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重点字音:宋庆龄樟树稠密蓬蓬勃勃繁衍纪念寄生崇敬瞻仰粗壮即使二、重点字词:宋庆龄樟树稠密蓬蓬勃勃繁衍寄生崇敬瞻仰搬家粗壮石榴树保持枝枯叶落家具高贵三、课文内容:1、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写法:借物抒情、以树喻人。
2、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严寒、狂风、洪涝)还是冬天(酷暑、暴雨、干旱),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最可贵之处在于能永久保持拒虫的香气。
作者之所以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之所以爱在那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都是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够永久保持;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坚强不屈,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
人们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对宋庆龄的衷心爱戴、崇敬和怀念。
3、第四段写樟树的外在美(外形美)。
其外形是枝干粗壮,树叶稠密;生长特点是四季常青,长势蓬蓬勃勃,读时应带着饱满的激情,以热爱、赞美的语气,读出樟树的勃勃生机。
第五段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赞扬樟树的内在美(品质美)。
先讲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并举石榴树为例证实;再讲樟树的可贵之处,即樟树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即使……仍然……表示假设关系,只要……就……表示条件关系,这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
要读出对樟树的赞美,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4、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宋庆龄热爱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因为樟树无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充满活力,更可贵的是樟树具有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特点。
)5、课外拓展(1)、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章节测试题1.【答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文中所写的宋庆龄故居在()。
A.北京B.南京C.上海【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理解能力。
【解答】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对文章进行深刻记忆,详细了解。
2.【答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重点写()。
A.樟树B.宋庆龄故居C.宋庆龄【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理解能力。
【解答】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对文章进行深刻记忆,详细了解。
3.【答题】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本单元内容填写)。
瞻仰繁衍繁茂稠密fán mào chóu mì( ) ( )zhān yǎnɡfán yǎn( )( )【答案】繁茂;稠密;瞻仰;繁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拼音及生字的掌握情况。
【解答】看拼音写词语,重要的是读准声母和韵母,注意调号,多拼读两遍就不会出错。
平时要规范汉字的书写,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汉字,把字写规范、写整齐、写美观。
4.【答题】选字组词。
配灵家年荣南( )龄岭( )搬( )般( )繁( )( )敏【答案】年龄;岭南;搬家;般配;繁荣;灵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形近字并组词的能力。
【解答】由于形近字它们在笔画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读音和意思就不同,辨析时要注意它们的结构,有时还要结合它们的意思。
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读写。
5.【答题】我会为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托付;委托B.依附C.通过邮局传送1.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 )2.我将一份礼物寄给了远方的朋友。
( )3.他把一本书寄存在我这里。
( )【答案】1.B;2.C;3.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字多解的掌握情况。
【解答】解答本题,需注意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掌握这一点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运用。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情况。
(1)(出示PPT课后词语)指生读,点评。
指导一生读出樟树的勃勃生机。
齐读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PPT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3、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
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宋庆龄的舍不得吧!读的真好,充满情感。
老师充分感受到了她对这两棵树的不舍之情了。
让我们全班同学都来感受一下吧,齐读1----3自然段,读出对樟树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第6自然段,感受人们对樟树的喜爱之情1、师:仅仅是宋庆龄喜爱这两棵樟树吗?(不是)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人们也喜欢这两棵树。
2、轻声读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中哪些词句看出人们喜欢这两棵樟树?指名交流:(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师: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庭院里的这两棵樟树有什么魅力使得宋庆龄和大家都那么喜爱,让我们走近这两棵樟树,去领略他们的魅力吧!三、学习第4自然段,感知樟树的外形美(蓬蓬勃勃)。
1、哪一自然段写了樟树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能找到一个词语概括樟树的特点吗?(蓬蓬勃勃)板书什么叫蓬蓬勃勃啊?(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2、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教学目标】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重点关注“龄“樟”等字,当堂习字。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教学时间】2课时【资料链接】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精选1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篇1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学生分析]1.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和听故事等途径,对宋庆龄以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但对事情经过、发生背景、历史意义及主要人物还缺乏深入了解。
2.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朗读、背诵课文要继续予以重视。
[设计理念]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要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龙源期刊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茹志鹃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9年第24期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
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別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香樟四季碧如春,绿叶绿果绿宜人。
君要识得真面目,景中细辨现真情。
”这四句诗对香樟树外形的描写,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因为香樟树的美更在于其品质。
对比点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通过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
同样是描写香樟树,刘雨馨同学却因一棵被修剪过的香樟树,引起自己对香樟树的回忆:记忆中的香樟树饱经沧桑,记忆中的香樟树下有“我”玩耍的影子。
飘飞的思绪回到现在,留存在记忆的歌声在耳边回荡,那是小作者对童年的不舍,对香樟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的怀念。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记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和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综观全文,从篇章角度观察本文,文中无一句闲语,文章虽简短,寄寓却深广。
这个深是指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图——对宋庆龄的敬意和怀念,是暗含在对樟树的描写上的。
借物喻人,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也是解密文本形式的突破口。
这种类型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还是新鲜的,少见的。
文章对樟树的描写简洁有力,重点突出了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对樟树品质的揭示,则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
而本文开篇独具匠心,为樟树的出场铺垫着墨。
文章的结尾则呼应、点明主题,抒发了敬仰怀念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从所传播的信息来看,阅读难度不大,但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秘密有待教师的引导揭示。
因此本文教学价值的定位既要注意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的实施,又要兼顾文本的特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题号前用★,教学难点用标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概括和归纳能力,构建起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⑵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方法,学会在习作中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品格培养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一身正气、讲诚信的品格。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1.字音:重点指导“衍”字的读音2.“繁”字的书写,理解“瞻仰”“蓬蓬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作者写出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怎样的特点?【资料补充】搜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语言文字训练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可以进行的练笔训练点】学习第5自然段对比的写作手法。
