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扩展阅读30篇(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7
文言文扩展阅读05.为人大须学问1.⑴先前,过去⑵亲自⑶空闲⑷只2.⑴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⑵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3.围绕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来谈即可06.承宫樵薪苦学1.⑴经过⑵感到奇怪⑶用竹鞭打⑷于是,2.⑴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而(一心一意地)听徐子盛讲经书。
⑵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3. 结合现实生活中学习条件的优越,谈刻苦学习的重要性即可07.王著教帝学书1.⑴多次⑵把……当作,认为⑶回答⑷用心2.⑴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快就)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⑵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勉励。
3. 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08.读书五失1.⑴我⑵软弱⑶跟随⑷就2.⑴广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的过失在于博览却少有重点⑵喜欢学习写作,不能积累学问的基础,这样的过失更严重了!3.结合学生兴趣广泛、不能专注于一个方面,谈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09.赵简子爱士1.⑴拜见(或:请求)⑵气愤⑶给与⑷首级、头颅2.⑴赵简子有两匹白骡而又特别喜欢它们⑵君主怎么能不爱护有才能的人呢?3.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10.赵简子元日放生1.⑴给⑵原因⑶放生⑷正确、是这样2.⑴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
⑵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恩德补偿不了罪过。
3.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现代社会像赵简子那样,为所谓的政绩而作秀的人依然不绝。
11.张之万之马1.⑴曾经⑵答应⑶感到奇怪⑷等到2.⑴他坚持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把马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
⑵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卖马的钱收回了这匹马。
3. 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
中学⽂⾔⽂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分师⽣版附翻译答案)学⽣使⽤版41、郭⼦仪宽厚郭⼦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
后⼦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死所⽢⼼,但乞贷⑤妻⼦。
?⼦仪趋堂下,握其⼿⽈:?今国乱主辱,⾮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纤毫猜忌。
(选⾃《资治通鉴》)【注释】①郭⼦仪初、李光弼: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④见诛:被诛杀。
⑤贷:宽恕。
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2014上海浦东⼀模】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俱.为安思顺⽛将:(2)⾮公不能定.:2.对⽂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项是()因涕泣勉以忠义。
A.接着(郭⼦仪)流着泪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B.接着(郭⼦仪)流着⿐涕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C.接着(郭⼦仪)流着泪⽤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D.接着(郭⼦仪)流着⿐涕⽤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3.李光弼向郭⼦仪?跪请?的原因是:。
(⽤原⽂语⾔回答)4.从郭⼦仪对待李光弼的态度来看,郭⼦仪是⼀个、的⼈。
42、温太真不畏权势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
每⾔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
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作⼈何似?温⽈:?⼩⼈⽆以测君⼦。
?敦声⾊并厉,欲使温从⼰,乃重问温:?太⼦何以称佳??温正⾊⽈:?钩透致远④,盖⾮浅识所测。
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①王敦;东晋⼤⾂,有谋杈纂位之⼼。
②明帝:司马绍,即后⽂的太⼦。
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的近侍官。
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博精深。
【2014上海虹⼝⼀模】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及.温来:(2)欲使温从.⼰:2.⽤现代汉语来翻译⽂中画线句。
⼩⼈⽆以测君⼦。
3.⽂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4.下列选项中,对本⽂主旨理解最恰当的⼀项是()A.表现主⼈公王敦的有勇有谋。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0篇(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初中课外文言文30篇及答案一)XXX与XXX猎XXX和XXX约好一起去打猎。
那天,他们正在喝酒作乐,可天开始下雨了。
身边的人问他:“今天下雨了,您还要去哪儿?”XXX回答:“我和XXX约好了一起打猎,虽然下雨了,但是我们约好了,怎么能不去呢!”于是他就去了,直到身体疲惫为止。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今天下雨了,您还要去哪儿?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虽然在喝酒作乐,但是约好了怎么能不去呢!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守自己的承诺,不要轻易违约。
二)XXX使人吹竽XXX要人吹竽,必须要有三百人。
XXX向XXX请缨,为他吹竽,XXX很满意,还给了他几百人的膳食。
XXX去世后,XXX登基,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音乐,可是处士已经逃走了。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XXX: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XXX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XXX要人吹竽,必须要有三百人。
②湣XXX,好一一听之。
译:XXX登基后,喜欢一个一个地听音乐。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不识抬举三)XXX(节选)XXX的母亲,号称XXX。
她的住处靠近墓地。
XXX小时候,喜欢在墓地里玩耍,筑墓、埋葬。
XXX说:“这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她搬到了市场旁边。
但是,XXX又喜欢模仿商人叫卖的声音。
XXX又说:“这也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她又搬到了学校旁边。
XXX在那里玩耍,摆设祭祀用的仪器,礼让进退。
XXX说:“这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他们就住在那里。
XXX长大后,研究了六艺,成为了一位大儒。
