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新技术参考论文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中药鉴定学论文学生姓名:邵旭红学号:112507022指导教师:王明伟林丽专业班级:2012 级中药学本科班川牛膝和怀牛膝在临床应用中的鉴别研究邵旭红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川牛膝与怀牛膝的来源,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征,药效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参考资料,更好地确保了川牛膝和怀牛膝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川牛膝怀牛膝鉴别牛膝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陶弘景谓:“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长大柔润。
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
”苏颂谓:“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
”寇宗爽谓:“今西京作眭种,有长三尺者最佳。
可见,早在宋代,怀牛膝已在河南北部栽培”。
且《证类本草》中“怀牛膝”图即今之怀牛膝。
1 1 川牛膝与怀牛膝原植物鉴别 1 1.1 川牛膝为苋科( Amaranthaceae )植物川牛膝 Cyathulaofficinalis Kuan 的根。
云南称甜牛膝,贵州称大牛膝,四川称肉牛膝,野生品种民间称毛药。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鲜时外皮近白色,干后灰褐色或棕黄色。
质柔韧,不易折断。
叶片椭圆形或窄椭圆形。
花密集成圆头状,再由数个组成穗状花序,花序干后近白色;退化雄蕊窄细,长约 0.1mm.与发育雄蕊间隔而生。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野生或栽培。
1.2 怀牛膝为苋科( Amaranthaceae )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I.的干燥根。
多年生草本,根细长。
茎四棱形,节略膨大,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两面被柔毛。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向下折贴近总花梗;苞片 1,膜质,宽卵形,先端突尖;小苞片 2,尖刺状,基部两侧各具卵状小裂片;花被片 5,绿色;雄蕊 5,退化雄蕊顶端齿形或浅波状;子房长椭圆形。
胞果长圆形,果皮薄,包于宿萼内。
花期 7-9 月,果期 9-10 月。
中药鉴定的毕业论文中药鉴定的毕业论文在中药领域,鉴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药的鉴定包括对原材料的鉴别、药材的质量评价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等。
因此,中药鉴定成为了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热门选题之一。
本文将从中药鉴定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鉴定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资源,拥有丰富的药材种类和药理活性成分。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中药,导致中药的质量和疗效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通过中药鉴定可以对中药进行准确的鉴别,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符合标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其次,中药鉴定的方法多样且复杂。
中药鉴定的方法包括外观特征鉴别、显微镜鉴定、化学成分分析、生物活性评价等。
其中,外观特征鉴别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观察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来进行鉴别。
显微镜鉴定则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进一步确定药材的真伪。
化学成分分析则是通过对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确定药材的质量和活性成分含量。
生物活性评价则是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和疗效。
然而,目前中药鉴定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标准尚不完善。
不同中药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中药鉴定的结果不一致。
其次,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中药,给中药鉴定带来了困难。
假冒伪劣中药往往通过改变外观特征或添加化学成分来伪装真实性,使得鉴定工作更加复杂。
此外,中药鉴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药鉴定领域需要加强研究和合作。
首先,需要加强对中药鉴定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建立统一的中药鉴定标准,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加强中药鉴定技术手段和设备的研发,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提高鉴定的效率和精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内外中药鉴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解决中药鉴定中的难题,推动中药鉴定的发展。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制药与食品科学系中药学专业2008级王维摘要:通过系统检索相关文献, 从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制备方法、分级纯化等方面,以及多方面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为五味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五味子多糖;提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The progress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Maj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and Food ScienceGrade 2008 WANG WeiAbstract: Objectives To review the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Methods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the extraction, preparation and graded purification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Key words: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Progress前言五味子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篇一:有关-中药的论文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姓名:井源博专业:药剂学学号:104753121090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
方法:采用RP-HPLP法,色谱柱为WatersXTerraRP18(3.9mm×150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ml/min。
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
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麻黄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麻黄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出自《伤寒论》,全方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杏仁、炙甘草所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1],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无汗而喘[2]。