【拓展读写】《宋庆龄的故事》【教学过程】前置性作业:1.自读课文,至少5遍,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查出不理解的词语。
3.思考:宋庆龄故居樟树有什么特点?4.搜集有关宋庆龄小故事资料一、拓展积累,课前三分钟1.小组展示《声律启蒙》节选。
2.一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评价:老师特别喜欢同学们的声音,响亮干脆利落。
】【设计意图:增大学生的对汉语言的阅读积累量,激发对汉语言的兴趣。
】二、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课件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2.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到宋庆龄的故居去看一看。
点击师: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人们总爱在故居的这两棵树前留影纪念,你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预设学生:樟树】师:宋庆龄故居到底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激发兴趣】三、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跟读两遍)粗壮稠密保持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繁衍后代枝枯叶落瞻 (zhān)仰繁衍(yán)重点观看“繁”的笔画顺序动画,学生在书上大写一个,用红笔标出易错点。
【预设:提醒:“瞻仰”中“瞻”右边“詹”左边是目字旁,“稠密”中的右边,是“周”。
与繁衍(yán)区别,与樟(zhāng)树区别【评价:同学们的字词掌握得真不错!看来已经基本掌握理解识记字词的方法。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⑴指生交流,惊醒方法和语言的指导。
⑵小组内交流、修改完善自己的内容概括;注意陈述自己的概括方法。
(一组同学展示,其他组交流补充。
在反复的补充中,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板块,同时明白本文概括内容的主要方法:题目扩充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解决全文分两部分,理清了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评价:1.语言简练,概括能力强。
2.会使用恰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语言要简练,概括性强。
】3.展示交流预习作业中的“思维导图”,指名生展示,生分析优缺点,理顺文本思路,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详略写。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概括和归纳能力,构建起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评价:1.思维导图内容简单、全面。
2.构图细致,色彩搭配和谐。
3.语言要简练,分支的线条要由粗到细。
】四、品词析句,合作探究,深化前置性作业。
(一)品读樟树外形之美1.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7页,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快速找出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预设学生:蓬蓬勃勃、四季常青、枝干粗壮】师:谁来说说。
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形容非常繁荣、旺盛,生命力非常强,充满活力。
】2.师:那么课文具体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词语句子。
【预设学生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学生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学生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出示课件:孩子们,看,樟树的枝干粗壮,足有碗口这么粗。
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仿佛…….【预设学生:仿佛撑开了两把绿色的大伞】。
【评价: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4.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学生读后回答:体会到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
】5.师:看,多么稠密的树叶。
稠密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多而密。
】6..说一说樟树叶多得怎么样呢?密得怎么样呢?【预设学生:1.这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
2.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7.师:他们不仅多而密,而且绿得发亮。
绿的怎么样,亮的怎么样?谁来用比喻的句式来形容这些树叶。
【预设学生:1.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2.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
】【评价:比喻的多么的贴切呀!】9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啊,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让我们再深情诵读第四自然段。
用“无论……总是……”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樟树之美,学习表达。
】(二)品读樟树品质之美1.过渡:樟树不仅蓬蓬勃勃,显示了它的外形美,课文还写了它的可贵之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⑴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再想一想樟树与其他的树有什么不同。
⑵小组交流学习成果①说说画出的句子。
②交流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
③重点体会樟树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特点。
出示句子一: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板书:香气)抓住:“香气”“永久保持”两个特点。
师问: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出示句子二: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十年、百年……),说明了樟树有了这个香气就有了什么样的功能?(板书:拒虫)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中找出关联词。
【预设学生:“只要……就……”】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教师引读:(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5.朗读这3句话——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樟树品质之美。
】⑶樟树的有拒虫的香气,保护了物品,那别的树呢?(招虫)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体会对比的手法。
【预设学生:对比的手法。
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品质.】⑷学习第5自然段对比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小练笔。
师:对比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技巧。
用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可以突出写作对象的特点①概念:对比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
②出示例句,数一说,句子如何将什么和什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什么?:1.寒冷的冬天,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了,梅花却绽放在枝头。
2.森林里着火了,动物们都逃跑了,只有鸟妈妈留下来救自己的孩子。
③补充句子:教室里,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上课,可小强却……【预设: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上课,可小强却看着窗外的小鸟发呆。
可小强的心却飞回了家里去。
可小强却在玩橡皮檫。
】【设计意图:学习积累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这种写法的好处,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
】五、拓展感悟,走进宋庆龄。
1.宋庆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投影出示宋庆龄像)这就是国母宋庆龄,她给你的印象是什么?【预设学生:美丽、高贵、典雅、有气质。
】(2)师补充资料:上海宋庆龄故居,这是一座长方形院落,占地4336平方米,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1948年宋庆龄迁居这里后称为她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
主楼是三层别墅,楼前是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
文中描写的就是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
宋庆龄的一生始终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他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
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指名读)。
读了这段文字,宋庆龄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预设学生:爱国、爱民、坚强勇敢、一身正气、热爱儿童。
】【评价:同学们归纳概括的真准确呀!】【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为理解中心主题做铺垫。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一位外国友人是这样评价宋庆龄女士的。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3)现在,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了吗?【预设学生:1.课文落笔于樟树,其意却在写人,以樟树象征宋庆龄。
2.通过写她舍不得两棵树来表明她的爱好与追求。
3.写樟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来表现宋庆龄的旺盛精力。
4.写樟树永久保持驱虫的香气来突出宋庆龄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
】【评价:老师真没想到同学们能有这么细腻的心思。
】师:是呀!作者表面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