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 格式:doc
- 大小:44.37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内容: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等有关要求建构的,力图使学生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以及散射等现象中,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点梳理: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为(光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
4.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镜子)是最好的反光材料。
5.反光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6.日光是由(七)种光组成的,它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第一个将阳光通过三棱镜分散成七色光的科学家是(牛顿)。
8.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9.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简答题1.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答:光沿直线传播,物体上面的光通过小孔后投到屏幕的下面,物体下面的光通过小孔投到屏幕的上面2.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画图并解释答:工作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遇到第一面镜子时向下反射,遇到第二面镜子时再次发生反射,使光线进入人眼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不同特点: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不同作用:凸透镜能聚光,能放大,能成倒立的像凹透镜能散光,能缩小,不能成像4.日光的色散实验实验方法: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实验现象:白纸上出现彩虹实验结论: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5.色光的合成实验实验方法制作一个陀螺,将陀螺面上依次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转动陀螺实验现象:发现彩色消失,而出现灰白色实验结论: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6.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答:彩色的玻璃纸只允许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光透过,如红色的玻璃纸只允许红色光通过,而其它颜色的光透不过来,所以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分析过程与方法:●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本单元的内容:1、光的行进2、照镜子3、研究透镜4、七色光单元教学概念图第二单元调查1、你知道哪里有光吗?这些光是什么颜色?2、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3、哈哈镜跟平面镜有什么不同?4、放大镜的外形有什么特点?1、光怎样行进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方面: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 光的行进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可以分为(自然光)如:阳光、闪电、萤火和(人造光)如:灯光、蜡烛。
3、光源按光的激发方式可以分为(热光源,如:阳光、闪电、灯光、蜡烛)和(冷光源,如:萤火)。
4、身体会发光的生物称为(发光生物)。
动物有(萤火虫、松球鱼、夜光蝶、海蜇);植物有(夜光菌)。
5、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7、“小孔成像”成的是怎样的像?这说明了什么?答:“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左右颠倒的像。
说明了在同一种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8、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答:(1)在水中滴几滴墨水摇匀,用激光手电筒照射。
(2)在烧杯对着的两侧各画一个小圆圈,用手电筒水平照射一侧的小圆圈,会发现光落在了对面的小圆圈上。
说明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9、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阳光在树荫下形成点点圆斑?答: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
树叶间隙犹如小孔,阳光透过小孔就形成太阳的投影,因为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也是圆形的。
2 照镜子1、当光线照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2、(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我们平时用的镜子一般都是(平面镜)。
3、当你站在镜子前面时,镜子中的像也会被你看到。
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4、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大小和实物(一样)。
5、如果把书本正对平面镜,应该(从右往左)读字,说明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前后相反)的。
6、当两面直立的镜子夹角为90度时,镜中会出现(3个)影像。
夹角为60度时,会出现(5个)影像。
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其中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这是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共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人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本单元,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物质世界板块中“光的传播”部分一一了解光的自线传播现象;厂解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等有关要求建构的,力图使学生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以及散射等现象中,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本单元涉及《科学(3〜6午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3. 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 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3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本单元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给教学反思三、巩固总结谈话:今天科学课上,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 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 孔成像仪,好吗?(2) 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
(学生阅读资料课本P18, 了解制作过程。
)(3) 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一 个的清晰的像。
(4) 学生评比交流,看谁制作的小孔成像仪成像效果好。
4、小结:小孔成像的特点:(见板书)阅读资料学生制作 交流评比教学反思1、谈话:刚才我们一直在研究平面镜,如果把镜面弯曲,看到的像会有变化吗?2、分组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有什么发现?3、讲述: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正立的像,一个是颠倒的像。
2020秋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教案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的行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科学探究时认真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手电筒、小孔成像实验盒等。
学生:手电筒、纸盒、不透明玻璃瓶、透明烧杯、支架等。
三、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不透明玻璃瓶,瓶口有一个小孔,我请一位同学看看这个瓶中有什么东西?(生:看不到。
