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检测题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生物的特征?a.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改变能力b. 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c. 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d. 不能感知和对环境作出反应2. 生物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什么?a. 动物和植物的区分b. 生物的形态和结构c. 生物的进化关系d. 生物的颜色和外观3. 下列哪个分类单位是从大到小排列的?a. 物种、纲、帝国、目b. 多样性、种、科、门c. 目、科、门、种d. 门、种、纲、属4.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植物细胞含有:a. 线粒体b. 叶绿体c. 中心体d. 核糖体5.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a. 叶绿体b. 核糖体c. DNAd. RNA6. 下面哪个是生物体的有机化合物?a. 水b. 氨c. 糖d. 盐7. 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a. 提供能量b. 产生二氧化碳c. 促进代谢过程d. 氧化有机物8. 下列哪个不是养分的三大类别之一?a. 碳水化合物b. 脂肪c. 维生素d. 蛋白质9. 下列哪个物质在光合作用中被吸收?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水d. 糖10. 感受光线和对光线进行反应的生物分别属于:a. 具有感受性的生物和无机物b. 动物和植物c.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 光合生物和非光合生物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______。
2. 生物体内的最基本的单位是______。
3. 生物进化的基本依据是______。
4. 光的作用下,光合作用速度最快的颜色是______。
5. 结合细胞进行类似功能的生物体构成了______。
6. 人类的一种反应,是将手迅速从火焰中抽回,这是一种______。
7. 生命起源于地球上最初的______。
8. 光合作用的发生需要光线、二氧化碳和______。
9. 生物体内的基因信息是通过______来传递和改变的。
第一章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5分)1.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铜变成铜锈,自行车胎爆炸B.灯泡发光,澄清石灰水久置变浑浊C.蜡燃烧,纸撕成碎片D.矿石粉碎,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2.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颜色 B.硬度 C.氧化性 D.熔点3. 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A.白色固体B.调味品C.易溶于水D.在空气中很容易变硬4. 在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用的最少量是A.0.5mLB.1mL~2mLC.3mL~4mLD.5mL~6mL5. 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方法是A.用水冲灭B.用书本扑打扑灭C.用嘴吹灭D.用湿抹布盖灭6. 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⑧玻璃棒A.①③④B.②④⑦C.②④⑥⑦D.④⑤⑧7.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8. 振荡试管内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是A.用手紧握试管,用臂晃动B.用手捏住试管,用腕摇动C.用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D.用拇指堵住试管,上下晃动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气味B.要节约药品,多取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C.块状而又无腐蚀性的药品允许用手直接取用D.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砝码要用镊子夹取10.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右图,则该操作说明该气体是A.极易溶于水B.不易溶于水C.易溶于水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11. 下列仪器既可以盛放固体又可以盛放液体做加热实验的是①量筒②试管③燃烧匙④集气瓶⑤烧杯⑥烧瓶A.⑤⑥B.②③C.②③④D.②⑤⑥1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步:①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②调整零点③读出砝码和游码的读数后,砝码放回盒中,游码移回零处.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①② D.①③②13. 下面使用试管夹夹取试管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试管夹从试管口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B.试管夹从试管口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上部C.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上部D.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14. 小明用托盘天平称量10g食盐,在称量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此时他应该A.调节平衡螺丝向右转B.减少药品C.增加砝码D.减少砝码1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列举的装置各有一定的道理,其中不能用动量定理进行解释的是()A.运输玻璃器皿等易碎物品时,在器皿的四周总是垫着碎纸或海绵等柔软、有弹性的垫衬物B.建筑工人戴的安全帽内有帆布垫,把头和帽子的外壳隔开一定的空间C.热水瓶胆做成两层,且把两层中间的空气抽去D.跳高运动中的垫子总是十分松软2.关于动量守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都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不一定守恒B.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的动量才守恒C.一支枪水平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枪发射子弹时,枪和子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D.光滑水平面上的两小球发生碰撞,两小球动量守恒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分别为3m和m的A、B两滑块,它们中间夹着一根处于压缩状态的轻质弹簧(弹簧与A、B不拴连),由于被一根细绳拉着而处于静止状态.当剪断细绳,在两滑块脱离弹簧之后,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两滑块的动能之比为1∶3B.两滑块的动量大小之比为3∶1C.两滑块的速度大小之比为3∶1D.弹簧对两滑块做功之比为1∶14.如图所示,质量m A=8.0kg的足够长的木板A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个质量为m B=2.0kg的小木块B.给B以大小为4.0m/s、方向向左的初速度,同时给A以大小为6.0m/s、方向向右的初速度,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直至A、B运动状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B的最终速度大小为5.6m/sB.