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畅销中国书市探因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小说的女王
朱广春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年(卷),期】2024()2
【摘要】她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畅销的推理小说家,她是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她被《纽约时报》称为“神秘的第一夫人”,法国总统戴高乐、英国玛丽王后、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等都是她的粉丝。
她,正是国内侦探推理小说迷心中的“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朱广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担纲者
2.推理小说界的双峰——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松本清张的创作比较探究
3.“侦探女王”的帝国书写--阿加莎·克里斯蒂中东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4.从《罗杰疑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的叙述魅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有哪些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有哪些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被中国人评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作家。
在她之前,很少有人会相信能有一个女性将侦探推理小说写得这么吸引人,但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做到了。
那么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作有哪些呢?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本书时讲述侦探赫丘里波洛称作东方快车赶往伦敦。
但是在快车到达温科夫齐的午夜时分,波洛被男人的哀嚎吵醒。
当他从自己的车厢往外看时,看到了管理员询问住在隔壁车厢的雷切特先生,但是房内人却表明是搞错了。
在这时,赫伯德夫人与管理员发生争执,并且表明有人进入了她的车厢等。
这一切的发生让波洛有种不好的预感。
在第二天,雷切特先生已经死去。
由于他人的建议,波洛接下了这桩案件。
通过他的调查,发现不同的线索指向不同的嫌疑人。
而且雷切特先生的身份暴露。
原来他是一名罪犯,在绑架美国上校的女儿后,撕票。
这直接导致上校的夫人难产而死,最终上校因为过于悲痛而自尽。
当这一切揭露后,所有人都认为雷切特先生是被车上的十二名复仇者杀死。
但是波洛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
原来真正杀人者其实是现场人员之外的人。
他们假扮成乘务人员,前来刺杀雷切特先生。
在得知事实真相后,有一个主动承认自己就是凶手之一,并且表明愿意一力承担责任。
而波洛也没有迂腐到一定要将这十二人绳之以法。
《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作,将阿加莎对于社会制度的失望表现的十分清楚。
有时候法律保护了一些罪恶的人员,但是真正的好人却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现象是造成阿加莎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风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让世界人民为之着迷,尤其是她的侦探小说,让人们欲罢不能。
那么阿加莎克里斯蒂风格是什么?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魅力呢?从布局特点这一块来讲,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很有特点。
阿加莎·克里斯蒂书名(英汉对照)
马普尔小姐
简·马普尔小传
一位可爱的农村老太太,目光如炬、能洞察人性。
晚年为社会发挥了极大的余热,可惜年轻时不知干什么去了,哈哈!以《谋杀启事》名震乡里!
汤米&塔彭丝夫妇
两口子自始自终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数度出生入死的冒险家,笑料迭出的一对活宝!从《年轻冒险家》到《拇指一竖》,老而弥坚、老而弥笃
巴陀督探长
名为战斗(Battle),实则冷静机智,出手必中!谁说我们警界无能,哈哈……
业余的侦探们
俺们虽然不如波洛老爹、马普尔婆婆那么有名头,可也有两下子。
啊不,好几下子!小看俺们的话……俺们也没法子,5555……。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集读后感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集读后感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的一位著名推理小说作家,她以创作那些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而闻名。
读完她的侦探小说集,我对她的文笔和故事情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复杂的推理线索而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在她的作品中,读者常常需要通过分析各种细节和线索来解开谜团。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令人难以预测的结局。
在读她的小说时,我常常会试图猜测出凶手的真正身份和案件的真相,但是克里斯蒂总是能够给我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这种意外性和悬疑感让我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增加了我阅读的欲望。
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还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背景信息而闻名。
她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充满悬疑和谜团的案件中。
她善于通过描写细节来增加故事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出案件的现场,感受到主人公们的思考和推理过程。
