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70年临床经验总结 颈椎病三型论治
- 格式:pdf
- 大小:141.39 KB
- 文档页数:3
医药并重的临床学家朱良春朱健华整理编者按朱良春,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因擅用虫类药物治疗疑难杂病饮誉医坛。
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等职。
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审、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
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学术专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载誉而归。
1991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同时收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
本文注重介绍朱氏在学术上采撷众长,继承发展、融会古今,辨证辨病;处方用药、锐意创新的精华。
并介绍了其在临证上治疗急性热病、慢性久病、痹证、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的特色。
所选用四个医案及三首经验方均为朱氏毕身工作实践之结晶,很能为后学之人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竞其业,否则罪也。
———章次公《中国现代名医传》朱良春,男,字伦,1917年7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60载。
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第四卷226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
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
杏林名人堂丨朱良春颈椎疼痛医案《内经》理论临床医案朱良春用运肝之腧在颈项理论医案:姚姓妇,年届不惑,时值孟春.颈项胀痛1月.活动不利,起于情志不遂,经医院x 光摄片检查,有轻度颈椎骨关节退变增生,血压正常,经中西药治疗1月少效。
#名家医案练习#初诊自述,除颈项胀痛,转侧不利外,伴有头部冷感,烦躁失眠,口干苦,便秘等症,审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肝阴不足,肝风上扰证投“稀莶芍草汤”加桑椹15g。
水煎服,日1剂,5剂后复诊,诸症基本消失,再进5剂告愈,属以六味地黄丸善后,2年后因他病来诊谓无复发。
平肝通络治颈痹稀莶芍草汤方理颈椎病证见肝阴不足致肝风上扰,而发于春令或恼怒之后,颈项胀痛,转侧不利,头痛眩晕,或头部冷感,呕恶胸闷,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失眠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多属新痹。
<河间六书>云:“头目眩晕者。
由风木旺..... 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
盖肝阴亏损,颈部经络失荣,虚不恋阳,肝风肝火上扰,故眩晕,头痛脑胀;水火不能既济,故失眠便秘;肝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故头部冷感;肝阴不足。
津亏液少。
筋脉失养则筋挛颈强,转侧不利;肝火亢扰,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肝气肝火上逆致胃失和降,则胸闷呕恶,经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故春气通于肝,若颈项痹痛发于春令或恼怒之后,当责之于肝,治宜柔肝、平肝、通络。
朱师治疗此证型,主平肝通络之法,方拟“稀莶芍草汤”,药用:稀莶草、赤白芍、制首乌、葛根、牛蒡子、钩藤、刺蒺藜各15g,僵蚕、甘草、蝉衣各6g。
笔者历年仿用,每收佳效。
方中稀莶草、赤芍平肝化痰,通其脉络,清泻肝火、导其湿热。
此症当属新疾,不同久病,取“芍药甘草汤”加味敛阴和阳,各极其妙。
盖阴将竭未竭,无事大滋,阳将亡未亡,无事大温。
大滋则逼其阳亡,大温则促其阴竭。
“芍药甘草汤”乃伤寒误治,救其阴虚,证非寒实热实,亦非真正亡阳亡阴,用此方斡旋,恰如分际。
朱师取此方加味,治新病颈痹,亦当轻重适应,方中伍以牛蒡子、僵蚕意取牛蒡子、俺蚕二药均化高处络中之风痰,通十二经脉,牛蒡子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颈项痰核,味辛能散结,味苦能泄热,且性冷滑,开上启下;蝉衣质轻性浮,达表驱风,气清凉散;又选钩藤、刺蒺藜手足厥阴之药,盖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钩藤、刺蒺藜通心包于肝木,盖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钩藤不仅疏泄外风,亦能平熄内风。
国医大师——朱良春一.人物简介朱良春(1917年8月-2015年12月14日),江苏镇江市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国医大师。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
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逾70载。