有人说XXX懂得如何逐渐地影响XXX成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就搬到了市场旁边(2)及XXX:等到XXX长大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又搬到了学校旁边。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XXX懂得如何逐渐地影响XXX成长。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01、劝学1、解释加点词语:⑴学不可以已.(.停止).⑵虽.有槁曝(即使)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⑷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失)2、翻译句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3、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答:比喻论证。
学习不能固步自封,要博闻广学,要学思结合,不断反省,才能有所获。
02、商鞅立信1、解释加点词语:⑴商鞅令既.具(已经(……之后))⑵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给予)⑶辄.予五十金(就)⑷以.明不欺(用来)2、翻译句子: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钱。
3、本文给你什么启示?诚信很重要。
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03、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加点词语:⑴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遣)⑵书.未发(书信)2、翻译句子:⑴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译: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⑵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译: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有君王?3、赵威后的观点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一致吗?你怎么评价这观点?答:一致。
这是正确的观点,赵威后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能够有这样的观点非常可贵。
4.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舍本逐末_,意义是_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0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1、解释加点词语:⑴平原君怒,将.杀之(将要)⑵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纵容)⑶是.无赵也(这)⑷岂轻于天下邪.(.通“耶”,吗).2、翻译句子:⑴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译: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⑵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1、阮光禄焚车《世说新语》〖导读〗一辆精美的马车,在熊熊烈火中的化为灰烬!火光中跳动更多的是世人的吝惜和不解。
令人惊讶的不是马车的焚毁,而是焚烧这马车的竟是主人自己!而且焚烧的原因令人不解,就仅仅是因为有人不敢向他借车!这个世界上,又真正有几个人不爱惜美好的物品呢?然而,光禄大夫阮裕就是其中之一。
〖选文〗阮光禄在剡①,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①阮光禄:即阮裕,字思旷,陈留(今属河南)人。
后归隐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剡山,曾被征辟为金紫光禄大夫,辞不就。
世人仍称其为阮光禄。
剡(shàn):古县名,今浙江嵊县。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时,曾经有(一辆)很好的车子,向他借车的人阮光禄没有不借的。
有个人要安葬母亲,很想借(阮光禄的这辆好车)但不敢开口。
事后,阮光禄听说了这件事,叹气道:‚我有车子,而使别人不敢来借,还要它作什么用?‛于是把车子烧了。
〖阅读欣赏〗世上的人们恐怕少有人是不爱珍贵、美好的事物的。
也正因此,这世俗的‚珍贵‛也引出了怎样的吝啬与多少的恩仇啊!小到物品,大到天下,人人都‚爱‛、都‚想‛占有它。
试问又有几人能够超脱、能够旷达?一般人自不必说,就连名闻魏晋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在这方面也旷达不了。
《世说新语》中就曾记载他‚既富且贵‛,但最可笑的是王戎家有好的李子,却因为惟恐他人得了这种好李的种子去,于是,他竟然在出售李子前先钻去李子的核,使其不能留作种子。
对物的珍爱已经近乎卑劣的境地了!然而本文记录的光禄大夫阮裕之爱‚好车‛却是与他有着天壤之别。
在世俗之人眼里,也许他是个十足的‚傻瓜‛,当有人不敢向他借车时反而扪心自责,最后付之一炬!然而,在阮裕看来,不助人之车是毫无价值的。
震撼世人的阮裕‚焚车‛之举,是向世俗的我们昭示,世俗追逐的私心私利是多么地可鄙可笑!其实,真正引燃起这把熊熊烈火,倒是那个不好意思开口借车的人,因为他有太多世俗的疑虑。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一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2)(3)1、(1)毛病(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这说明既不能被穿透的盾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其人XXX”的原因是他夸大了矛和盾的功力,使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如果我是楚国商人,我会比较自己的矛和盾与其他同类产品,展示它们的优点和质量,让顾客看到它们的价值,从而促进销售。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和做事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矛盾,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饲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XXX却晕倒在地,一无所知。
狗彷徨地嗥叫着,来回在路上奔跑。
家人感到奇怪,跟着狗走。
XXX窒息而死,被人们带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醒来的时候,狗始终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十分珍爱,视为亲人。
1.解释加点的字。
1)XXX喜欢打猎(弋:射)(2)狗咬死了蛇(咋:咬)(3)两天后才苏醒过来(乃:才)(4)XXX窒息而死(闷绝:窒息)2.他的家人感到奇怪,就跟着狗走。
3.狗表现出了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主人,即使主人已经死亡,它也始终不离不弃,表现出了对主人的深厚感情。
XXX而学,夜以继日,这是形容人刻苦研究,勤奋不懈的样子。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
XXX的学生XXX曾经夜以继日地研究,甚至点燃了蜡烛。
XXX听说后,称赞他“X XX学”,并将他推荐给齐国的国君。
XXX后来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改写:形容人在研究上非常刻苦,不断地用夜晚来增加研究时间。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辅导学生文言文阅读专题教师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文言文阅读专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邵山人潜夫传陈维崧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
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
或投诗赋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
间操笔为之,则大工。
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
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
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
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
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
里中儿争匿笑之。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
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
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
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
居无何,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
