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幼学琼林》文事全文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
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铄,乃《春秋》一字之贬。
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
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璧九年,始有此神悟。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
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度屡中之文。
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
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亮。
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唔占毕,皆读书之声,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
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应试无文,谓之电白;书成镌梓,谓之杀青。
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
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潦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
邪说曰异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曰藏修。
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执经问难。
求作文,曰乞挥如椽笔;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称人书架曰邺架,称人嗜学曰书淫。
白居易生七月,便识"之无"二字;唐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
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
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幼学琼林》408:朱陈一村而结好,秦晋两国以成婚婚姻16朱陈一村而结好,秦晋两国以成婚。
上句:白居易五古《朱陈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后称两家联姻为结朱陈之好。
下句: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现泛指两家联姻。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幼学琼林全文及解释范文一:我最近在学校听了一堂关于《幼学琼林》的课,感觉受益匪浅。
《幼学琼林》是一本明代的儒家教材,也是人们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读物。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幼学琼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格物致知”的故事了。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要了解鱼儿的生活习性,于是他把鱼儿放进缸里观察,却不知道鱼儿在缸子里的生活远不能反映鱼儿的真实状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仅仅从表面现象出发,我们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物,就需要深入探究,寻求更多的信息。
除了“格物致知”,《幼学琼林》中还有许多非常有深度的思想和观念,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交淡如水”,“忠诚仁爱”的道德理念等等。
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在写作中,我想要表达《幼学琼林》所传递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学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去发现、认识、了解世界,同时保持一颗友善、真诚的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当我们渗入这些价值观成为我们自身的行为准则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在用词方面,我选择了一些人人皆知的成语,如“匪浅”、“精髓”、“行为准则”。
这些成语短小精悍,表达思想的同时又不失生动。
同时,我还选用了一些形象直观的比喻,如“鱼儿在缸子里的生活远不能反映鱼儿的真实状态”,这些比喻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我的意思。
范文二:我最近在学校上了一节讲《幼学琼林》的课,我感觉很受启发。
这本书是一本儒家教材,看过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它弘扬了什么样的理念以及它对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
在《幼学琼林》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我深深地明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每个人的能力、经验和知识面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我们谦虚地借鉴和学习。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只要向老师和学长学习,我们更要向周围的同学、家人和朋友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智慧。
《幼学琼林》典故1、阳春有脚:唐朝宰相宋璟品行高洁,清廉爱民,人们便称赞他就像春天长了脚的阳光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2、辩士论天:这个典故是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温想刁难能言善辩的蜀国谋士秦宓,问他天是否有头有脚,秦宓引用《诗经》中的“乃眷西顾”和“天步艰难”巧妙作答,证明天是有头有脚的。
3、孟嘉落帽于龙山:孟嘉是东晋时期著名文人。
一次,大将军桓温带着下属和孟嘉一起登上龙山赏菊。
因风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他却毫无觉察。
当时,不戴帽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桓温就让下属写了一篇嘲笑孟嘉落帽失仪的小文。
孟嘉看到后,不动声色地戴好帽子,提笔写了一篇答词。