在整个过程中,木块B的动能变化量为0C.在整个过程中,木块B的动量变化量为0D.在整个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5.如图甲所示,水平轻质弹簧一端与物块A左侧相连,一起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块B从左侧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向弹簧和物块A运动.运动过程中两物块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A的质量大于物块B的质量B.t2时刻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C.t1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大于物块B的加速度D.t2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大于物块B的加速度6.如图所示,装有炮弹的火炮总质量为m 1,炮弹的质量为m 2,炮弹射出炮口时对地的速率为v 0,若炮管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则火炮后退的速度大小为(设水平面光滑)()A.m 2v 0cos θm 1-m 2 B.m 2v 0m 1-m 2C.m 2m 1v 0 D.m 2v 0cos θm 17.2020年5月28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某海域执行训练任务.如图,假设在某次舰上飞机起飞训练中,质量为m =2×104kg 的飞机在弹射系统作用下经过t 1=0.2s 以某一初速度进入甲板跑道,之后在甲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t 2=4.0s 在跑道上运动120m 后成功起飞,且飞机的起飞速度为v =50m/s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飞机在弹射系统作用下获得的动量大小为1×105kg·m/sB .弹射系统作用于飞机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1×106NC .飞机在甲板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12.5m/s 2D .弹射系统对飞机做的功为2.5×105J8.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静止的物体,物体上有一光滑的半圆弧轨道,半径为R ,最低点为C ,两端AB 一样高,现让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从A 点由静止下滑,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在运动过程中()A .M 所能获得的最大速度为m 2mgRM 2+Mm B .m 运动到最低点C 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3mgC .M 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mRm +MD .M 与m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也守恒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在距地面高为h ,同时以相等初速度v 0分别平抛、竖直上抛、竖直下抛三个质量均为m 的物体,忽略空气阻力,当它们从抛出到落地时,比较它们的动量的增量Δp ,有()A .竖直上抛的物体的Δp 最大B .平抛的物体的Δp 最大C .竖直下抛的物体的Δp 最小D .三者的Δp 一样大10.如图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站在车上的人将右边筐中的球一个一个地投入左边的筐中.所有球仍在车上,那么,在投球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于人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所以小车静止不动B .由于人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所以小车向右运动C .投完球后,小车将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D .投完球后,小车将静止不动11.A、B两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A球的动量为5kg·m/s,B球的动量为7kg·m/s,当A球追上B球时发生对心碰撞,则碰撞后A、B两球动量的可能值为()A.p A=6kg·m/s,p B=6kg·m/sB.p A=3kg·m/s,p B=9kg·m/sC.p A=-2kg·m/s,p B=14kg·m/sD.p A=-5kg·m/s,p B=17kg·m/s12.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上端与质量为m的钢板连接,钢板处于静止状态.一个质量也为m的物块从钢板正上方h处的P点自由落下,与钢板碰撞后粘在一起向下运动x0后到达最低点Q,设物块与钢板碰撞的时间Δt极短,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块与钢板碰后的速度大小为2gh2B.在Δt时间内,物块对钢板的冲量大小为m2gh2-mgΔtC.从P到Q的过程中,整个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x0+h))D.从P到Q的过程中,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mg·(2x0+h2三、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13.(8分)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定理”.图乙是某次实验中获取的纸带,图中所标各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1)为了较为准确地完成实验,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前,需要补偿阻力B.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砝码及砝码盘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C.实验过程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D.实验过程中,需用秒表测量小车在某两点间运动的时间(2)图乙是实验中打下的一段纸带,记录的力传感器的示数为1.05N,测得小车的质量为0.5kg,由此计算出小车从B 到D的过程中,动量变化量Δp=______kg·m/s,合力冲量I=______N·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动量定理成立.(以上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4.(8分)现利用图甲所示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甲中,气垫导轨上有A、B两个滑块,滑块A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穿过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数字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实验测得滑块A的质量m1=280g,滑块B的质量m2=120g,遮光片的宽度d=1.00cm;打点计时器所用交变电流的频率f=50Hz.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相碰,碰后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Δt B=4.00ms,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乙.(1)通过分析可知:纸带的________端(填“C”或“D”)与滑块A左侧相连;(2)滑块A在碰撞前速度大小v0=2.00m/s,滑块A在碰撞后速度大小v1=________m/s,滑块B在碰撞后的速度大小v2=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设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分别为p和p′,则p=m1v0=0.560kg·m/s、p′=____kg·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5.