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
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飠甫食。
室中止庋.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
或瞰之,则绳缚其枢.耳。
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去立尽。
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
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籀篆,善李潮八分书。
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
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
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
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
死之日,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
”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
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
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信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室中止庋.数十卷书庋:放置B. 则绳缚其枢.耳枢:门轴C. 点画不少舛.舛:不幸D. 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锓:雕刻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邵潜从小聪敏异常,但不肯读儒家经典,一生没有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1.★★★君子①志道②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注释〕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志道:立志于大道。
③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④东山:即蒙山。
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
⑥科:沟坎。
〔文言知识〕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
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
”“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
”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登②小③为④故⑤澜⑥明⑦容光⑧盈⑨行2、翻译: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晋人伐刑①(xíng)晋人伐.刑,齐桓公将救之。
鲍叔②曰:“太蚤.。
刑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
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
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
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
”桓公乃弗救。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注释〕①刑:指古代诸侯刑国。
②鲍叔:即鲍叔牙。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信任的大臣。
〔文言知识〕释“使动”:使动用法一般翻译成“使……”、“让……”;如,上文中“敝晋”的意思为“使晋国衰败”。
又如,朱熹的《熟读精思》中“正身体”意为“使身体端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为“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小古文阅读30篇1.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大路。
②方:正在。
③北:面向北方。
④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⑤之:动词,到……去。
⑥将:又。
⑦奚:为何。
⑧用:费用,钱财。
⑨御:驾驭车马。
⑩者:…的人。
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恃:依靠,依仗。
犹:犹如,好像。
【译文】今天我来上朝的时候,在大道上看见一个人,让他的马车正对着北面,对我说:“我想去楚国。
”我说:“您去楚国,怎么要朝北边走?”(他)说:“我的马是良马。
”我说:“马虽然是良马,(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准备)的路费很多。
”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车夫很善于驾御。
”这些条件越好,那么(他)将离楚国越远啊。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2.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①,仆私其直②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③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释】①肆:店铺。
②直:同“值”,指买鞋的钱。
③缪:同“谬”,错误,荒谬。
【译文】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
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3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总含参考答案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3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总含参考答案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3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总(一)蒙骜①南征魏②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
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
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③“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公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为还魏。
魏王抱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信陵君并使人求救于诸侯。
诸侯言信陵君复置魏将,皆遣兵救回魏。
信陵君率为五国之师大败蒙骜于河外,蒙骜来攻。
(Lizier《资治通鉴》).【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地名。
③恤:体恤,顾惜。
④趣(cù):催促。
⑤持:握着……的手。
1.表述以下加点词。
(3分后)帅师伐魏?徒以有魏也?蒙骜遁走...2.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夹岸数百步b.珠可历历数也c.扶苏以数谏故d.数月之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乃使人恳请信陵君于赵。
?诸侯言信陵君复置魏将,皆遣兵救回魏。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二)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存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花尾蝠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天下矣,君姑等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回去就是亡吾信也得原惩戒吾不为也。
”遂退兵而回去。
原人言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以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以难以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后)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初中二年级文言文扩展阅读【篇一:初中二年级文言文扩展阅读】版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常常称赞他。