现代药理及拆方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汤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生理活性及药动学不尽相同,且方中桂枝、杏仁、炙甘草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影响较为显著[3-5]。
因此,笔者试图运用RP-HPLC法,通过建立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麻黄汤指纹图谱,为较深入地研究该方有效成分的变化提供分析手段,同时,以期从多药物、多成分的系统化角度实现对麻黄汤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1 仪器与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0分离单元,Waters 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药材均购于安国药材市场,经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肖小河研究员鉴定为正品,即: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干燥草质茎,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L. var. ansu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yrrhizauralensis Fischer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常用分析与检测技术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的必要班级:13制药工程2班学号:201301007059姓名:邓观音生摘要:中药理论是中国先民对人体奥秘以及人体与宇宙的神秘关系进行阐述的一套学说,中药是按照这套理论,对人体机理进行调理、对人体疾病进行信息干预的一套材料体系。
中医中药合二为一,千百年来履行治病调身的功能,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保证中药产品质量,首先应重视中药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尽可能地保证有效成分在生产过程中不损失、不破坏。
本文综述了中药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等方面对中药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过程控制点,以期通过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来加强中药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推动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的过渡,确保现代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中成药、色谱、鉴别、中药工艺、质量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高灵敏度仪器的设备的诞生,使中成药的质量分析摆脱了感官经验检查,进入了目前的化学成分分析。
事实上,中成药化学部分的分析鉴定完全是随着各种分析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才有所发展。
特备是色谱技术的应用,使中成药化学成分的测定起了质的变化。
而重要常用分析方法主要为薄层色谱(TLC)、薄层色谱扫描(TLCS)、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分光光度法、其他(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首先,薄层色谱法是重要鉴定中最常用且简便、直观、经济、适用范围广的一种色谱法。
样品点样后,可通过斑点的荧光或显色反应直接鉴定比较,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动、植物类药材的鉴定。
第二,薄层色谱法扫描又称之为原位定量薄层色谱扫描法系指定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薄层板上,对薄层色谱中有紫外或可见吸收的斑点或经照射能激发产生荧光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图谱及积分值用于药品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高效液相色谱法自60年代末至今,由于它的高效、快速、适应面广以及检测器的不断更新发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激光散射检测器以及与质谱的联用等)已成为现代分离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分析论文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准确鉴定传统中药的品质和成分对于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传统中药的鉴定方法有多种,包括药材外观鉴定、显微镜观察、理化性质分析、色谱质谱分析等。
本论文旨在综述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1. 药材外观鉴定药材外观鉴定是最常用的一种传统中药鉴定方法。
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貌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真实性和品质。
例如,根据灰黄色、平滑、有纵纹的特征,可以识别出干地黄;而根据饱满、有光泽、充实的特点,可以区分出优质的杜仲。
2. 显微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在传统中药鉴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放大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特征,可以鉴别不同的药材。
例如,显微镜观察下,枸杞可以显示其特有的血红色颗粒和条纹,而当归的细胞结构会呈现出纤维状的特点。
3. 理化性质分析理化性质分析是一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方法进行鉴定的传统中药鉴定方法。
通过测定药材的密度、溶解度、熔点、折射率等性质,可以判断其成分和纯度。
例如,人参中的人参总皂苷可以通过测定其溶解度来鉴定;至于当归,可以通过测量其折射率来确认其质量。
4. 色谱质谱分析色谱质谱分析作为一种现代分析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的鉴定中。
其中,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两种。
通过GC-MC联用技术,可以确定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而利用HPLC-MS技术,可以精确测定草药中的多种有效成分。
结论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确定药材的真实性和品质。
药材外观鉴定和显微镜观察是最直观的鉴定方法,可以快速判断药材的真实性;理化性质分析则通过测定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确定其成分和纯度;而色谱质谱分析则是一种高精度的鉴定方法,可以确定草药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结构。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分析论文旨在总结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以期为传统中药的鉴定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方法。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模板(10篇)学院通过多次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及对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决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为北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品质量检验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分析就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针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将中药原药材的鉴定与炮制、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控、常用制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四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1.3课程性质“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技术、微生物学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检测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1.4课程目标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的要求及能力,参照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