2015年12月14日凌晨0点06分,因突发肺栓医治无效在南通中医院去世,享年98岁。
二.学术思想1.他丰富了中医望诊诊法,首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急性热病“先发制病”论,慢性杂病从“培补肾阳”“从痰从瘀”论治。
2.致力于痹症研究,确立顽痹“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法则,提出痛风之“浊瘀痹”病名,是公认的痹病研究大家,享有“南朱(良春)北焦(树德)”美誉。
3.深入研究虫类药的历史革沿、前人成果、功效主治,应用虫类药物胆识过人,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是著名的虫类药物专家。
4.继承、完善、创新了先师的学术精髓,自辟户牖创立了以皇古融新为旗帜的“章朱学派”。
5.立足临床,勤于科研,笔耕不辍,多次获得部省市科技成果奖项,研制的“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制剂蜚声海内外。
三.临床经验1.辨证辨病,开辟新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如果仅辨病不辨证,或在辨病的基础上分几个证型对号入座,就会把活生生的辨证变成僵化的教条,导致中药西用,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事实上,不仅古人不能知今病,即使今人也不能尽知今病。
先生精辟地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乃是辨证论治的再提高。
2.识见精邃,创立效方:养正消积法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复肝丸”,以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之“益气化瘀补肾汤”,以健脑灵窍法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症之“健脑散”,以消补兼施、通塞互用法治疗慢性痢疾及结肠炎之“仙桔汤”等等。
3.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关于痹证,先生对舌诊、脉诊的临床意义作出这样的归纳:“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宜侧重燥湿以通络;如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提示湿将化热,当祛湿清热并进;苔白腻而质淡者寒湿,可放胆用乌头、附子温经散寒;不论舌苔如何,凡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热之征,需参用凉血顾阴之品;如舌边见瘀斑或衬紫者,均应加入化瘀通络之剂。
名老中医治疗颈椎病、骨折、骨质增生屡试屡效经验方颈椎病——颈椎病基本方(朱宗元方)(组成)葛根、桂枝、赤白芍、鹿角片、桃红各10g,川芎、地龙、白芷、白蒺藜各10g,细辛、通草、吴茱萸、荜茇各5g,络石藤、青风藤各15g,乳香、没药各12g,水蛭胶囊4粒,虫胶囊4粒。
(功效主治)用于颈椎病。
(方解)朱师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深研中药传统配伍精髓,密切结合现代研究成果。
将《伤寒论》的葛根汤方中的君药葛根和桂枝作为药对配入方中治疗颈椎病。
桂枝辛温祛风,又擅温经通脉;葛根辛凉解肌而尤擅舒解项背强痛。
二药合用,对颈项活动不利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不仅因颈椎局部解剖和生物力学的改变,同时还伴有局部炎性介质的释放。
朱师认为,颈椎病邪正交错、虚实夹杂,临床治疗需详审病机,兼顾邪正虚实,方能取效。
尤其在药对的配伍使用时,颇多巧思;如:赤芍白芍,一散一收;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经,可柔肝止痛和养血敛阴,以补为功;赤芍功能凉血散瘀清热,以泻为用,活血化瘀,同时兼有养血和血的作用。
二药合用,寓意一散一补,既散瘀止痛,又补血养筋。
桃红与乳没,活血化瘀,兼能止痛。
方中如水蛭、虫二者皆味咸,功善破血逐瘀,可改善颈椎病筋骨受损、脉络瘀阻的病理变化。
与桃红、乳香、没药加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能。
(加减)椎动脉型加天麻、钩藤,脊髓型加熟地黄、补骨脂,神经根型加威灵仙、木瓜。
(验案)某男,56岁,颈项强痛,右肩臂酸重、疼痛、麻木,伴头晕,肢冷恶寒,经常失眠6年,血压、血脂、心电图检查均属正常,颈椎摄片报告生理曲度僵直,颈椎5~7后下缘骨质增生,颈5、6椎间隙狭窄,查右侧颈部肌肉紧张,颈椎5~7椎体棘突偏右侧压痛明显,在某医院诊为混合型(神经根型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属痹证型,审舌暗苔白腻,脉沉弱。
证属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治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蠲痹通络,方用“颈椎病方”治之,药用葛根、桂枝、鹿角片、熟地黄、当归各10g,生黄芪、威灵仙各30g,补骨脂、木瓜各12g,桃红各10g,川芎、地龙、白芷、白蒺藜各10g,细辛5g,通草、吴茱萸、荜茇各5g,络石藤、青风藤各15g,乳香、没药各12g,水蛭胶囊4粒,虫胶囊4粒,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服药10剂,诸症明显减轻,继服30剂,诸症消失,颈项活动自如,以上方为丸,巩固疗效。
