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教学更应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如何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
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就让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的实验,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罢休。
有些原理、规律很难用身边的简单实验求得证实,这就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必要时还需采用比较、分类、类比推理等方法,诱发学生去思考、理解。
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阅读书籍和要求收看电视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
这样做,都有助于学生学懂弄清知识。
初中学生不仅比较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而且往往只看表面现象,好的绝对好,坏的便坏到底。
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注意启发式教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讲了昆虫纲菜粉蝶后,有些同学由于只注意了菜粉蝶在阳光下花丛中翩翩起舞,便认为好看好玩,是益虫。
显然,这还是从他们过去的自我感觉中得出的错误认识。
对此,为了能使同学们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看法,并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我通过分析菜粉蝶的幼虫菜青虫,主要啃食甘蓝、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油料作物的叶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透过现象看本质,终于使同学们认识到从根本上讲菜粉蝶是一种危害蔬菜的重要害虫。
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生命科学问题,也是培养提高他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
我在教学中,就曾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回家“生豆芽”,从选种、注水、泡豆一直到长出豆芽,不仅观察了黄豆的吸水、膨胀、发芽、破皮以至萌发的全过程,而且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生命科学概念的形式,不仅仅能够用它去分析了解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应用生命科学概念从事推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摆脱束缚引导学生上好实验课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恰当的探究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知识和技能上的突破,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进行生物实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为了让孩子们参与到探索的过程当中,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但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非轻而易举。
目前学生人数多,班级多,实验室配备跟不上,同时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仪器、药品也相当缺乏,并且在课时安排上也很紧张。
还有就是实验所需的小动物,植物不易管理养殖……,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生物实验的开展和普及。
于是,初中的生物实验课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1.教师演示,学生旁观。
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有的实验只是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一旁观察。
如此一来,表面上实验过程顺畅,结果明确,但学生往往只记住了实验的结论,而对实验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印象模糊。
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2.分工不明,参与不全。
在小组合作中成员的搭配,各人的分工也很重要。
例如在进行某些动物内脏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时,有的学生生不敢用手摸,只是旁观,既不动手又没动脑,结果课堂实效性不高。
3.器材有限,人多手杂实验操作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想亲自试一试。
但因器械和材料的限制,通常小组的人数较多,短短的一节课可能表面上气氛热闹,但真正规范操作的人并不多,结果实验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补充课堂实验的不足,改善生物实验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让他们发挥实验操作的中的主体作用:1.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动植物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涉及许多小动物,如蚯蚓、鼠妇、鲫鱼、菜青虫、蝗虫,还有一些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之让学生动起来【—教学论文之让学生动起来】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摘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但大都冠以“课外”前提。
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通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动点动法存在问题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高效课堂“动”中来人教新课标版高效课堂“动”中来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心得为了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被动向主动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力争使学生“动” 起来,不断的“思”,不断的“做”,不断的“说”,从而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
我在进行初一《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时,尝试让学生“动” 起来,其教学过程中:一、在“说”中实现高效在认识显微镜的教学时,先播放视频资料:显微镜的取镜和安放,吸引学生注意力。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对于显微镜的结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记忆显微镜的各结构名称,并在小组成员之间比赛看谁记得快记的准,小组讨论交流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说”给组员听,最后大家一起进行小结练习:1、准焦螺旋的功能是。
2、显微镜中与光线调节相关的结构是。
3、显微镜中,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通过“说”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即时记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在“思”中实现高效课件中展示教师示范操作过程,提醒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将学生易范的错误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
如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1、如何正确的取、放显微镜,2、怎样才算是对光成功,3、当你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后,为什么要目视物镜并用粗准焦螺旋降下镜筒呢,设置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以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代替教师传统的多讲,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做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亲自体会并确定一个较为明晰的操作流程,以便为下来的正确使用显微镜做好准备。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在“做”中实现高效1 用心爱心专心关于显微镜操作的教学,让学生在载玻片上写字(“上”、“b”等字)并观察。
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玻片标本,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练习:1、显微镜对光可以的标志是。
初中生物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作者:张亚玲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2期江苏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225700)张亚玲初中生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一切学习目标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努力才最终得以实现。
教师是生物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因此,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切实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一、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期盼中思考、探究生物的多样性总是让人充满好奇,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如学习《激素调节》时,我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设置悬念: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有一个爱酗酒而又什么事都不干的丈夫,他们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她得了风湿热,已经卧床三年有余,美国波士顿著名的心脏病专家保罗·怀特博士估计她最多还能维持一年。
然而就在此时,她极不负责任的丈夫竟离家出走了,而且没有留下分文。
故事到此,我问学生:“这个女人今后怎么办?她会很快结束人生旅途吗?”在学生讨论后,我续上了故事:这个女人抱着病痛,鼓起勇气,毅然下床开始工作,又抚养了两个孩子八年的时间,才离开人世。
由此,我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原因促使她生命延续了八年?”学生对此兴趣盎然,积极思考、探究,主动投入学习。
二、积极投入实验,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生物有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
生物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了解生物的真相,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和分析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及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裨益。
如学习《细胞》时,细胞是什么、包含哪些结构,肉眼是看不到的。
教师可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细胞结构,然后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该实验安排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完成。
通过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使学生看清楚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不同构造。
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摘要】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脑、口、手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即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活动化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课堂教学由“静态”转为“动态”。
而传统的生物课堂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多数被“安排”到课外,由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则要求“活动”起来,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时空等,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其关键在于: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找好学生“动”的源泉和创设“动”的课堂氛围。
一、生物教学中善于寻找“动”的源泉1、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学生“动”的源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讲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时,我先邀请2位学生跟我一起玩踢毽球游戏,其他同学都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为我们鼓掌、呐喊……师生共同参与这样的活动,自然也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已开启了学生“动”的源泉,课堂也活跃了,我很自然顺势启发:人为什么会准确而快速的踢到毽球?要完成这个踢毽球的动作必须靠什么来调节呢?从而引入《神经调节的组成》。
这样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踢毽球的那些运动结构是怎样协调配合的?神经系统有哪些结构?如何“指挥”活动?神经调节出错会有何不正常表现……就这样,大家都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着。
2、走进学生生活,挖掘学生“动”的源泉。
如何让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动起来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就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教与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行动之中,既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生物课堂;心动;行动;感动
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我一直以来探寻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全身心地动起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知识,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新闻导入
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首先利用新闻联播中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甲型流感波及260多个国家,造成很多人死亡”的报道,。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
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
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
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
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
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识。
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
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
俗话说:心灵手巧。
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
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究实验类。
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
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
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
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
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
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
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
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
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