学会如何使用药品标准、检品取样的方法、检品的前处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常规、杂质、微生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等。
(2)职业能力目标。
能熟练运用所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及做好仪器的维护;会配制各种常用的试剂、缓冲液;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判断;正确填写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药品检验报告书。
(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依法检验”的思想,培养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与实施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从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托中药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形态不同而具体检验项目也有所不同,对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及考核方式的进行性设计,均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中药材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分析中药材的鉴定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通常是基于传统的观察、嗅觉和尝味等经验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定研究中,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本文将综述一些新的中药鉴定技术和方法研究,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
例如,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定已成为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选择特定的DNA序列作为标记,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从而得到每个中药材特定的DNA条形码。
这种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快速和准确等特点,可以用于中药材的真伪鉴定、品种鉴定和产地溯源等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RFLP、RAPD和SSR等也被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定研究中。
其次,光谱学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谱学技术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样品的光谱特性来进行鉴定。
例如,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提供中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通过与已知标准样品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判断其真伪和品种。
荧光光谱可以通过检测中药材的荧光特性来鉴定其质量。
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高级光谱技术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分子结构信息,用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鉴定。
再次,化学计量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鉴定研究中。
化学计量学技术是一种通过多元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的技术。
例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都是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特点,通过对多个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品种进行鉴定。
总结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材鉴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方法。
这些新技术和方法在中药材的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助于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
但是,这些新技术和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技术成本高、应用条件复杂等。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中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医药资源,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鉴定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到中药鉴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讨论它们的应用前景。
## 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指通过将中药材中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对中药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可以避免传统鉴定方法中存在的主观因素和误差。
DNA条形码技术利用中药材中的特定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以及DNA测序等方法,得到中药材的DNA指纹图谱,从而进行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它可以帮助鉴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通过对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DNA条形码分析,可以鉴定其真实性和纯度。
其次,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用于区分中药材的不同品种和不同地理产地,有助于保护中药资源和提高中药的质量管理水平。
## 质谱成像技术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将质谱技术与显微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对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高分辨率成像。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质谱仪对中药材进行扫描,将不同位置的化学成分图谱重建成一张图片,并且可以定量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
质谱成像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它可以不仅可以帮助鉴定中药材的质量,还可以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组分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成像,可以确定其成分分布的规律性,有助于准确鉴别中药材的品种和产地。