(8分)如图甲所示,一块长度为L、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质量也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木块.当子弹刚射穿木块时,木块向前移动的距离为s(图乙).设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不变,子弹可视为质点,求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16.(8分)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如果雨滴下落为自由落体运动,则雨滴落到地面时,对地表动植物危害巨大,实际上,动植物都没有被雨滴砸伤,因为雨滴下落时不仅受重力,还受空气的浮力和阻力,使得雨滴落地时不会因速度太大而将动植物砸伤.某次下暴雨,质量为m=2.5×10-5kg的雨滴,从高h=2000m的云层下落.(g取10m/s2)(1)如果不考虑空气浮力和阻力,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到地面经Δt1=1.0×10-5s速度变为零,因为雨滴和地面作用时间极短,可认为在Δt1内地面对雨滴的作用力不变且不考虑雨滴的重力,求雨滴对地面的作用力大小;(2)考虑到雨滴同时还受到空气浮力和阻力的作用,设雨滴落到地面的实际速度为8m/s,落到地面上经时间Δt2=3.0×10-4s速度变为零,在Δt2时间内地面对雨滴的作用力不变且不考虑这段时间雨滴受到的重力、空气的浮力和阻力,求雨滴对地面的作用力大小.17.(12分)如图所示,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kg的A、B两物块静止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kg的物块C以v=6m/s的初速度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向右运动,与前方的物块A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并且C与A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A、B、C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在以后的运动中:(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块B的速度多大?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大?(2)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物块B的速度多大?18.(16分)如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质量M=2kg的小车,小车左右两侧均为半径R=0.3m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两圆弧轨道之间平滑连接长L=0.6m的粗糙水平轨道.质量m=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侧圆弧轨道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小物块和粗糙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小物块第一次滑到左侧圆弧轨道末端时,小物块与小车的速度大小之比;(2)小物块第一次滑到右侧圆弧轨道上的最大高度h;(3)整个运动过程小物块在粗糙水平轨道上经过的路程s及全过程小车在地面上发生的位移x的大小.。
第一章走近细胞检测题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A 分子 B细胞 C细胞膜 D细胞核2、HIV直接破坏人体的什么结构?A.神经细胞B.淋巴细胞C.血细胞D.呼吸器官3、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作用的细胞是A.生殖细胞B.神经细胞 C.血细胞D.受精卵4.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育出了纯种的酵母菌,这些酵母菌构成了一个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组织5.小明正在那儿冥思苦想,此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A.血液 B.神经细胞 C.大脑 D.神经系统6. 所有原核细胞都有()A.核糖体线粒体B.细胞膜叶绿体C.内质网中心体D.细胞膜核糖体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A.核膜 B.液泡膜 C.细胞膜 D.细胞壁8.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圈9.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A.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C.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10.比较下列生物的结构,与其他三者显著不同的是()。
A.噬菌体B.颤藻C.大肠杆菌D.酵母菌1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分别是()A、DNA、RNAB、DNA、DNAC、RNA、DNAD、RNA、RNA12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B.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C.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D.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13.2009年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禽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B.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培养D.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衍后代14.成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
第一章自我检测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偏置时导通,反向偏置时截止。
2. 2.U T为温度的电压当量,当温度为室温时,U T≈m v。
26mV。
3. 3.半导体二极管2AP7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2CZ56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N型锗,N型硅。
二、判断题1.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反向击穿电压增大。
(×).2. .稳压二极管正常工作时必须反偏,且反偏电流必须大于稳定电流I Z。
(√)三、选择题1. 2CZ型二极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点接触型,适用于小信号检波;B、面接触型,适用于整流;C、面接触型,适用于小信号检波2. 稳压二极管电路如图Z1.1所示,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U Z=6.3V,正向导通压降0.7V,则为U O(C)。
A.6.3VB.0.7VC.7VD.14V3.在图Z1.2所示各电路中,已知直流电压U I=3V,电阻,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为0.7V,求U O=?解:(a)U O=0.7V (b)U O=1.5V (c)U O=4.3V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1.1判断题1.当二极管两端正向偏置电压大于死区电压,二极管才能导通。
()2.半导体二极管反向击穿后立即烧毁。