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
他小声的哭着回家。
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的人一定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母亲说:“你暗中做有助于别人的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编辑本段注释 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哭。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哪里。
13、安在:在哪儿? 14、阴德:暗中所行的好事。
15、报:报答。
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
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17、对:回答。
18、故:缘故,原因。
20、治:治理。
21、闻:听说,听见。
22、及:等...版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常常称赞他。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
他小声的哭着回家。
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母亲说:“你暗中做有助于别人的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编辑本段注释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哭。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两头蛇。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哪里。
13、安在:在哪儿? 14、阴德:暗中所行的好事。
15、报:报答。
01、劝学1、解释加点词语:⑴学不可以已.(.停止).⑵虽.有槁曝(即使)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⑷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失)2、翻译句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3、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答:比喻论证。
学习不能固步自封,要博闻广学,要学思结合,不断反省,才能有所获。
02、商鞅立信1、解释加点词语:⑴商鞅令既.具(已经(……之后))⑵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给予)⑶辄.予五十金(就)⑷以.明不欺(用来)2、翻译句子: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钱。
3、本文给你什么启示?诚信很重要。
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03、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加点词语:⑴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遣)⑵书.未发(书信)2、翻译句子:⑴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译: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⑵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译: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有君王?3、赵威后的观点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一致吗?你怎么评价这观点?答:一致。
这是正确的观点,赵威后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能够有这样的观点非常可贵。
4.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舍本逐末_,意义是_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0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1、解释加点词语:⑴平原君怒,将.杀之(将要)⑵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纵容)⑶是.无赵也(这)⑷岂轻于天下邪.(.通“耶”,吗).2、翻译句子:⑴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译: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⑵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译: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哪句话和赵奢的观点相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05、孙叔敖遇狐丘丈人1、解释加点词语:⑴子.知之乎? (您)⑵主恶.之(厌恶)2、翻译句子:⑴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译: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这样可以免于害吗?⑵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译: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3、狐丘丈人说“尧、舜其犹病诸”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以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来为反衬来赞颂孙叔敖这样处理问题的高明。
06、齐欲伐魏1、解释加点词语:⑴齐欲.伐魏(想要)⑵天下之疾.犬也(快)⑶韩于卢逐.东郭逡(追逐)⑷今.齐、魏久相持(现在)2、翻译句子:⑴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⑵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译: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3、下面加点词语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 )A. 腾.山者五B. 以顿.其兵C. 弊.其众D. 谢将休.士也4、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07、沛公至咸阳1、解释加点词语:⑴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跑)⑵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离开).2、翻译句子: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译: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人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都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3、填空:一“皆”字一“独”字,将萧何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刻画的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萧何月下追韩信。
4、结合中学生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启示我们:知识比金钱更重要,知识改变命运。
08、四面楚歌1、解释加点词语:⑴是.何楚人之多也这⑵美人和.之应和⑶莫.能仰视没有2、翻译句子: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译: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3、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四面楚歌。
09、刘邦论得天下之道1、解释加点词语:⑴我所以有天下者何.什么⑵此其所以..失天下也……的原因⑶给.饷馈供给⑷群臣说.服同“悦”2、翻译句子: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译: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
⑵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