)2、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瓶中的东西?(生:让光射到瓶中)假如我们放一个荧光棒可以看到吗?为什么?(生:第一次是光射到瓶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是物体本身是发光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板书:光的行进)板块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给光源分类。
1、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师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讲述:科学上把自己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光源)3、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光源。
4、学生辨别哪些是人造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
5、小结:我们还可以按照其它的标准给光源进行分类,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查阅资料继续给光源分类。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播放课件,带领学生观察教材的几幅图片,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发现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行进的呢?2、学生分组讨论,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小结: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手电筒,三张中间带小孔的卡纸,和一个纸屏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吗?4、学生分组讨论。
5、汇报交流。
6、教师提实验要求,学生分组验证假设。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教学过程: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二、认识光源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光与色彩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3.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具体内容标准: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5.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7.乐于试用口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部分:光的反射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C第三部分:研究透镜。
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第四部分:日光的色散。
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 坚持真理需要勇气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教材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入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单元,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物质世界板块中“光的传播” 部分一一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等有关要求建构的,力图使学生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以及散射等现象中,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单元学习目标: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单元课时安排:1、光的行进........................................................ 1课时2、照镜子.......................................................... 1课时3、研究透镜........................................................ 1课时4、七色光.......................................................... 1课时课题:光的行进第1课时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
(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10.学生猜测。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科学内容试验内容材料备注
1 光的行进1、光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
1、手电筒、小孔板
2、小孔板
2 照镜子1、照镜子活动
2、哈哈镜活动
3、镜子
4、不锈钢勺子
3 研究透镜1、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凹
2、凸透镜、蜡烛、屏
4 七色光1、做彩虹1、名片盒、硬币、平
面镜、纸片
单元分析
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尝试制作望远镜。
●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
科学知识方面: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本单元的内容: 1、光的行进 2、照镜子 3、研究透镜 4、七色光
单元教学概念图
第二单元调查
1、 你知道哪里有光吗?这些光是什么颜色?
2、 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
光的传播
沿直线传播
方向可以改变
小孔成像原理
反射
折射
镜子成像原理
潜望镜工作原
色彩形成原因
日光色散原理
透镜的作用
彩虹的成因 凸透镜聚光
凹透镜散光
3、哈哈镜跟平面镜有什么不同?
4、放大镜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1、光怎样行进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知识与技能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教学重难点: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认识光源
●光线沿着直线行进的。
●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准备: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小孔板,电筒、白纸屏
学生准备: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
二次备课
目的
集中话题1、情境导入。
(1)、我们首先来朗读一
首优美的小诗。
(2)、猜猜这里的“谁”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谈谈关于光与色彩
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4)、导入:今天我们就来了
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
2、认识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体
会发光吗?
(2)、学生说,教师有
意识地把学生说的物体写在
黑板上。
(3)、介绍光源的定义:
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辨别会发光物体
中的真假光源。
(5)、黑板上的光源哪
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
光源?你能分分类吗?
(6)、学生讨论分类说
出理由。
(7)思考:会发光的物
体都会发热吗?
(8)介绍冷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1)、出示三幅图片,
问:光怎样行进?
(2)、学生说出自己的
推测。
(3)、你们该如何来证
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4)、布置任务:使手
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
孔照到纸屏上。
(注意:这个实验
最好在暗室中进行效果比较
好。
)
(5)、学生合作完成实
验。
(6)、汇报:你们是怎
么做的。
(7)、讨论:从实验中你们
发现了什么?
4、小孔成像实验
(1)、导入:在古代有个
叫墨子的学者有次发现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
想知道吗?
(2)多媒体介绍墨子的发
现,认识到什么叫小孔成
像。
(3)、我们也来试一试小
孔成像。
(4)、介绍制作方法。
(5)、学生制作、实验、
观察现象。
(注意小孔成像实验最好在
遮光比较好的教室里进行,
这样现象会比较明显。
)
(6)、汇报你们有什么发
现?
(7)、思考:这是什么原
因呢?
(8)、讲解小孔成像的成
因。
探索和调
查
回顾和解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