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08 第八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15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习题解答1. 什么叫金属的电极电势?以金属-金属离子电极为例说明它是怎么产生的?1. 当把金属插入其盐溶液中,在金属与溶液间由于电荷不均等原因而产生了电势差,这种产生在金属和它的盐溶液之间的电势叫做金属的电极电势。
当把金属插入其盐溶液中,会同时出现两种相反的过程。
一方面金属晶格中金属离子受极性水分子的吸引而形成水合离子进入溶液。
另一方面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会吸引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使其沉积到金属表面。
这两个过程可表示如下:M(s)M (aq)e n n +-+垐垐?噲垐?溶解沉积当溶解速率与沉积速率相等时,就达到动态平衡。
一般地说,在溶解和沉积过程中,由金属表面进入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总数与从溶液中沉积到金属表面的金属离子总数并不相等,这样在金属与溶液间就由于电荷不均等而产生了电势差。
2. 举例说明什么是歧化反应?2. 在Cl 2+H 2O=HClO+HCl 中:Cl 2既是反应的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这种氧化-还原反应叫做歧化反应。
3.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氧化数:4. 举例说明常见电极的类型和符号。
4. 常见电极共有四种类型:(1)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金属置于其金属离子的盐溶液中所构成的电极。
如Zn(s) | Zn2+(2)气体-离子电极 这类电极的构成需要一个固体导电体,该导电固体与所接触的气体和溶液都不起反应,但它有时能催化气体电极反应的进行。
如Pt | H 2(g) | H +(3)金属-金属难溶盐或氧化物-阴离子电极 表面涂有该金属的难溶盐(或氧化物)的金属浸入与该盐具有相同阴离子的溶液即构成此类电极。
如Ag | AgCl(s) | Cl-(4)“氧化还原”电极 将惰性导电材料(铂或石墨)放于含有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数的两种离子的溶液中即构成此类电极。
如Pt | Fe 2+,Fe 3+5. 写出5种由不同类型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的符号和对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5. (1)(-)Pt | H 2(p ) | H +( c 1 ) || Cu 2+(c 2 ) | Cu(+) (2)(-)Pt | H 2(p ) | H +( c 1) || Cl -(c 2 ) | AgCl | Ag(+) (3)(-)Zn | Zn 2+(c 1) || Cl -(c 2) | AgCl | Ag(+) (4)(-)Zn | Zn 2+(c 1) || Fe 3+(c 2 ), Fe 2+(c 3) | Pt(+) (5)(-)Pt | H 2(p ) | H +( c 1) || Fe 3+(c 2), Fe 2+(c 3 ) | Pt(+) 6. 用氧化数法配平下列方程式:(1) 4 Zn +10 HNO 3(极稀) = 4 Zn(NO 3)2 + NH 4NO 3 +3 H 2O(2) K 2Cr 2O 7 + 6 KI + 7 H 2SO 4 = Cr 2(SO 4)3 + 4 K 2SO 4 + 3 I 2 + 7 H 2O (3) 5Na 2C 2O 4+2KmnO 4+3H 2SO 4=2MnSO 4+K 2SO 4+5Na 2SO 4+10CO 2+8H 2O(4) 3H 2O 2 + Cr 2(S O 4)3 + 10KOH = 2K 2CrO 4 +3 K 2SO 4 +8 H 2O (5) 2Na 2S 2O 3 + I 2 = Na 2S 4O 6 +2NaI(6) 5K 2S 2O 8 + 2MnSO 4 + 8H 2O = 8H 2SO 4 + 2KmnO 4 +4K 2SO 47.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1)~(5)为酸性介质,(6)~(10)为碱性介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溶液及其性质2.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3)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3. 第三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氢、氧、氮、卤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常见非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4. 第四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基本性质(2)过渡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3)常见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5. 第五章:分析化学基本方法(1)滴定分析法(2)重量分析法(3)光谱分析法与色谱分析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复杂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2)分析化学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3)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进行教学;(2)实验室实践教学;(3)发放相关教材、辅导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2)课后作业、小测验;(3)实验报告、课程论文。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2)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