国医大师朱良春:倾囊相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字字珠玑)小编导读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是饮誉海内外的中医大家,一生致力于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迄今悬壶济世七十余载,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经验颇丰,独具特色。
小编今天将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推荐给您,字字珠玑皆精华!赶紧来看看吧!1.怪病多痰朱师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痰是病理物质,多由机体功能失调,气道闭塞,脏腑不和,津液凝聚,水湿停留,气化不利而成痰涎。
痰涎壅塞,气道不清,神明之府为痰困蔽,上不能通,下不能达,则癫、狂、痫以作。
如反复缠绵,不少癫、狂、痫的患者,舌质都见紫色或瘀斑,精神症状呈周期性加重,此缘于兼有瘀血之故。
因为痰气凝滞,气病及血,气血瘀阻,蒙蔽灵窍,而致精神失常,症状顽固不愈。
所以,朱师在治疗神经精神疾患时,主要是抓住“痰”“瘀”两端,以涤痰化瘀作为精神病的重要治则,灵活化裁,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朱师认为,“痰”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眼神呆滞,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青暗。
②形体丰腴,手足作胀。
③皮肤油垢异常,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其两颊色红者,多为痰火,面呈灰滞,恒为痰湿。
④神志恍惚或抑郁,或烦躁不宁。
⑤舌体胖大,苔白腻如积粉,或灰腻而厚,脉沉或弦或滑或濡缓。
⑥易惊悸,烦懊不眠,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
这些痰病的特征,显然与精神病的症状密切相关。
这些辨痰要点,不必悉俱,只要见其一二,即可参用治痰之法。
对于痰饮的治法,朱师汲取了前人有益的经验。
如蒋宝素的《问斋医案》指出:“痰本津液精血之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方为治痰大法,若但攻痰,旋攻旋化,势必攻尽血液脂膏而后已。
”朱师提出了“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的原则,达到了“将化未化之痰,行之归正,已化之痰,攻而去之”的目的。
朱师曾多次采用王清任之癫狂梦醒汤化裁治疗周期性精神病,有较好之疗效,每日一剂,连服1个月后,病情好转,再服1个月,周期性发作即可控制。
方中桃仁、红花、木通、赤芍活血通经,祛瘀清神;柴胡、青皮、香附、远志疏肝理气,通络开郁;丹参、酸枣仁养血安神,滋阴降火;佐磁石宁心安神,又可防柴胡之升举太过;麦冬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痹证临诊三要诀一:主线为“益”,益肾壮督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行医7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尤其擅长痹证治疗。
痹证是临床上包括现代医学风湿病为主的一类病证,一些病情顽固、缠绵难愈的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病证,又称顽痹。
中医认为顽痹是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因劳累损伤、年老正虚,肌肉骨骼失却精血充养,经气阻痹所致。
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反复发作性疼痛,麻木不已,活动受限,遇风寒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朱老常称为“顽痹”,指出“顽痹”的顽,突出了不同于一般痹证的特点,对病程较长,症情顽固缠绵久治不愈之病例而言,顽痹治疗相对较难,难在辨证、治法、用药和见效。
笔者在长期跟师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的特色和要诀。
现介绍如下。
国医大师:朱良春1、主线为“益”朱老治疗痹证,主线始终抓住“益肾壮督”。
益肾蠲痹法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传承先师章次公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7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成,是朱老一生对痹证(顽痹)治疗法则的提炼、总结的结晶。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南通市中医院成立“痹证专科”,朱老就在痹证治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益肾蠲痹法治疗顽痹”的理论体系,系统论述了“益肾蠲痹法治疗顽痹”的机制、方法、用药。
朱老认为,风湿病相似于《金匮要略》之历节病、宋代《太平圣惠方》之顽痹,此类患者往往阳气先虚,外邪遂乘虚而入,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痹痛乃作。
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肌表、皮肉、经络。
如失治、误治,病延日久,正虚邪恋,五脏气血衰少,气血周流不畅,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胶着难解,留滞于内,深入骨骱,而成虚中夹实顽痹之候。