## 电子鼻技术电子鼻技术是一种模拟人鼻嗅觉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对中药材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实现对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评估。
电子鼻技术利用一组具有特定敏感度的传感器,对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生成特征向量,通过模式识别算法进行分析和鉴别。
电子鼻技术在中药鉴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提高了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也深化了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它们对中药行业的影响和前景。
我们将首先介绍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的重要性,阐述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研发以及中药市场规范化等方面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显微成像技术、光谱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药的内在质量和特征,提高了中药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也将讨论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门槛高、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我们将展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中药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质量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新技术和新方法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鉴别领域也在逐步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
这些技术方法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中药鉴别的精度和效率,也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手段。
光谱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通过测定中药的化学指纹图谱,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中药的种类和质量。
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这些技术能够分离和检测中药中的复杂成分,为中药鉴别提供更为精细的数据支持。
显微成像技术: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可以观察中药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特征,为中药鉴别提供直观的证据。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条形码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通过检测中药的遗传信息,可以从根本上鉴别中药的种类和真伪。
化学计量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可以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量化分析,为中药鉴别提供科学的依据。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为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精准的手段。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制药与食品科学系中药学专业2008级王维摘要:通过系统检索相关文献, 从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制备方法、分级纯化等方面,以及多方面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为五味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五味子多糖;提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The progress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Maj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and Food ScienceGrade 2008 WANG WeiAbstract: Objectives To review the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Methods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the extraction, preparation and graded purification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Key words: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Progress前言五味子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及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
是药食两用中药。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
是著名的长白山道地药材。
五味子药用功能为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涩精、宁心安神, 临床用于久咳虚喘、津少口干、遗精久泻、内热消渴、健忘失眠等症。
五味子主要含有木脂素类、挥发油、多糖类等成分。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先后对五味子多糖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而对此方面进行的文献综述性报道均过于陈旧且不够全面。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查阅文献资料,对五味子多糖的提取方法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报道作一系统综述,以利于对其进一步合理开发及应用。
1 概述1.1 多糖的概念糖是多羟基的醛、酮、醇与它们的氧化或还原衍生物,以及由其苷键连接的化合物。
所谓的多糖又称聚糖,可以分为两类。
只含有一种单糖单位的多糖,如淀粉叫作同多糖;由两种或更多种单糖单位的多糖叫作杂多糖,如透明质酸。
多糖无甜味,无还原性,在水中不能形成真溶液,只能形成胶体。
多糖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其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多糖是单糖的贮存。
1.2 中药中多糖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对植物多糖,特别是对中药中的多糖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研究人员从各种中药中提取、分离得到了大量多糖和糖类物质,如植物类药材:枸杞子、人参、五味子、黄芪等;菌藻类药材:茯苓、猪苓、灵芝等;动物类药材:鹿茸等都含有多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五味子水提液中分离得到五味子多糖(the coarse polysaccharide from Schisandra chinensis, CPSC),又名五味子粗多糖,总含量约5%,其中含有五味子总多糖和18种以上氨基酸及16种以上微量元素。