这篇答词诙谐而文采华美,大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后来,“孟嘉落帽”这一典故,就用来称颂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4、韩信受胯下之辱:西汉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喜欢配剑,有个屠夫向他挑衅说:“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不想杀人,就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5、张良有进履之谦: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给自己穿上。
张良拾起鞋,跪着给老人穿好后,老人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
6、生子当如孙仲谋:东汉末年,曹操和东吴交战,曹操看到东吴阵容齐整,孙权英武异常,不由赞道:“生的儿子就要像孙仲谋那样!”后人常以这句话表示对晚辈的赞扬或激励。
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7、“生子须如李亚子”句: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
他英勇善战,率军大破梁军。
梁太祖朱温感叹道:“生的儿子就应该像李亚子那样,李家不会灭亡啊!”8、“和丸教子”句:唐代柳仲郢的母亲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她曾把苦参、黄连和熊胆制成小丸,让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吃下,用来提神。
9、“戏彩娱亲”句:春秋末年,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敬父母,他七十三岁时身着五彩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一样戏耍,逗父母开心。
10、“毛义捧檄”句:东汉人毛义以孝著称。
《幼学琼林》详解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也被称为《幼学故事琼林》。
这本书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观点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
清朝的嘉靖年间,邹圣脉对这本书进行了补充,并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琼林》全书共分四卷,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三十三类。
全书以骈体文写成,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体制、文事科第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此外,“琼林”二字在唐宋时期有特殊的含义。
唐德宗皇家内库有一个琼林库,用来比喻这本书典故收罗得很多,可以说是典故宝典。
在宋代,皇帝在琼林苑设宴款待新科进士,后人就以“琼林”比喻考中进士,寓意学童自幼要努力读书,早日金榜题名。
因此,《幼学琼林》不仅是一本启蒙读物,更是一本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书籍。
在中国古代,它被列为儿童启蒙之必读书,其影响力之大,甚至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能熟背《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102: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
孟嘉帽落于龙山
岁时第13句
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
传说中秋时,玄宗与道士罗公远闲谈,言及昔日曾梦游月宮,罗公远称有法术可渡玄宗亲临月殿,目睹仙景。
玄宗大喜,催其作法。
罗公远折取庭前数桂枝,以彩线相結,置于庭中,吹气化作一乘彩舆,手中如意化为白鹿牽舆,载了玄宗往观月殿。
白鹿舆至月宮外,遙見琼花瑤草,远胜梦游所见,玄宗问可否入內观赏?罗公远謂玄宗虽貴为天子,仍属凡人,未容入,只可外观。
未几,异香氤氳,仙乐悠然。
玄宗深懂音律,將乐曲默記心中,及至返回凡间,將乐曲告之伶官,譜成《霓裳羽衣曲》。
晋书·孟嘉传》记载,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即负有才名。
后来担任桓温的参军,颇受桓温的器重。
有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大宴幕僚,饮酒作诗。
正当大家酒酣耳热,诗兴勃发之际,忽然起了一阵大风,把孟嘉的宫帽吹落于地。
孟嘉本人却毫无察觉。
桓温看到这个情形,便秘令孙盛作文加以嘲笑,孟嘉回来一看,当即提起笔来,从从容容的作了一篇文章来回答。
由于他的才思敏捷,文词华美、文章写成之后,四座莫不叹服,当天的宴会也极欢而散。
《幼学琼林》288: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
兄弟11:
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夷齐守义,共采首阳之蕨薇。
隋朝的田真、田广、田庆兄弟分家时,连堂前一株紫荆树也要分成三份。
紫荆树便突然枯死了,于是他们感到人不如木,十分羞愧,于是决定不再分家,紫荆树又繁茂起来。
商末的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兄弟互让王位。
后来商朝被周武王灭了,伯夷和叔齐不愿意吃周粟,便到首阳山上采野果而食,后来竟饿死在山上。
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
据南朝梁吴均《续吴谐记》载:汉代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决定把院中的紫荆树也分三段,各家一份。
第二天砍树时,紫荆已枯死。
田真见此情景,对两个弟弟说,树听说分为三段,自己枯死,我们真不如树呵,说完悲不自胜。
三个决定不再分家,而紫荆树居然又复活了。
故后人以“紫荆”比喻兄弟骨肉同气相连。
"荆树有花兄弟乐"就是说兄弟和睦,家业才兴旺。
砚田无税子孙耕,其实就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读书明理,勤奋治学,出人头地后,子孙就就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幼学琼林全文及解释《幼学琼林》卷一: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饰《幼学琼林》卷三: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太守处死了她,东海因此三年大旱不雨。
邹衍:战国时人,燕惠王听住谗言把邹衍抓进,就凭记忆谱写了一首《霓堂羽衣曲》。
孟嘉:晋代人,桓温的参军,曾随桓温重九登高,帽子吹落却没有感觉到,桓温叫人不要告诉他,良久命人交还给他,并命孙盛作文嘲笑阵嘉,孟嘉也作文应答,言辞非常得体。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东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本,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南方之神曰祝融,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西方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中央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皞:音浩。