()1.√2.×1.2选择题1.硅二极管正偏时,正偏电压0.7V和正偏电压0.5V时,二极管呈现的电阻值()A、相同;B、不相同;C、无法判断。
2.二极管反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达到反向击穿电压之前通过电流很小,称为反向饱和电流;B、在达到死区电压之前,反向电流很小;C、二极管反偏一定截止,电流很小,与外加反偏电压大小无关。
3.图P1.1所示电路,二极管导通时压降为0.7V,反偏时电阻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VD导通,U AO=5.3V;B、VD导通,U AO=—5.3V;C、VD导通,U AO=—6V;D、VD导通,U AO=6V;E、VD截止,U AO=—9V。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根据下列方程式:①2Fe2++Cl2===2Fe3++2Cl﹣;①HClO+HCl===Cl2+H2O;①2Fe3++Cu===2Fe2++Cu2+;①Fe+Cu2+===Fe2++Cu,下列各组物质氧化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A. Fe3+>HClO>Cl2>Fe2+>Cu2+ B. HClO>Cl2>Fe3+>Cu2+>Fe2+C. Cl2>HClO>Fe3+>Cu2+>Fe2+ D. HClO>Fe3+>Cl2>Cu2+>Fe2+2.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A.氢气还原氧化铜 B.酸碱中和反应C.分解氯酸钾制氧气 D.胆矾(CuSO4·5H2O)失去结晶水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稀盐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B.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S+Ba2+BaSO4↓C.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2H+Ca2++H2CO3D.氧化铜与硫酸混合:Cu2++S CuSO44.加入Al能产生H2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 K+、Na+、Br﹣、 B. Na+、Ba2+、ClO﹣、Cl﹣C. Ca2+、Cl﹣、、K+ D.、K+、OH﹣、5.120 mL浓度为1 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100 mL浓度为0.4 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在还原产物中Cr元素的化合价()A. +3 B. +1 C. +4 D. +26.在反应H2S+H2SO4===S↓+SO2↑+2H2O中,若有32 g硫生成则转移电子为()A. 6 mol B. 2 mol C. 3 mol D. 4 mol7.把图2中的物质补充到图1中,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未配平)。
对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IO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B.氧化性:MnO>IOC.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微粒个数之比为5①2 D.若有2个Mn2+参加反应,则转移10个电子8.在化合物KMnO4和K2MnO4中不同的是()A.钾元素的化合价 B.氧元素的化合价C.所含元素的种类 D.锰元素的化合价9.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因此在水稻田中,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A.硫铵 B.碳铵 C.硝铵 D.氯化铵10.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①金属单质①碱性氧化物①碱①非金属单质①酸性氧化物①酸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全部11.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根据其类别推测二氧化硫不具有的性质是()A.与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 B.与足量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亚硫酸钾和水C.与盐酸反应 D.与足量的石灰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12.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第一章单元检测题【1 】一.选择题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请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克不及歪斜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D.记载测量成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活动的是()A.汽车在公路上疾驶B.星光闪闪C.瀑布奔驰而下D.春分拂动杨柳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测量时只要有误差消失,就解释试验必定消失了错误B.误差和错误一样都是不成以防止的C.多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误差D.改良试验办法和采取周详的测量对象,可以防止消失误差4.不雅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几种估测最相符现实情形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教室房间的高度约为1.5 m D.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100mm5.下列单位换算准确的是()A.=1.5×100=150cm B.=×100=150cmC.=1.5×100cm=150cm D.=×100cm=150cm6.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味的局势(如图1-1):一只乌鸦站在飞行的老鹰背上憩息.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活动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图1-17.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遍地活动速度的平均值B.在雷同旅程内,物体活动的时光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C.做变速直线活动的物体,在不合时光内,平均速度一般不雷同D.做变速直线活动的物体,在不合旅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雷同8.一个活动物体在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s,后3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 内的平均速度是( )A .4 m/sB .3.75 m/sC ./sD .无法肯定9.请依据图1-2所示,断定甲.乙两船的活动情形( )A .甲船可能向右活动,乙船可能静止B .甲船必定向右活动,乙船必定向左活动C .甲船可能向右活动,乙船必定向左活动D .甲船必定向右活动,乙船可能向左活动 10.一短跑运发动在5s 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驰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次序是( )A .运发动.汽车.羚羊B .汽车.羚羊.运发动C .羚羊.汽车.运发动D .运发动.羚羊.汽车11.图1-3中,甲图是某物体活动的s-t 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 图像是( )12.甲.乙两同窗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活动的旅程随时光变更的纪律如图1-4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A .