在她的作品中,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情节和描写,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还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她的作品往往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困境。
通过她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临各种考验和纷争时的行为和选择。
克里斯蒂通过她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的空间,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道德。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在推理小说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她的作品激发了很多其他作家的创作灵感,并且推动了推理小说作品的发展。
她的经典案例和角色成为了推理小说的标杆,对后来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即使是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克里斯蒂的作品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证明了她作品的经典价值。
总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作品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背景信息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介绍中文名:阿加莎·克里斯蒂外文名:Agatha Christie别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德文郡托基出生日期:1890年9月15日逝世日期:1976年1月12日职业:作家主要成就MWA大师奖安东尼奖“20世纪最佳推理作家”大英帝国勋章DBE代表作品: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
阿加莎·克里斯蒂16岁时到巴黎学习声乐,但文学的爱好使她最终放弃了走歌唱家的道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
1920年发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该书第一次出现了侦探波洛这个人物形象。
1930年,阿加莎在《牧师家的谋杀案》中起用新的侦探形象,来自英国乡村的女侦探玛普尔小姐。
1947年,为庆祝英女王85岁生日,阿加莎创作三幕惊险剧《捕鼠器》,该剧在英国舞台连演几十年不衰,成为英国戏剧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
1956年,她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71年,她又荣获女爵士封号。
她因创作侦探小说的成就,被吸收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后被英国女王授予”侦探女王”的桂冠。
197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下她最后的一部小说《幕》。
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国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岁。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引言《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经典推理小说。
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令人难以预测的结局而闻名,至今仍被视为侦探小说领域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读者和后续作品的影响。
1. 小说概述《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一个围绕在1930年代初期发生在欧洲旅途中的一起神秘谋杀案件。
主人公赫尔古勒·波洛(Hercule Poirot)是一个睿智且聪明过人的侦探,在这次旅行中不得不解开一个复杂的推理谜团。
故事描述了一列火车上发生了一宗离奇命案,而每个乘客都成为了嫌疑犯。
通过波洛的调查和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2. 反映社会背景作为一部揭示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矛盾冲突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固有阶级制度的不满。
小说中遵循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一贯的手法,将各式各样的人物、职业和国籍混合在一起,展现出社会多元性,并以此剖析暴露出的人性弱点和虚伪。
3. 引领侦探小说发展《东方快车谋杀案》对侦探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引入了“封闭密室”谋杀案这一经典情节设定,在隔离的环境中创造了紧张且令人着迷的推理氛围。
此外,小说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分析,在逻辑推理与情感体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4. 对后续作品的影响《东方快车谋杀案》成为了悬疑类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它激发了无数作家对推理小说创作的热情,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标杆。
同时,该书的改编电影和剧院版本也深受观众喜爱,进一步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
结论《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和出色的剧情安排,成为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具代表性和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视为侦探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精彩细致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推理,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真相往往并不如表面所见,并促使我们思考社会、人性和正义等重要议题。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全集书目(主要出版社中文名)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P = Hercule Poirot 大侦探波洛(又译作白罗)
