见的一个项目。
虽然普遍常见,短跑的运动强度不容小觑,对于人类的极限也是一种挑战。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调查与深入的分析,针对学生在短跑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情形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从根源上预防运动损伤。
1 研究对象及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阜新市体育运动学校、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阜新市高级中学短跑运动员共计122人(男77,女45)。
主要方法是调查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 运动损伤发生场景研究发现,受访短跑运动员发生短跑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三种场合,分别为:短跑运动比赛,占比45%;短跑训练课,占比20%;平时课外运动,占比15%。
由调查结果能够发现,学生发生短跑运动损伤的重点场合在运动比赛中,而通过对教师的后期访谈,很多教师反映:在短跑比赛和短跑训练课中,运动员的动作幅度比较大,激烈性程度较高,加之一些学生身体素质不佳,技术动作不正确,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损伤。
此外,调查发现,男生课外运动损伤(57.9%)要显著高于课内(23.1%),与此相反的是,女生在课内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是42.5%,几乎是课外发生运动损伤几率的2.5倍。
说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短跑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2.2 运动损伤的种类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短跑运动中比较常见的普遍的几种损伤部位分别出现在肌肉、关节以及韧带。
这其中,肌肉方面的损伤占的比重最大有52人,高达44.82%,是这三种损伤中的榜首;有22人次为韧带拉伤,占损伤比率的18.96%;有16人次为关节扭伤,占损伤比率的13.79%;有8人次为腱鞘炎,占6.89%;有7人次为挫伤,占6.03%;有7人次为擦伤,占6.03%;有3人次为滑膜炎,占2.58%;有1人次为骨折,占0.86%; 没有伤病的6人2.3 运动损伤部位由于短跑主要是依靠下肢力量,所以受损部位的集中在下肢,这一比例突破90%;在下肢受损部位中,比较集中的部位是踝关节,约占三分之一,大腿部位约占四分之一,膝关节约占六分之一,而小腿部位约占十二分之一。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教材分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水平四的内容,其具体要求是:强化学生安全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进一步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和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在大众健身体育中,运动损伤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
体育课上偶有伤害性事故的发生,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很有必要,进而达到具有较强的安全运动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以“主动学习”教学思想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平时运动或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问题从思想上有所重视。
知识目标: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损伤的危害性,提高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
技能目标: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并掌握几种运动损伤的处理手段,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安全运动的再思考,逐步提高安全运动能力。
三、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好动,喜欢户外运动。
学习某项运动技术会有一定兴趣,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一般很少,学习兴趣也不是很大。
有关“运动损伤”的问题的了解更是不多。
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这个问题怎是本次课首先要考虑。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探究学习法《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教案通过图片展示常见损伤,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在平时的运动中有没有出现过损伤、损伤后是怎么处理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后,引入新课一一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多媒体展示)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运动中常见的损伤:擦伤、扭伤、肌肉痉挛、鼻子出血、肌肉拉伤、骨折、脱臼等。
2、概念: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和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和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3、分类:按时间可分为:新伤、旧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损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观看体育课安全小视频,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视频中学生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运动损伤,通过对学生的答案拍照上传,和学生共同探究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1、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2、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A、相当一部分普通锻炼者在正式开始锻炼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B、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好,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性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容易使特定部位受伤。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案5篇《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案(一)在运动中看到的或自己亲身经历的运动中受伤的经过。
学生:举手回答。
2.教师小结,导出本课学习内容。
(-)运动损伤发展的原因14分钟1 .活动目的:明确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认识运动损伤的危害性,唤起对运动损伤预防的思考。
2 .活动形式: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老师小结。
3 •具体步骤:(1)学生自学教材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内容。
(2)教师给出讨论题目:结合体育锻炼和自主学习,你认为哪些因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怎样做才能预防运动损伤?(3)提出讨论要求,各组推选讨论主持人和记录员。
(4)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汇报人,代表本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做相应补充)。