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对应,他们的对应关系是:中央:戊己,黄色,属土。
春:东方,甲乙,青色,震位,属木夏:南方,丙丁,红色,离位,属火秋:西方,庚辛,白色,兑位,属金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属水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晷:日影。
日晷: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的仪器。
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
用芦苇灰测量冬至时刻,是古代一种测量方法。
在用布缦密封的房间内,放好测量用的律管,在律管的两端堵上芦苇灰,等到冬至时刻,阳气就会生长,将灰吹得飞起来。
梧叶落:传说有一种金井梧桐,立秋时至,则落一叶。
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
望:月满之日,日在东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遥遥相望,故称望日。
《幼学琼林故事》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叫做“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增广》指的是《增广贤文》,《幼学》呢,指的就是《幼学琼林》。
南怀瑾先生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蒋介石当年在台湾的时候,有一天,看见一个士兵在那里站岗,笔杆条直地,很有威风。
蒋总统一时心血来潮,就走过去问他当兵几年了。
这个卫兵如实做了回答。
蒋总统接着又问:“你读过书没有?”回答:“没有”。
“你一天站几个钟头?累不累啊?”“报告,我不累!”蒋总统笑了,觉得这个年轻人满可爱的。
第二天再碰见这个哨兵的时候,就给了他一本书,说:“你站岗之余,把这本书背下来。
”这可是总统、老头子的命令,哪个人敢怠慢?尽管这个站岗的士兵大字不识,可是他竟然咬着牙,硬生生把这一本书都背下来了。
后来,这个卫兵做到了台湾《联合报》的总编辑。
《联合报》所以出名,就因为它每个栏目、每段新闻的标题都很特别,不但用典精到,而且是四六句,合辙押韵。
这些精到的标题,其实都是从这本书上来的。
这本书就是《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明朝人程登吉所著,原名叫《幼学须知》。
到了清朝,又有人将其做了补充和注释,并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这里的故事,是“典故”和“史事”的意思,所以这部书又叫《成语考》、《故事寻源》等,有不同的名字。
为什么叫做“琼林”呢?有两层意思:第一,琼的本义为美玉,琼林就是宝库的意思,唐朝德宗皇帝藏宝贝的地方就叫琼林,用来形容这部书内容精湛、丰富,美不胜收。
第二,宋朝皇宫的御花园里有个琼林苑,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皇帝在此设宴,款待新科进士。
后来,就用“琼林”比喻中进士,鼓励学子们努力读书,早日金榜题名。
《幼学琼林》这部书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为人处世、立身行道等文化知识与生活常识于一体,内容广搏,包罗万象。
它是我国古代蒙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小百科全书。
我们今天常用的很多成语典故,几乎都可以在这部书中找到。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全文及解释1幼学琼林》全文(卷一)卷一天文【原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回阿香。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
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
甘霖、甘澍,仅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晨星谓贤人廖落,雷同谓言语相符。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回。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父仇不共戴夭,子道须当爱日。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雨旸时若,系是休徵;天地交泰,称斯盛世。
【注释】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混沌: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元气状态。
气之较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气:指元气。
凝:结也。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三才:三种有能力的事物。
古人认为,天能覆物,地能载物,而人是万物之灵。
幼学琼林全文的理解
(最新版)
目录
1.《幼学琼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幼学琼林》的内容和特点
3.如何理解和解读《幼学琼林》
4.《幼学琼林》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幼学琼林》是一本中国古代启蒙教育读物,作者是明朝末年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
这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也被称为《成语考》
和《故事寻源》。
在清朝嘉庆年间,邹圣脉对这本书进行了增补,并改名
为《幼学琼林》。
这本书采用骈体文写成,全部使用对偶句,使得文本容
易诵读,便于记忆。
《幼学琼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它采用故事和成语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知识,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
书中的故事和成语都源于古代的经典著作和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要理解和解读《幼学琼林》,首先要对它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故事和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书中的故事和成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它们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启示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中,《幼学琼林》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不仅是一
本优秀的启蒙读物,也是一本重要的文化传承书籍。
第1页共1页。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最初叫《幼学须知》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
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