H = Hastings 波洛的忠实伙伴黑斯廷斯
J = Japp 苏格兰场的杰普探长
L = Miss Lemon 波洛的秘书莱蒙小姐
O = Ariadne Oliver 波洛的好友作家奥利弗太太
M = Jane Marple 另一位主角马普尔小姐
T = Tommy & Tuppence Beresford 汤米和杜本丝夫妇其他主角:C = Craddock,Q = Harley Quin,Y = Parker Pyne,B = Superintendant Battle,R = Johnny Race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推理文学宗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1976),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理文学宗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侦探小说女作家,她在侦探小说界里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柯南道尔,她的作品受欢迎程度只低于莎士比亚的著作和圣经。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降生于英国德文郡。
在她的家中,父亲是英籍美国人,母亲是地道的英国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从童年时起,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接受了来自母亲的在文学上的教育。
她的母亲原先打算让阿加莎在8岁之后再接受教育,但是后来阿加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5岁时就能够阅读文章。
由此可见,阿加莎在文学上的天赋是很高的。
在1896年,阿加莎跟随家人搬到了法国西部。
在这里,阿加莎开始学习法语和社交。
后来,她们回到了英国,而他们的父亲身患重病,最终在1901年死于肺炎。
在那之后,姐姐出嫁,哥哥从军,家中只剩下阿加莎与母亲两人。
也是从这时起,她的母亲和姐姐开始重视她的教育。
在1912年,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阿奇博尔德少尉,两人陷入热恋,并且因为一战的爆发而迅速成婚。
婚后,阿奇博尔德赶赴战场,阿加莎开始成为医院的志愿者。
也就是在医院的这一段经历,为她后来写侦探小说打下了基础。
后来战后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得不睦,最终因为男方的出轨,两人分手。
在1930年,她开始了她的第二段婚姻,马克斯成为了她的丈夫。
两人婚后虽然经历了二战,但是感情一直很好。
马克斯一直守在阿加莎的身旁,直到她死去。
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作有哪些被中国人评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作家。
在她之前,很少有人会相信能有一个女性将侦探推理小说写得这么吸引人,但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做到了。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本书时讲述侦探赫丘里波洛称作东方快车赶往伦敦。
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英国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简介本文导读: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
阿加莎·克里斯蒂16岁时到巴黎学习声乐,但文学的爱好使她最终放弃了走歌唱家的道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
1920年发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该书第一次出现了侦探波洛这个人物形象。
1930年,阿加莎在《牧师家的谋杀案》中起用新的侦探形象,来自英国乡村的女侦探玛普尔小姐。
1947年,为庆祝英女王85岁生日,阿加莎创作三幕惊险剧《捕鼠器》,该剧在英国舞台连演几十年不衰,成为英国戏剧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
1956年,她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71年,她又荣获女爵士封号。
她因创作侦探小说的成就,被吸收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后被英国女王授予”侦探女王”的桂冠。
197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下她最后的一部小说《幕》。
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国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岁。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
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与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
其著作曾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总销突破20亿本。
人物经历童年启蒙1890年9月15日,阿加莎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
她是家中的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和1个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悬疑推理迷们必读的50部经典推理小说1.《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著,经典之作,描写了一起谋杀案的神秘过程和顺藤摸瓜的推理过程。
2.《秘密》,作者荣格,讲述了一个失忆的男人在摸索着自己的身份的同时,发现了许多诡异的事情。
3.《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阿瑟·柯南·道尔写,这套小说让我们认识了英国私人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他的推理能力和寻找真相的方法成为世界侦探小说的经典。
4.《红楼梦》,曹雪芹著,虽然它并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但小说中几个女主人公之间的推理以及分析情感真假的能力和敏锐程度也是非常值得推理迷学习的。
5.《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讲述了一名破产学生犯下了一桩罪行的过程以及对于道德、罪恶和复仇的思考。