甲同窗比乙同窗晚动身4sB .4s-8s 内,甲.乙同窗都做匀速直线活动C .0-8s 内,甲.乙两同窗活动的旅程相等D .8s 末甲.乙两同窗的速度相等二.填空题13.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经常应用符号__________暗示.14.完成下列单位转换:(1)50m=__________km ;(2)36km/h=_________ m/s;(3)6min=_______h.15.小明同窗在做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载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帮他补上:某同窗的身高是15.8,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16.用一把学生三角尺,测得一个物体的高度,共得五组数据如下:(1); (2); (3); (4); (5). 个中有问题的数据是哪个?.该物体高度值应为多大?.图1-4图1-2图1-317.100米比赛时我们是采取雷同__________比较___________的办法来比较快慢.18.下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奔驰而过,如图1-5所示.司机对乘客说“你没动”是认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认为参照物.19.某物体做匀速直线活动,它在200s 的时光内经由过程的旅程是800m,这个物体在最后100m 的旅程中的速度是______m/s,所用的时光是 ______s.20.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统一偏向活动,它们活动的图像如图1-6所示,由图像可知:活动速度雷同的小车是________和________;经由5 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__.三.试验题21.如图1-7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22.如图1-8所示,是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活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拍照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剖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是作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活动;共活动了cm 的旅程;小球从A 点活动到F 点的平均速度为 m/s.23.某同窗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办法如图1-9所示,图中A 是他不雅察读数时眼睛的地位,请指出这位同窗测量中的三个错误之处:(1);(2);(3).24.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试验.(1)该试验目标是演惯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测平均速度.(2)该试验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3)试验时不雅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活动是直线活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试验中测得旅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旅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旅程s3上的平图1-5 图1-6图1-7图1-9 图1-8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选填>.<.=)四.盘算题25.周末小明同窗从东城乘车去龙悦湖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记牌,如图乙所示,则:(1)该车的速度是若干? (2)该车保持现有速度不变,从交通标记牌处到龙悦湖至少须要若干小时?26.一列火车长200m,以20m /s 的速度匀速经由过程一座长为的大桥,问火车全体经由过程该大桥须要若干时光?第一章 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B 3.C 4.B 5.C 6.C 7.A 8.A 9.C10.C 11.B 12.D二.填空题13.米 m 14.秒 s14. 0.05 10 0.115.dmm/s16.17.旅程 时光18.汽车 地面(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19.4 2520.甲 丙 乙三.试验题21.1mm23.(1)刻度尺没有放正应用了磨损的零刻度线(2)刻度线没有切近被测物体刻度尺没有放正(3)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图1-11图1-1024.刻度尺秒表v=s/t变速v3>v1>v2四.盘算题25.(1)从图可知v车=60km/h (2)t=s/ v车=9km/60km/h=0.15h 26.100s。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2.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人们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安徽省()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4.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下表为2019年北京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自然增加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5.表中()A.东城区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常住人口密度最大B.海淀区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D.通州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6.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①水资源①经济水平①发展历史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201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8.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第一章综合检测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地区属于(D)A.热带B.亚热带C.北寒带D.北温带2.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A)A.台湾岛B.海南岛C.舟山群岛D.崇明岛3.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来看,我国位于(B)A.西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北半球C.西半球、南半球D.东半球、南半球4.目前,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共有(D)A.23个B.31个C.28个D.34个5.我国纬度最高和最低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D)A.新和琼B.黑和台C.黑和粤D.黑和琼6.下列一组国家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是(B)A.朝鲜和韩国B.日本和菲律宾C.柬埔寨和文莱D.越南和马来西亚7.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在(A)A.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B.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C.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D.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8.下列省与其简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B)A.山东——辽B.陕西——秦C.湖北——湘D.山东——豫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回答9~10题。