(6)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归纳。
4 .教师小结:大家知道,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体魄强健、体型健美,还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体育学习 提高部分锻炼中,可能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场地不平整、器械失修,或因疲劳和其他原因引发运动伤害事故。
一旦发生损伤,既影响身体健康,也影响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要树立安全意识,明确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锻炼身体。
(-)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13分钟1活动目的:掌握运动前预防措施,明确运动前应做哪些准备,知道运动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要求。
5.活动形式: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6•具体步骤:(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为了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前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在运动过程中预防运动损伤有哪些基本要求。
(2)提出讨论要求,各组推荐讨论主持人和记录员。
(3)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学生讨论信息。
(4)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汇报人,代表本小组讨论结果(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做相应的补充)。
(5)在学业讨论、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归纳和讲解。
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江西东乡教师进修学校黄平中 331800一、青少年体育锻炼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一)过度紧张与处理方法:预防运动员发生过度紧张是极为重要的.预防的关键是:1,做好运动员身体检查,集训前或者比赛前,应进行全面深入的体格检查。
2,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避免缺乏训练和训练不够者参加剧烈的比赛,避免患病参加比赛。
3,加强训练时的医学观察,尤其对新运动员和少儿运动员,要注意他们在训练场上的反应,及时调整运动量,不应过分追求比赛分数和成绩。
(二)运动中腹痛与处理方法:1.对因腹内或腹外疾病所致的腹痛,主要根据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2.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激烈运动前既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吃平时不习惯的食物;不要在饥饿状态下训练和比赛。
3.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可适当减慢速度,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必要时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这些措施常常有助于缓解疼痛,若用这些方法无效,则可服用阿托品等解痉药物,当疼痛剧烈难忍时,应停止运动.(三)运动性中暑与处理方法:预防措施:1。
热季节时要安排好训练时间,避免在一天最热时进行。
每训练50分钟后至少休息10分钟,饭后要有必要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进行经常的医务监督.2。
安排好炎热天气训练和比赛时的营养和饮水。
3。
对过去有过运动性中暑者的正确评估,鉴于运动性中暑后的速率因人而异。
治疗措施:1。
场地急救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测量血压,脉搏,直肠温度,点滴输液,对严重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2。
住院治疗包括降温,心脏监护,输液,必要时透析等.二、运动急救(一) 软组织损伤的初步急救和处理软组织损伤:总的来说分为开放伤和闭合伤。
开放伤损伤了皮肤和黏膜,如擦伤、撕裂伤、切伤、刺伤等;闭合伤较深,皮肤及黏膜无裂口,如肌肉挫伤,肌肉、韧带、关节损伤等。
两种损伤的治疗原则不同。
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根据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大致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
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
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教育,本文阐述了中学体育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运动损伤类型,并对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列出急性软组织损伤和急性骨骼损伤的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中学生运动损伤损伤处理预防
G804.53 A 2095-3089(2018)06-0057-02
近年来,中学生的体质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中考加试体育和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教育,提倡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针对在日常的体育运动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掌握急性损伤处理的方法对争取治疗时间和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
曾朝恭[1]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改善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能力、身体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但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屡有发生,中学生应根据身体状况和运动项目实际特点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强度,以达到良好的运动
效果同时避免损伤的发生。
据调查研究[2]显示青少年的四肢损伤占各部位损伤的49%,而胸、腰部较少。
中学生因其身心特点,较易发生以下运动损伤擦伤、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
踝关节扭伤在各类体育项目中都较易发生。
往往由于地面不平整,或某种原因身体失去重心,或跳起落地时踩在别人脚上,或在运动中脚被踩被绊等都可发生踝关节韧带损伤,且因为踝关节的生理结构特性外侧韧带更易受伤。
伤后会引起踝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在体育教学中,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骨折较易出现在接触性的运动项目中,例如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发生着改变,尤其对碳酸饮料的喜爱一方面会影响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造成钙质的大量流失易发生骨折,同时也因为其高糖高热量易造成青少年肥胖。
2、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2.1学校对体育安全不重视、体育老师不够专业
学校作为教育部门,没有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另外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准备活动不充分、讲授的运动技术和方法不正确都会使学生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3.,4]。