久病邪未去而正已伤,症情错综复杂。
顽痹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导致肝肾亏损,精血不足。
朱老根据顽痹卫阳先虚、外邪袭踞、痰瘀交阻、正虚邪恋的病机特点,确立“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则。
『风湿处⽅』朱良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朱良春治疗椎间盘突出增⽣性脊柱炎特⾊选析 ------------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列之22 1 治椎间盘突出症证病合辨⽅药议经藏兼治⽤⾍蚁朱师治疗椎间盘突出提倡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本病内因多肾虚、局部⽓⾎不畅⽽致椎体纤维环退变,破裂,或椎管内部增⽣,导致椎管狭窄,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
加之久坐,弯腰⼯作,更增其病变程度。
虽有⼈认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变在脊柱,⽽督脉⼜循⾏于脊柱之中,但临床所见椎间盘突出患者继发的腰腿痛、酸、胀、⿇、冷等病变部位,⼤多发⽣在⾜太阳膀胱经上,只有少数病⼈病变部位在督脉循⾏部位上。
本病的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太阳经脉,使局部⽓⾎阻滞、不得流通,络脉瘀阻,或⾻质增⽣对周围组织压迫,⼜加重了络脉瘀阻之病理改变,⼆者相互作⽤,使纤维环这原本供⾎就少的组织更加代谢减慢,退化加速,弹性⽇渐减退,故⼀旦遇负重、弯腰、蹦跳、或极少的扭⾝等诱因均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诸症蜂起。
张景岳云:“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故在经属太阳,在藏属肾⽓。
“张⽒把腰部疾病(包括本病痛、酸、胀、⿇、冷诸症)分为“在藏”与“在经”两类。
在藏者乃因肾亏患者脏腑阴阳⽓⾎失去平衡、此即“在藏属肾⽓”之意。
有医者凡遇腰痛、即诊为肾虚,⽤⽅总不外左归、右归、六味之属,殊不知有许多腰腿痛并⾮单纯肾虚引起.尤其是风寒湿等外邪侵⼊⾜太阳膀胱经、致经⽓不利、经脉不通。
盖“不通则痛”,故此类腰痛其病位在经络,尚未涉及脏腑,椎间盘突出所继发的腰腿痛,临床体会⼤多部位滞留在太阳经脉上,朱师临床⽤药选⽤⿇黄、桂枝、川草乌、羌活、北细⾟、制附⽚等温通太阳经脉之品,往效出意外。
此乃遵张景岳“在经属太阳之旨,从⾜太阳膀胱经论治。
”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仲景“⿇黄附⼦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拟之“补⾻脂益损散”加减化裁,或配合朱师创制之“益肾蠲痹丸”通络搜剔,益肾壮督,“经、藏”同治颇有佳效。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痹病,3大主症必须重视作者简介朱婉华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首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之女。
朱婉华教授传承了朱老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肿瘤领域独特的临床治疗体系,将其总结归纳并继续钻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中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痹病出现的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三个主症的治疗,很重视。
现结合临床实践,谈谈朱良春大师的用药经验。
疼痛TENGTONG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
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风痛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
所以《黄帝内经》称之为“行痹”。
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
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唯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始可缓其燥性。
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
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祛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病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
以散剂效佳,每次2g,每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10g。
寒痛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疼痛,临床最为多见,受寒加剧,得温稍舒。
由于寒性凝冱,主收引,故其疼痛剧烈,屈伸更甚。
《黄帝内经》称之为“痛痹”。
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