3、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认为他自己得天下之理由是什么。
知人善任。
启示我们任用人才也要:知人善任,任人为贤。
10、孟母戒子1、下面各句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 其母方.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B. 孟子辍.然中止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 有所失,复.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D. 其母引.刀裂其织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2、翻译句子:此织断,能复续乎?译: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3、你如何看待孟母对孟子的要求?孟母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对孟子学习和做人的严格要求,才成就了孟子。
4.启示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11、孔子见罗雀者1、解释加点词语:⑴大雀善.惊而难得容易⑵黄口从.大雀跟从⑶利食而忘患.灾患⑷自其心.矣本性2、翻译句子:⑴大雀独不得,何也?译: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⑵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译: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3、少年有少年的朝气,老人有老人的经验。
从初中生角度,说说你读了此文后的感悟。
答: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我们要有少年的朝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学习和对待人生。
4、孔子教育弟子要“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这与成语或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或择善而从、亲贤远佞)”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赵襄主学御1、解释加点词语:⑴用之则过.也过失,错误⑵今君后则欲速.臣赶上⑶先则恐逮.于臣被赶上⑷夫.诱道争远发语词,无实在意义2、翻译句子: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3、结合中考在即的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的体会。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所以跑得快。
启示我们面对中考,要明确目标,集中精力,调和心态,一直努力向前才会取得好的收获。
13、老马识途1、解释加点词语:⑴春往而冬反.(通"返",返回) ⑵迷惑失道.( 道路) ⑶遂得.水( 找到) 2、翻译句子:⑴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译: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⑵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译: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3、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__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14、穿井得人1、解释加点词语:⑴及.其家穿井(等到) ⑵国人道.之( 说,讲) ⑶不若..无闻也( 不如)2、翻译句子:⑴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⑵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以: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以讹传讹的危害。
启示我们: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5、千里之马1、解释加点词语:⑴君遣.之( 派遣,差遣) ⑵而捐.五百金(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⑶于是不能期.年.(一年,周年)2、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⑴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用) 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认为)3、翻译句子:⑴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译: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⑵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4、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答: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16、石崇与王桤争豪1、解释加点词语:⑴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常⑵恺以示崇,崇视讫.完⑶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尽⑷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同"惘",迷惘2、翻译句子:⑴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译:石崇与王恺争比豪富,(两家)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⑵枝柯扶疏,世罕其比译: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3、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动作描写_和_神态描写的方法17、临江之麋1、解释加点词语:⑴畋.得麋麑打猎⑵自是日抱就.犬靠近⑶习示.之给……看⑷然.时啖其舌但是⑸麋至死不悟.醒悟⑹走.欲与为戏跑2、翻译句子:⑴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译: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⑵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译: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18、荔枝图序1、解释加点词语:⑴树形团团如帷盖..车上的帷幕⑵实如丹.丹砂一般地红⑶壳如红缯.泛指丝织品⑷大略如彼.,其实过之那样,它的实际情况2、翻译句子:⑴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译: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⑵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3、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
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它写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变化情况。
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19、王猛为京兆尹1、解释加点词语:⑴猛下车..收德初到任⑵与邓羌同志..志趣相同2、翻译句子:⑴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译: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家财物,子女,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⑵坚驰使赦之,不及。
译: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没有来得及。
3、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答:①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
②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他岂能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袒护亲属是“刑不上大夫”。
20、陶侃惜谷1、解释加点词语:⑴陶侃尝.出游曾经⑵执而鞭.之用鞭子打2、翻译句子: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