2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2.1 制备方法薛梅[1]等采用醇沉法制备五味子粗多糖:药材粉碎后置索氏提取器中,依次用石油醚(30~60℃)、乙醚和体积分数80%乙醇回流提取4h;残渣挥干溶剂后,再以水回流提取4h,减压浓缩至半,加入0.1%活性炭脱色,过滤;滤液加入乙醇使含醇80%,静置过夜,过滤;滤渣用乙醚、无水乙醇反复洗涤,60℃烘干,得五味子多糖,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为11.98%,平均回收率为102.13%。
2.2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近年来,多糖的提取工艺主要包括稀碱液浸提法、热水浸提法和稀酸液浸提法。
酸法提取易使糖苷键水解,而使多糖的提取率下降,故不常用。
谭晓虹[2]等采用热水浸提法,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北五味子多糖的含量,结果测得北五味子中多糖含量为6.57%,平均回收率为99.78%。
并且得出该苯酚-硫酸法测定北五味子多糖的含量时,以40℃恒温30min较好。
加入苯酚量0.6ml以上时,反应能完成,对于硫酸的用量,经实验对比认为硫酸占总体积的62.5%以上时,在重现性、稳定性及回收率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
李巧云[3]等采用正交设计法对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确定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5,温度100℃,时间4h。
范荣军[4]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蒸馏水、碱水、醇碱3种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溶剂体积及五味子多糖的脱色工艺进行优选,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所得多糖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残渣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五味子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30倍量的醇碱溶液煮沸提取3h。
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为在40℃下、加入1%活性炭、搅拌40min。
张兰杰[5]等将北五味子在恒温70℃下,用稀NaOH溶液调pH=8,水提取3次。
合并3次滤液,用薄膜旋转蒸发器浓缩,用硫酸-苯酚法测得三次提取率分别为5.56%、3.85%、4.6%,总多糖含量为6.1%。
孟宪军[6]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作为优化因素,对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多糖提取的最优条件:提取温度90.3℃,提取时间5h,料液比1:40(m/v)。
在此条件下,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为(10.994±0.332)%,与模型高度拟合。
2.3 五味子多糖的纯化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的多糖粗制品中,一般含有无机盐、蛋白质、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等许多杂质,为进一步研究多糖需提供较纯的物质原料,故必须要对粗多糖进行纯化。
取粗多糖进行反复水溶醇沉,直至无还原糖和氨基酸的反应为止。
过滤得到的沉淀即为多糖,再向多糖中加入100ml的水使之溶解,在水浴上加热半小时。
挥掉残留的乙醇后,移入分液漏斗中,随后加入此溶液体积1/5的氯仿,再加入氯仿1/5的正丁醇,混合物剧烈振摇。
放置分层,分去水层与氯仿层交界处的变性蛋白质,这样反复三次可除去多糖溶液中的蛋白质。
在除去蛋白质多糖溶液中加入5倍的无水乙醇,使多糖沉淀出来。
再用80%的乙醇溶质反复洗三次,离心得到淡黄色沉淀物。
即为纯化的多糖,粗称重量可作为分级使用。
2.4 五味子多糖的分级在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多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表现在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抗肿瘤、降血脂等方面,这些突出的药理作用已引起医药界高度重视。
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多糖都具有药用价值。
真正具有药用价值的多糖仅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如何将这一小部分分离出来进行研究,是化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已做过相关研究。
韩学忠[7]以乙醇为沉淀剂,恒温沉淀分级法对五味子多糖进行分离和分级,精制五味子多糖样品分成5级。
硫酸-苯酚法测定各级组分含量,对各级组分多糖的实际含量进行矫正。
测量不同分级多糖的含量,据各级分的含量可将五味子多糖分成两部分具有药效而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可用来制作注射用药。
吕子涛[8]在多糖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母液中乙醇浓度依次达到10%、30%、45%、65%,从而得到五味子多糖的一、二、三、四级级分。
将最后的所剩母液水浴加热蒸干,得到的固体为五味子多糖的第五级级分。
并以葡萄糖为标准品,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了各级分的含量。
同时发现粘稠性多糖,在室温条件下最佳沉淀区的乙醇含量是14%~36%之间,这部分多糖含量占总多糖的4.7%。
安秀吉等[9]用乙醇作沉淀剂,根据实际应用采用沉淀分级法,浓度为1%时多糖可分为4~7级。
即在恒温的多糖溶液中缓慢的滴加乙醇,当出现沉淀时进行离心,其沉淀物为第一个级分,在上层清液中继续加入乙醇可得到第二级分,这样下去得到了多糖的各个级分。
将各级分多糖干燥除醇溶解后定容,用葡萄糖为标准品,采用苯酚-硫酸法确定各级分的含量,同时对各级分的数均分子、持性黏度、折光率等进行了测定。
在对各种性质进行比较后发现,除颜色随分子量降低而变浅外,沉淀形状、特性粘度等没有变化规律,并且差别很大。
采用不同提取工艺,对粗多糖的提取效果会产生影响。
同时,多糖在提取纯化过程中的损失以及产地,季节差异也会使测得的含量有所差别。
3 五味子的药理活性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均有调节作用,同时还发现其在抗肿瘤、抗突变、降脂减肥、对肾脏及生殖系统、消除自由基及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
3.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五味子有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和心脏小动脉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营养及功能的作用,实验发现北五味子对离体及在体蛙心有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10]。
使单相动作电位(MAP)频率减慢、幅度减少、平台期缩短并下移,心肌收缩力减弱,其作用强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11]。
此作用与五味子阻断心肌细胞β1受体进而抑制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有一定关系。
临床已将五味子用于心肌梗塞、过早搏动、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心动过速等疾病的治疗方剂中。
五味子煎液、水浸出物及稀醇和醇浸出物静脉注射给药,对多种实验动物均有降压作用。
剪断颈动脉窦区域神经及两侧迷走神经,仍具有降压作用。
可能与其所含有的多种有机酸使血管舒张有关[12]。
高思海[13]等研究发现五味子酚(Sal)对大鼠心脏移植供心具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心脏保存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有效保护心肌功能和结构,降低心肌能量的消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改善离体供心延时保存效果。
3.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对剂量呈现一定相关性[14]。
五味子及其乙醇提取物、五味子甲素、乙素、丙素、醇乙可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减少小鼠自主活动[15]。
黄莉莉[16]等采用大鼠皮层脑电图描记技术,发现五味子水煎液能延长正常大鼠总睡眠时间,在睡眠时表现为明显延长大鼠慢波睡眠Ⅱ期,对慢波睡眠Ⅰ期和快波睡眠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