9.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近13.4亿(不含港、澳、台地区),我国人口总数规模可能带来的影响是(D)A.国防兵源不足B.劳动力短缺C.耕地闲置D.交通拥挤、住房紧张10.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大约占8.49%。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C)A.东部和西部地区B.东部和中部地区C.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D.中部和西南地区下图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
请回答11~12题。
11.1991~1998年该城市人口增长最多的年份是(C)A.1993年B.1995年C.1996年D.1997年12.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该市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D)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发展缓慢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13.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D)A.人口分布不均B.城镇人口增长迅速C.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D.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14.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我国目前突出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B.我国平均人口密度大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C.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从云南的黑河市到黑龙江省的腾冲县D.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15.下列说法与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相符的是(A)A.西北部人口密度大于东南部B.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高原地区C.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地区D.目前,农村人口总量大于城市人口总量16.我国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少数民族是(B)A.维吾尔族B.藏族C.壮族D.高山族17.下列少数民族与其节日的连线,正确的是(B)A.壮族——火把节B.傣族——泼水节C.蒙古族——三月三歌会D.回族——那达慕大会18.在内蒙古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上,观赏不到的民族风情是(D)A.赛马B.射箭C.摔跤D.赛龙舟19.以竹楼为主要民居的民族分布在我国的(A)A.西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青藏高原20.关于我国各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D)A.汉族人口占全国的92%,因此汉族领导少数民族B.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必须向汉族统一C.我国依据各民族的贡献大小确定地位高低D.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读图所示的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A. AB.BC.CD.D2.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葡萄糖溶液B .淀粉溶液C .盐酸D .油水3.能用2H OH H O +-+→表示的反应是A .醋酸与氨水B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C .稀盐酸与氢氧化铜D .稀硫酸与烧碱溶液4.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OH=Na ++O 2-+H + B.FeCl 3=Fe 3++Cl -C.Ca(NO 3)2=Ca 2++2(NO 3)2-D.H 2SO 4=2H ++SO 42-5.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照如图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右图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Cl 是非电解质B.NaCl 溶液是电解质C.NaCl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D.NaCl 溶液中,水电离出大量的离子 6.下列各物质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 .硫酸与氯化铜溶液B .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亚铁溶液C .碳酸钠溶液与稀硝酸D .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 7.下列反应可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NH 4Cl+NaOHNaCl+NH 3↑+H 2OB .Mg(OH)2+2HCl=MgCl 2+2H 2OC .2NaOH+H 2CO 3=Na 2CO 3+2H 2OD .NaOH+HNO 3=NaNO 3+H 2O8.在某澄清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 4+、Cl ﹣、Fe 2+、K + B .Na +、CO 32﹣、K +、Cl ﹣ C .Cl ﹣、Ba 2+、Na +、SO 42﹣D .K +、SO 42﹣、OH ﹣、Na +9.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跟稀盐酸反应:2Fe+6H +═2Fe 3++3H 2↑B .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Ca (HCO 3)2+2HCl═CaCl 2+2H 2O+2CO 2↑C .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 2+Ca 2++2OH ﹣═CaCO 3↓+H 2OD .NaHCO 3溶液中加入盐酸:HCO 3﹣+H +═H 2CO 3 10.氮元素被还原的过程是 A .34NH NH Cl → B .2N NO → C .224NO N O →D .232N Mg N → 11.海水提溴过程中,将溴吹入吸收塔,使溴蒸气和吸收剂SO 2发生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化学反应为Br 2+SO 2+2H 2O=2HBr+H 2SO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r 2发生了还原反应 B.SO 2在反应中被还原C.Br 2在反应中失去电子D.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12.