2.2学生体质弱,缺乏体育锻炼
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许多学生和家长秉承一切以文化课为先的理念,将每周的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压缩,造成学生的体质明显下降,身体反应能力、协调性及力量差,故在偶尔的运动过程中极易发生运动损伤,例如骨折。
2.3体育课堂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学校的教育环境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后期维护,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体育教学较易引起学生的运动损伤[5]。
2.4其他原因
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欠佳、身体有病或过度疲劳、天气等原因也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3、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
中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若突发运动损伤,体育老师须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快速地判断并根据损伤性质
及程度做出正确的损伤处理。
急救的目的是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防止发生二度损伤和减轻受伤者的痛苦及受伤程度。
3.1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此类损伤在中学生运动过程中较为常见,如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皮肤擦伤等,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是止血、清创、消毒、包
扎,必要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急性期(伤后即刻―48小时)是处理的关键期,若处理妥当,可有效抑制肿胀并减少疼痛,体育老师可熟练掌握“PRICE”原则P―Protection(保护)发生损伤后远离会产生危害的运动器械并转移到安全区域避免二次损伤,同时保护好受伤部位;R―Rest(休息/制动)停止运动充分休息;I―Ice(冷疗)利用冰袋或者简易制作的冰水混合物冷敷在患处15分钟左右,若损伤较重可适当延长时间;
C―Compression(加压包扎)可利用弹力带将冰袋加压包扎在患处,有一定压力即可,避免过紧造成血流不畅;
E―Elevation(抬高患肢)将患肢抬到高于心脏水平面的位置,可有效降低血流量。
开放性损伤则需要进行清创并进行包扎处理。
3.2急性骨骼损伤的处理
骨骼损伤在中学生运动损伤中也占到一定的比例。
由某一次的急性创伤引起的骨折称为急性骨折;而应力性骨折是骨骼对重复负荷的连续反应过程,如训练过多过快、肌肉疲劳等较易诱发应力性骨折,女生月经异常也会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危险性。
在中学体育活动中,骨折较易发生在接触性项目中,如足球、篮球等。
初始现场的治疗包括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同时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的轴向牵引纠正和固定,使在运送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软组织的进一
步损害并减轻痛苦;若有伤口要尽可能用无菌方式覆盖。
4、运动损伤的预防
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运动损伤不仅会给身体和心灵带来痛苦,同时对他们的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6],重视体育运动损伤理论的学习、培训,在加强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要教他们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预防运动损伤,提高他们锻炼的信心,使学生既能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又能保障安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
4.1中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加强安全运动的思想教育,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准备活动包括热身和牵拉练习,有效的热身可提高局部肌肉的温度、核心温度和血流量,减少软组织的粘滞性,慢跑就是较常用的一种热身方式;静力性的牵拉练习常在运动前进行,尤其要重视较易发生肌肉拉伤的大腿前侧和后侧肌群的牵拉。
做好准备活动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损伤的风险。
再者,合适的运动鞋和舒适轻便的运动服也能预防损伤。
可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运动鞋和运动服,必要时也可佩戴护具,如参加足球运动时佩戴护腿板可有效避免损伤。
第三,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和技巧,避免过度训练造成肌肉疲劳。
机体一旦出现过度使用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
中、动作变形、机体的耐受力下降等,极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因此要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和技巧,合理计划运动时间、强度、频率及运动类型,使运动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避免肌肉疲劳。
因此要求体育老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要领指出难点、重点,做好示范,传授准确的技术要领。
第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需要从日常膳食中摄取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来满足生长的需要,尤其要重视营养的均衡,同时多食用含钙高的食品,如乳类、豆制品和海产品等等。
尽量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避免钙质流失。
4.2外部因素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还需要确认会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外部因素。
检查运动场地是否平整、是否光滑,检查运动器械是否安装完好、是否摆放在安全位置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可以将损伤发生的风险降低。
5、总结
中学生的运动损伤常见为擦伤、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和骨折等。
体育老师应掌握一定的损伤急救常识对争取治疗时间和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提倡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制定好合理的运动计划,安全健康地运动,使运动效益最大化同时避免损伤。
[1]曾朝恭,李效凯.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C]. 第十八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18,(7).
[2]战迅,郝玉峰.对山东省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8,(6)51-52.
[3]刘华成.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及
预防措施[J].养生健休,2018,(9)26.
[4]黄洪平.浅析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8,(1)14-15.
[5]郑红钢. 对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J].中?A少年,2018,(10)184 -185.
[6]洪明忠. 高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厦门市新店中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