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
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
《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成语考》、《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
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
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
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
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文学形式《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
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瑰宝
《幼学琼林》,又称《童蒙须知》或《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儿童启蒙读物。
这部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学琼林》的作者是明朝人王应麟,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等职务。
在编写《幼学琼林》的过程中,王应麟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使内容既富有诗意又易于记忆。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天文、地理、人事、物候。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如天文部分介绍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理部分描绘了中国的山川河流,人事部分讲解了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物候部分则阐述了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其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经典语句,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
《幼学琼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它强调尊重自然、热爱生活、诚实守信、孝顺父母等美德,这些观念对于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幼学琼林》是一部集知识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儿童读物,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儿童教育的重要参考。
《幼学琼林》典故1、阳春有脚:唐朝宰相宋璟品行高洁,清廉爱民,人们便称赞他就像春天长了脚的阳光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2、辩士论天:这个典故是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温想刁难能言善辩的蜀国谋士秦宓,问他天是否有头有脚,秦宓引用《诗经》中的“乃眷西顾”和“天步艰难”巧妙作答,证明天是有头有脚的。
3、孟嘉落帽于龙山:孟嘉是东晋时期著名文人。
一次,大将军桓温带着下属和孟嘉一起登上龙山赏菊。
因风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他却毫无觉察。
当时,不戴帽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桓温就让下属写了一篇嘲笑孟嘉落帽失仪的小文。
孟嘉看到后,不动声色地戴好帽子,提笔写了一篇答词。
这篇答词诙谐而文采华美,大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后来,“孟嘉落帽”这一典故,就用来称颂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4、韩信受胯下之辱:西汉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喜欢配剑,有个屠夫向他挑衅说:“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不想杀人,就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5、张良有进履之谦: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给自己穿上。
张良拾起鞋,跪着给老人穿好后,老人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
6、生子当如孙仲谋:东汉末年,曹操和东吴交战,曹操看到东吴阵容齐整,孙权英武异常,不由赞道:“生的儿子就要像孙仲谋那样!”后人常以这句话表示对晚辈的赞扬或激励。
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7、“生子须如李亚子”句: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
他英勇善战,率军大破梁军。
梁太祖朱温感叹道:“生的儿子就应该像李亚子那样,李家不会灭亡啊!”8、“和丸教子”句:唐代柳仲郢的母亲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她曾把苦参、黄连和熊胆制成小丸,让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吃下,用来提神。
9、“戏彩娱亲”句:春秋末年,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敬父母,他七十三岁时身着五彩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一样戏耍,逗父母开心。
负笈千里的典故
负笈千里是一个典故,出自《幼学琼林》。
这个典故讲述了西汉时期学者苏章背着书箱,跋涉千里寻找老师求学的故事。
苏章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历经艰辛,最终找到了一位良师。
这个典故表现了苏章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师道的尊重,也成为后人称颂的求学精神的典范。
负笈千里这个典故中,负笈是指背着书箱,千里表示遥远的路途。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章为了求学,不惜背负沉重的书箱,跋涉千里,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得以拜师学艺。
这种精神也为后人所传颂,成为求学精神的代表。
《幼学琼林》典故1、阳春有脚:唐朝宰相宋璟品行高洁,清廉爱民,人们便称赞他就像春天长了脚的阳光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2、辩士论天:这个典故是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温想刁难能言善辩的蜀国谋士秦宓,问他天是否有头有脚,秦宓引用《诗经》中的“乃眷西顾”和“天步艰难”巧妙作答,证明天是有头有脚的。