根据下列反应进行判断,下列各微粒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ClO 3-+5Cl -+6H +===3Cl 2+3H 2O ②2FeCl 3+2KI===2FeCl 2+2KCl +I 2 ③2FeCl 2+Cl 2===2FeCl 3 A .ClO 3- >Cl 2 >I 2 >Fe 3+ B .Cl 2> ClO 3- >I 2 >Fe 3+ C .ClO 3- >Fe 3+ >Cl 2 >I 2D .ClO 3- >Cl 2 >Fe 3+ >I 2二、非选择题13.(本小题12分)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者粉末的混合物,在点燃条件下,其化学反应式主要为:KNO3+S+C →N2↑+CO2↑+K2S 试填下列空白.(1)在黑火药燃烧的反应中,氧化剂为_________,被氧化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检测题(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28分,"神舟八号"上的对接环触到"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凌晨1时36分,两个航天器成功对接.按照计划,组合体飞行12天之后,将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时28分是时间间隔B.1时36分是时刻C.1时36分是时间间隔D.12天是时间间隔2.(2012·嘉兴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A.正在做课间操的学生都可以看做质点B.从地面控制中心的屏幕上观察"天宫一号"的运动情况时,"天宫一号"可以看做质点C.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D.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3.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4.第16届亚运会已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其中,亚运火炬在广东省内21个地级以上城市传递,起点为中山市,终点为广州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火炬传递的速度时,可以把火炬看做质点B.研究火炬传递的运动时,只能选择中山市作为参考系C.由起点中山市到终点广州市,火炬传递的位移等于传递线路的总长度D.火炬传递的平均速度等于传递线路的总长度与传递时间的比值5.(2012o福州高一检测)结合以下各选项中交代的情景及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位于点燃火药的坦克中的炮弹的速度、加速度可能均为零B.轿车时速为100 km/h,紧急刹车阶段的加速度与速度反向C.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可能为零D.刘翔在110 m栏比赛中的成绩为13.07 s,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8.42 m/s6.如图所示是一个网球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频闪照片,由照片可知( )A.网球的加速度竖直向上B.网球正在下降C.网球的加速度方向向下D.网球正在上升7.(2012·南通高一检测)雨滴从高空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C.速度一直保持不变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8.如图所示是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据此图象得到的结论是( )A.质点在第1 s末停止运动B.质点在第1 s末改变运动方向C.质点在第2 s内做减速运动D.质点在前2 s内的位移为零9.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的正常行驶速度是60 km/h,有一次火车从甲站开出,由于迟到5 min,司机必须提速,使平均速度为72 km/h,才能正点到达乙站,则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是( ) A.28 kmB.30 kmC.32 kmD.45 km10.(2012·杭州高一检测)在街头的理发店门口,常可以看到有这样的标志:一个转动的圆筒,外表有彩色螺旋斜条纹,我们感觉条纹在沿竖直方向运动,但实际上条纹在竖直方向并没有升降,这是由于圆筒的转动而使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错觉.如图所示,假设圆筒上的条纹是围绕圆筒的一条宽带,相邻两圈条纹在沿圆筒轴线方向的距离(即螺距)为L=10 cm,圆筒沿逆时针方向(从俯视方向看)以2 r/s的转速匀速转动,我们感觉到的升降方向和速度大小分别为( )A.向上10 cm/sB.向上20 cm/sC.向下10 cm/sD.向下20 cm/s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1.(6分)在你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小车拖动纸带并在上面打下一系列的小点,根据你所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 )A.应通过测量纸带表示的运动的全程的位移来判断B.必须通过计算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判断C.必须通过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来判断D.可以通过测量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看其是否相等来判断12.(14分)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其中0、1、2、3…是选用的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3个打出的点没有在纸带上标出.图中画出了将米尺靠在纸带上测量的情况,读出图中所测量点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打第2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是_______m/s.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10分)某质点从A点出发做变速直线运动,前3 s向东运动了20 m到达B点,在B点停了2 s后又向西运动,又经过5 s前进了60 m,到达A点西侧的C点,如图所示.求:(1)总路程;(2)全程的平均速度.14.(8分)我国空军科研人员在飞机零高度、零速度的救生脱险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成功.飞机发生故障大多是在起飞、降落阶段,而此时的高度几乎为零高度.另外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突然停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脱险非常困难.为了脱离危险,飞行员必须在0.1 s的时间内向上弹离飞机,若弹离飞机的速度为20 m/s,试判断弹离飞机过程的加速度是多大.15.(2012·保定高一检测)(12分)一辆汽车从原点O由静止出发沿x轴做直线运动,为研究汽车运动的规律而记录下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如表所示.试求:时刻t/s 0 1 2 3 4 5 6 7位置坐标x/m 0 0.5 2 4.5 8 12 16 20瞬时速度v/m·s-1 0 1 2 3 4 4 4 4(1)汽车在3.5 s末的速度;(2)汽车在前4 s内的平均加速度.16.(10分)世界一级方程式(F1)比赛过程中,赛车在比赛中有一次进站加油的过程要求.在某次比赛中,处于第一名的赛车进站加油,该赛车进站时一直做减速运动,平均加速度为30 m/s2,出站时一直做加速运动,平均加速度为45 m/s2,加油时间为6 s,进站前和出站后在赛道上的速度均为90 m/s,则该赛车从进站到出站所用时间是多少?答案解析1.【解析】选B、D.1时28分和1时36分是对接开始和结束的时刻,12天是组合体飞行持续的时间间隔,B、D项正确.2.【解析】选B、D.做课间操时,学生的肢体动作和形状都是主要因素,不能忽略,因而学生不能看做质点.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时,跑道的长度是主要因素,航空母舰不能看做质点.B、D中的"天宫一号"和航空母舰的形状、大小都可以忽略,都可以看做质点,B、D正确.3.【解析】选C.