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36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引导学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了解苏联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应该实事求是的总结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之前的课程,我们讲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维埃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课讲授(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
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4课,主要讲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的相关知识,概述了它们在苏联(苏俄)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比中国历史,得出苏联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目标1.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和材料: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位农民对列宁的诉说教师:同学们,材料中的农民在向列宁诉说,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面临这样的局面,列宁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新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意图)以图片和文字材料导入,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展示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同农民利益尖锐对立,农民们的不满情绪愈来愈强烈,反抗事件屡屡发生。
1920年秋,就已有13个省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粮工作。
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工农军事政治联盟有完全破裂的危险。
——《苏联东欧问题》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教师: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错了?真的错了么?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没有,只是国情变了。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教师:同学们请阅读书本,找一下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成就、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在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答:战争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出示材料: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课件显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从而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主要内容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本课涉及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苏联模式的深入理解尚有难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的特点。
2.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引导学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了解苏联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应该实事求是的总结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之前的课程,我们讲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维埃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课讲授(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
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12.展示材料,介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3.讲述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4.展示材料和图表,介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15.展示图表,说明苏联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16.展示图片,介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17.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
18.播放视频《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提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19.展示材料,提问:农民还有积极性吗?
20.讲述民间笑话,提问:这笑话说明什么?
21.讲述农业集体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
22.介绍苏联模式的形成。
23.归纳苏联模式的特点。
24.评价苏联模式,介绍苏联模式积极和消极作用。
25.展示图示,归纳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26.展示材料,回答后面3个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对比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
对比人民公社
化运动。
对比中国改革
开放。
课堂小结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正确处理市场和
政府的关系,结合本国国情的历史条件,我
国的改革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经济的比例
应该协调。
板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
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和填写。
教师出示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在政策新经济政策衣业..•.•:字行桑粮收集制••.1...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使••A.1J zj**1H-*J用雇佣万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
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