3、孟嘉落帽于龙山:孟嘉是东晋时期著名文人。
一次,大将军桓温带着下属和孟嘉一起登上龙山赏菊。
因风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他却毫无觉察。
当时,不戴帽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桓温就让下属写了一篇嘲笑孟嘉落帽失仪的小文。
孟嘉看到后,不动声色地戴好帽子,提笔写了一篇答词。
这篇答词诙谐而文采华美,大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后来,“孟嘉落帽”这一典故,就用来称颂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4、韩信受胯下之辱:西汉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喜欢配剑,有个屠夫向他挑衅说:“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不想杀人,就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5、张良有进履之谦: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给自己穿上。
张良拾起鞋,跪着给老人穿好后,老人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
6、生子当如孙仲谋:东汉末年,曹操和东吴交战,曹操看到东吴阵容齐整,孙权英武异常,不由赞道:“生的儿子就要像孙仲谋那样!”后人常以这句话表示对晚辈的赞扬或激励。
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7、“生子须如李亚子”句: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
他英勇善战,率军大破梁军。
梁太祖朱温感叹道:“生的儿子就应该像李亚子那样,李家不会灭亡啊!”8、“和丸教子”句:唐代柳仲郢的母亲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她曾把苦参、黄连和熊胆制成小丸,让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吃下,用来提神。
9、“戏彩娱亲”句:春秋末年,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敬父母,他七十三岁时身着五彩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一样戏耍,逗父母开心。
10、“毛义捧檄”句:东汉人毛义以孝著称。
他接受朝廷的任命去做县令,是为了养活母亲。
母亲死后,他就辞官回家了。
11、“伯俞泣杖“句:东汉人韩伯俞非常孝顺。
有一次他犯了错,母亲用手杖打他,他发现母亲打得不痛,知道母亲年老无力了,顿时哭泣起来。
12、“东征破斧”句:西周时,周武王死后,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当国期间,他的兄长管叔、弟弟蔡叔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叛乱。
周公率兵东征,大义灭亲,一举平定了叛乱。
破斧,战破了斧头,指战争的艰苦。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13、“斗粟尺布”句: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流放到蜀郡,在路上他绝食而死。
民间作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
兄弟二人不相容。
”后人便以“斗粟尺布”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14“不弃糟糠”句:东汉光武帝刘秀想让大臣宋弘抛弃妻子,改娶湖阳公主,宋弘以不能抛弃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为由,婉拒了光武帝。
糟糠、酒渣、米糠等粗陋的食物,这里借指跟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
15、“乌衣诸郎君”句:东晋两大豪门大族王导、谢安都居住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后人便称他们两家的子弟为“乌衣郎君”,即乌衣巷的子弟。
16“吾家千里驹”句:前秦皇帝苻坚曾夸奖他的侄儿苻朗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
”意思是称赞苻朗年少有为,就像日行千里的良马一样。
17、负笈千里:汉代的苏章曾背着书籍,不远千里外出拜师求学。
负笈,背着书籍,指到外地求学。
18、立雪程门:宋代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当时的大学者程颐,遇到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二人不顾外面大雪纷飞,一直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待程颐醒来,后形容尊师重道。
19、刎颈交: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有功于国家面被任命为上卿,大将廉颇很不服气,屡次挑衅,蔺相如却处处相让。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很是羞愧,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府请罪,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
刎颈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20、周公握发而待士: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洗头时,听说客人来了,就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迎客。
形容为国事操劳,求贤心切。
21、伯牙绝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俞伯牙精通琴艺,樵夫钟子期能准确地理解他琴声中所蕴含的深意,两人因此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便拉断琴弦,从此再不弹琴。
22、管宁割席: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草时挖到一块金子,管宁就像挖到土一样毫不在意,华歆则把金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才恋恋不舍地扔掉。
两人一同读书时,有高官乘坐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依然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去观看。
经过这些事后,管宁觉得自己和华歆志趣不投,就把同坐的席子割断,与华歆绝交了。
23、分金多与: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交情深厚。
两人曾一起经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贫,在分钱时总是多分给管促一些。
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后推荐管仲当上齐相。
24、绨袍垂爱:战国时,魏国人范睢因受魏国大夫须贾诬陷,改名张禄逃到了秦国,后来当上了秦国丞相。
一次,须贾出使秦国,范睢故意穿着破衣服去见他。