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而时间、路程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故C正确.4.【解析】选A.计算火炬传递的速度时,不必考虑它的大小、形状,此时可以把火炬看做质点,A对;研究火炬传递的运动时,可以以相对地面静止的任何物体或地方为参考系,B错;火炬传递线路的总长度为运动的路程,大于位移,C错;火炬传递的平均速度等于火炬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该值小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D错.5.【解析】选B、C、D.当火药点燃瞬间,炮弹速度为零,但其加速度一定不为零,故A错误;轿车刹车时做减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B正确;若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则其加速度为零,C正确;由可求得刘翔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8.42 m/s,D正确. 6.【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可按以下思路分析:(1)根据拍照间隔内的位移大小的变化规律可判断网球的速度变化规律.(2)根据"速度与加速度同向时加速,反向时减速"可进一步判断加速度的方向.【解析】选C.若网球正在向下运动,则它做的是加速运动,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向下;若网球正在向上运动,则它做的是减速运动,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只有C项正确.7.【解析】选B、D.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变为零之前,速度和加速度方向都向下,雨滴做加速运动.随着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但速度越来越大,当加速度变为零时,速度不再变化,雨滴做匀速运动,所以B、D项正确.8.【解析】选C.由图象知,质点在第1 s内做加速直线运动,第1 s末没有改变运动方向,而是继续沿原来的方向开始做减速运动,即质点在前2 s内沿同一个方向运动,位移不为零,C项正确.【变式备选】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有关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1 s末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B.4 s末物体回到出发点C.2 s末、6 s末物体的速度最大D.4 s末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解析】选A、C.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题图求得0~2 s、2 s~6 s加速度大小为5 m/s2,A对,D错;前4 s 物体一直向正方向运动,4 s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B错;2 s末、6 s 末物体速度的大小为10 m/s,其大小为8 s内速度的最大值,C对.9.【解析】选B.设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为x,则由题意得代入数据可得x=30 km,B项正确.10.【解析】选D.由圆筒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知条纹底端由左向右移动,由于视觉暂留现象,我们感觉到右端条纹在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圆筒转动一圈,用时0.5 s,我们感觉到条纹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L,因此条纹向下运动的速度为20 cm/s,故选D.11.【解析】选D.纸带与小车相连,纸带的运动情况与小车的运动情况相同.若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均相等,则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相等,则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选项D 正确.12.【解析】0、1、3、4点的读数分别是10.00 cm、12.60 cm、22.60 cm、29.90 cm.打第2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0.625 m/s.答案:10.00 cm 12.60 cm 22.60 cm 29.90 cm 0.625【变式备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_______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_______打一个点.如图为物体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相邻的点间还有四个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接交流50 Hz的电源,则ae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d点的瞬时速度约为_______m/s.【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6 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 V.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0.02 s.当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时,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故ae段的平均速度为=2.19 m/sd点的瞬时速度最接近ce段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交流 6 V以下220 V 0.02 s 2.19 3.2813.【解析】(1)全过程的总路程s =(20+60) m=80 m (4分)(2)设向东为正方向,平均速度为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初位置为A点,末位置为C点,则位移x =20 m-60 m=-40 m,所用的总时间为t=t1+t2+t3=10 s,则平均速度=-4 m/s (4分)负号表示v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2分)答案:(1)80 m (2)4 m/s,方向向西【总结提升】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1)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时,要紧扣定义找位移及该位移对应的时间,不要仅凭想当然来编造公式.(2)平均速度与所对应的时间段有关,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对平均速度要明确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当质点在各区段以不同速度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各区段上速度的平均值.14.【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知,飞行员弹离过程中的加速度a=(6分)代入数据可得:a=200 m/s2 (2分)答案:200 m/s215.【解析】(1)从表格可以看出,汽车在前4 s做的是加速运动,后3 s做的是匀速运动.汽车在3.5 s末的速度近似等于第4 s内的平均速度:=3.5 m/s (7分)(2)汽车在前4 s内的平均加速度=1 m/s2 (5分)答案:(1)3.5 m/s (2)1 m/s216.【解析】减速过程,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初速度为90 m/s,末速度为0,加速度为-30 m/s2,所需时间=3 s (4分)加速过程,若以末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90 m/s,加速度为45 m/s2,所需时间=2 s (4分)所以赛车从进站到出站所用时间t=t1+t2+6 s=11 s (2分)答案:11 s。