6.《白夜行》——东野圭吾著,讲述了一个女孩的失踪案,两个男孩的成长和最终揭开真相的过程,小说中娴熟的情节铺设和离奇的结尾都是推理小说迷必读的。
7.《美人鱼》,作者几米,一个印刻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孩之间的纠葛,经过推理才能找出真相。
8.《局外人》——阿尔贝·加缪著,主人公梅尔苏尔在击毙一名男子后一直维持着冷静而无情的态度,小说探究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角色定位。
9.《七宗罪的传说》——夏目漱石著,是一本介于推理小说、恐怖小说之间的小说,讲述了一位男子和七个女子之间的离奇故事。
10.《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J·K·罗琳著,最终卷的推理和伏笔处理让整个故事更具完整性,也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推理能力之强。
11.《推销员之死》——卡夫卡著,这本书充满了残忍和荒谬,讲述了一个推销员的突然死亡和他的家人和上司们之间的拉锯战。
12.《我是传奇》——理查德·马西斯著,是一本讲述世界末日后为生存而奋斗和寻求自我拯救的推理小说,非常吸引人。
13.《名侦探柯南》——青山刚昌著,是日本著名的推理类动画和漫画,主人公柯南·爱德华多通过破解各种谋杀案件,成为了真正的小侦探。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谜题解读简介《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经典侦探小说。
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欧洲,描绘了一起发生在豪华火车上的谋杀案。
本文将深入剖析该小说中隐藏的谜题和扑朔迷离的情节,以期解开这个令读者们猜测不停的悬念。
小说梗概小说讲述了名叫赫尔博士的侦探乘坐东方快车时,目睹了一个富有影响力的美国铁路大亨拉切特夫人被谋杀的场景。
随后列车被意外地困于大雪中,在此期间,赫尔博士展开了对每个乘客进行调查和盘问,并最终揭示出被害人实际上是一位凶残而专横的绑架犯。
谜题解读角色之间错综复杂关系拼图《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谋杀案,其中还隐藏了众多复杂的角色关系。
通过仔细分析每个乘客和车厢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读者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秘密和动机。
虚实交错的时间线索小说中的时间线索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但阿加莎·克里斯蒂巧妙地通过散布一些虚假线索来迷惑读者。
通过揭示真正的动机和时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发展背后的逻辑。
马尔科姆·古雷自然死亡还是他人行凶?小说中有提到马尔科姆·古雷,被害人拉切特夫人曾经谈及她因这位孩子而失去家庭成员。
马尔科姆·古雷在故事中被描述为一个心情沮丧、神秘莫测的角色。
读者需要在探讨这位年轻人是否和拉切特夫人被杀之间存在联系时保持警觉。
结尾(填充相关内容达到字数要求)《东方快车谋杀案》以一个出人意料且扣人心弦的结尾而告终。
赫尔博士通过聪明才智和精确的推理,揭示出拉切特夫人是一个纵横捭阖、罄竹难书的犯罪团伙首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富有张力和吸引力的谋杀悬疑故事,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和正义的问题。
通过挖掘每个角色背后隐藏的秘密和动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方快车谋杀案》所提出的议题。
希望本文对那些喜爱侦探小说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读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东方快车谋案谜团与真相的揭示【正文】“东方快车谋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的一部经典侦探小说,讲述了一起在东方快车上发生的谋杀案。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谜团层出不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而真相揭示之时却让人惊讶不已。
本文将围绕着“东方快车谋案”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谜团揭示,探讨其引人入胜的原因。
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欧洲,主角大卫·麦奎斯特乘坐东方快车前往伦敦,在火车停靠的一晚,发生了一起谋杀案。
在锁着门窗的卧室车厢内,富豪拉奎特被刺杀身亡。
随后,著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登上了东方快车,调查和解开这起谋杀案。
故事的谜团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首先是凶手是谁?其次是凶手为何要选择在如此狭小的车厢内犯罪?通过逐步揭示证词和线索,波洛侦探开始绞尽脑汁地推理。
初步调查揭示,拉奎特在火车上被人刺杀之际,锁着卧室车厢的门窗没有被破坏,除此之外,被害人的许多敌人以及车厢内的乘客都有动机和机会实施谋杀。
因此,波洛意识到,这起案件涉及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嫌犯。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波洛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细节。
例如,车厢内的一位女士声称听到了一声尖叫和脚步声。
他通过询问其他乘客和船员,逐渐得知了火车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每个人似乎都与被害人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系:有人被拉奎特所骗,有人因他的行为而丧失了亲人。
这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动机,使得波洛的推理变得更加棘手。
在调查的过程中,波洛也不断收集线索。
他发现了凶手之一使用的假名以及藏在火车上各处的证物。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性推理,波洛最终找到了连锁反应的线索,让整个案件变得更加清晰。
然而,最后一个谜团仍然困扰着波洛:为何凶手要选择在狭小的卧室车厢内犯罪?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对证人证词的分析,波洛尝试再现犯罪现场的情景。
最终,他揭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真相。