须贾不知范睢就是秦相张禄,怜悯地说:“你怎么落魄到这种地步?”就把一件厚袍子送给了范睢。
后来,范睢念在须贾送袍的情谊上,没有杀须贾。
后人便用“绨袍垂爱”表示不忘旧情。
绨袍,用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
25、“射雀屏而中目”句:隋朝时期,定州总管窦毅认为自己的女儿相貌出众,见识不凡,不愿随便将女儿嫁人。
于是,他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前来求婚的人各射两箭,心理暗定谁射中了孔雀的眼睛便把女儿嫁给谁。
最后,李渊两箭连中两眼,娶了窦毅的女儿。
李渊后来建立了唐朝,称为唐高祖。
26、缇萦上书而救父:汉代名医淳于意有一次不小心把一个商人的妻子医死了,被当地官吏判了“肉刑”。
肉刑是很残酷的刑罚,不是在脸上刺字,就是交给汉文帝。
汉文帝见奏章上写着“我情愿给官府作奴婢,替父亲赎罪,只求您能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很是感动,就废除了肉刑,改判淳于意为打板子。
27、侃母截发以延宾:东晋著名军事家陶侃年少时家里很穷,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招待好自己的朋友,便剪掉头发到市场上卖了,换钱买来酒菜接待宾客。
延宾,迎接客人。
28、村媪杀鸡而谢客:相传,汉武帝曾微服私访到柏谷村,村民都怀疑他是盗贼,要把他抓起来,只有一位老妇人说:“我观察来客,觉得他非同一般。
”于是,老妇人杀鸡款待汉武帝,并代村民向他表示歉意。
媪,老妇人。
29、唾面自干:传说唐朝在想娄师德因受到武则天赏识而被朝中大臣忌妒,他的弟弟到外地上任时,娄师德告诉弟弟凡事要懂得忍耐。
他弟弟说:“我知道了,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只是自己擦干净罢了。
”娄师德说:“这还不够。
你要想让别人消除怨气,就要让吐沫自己干掉。
”后人便以“唾面自干”形容收到侮辱时要极度忍耐,不加反抗。
30、“貌虽瘦”句:唐玄宗时,宰相韩休性格耿直,唐玄宗一有差错,他就上书功谏,唐玄宗为此很是郁闷。
有一次,唐玄宗照镜子发现自己瘦了,左右大臣趁机劝他撤掉韩休。
唐玄宗却说:“我虽然瘦了,但毕竟国家富裕了。
我任用韩休也是为了国家大业啊”31、口有蜜而腹有剑:唐代宰相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妒贤嫉能,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表面上与他们友善,背地里却加以陷害,人们都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嘴上说得甜如蜜,肚子里却装着杀人的剑。
32、久不屈兹膝:唐朝时,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宰相,享有很高的威望。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一向目中无人,不听朝廷号令。
郭子仪派遣使者到达魏州后,田承嗣竟向着京都方向跪拜,并对使者说:“我已经十年没有弯下膝盖跪拜别人了,今天是为宰相才跪拜的。
”兹,这个。
33、不为米折腰:东晋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来视察。
这个督邮以阴险狡诈闻名,陶渊明叹道:“我不能因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讨好这种小人!”于是弃官归隐田园。
34、结草衔环:“结草”和“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结草”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将魏颗让父亲生前的爱妾改嫁他人,而没有听从父亲的遗嘱让她为父亲殉葬。
后来魏颗在与秦将杜回交战时,那个爱妾亡父的鬼魂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的野草缠成乱结绊倒了杜回,使魏颗获胜。
“衔环”讲的是,汉代有个儿童救了一只黄雀,黄雀就衔来四枚白环作为报答,保佑儿童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
35、片言九鼎:战国时,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带着毛遂等人去楚国求救。
毛遂向楚王晓以利害,使楚王同意救赵。
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让赵国的地位比九鼎还要尊贵。
”比喻说话很有分量,能起很大作用。
九鼎,相传,大禹制造了九个青铜鼎,象征九州。
后用“九鼎”比喻分量重。
36、卧榻之侧:宋太祖赵匡胤准备进攻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就派人来求和。
宋太祖说:“天下只能有一个君主,这好比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允许别人呼呼大睡呢?”随后,宋太祖发兵灭了南唐。
后人便以此来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他人侵犯。
37、尾生抱桥而死:这个典故说的是,战国时鲁国人尾生与心爱的女子约好在桥下相见,女子没有按时赴约。
这时,突然天降暴雨,尾生一直在桥下等,不肯离开,最后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
38、“雍伯多缘”句:相传,晋代人杨伯雍天性善良,忠诚而孝顺。
父母死后,他就以父母的葬地为家。
一位仙人钦佩他美好的品德,便送给他一斗石头,说:“种下石头,可以收获美玉,娶得贤妻。
”数年后,仙人的话果然应验。
雍伯,应该是“伯雍”,即杨伯雍。
39、钓璜于渭水而遇文王:传说姜太公在渭水边钓到一条鱼,在鱼肚子里发现一块璜玉,上面刻有“周受命,吕佐之”几个字。
随后,姜太公在渭水河边遇到寻访贤者的周文王,并受到文王重用。
璜,古代的一种玉器。
文王,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中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
40、阿堵物:西晋大臣王夷甫一生从不谈钱,他的妻子故意用钱挡住他的路,想逼他说“钱”字。
谁知王夷甫说:“快把阿堵物拿走。
”41、“扊扅为炊”句:这个典故是说,春秋时,秦国丞相百里奚曾经非常贫穷,当初他外出求取功名的时候,妻子只能拔下门闩当柴火,将家里仅有的一只鸡煮熟,为他送行。
扊扅,门闩。
42、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为长子,叔齐为次子。
两人都非常仁爱而且有气节,因为互相谦让君位和宁可饿死也不吃周朝粮食的故事,而被奉为圣贤。
43、陶朱:陶朱公,即春秋时越国谋臣范蠡。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认为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因此离开越国,隐居在陶地经商,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
44、七步奇才: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他曾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们因此称赞他有“七步奇才”。
45、推敲:唐代诗人贾岛曾经因为苦思一句诗中是用“推”字还是“敲”字,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任史部令郎的文学家韩愈出行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