原来,被害人拉奎特其实利用命案进行了一次巧妙的诡计。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欺骗了许多人,其中一些人因此失去了亲人。
《底牌》(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责编曹晓雅译者辛可加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底牌》(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责编曹晓雅译者辛可加读后感《底牌》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侦探小说,以其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长久以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责编曹晓雅和译者辛可加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忠实原作又符合中国读者口味的佳作。
书中,克里斯蒂以她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悬疑和阴谋的世界。
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张底牌,不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真实面目。
以原文中的一句话为例:“每个人都戴着一副面具,而最聪明的人能看到的,不过是另一副面具。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也预示了故事的发展。
文章的条理清晰,从看似平静的乡村生活到隐藏在暗处的激烈争斗,作者将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
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让人在读后不禁感叹于克里斯蒂的智慧和谋略。
书中的观点独特,通过一系列的谜团和揭秘,展示了人性中最深层的贪婪和恐惧。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是阴谋的制造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这种犀利的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体现在对情节的把握中。
旁征博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事件到社会现象,克里斯蒂都能信手拈来,为故事增色添彩。
例如,她在描述一桩谋杀案时,提到了“历史上不乏为了权力和金钱而兄弟反目、夫妻成仇的例子”,这一引用不仅加深了故事的背景,也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对《底牌》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部不仅让人享受解谜乐趣,同时也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性时,要有洞察力,也要有同理心。
```第二篇范文《底牌》(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责编曹晓雅译者辛可加读后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底牌》不仅仅是一部侦探小说,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理探索。
责编曹晓雅和译者辛可加的合作,让这部作品在中文世界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原理,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冲突紧密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人性画卷。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畅销中国书市探因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20世纪侦探小说黄金时期最为出众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因其精妙的人物设计、独特的犯罪模式、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而备受当代和现代读者喜爱,近年来在中国更是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鉴于此,文章在回顾了阿加莎系列畅销侦探小说的基础上,选取其经典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分别从社会心理、读者和出版视角分析其畅销的主要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侦探小说畅销对我国侦探小说的借鉴意义。
标签: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畅销;原因
一、阿加莎系列畅销小说回顾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其高产量、高质量的侦探小说著称,在长达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著有66篇长篇推理小说、21篇短篇和中篇小说。
1920年,阿加莎发表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这部注重“心理建设”的作品运用极强的故事性和巧妙的布局开启了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1926年出版的《罗杰疑案》以其经典创新模式——“最不可能凶手”模式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在侦探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此后,阿加莎又陆续创造出一系列地标式作品:193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936年的《ABC谋杀案》、1937年的《尼罗河上的惨案》、1939年的《无人生还》……这些绝世经典引领着黄金时代的前进方向,以其精妙的情节设计、严谨的逻辑推理、细致的心理描写吸引着一大批国内外读者。
二、《东方快车谋杀案》畅销原因分析
1934年出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可以说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仍旧受到很多侦探小说爱好者追捧。
近年来在中国更是先后被十余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不断在国人之中引发阅读热潮。
为何这部侦探小说能产生如此轰动效应?下文中笔者试从社会心理角度、读者接受角度、出版角度进行分析。
1.社会心理角度分析
社会心理是指个体、群体、组织、社会阶层在特定生活条件下对各种社会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是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之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在长期高度紧张和巨大压力作用下,人们对回归平静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类需要静心思考的侦探小说经典之作无疑成了社会大众的阅读首选。
此外,现代社会虽处于安稳状态,但犯罪活动仍时有发生,人们在心理上始终认同和支持惩恶扬善、维护社会正义的做法。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书讲述了列车上的十二位乘客联手谋杀了雷切特——一个绑架并杀害了多名小孩却通过金钱收买和钻法律漏洞而逃脱法律责任的罪犯,使正义在多年后得以伸张。
这一做法虽然有违司法和程序正义,但在法律无法制裁的前提下,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实质正义的心理追求。
2.读者接受角度分析
侦探小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一场智力游戏,正如诺克斯在《1928—1929年侦探小说杰作选》的序言中所说,这场游戏“一方是作者,一方是读者”。
要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作者需提供特殊的故事环境、精彩纷呈的悬念、意想不到的结局,任何一处的缺失都可能导致读者失去兴趣而退出游戏。
《东方快车谋杀案》正是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为不同层次的广大读者所接受与喜爱。
小说开篇便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环境:在凛冽刺骨的冬天,一场雪崩将东方快车上的乘客困在狭长的车厢里……这种恐怖幽深的氛围使读者立即联想到谋杀案的现场,在窥探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读者饶有兴趣地随着叙事者的视角进入故事中。
随后,案发当夜的诡秘恐怖场景开始上演:先是出现“叫喊得很响的一声呻吟”,再是“某种重物跌落的砰响声”,而后周围一片死寂。
由此营造出的悬念激发出读者急于一探究竟的阅读紧迫感。
紧接而来的便是受害者被发现及侦探破案阶段。
在封闭的车厢内,一名乘客在睡梦中身中数十刀而死,在案发时位于车厢里的十二位旅客自然而然地被锁定为凶杀案的嫌疑犯。
这种固定范围的设定相当于给读者大脑安装了搜索凶手的软件,有利于其在有限空间内迅速捕捉案件线索且免受其他因素纷扰。
而在实际侦破案件的进程中,作者又对案件设下了重重疑点如德贝纳姆小姐为何不愿透露她与上校对话中隐藏的秘密,车厢里的旅客为何能互相提供不在场证明……此外,作者还不露痕迹地隐瞒了一部分与案件相关的线索如十二位旅客的背景信息和心理活动,造成关键信息叙事空白。
这一系列的精心安排使故事情节充满张力感,将读者的情绪与思维充分调动并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
小说的结尾,当读者仍在循着线索猜测凶手时,侦探波洛揭示这是一出精心策划的复仇案,十二位看上去都不是凶手的乘客恰恰都是凶手。
此时的读者惊讶于这种异想天开的“合作谋杀”犯罪模式,随之又为合情合理的结局击节叫绝。
3.出版角度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化多元化,译者、出版社热情高涨,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代表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翻译出版情况稳步上升,也因而吸引了大批原先碍于语言差异的读者。
在众多译作中,不乏一些为读者所喜爱的作品。
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组织翻译了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内的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作品,这类版本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著中场景、人物、情节等关键因素,更贴近读者阅读习惯,契合其阅读情趣;2013年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推出的阿加莎侦探小说系列更是以专业的翻译水平、精美的装帧设计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正是这些高质量译作的出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进一步推动了阿加莎侦探小说的阅读热潮,并在中国书市上畅销不衰。
三、《东方快车谋杀案》畅銷对我国侦探小说的借鉴
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代表的阿加莎侦探小说之所以在国内如此畅销,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鲜有能与之媲美的本土侦探小说面市。
据一项关于“你认为中国侦探小说发展的阻碍是什么?”的投票显示,前三名分别是:清一色的警察探
案,人物太脸谱化;情节是国外的,环境是中国的,缺乏真实感;作家缺乏创作水平。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侦探小说缺乏创新与独到之处。
而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代表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优势在于:①背景取自真实的社会素材与社会风貌;②采取独特的“暴风雪山庄”模式;③设置异想天开又真实可信的结局;④利用全知与有限视角相结合的叙事视角特色。
以上几点在笔者看来正是当前我国侦探小说所欠缺的,期待国内侦探小说作家在研究与借鉴国外畅销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特点创造出更具亮点的侦探小说。
参考文献:
[1]范和生,唐惠敏.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的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73.
[2](英)朱利安·西蒙斯.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M].崔萍,刘怡菲,刘臻,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林雪萍. 阿加莎侦探小说悬念的叙事建构——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4):45-48,81.
[4]刘丹丹.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三种创作模式[J].快乐阅读,2012(18):124.
[5]金璐阳.从操控视角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